facebook pixel code

duen

面對脾氣暴躁的小孩--談兒童情緒行為問題

2009年04月17日
面對脾氣暴躁的小孩

──談兒童情緒行為問題

陳政雄醫師
台北聯合醫院松山院區

這篇文章討論的對象,以國小以及國中一、二年級的孩子為主。國外的醫學及特殊教育,對情緒障礙的定義比較廣,反觀國內則比較窄。國內主要由特教領域來處理情緒障礙的問題,醫學診斷較少見。情緒障礙的學生也必須經過教育部鑑定,才能到適合的地方就讀。根據特教法第三條第二項對於情緒障礙的定義是:情緒出現嚴重異常,而且情緒反應嚴重影響生活適應。這裡也有但書,就是情緒障礙非由智能、健康、感官所直接造成的結果。自閉症也不屬於情緒障礙的範圍。

有情緒障礙的小朋友,剛開始不會有明顯的問題,但是當小朋友慢慢長大之後,情緒障礙的情況就會陸續出現。在特教法裡,嚴重的情緒障礙排除了自閉症、智能不足或發展遲緩的情況。當老師說明要向特教局通報孩子有嚴重的情緒障礙時,代表孩子的行為符合特教法中嚴重情緒障礙所規定的數條法案;如果老師只說孩子似乎有情緒困擾,這個定義就很廣了,自閉症、智能較差所引起的情緒問題都可能包含在內。

一般而言,國中,國小都會對學生做鑑定,只要符合特教生的資格,就可以申請輔導老師或助理老師做個別教導。另外,國中生畢業之後如果要繼續升學,教育局的特教法也可以幫孩子分配到比較好的學校,並申請特教資源。

小朋友情緒管理不佳大部分與先天氣質有關,也就是與疾病有關。如果父母自認為在管教方面沒有失當,可以請醫生來鑑定他是否有情緒障礙。情緒障礙大部分與精神疾病有關,特教法對於情緒障礙的規定,也以精神疾病作為判斷的標準。

特教法規裡,嚴重的情緒障礙有五項,包括:精神疾患、情感性疾患、畏懼性疾患、焦慮性疾患及注意力缺乏過動症。
小學生以過動症最多,到了國中則以焦慮、畏懼等屬於情感性疾病較多。至於精神疾患如精神分裂、妄想等,在小學生中比較少,但是情感性疾患如憂鬱症、躁症等,國小生占有相當的比例。畏懼性疾患的症狀其中之一是害怕上學,例如職業婦女因工作忙碌,讓小孩上幼稚園,但是小孩子要離開媽媽時會一直哭鬧,因為很畏懼離開媽媽,不過等他習慣上學之後就好了。之後上小學又畏懼新的環境,所以藉故不去上學,例如肚子痛、躲到廁所不出來,這些都是畏懼新環境而產生的情緒。有些家長會帶小朋友去就醫,若醫生沒有較高的警覺,就說沒病,容易造成家長與小孩之間的衝突,反而讓孩子更焦慮;有些醫生比較了解狀況的,就會轉介給精神科。

焦慮性疾患與畏懼性疾患有什麼不同?焦慮是人的本能,有焦慮其實是好的,它能幫助我們提高警覺;但是焦慮大到讓人抗拒一些東西,比如說怕老鼠、划船等等,就屬於畏懼性疾患。這兩種疾病與孩子的先天體質有關,譬如他可能比較神經質或有敏感性體質,所以怕毛毛蟲、要開燈才能睡覺或要有人陪等等,這些孩子小時候可能會有拒�懼學症,長大後,可能就會出現恐慌症、強迫症。最後一種就是過動兒。這五種學童情緒障礙的情況,主要是心理問題加上生理問題,當遇到適當的情境才會顯現,與智能不足或自閉症等從小時候就會發現的症狀不同。

以下是家長常問的問題:
如果孩子有這種先天體質,是否能夠避掉這樣的基因?
其實,生理也會影響到小朋友的情緒。比如說有些孩子有過敏性體質,遇到熱天就全身燥熱、身體發癢,情緒自然不好;又比如有些小孩子有氣喘,天氣變化的時候,病情加劇,自然情緒也不佳。所以當小朋友有情緒時,要先考慮他的生理狀況。譬如天氣變化的時候就為小朋友多穿、脫一件衣服;針對過敏性鼻炎的小朋友,在環境上要注意除濕,或者提早調整體質,改變飲食,讓他多運動,都是不錯的辦法。如果小孩有過動症,儘量不要帶他到人多、熱鬧、吵雜的地方,以減少引發他衝動的因素,或用藥物來控制他的病情。孩子的情緒障礙如果跟體質有關,可從改善飲食、調整體質、增加運動來著手;如果跟精神疾病有關,那就要就醫。
要如何改善飲食?

二○○四年,聯合國國際人權協會報告指出,由於纖維素、不飽和脂肪酸、礦物質及維他命B群攝取不足,所以孩子的過動症狀、記憶力衰退等情形增加。最好鼓勵孩子多吃五穀雜糧,因為五穀雜糧富含維他命B群;另外,酵母菌(例如優格)、發酵過的食物(例如味噌),吃到肚子裡都能產生維他命B群。小孩子情緒失控、焦慮緊張或情緒波動起伏太大,都與抗壓能力有關,多吃富含維他命B群的食物,有助於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再來必須攝取礦物質,尤其是綠色蔬菜。小朋友一天至少攝取一碗綠色蔬菜,礦物質的含量才夠。曾經有個自閉症的小朋友,他的情緒相當暴躁,我建議每天給他吃一碗綠色蔬菜,幾個月後,他的母親告訴我,孩子的情緒已大有改善。
藥物方面,例如百憂解也可以增加抗壓性,讓小朋友不會這麼畏懼壓力。不過,用藥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而且停藥之後還會復發,所以從飲食著手才是根本的方法。若必須用藥,主要是針對比較嚴重或強烈的行為。比如讓自閉症的小孩服藥,就能改善比較固執的情況。所以最好藥物與飲食共同進行,有時光靠飲食,可能要花費比較久的時間;但是配合服藥,則治療效果比較好。其實家長不必擔心帶孩子看精神科孩子就會變得呆呆的,通常醫生會視情況開藥,例如只配三分之一顆的藥量。一般而言,劑量會視症狀需要,由低劑量慢慢增加。

還有一種孩子是情緒隱忍不發,我們稱為內顯性。他們往往把所有事情、情緒往肚子裡吞,當抗壓能力不夠時,就自己躲起來,甚至傷害自己,並漸漸地不理別人、不說話,和他說話時他的臉很臭,做事、說話都變得很慢,而且不知道如何發洩情緒。出現這些情況時,其實正代表他在求助,只是他不知道該怎麼說。所以家長必須先找到他的壓力源,設法提供好的建議,以消除他的壓力。針對這種孩子,可以多讓他攝取維他命B群,以及OMEGA3不飽和脂肪酸。

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在深海魚類中最多,像鮭魚、鮪魚、鱈魚等等,烹調時儘量以蒸、煮等比較清淡的方式來處理。如果覺得食物烹調比較麻煩,也可以直接給小朋友吃深海魚油,因為研究顯示,深海魚油可以幫助改善憂鬱症,悶悶的、情緒不佳時,就可以吃深海魚油。一般而言,深海魚油的療效大概三到四個禮拜就可以看見,如果想要快一點,可以使用抗憂鬱症的藥,但吃藥多多少少都有副作用。至於劑量方面,成人一般大概要一到兩顆,小孩子就減半。

其實抗壓能力隨飲食習慣及個人特質而有不同,例如喜歡高糖、高油脂、高熱量飲食,就會削減維他命B群的吸收程度;容易緊張、神經質或工作壓力比較大的人也是一樣。現在有些人去做SPA、練瑜珈、打坐等等,其實目的都是在使自己放鬆,增加抗壓力,減少耗損維他命B群。不過,SPA的效果較短,打坐跟瑜珈的效果較長。

另外一種避免耗損維他命B群的方式,就是運動。小孩子下課十分鐘盡情地玩,可以紓解掉身體的壓力,放學後在操場玩一會兒再回家,釋放一天的壓力,效果更佳。訓練孩子從小打坐、練瑜珈也很好,或者請孩子幫忙掃地、拖地,一方面運動,一方面把環境弄乾淨,豈不一舉兩得?如果孩子屬於緊張型的,抗壓力較差,就必須讓他達到全身運動的效果,拖地、洗車都是很好的方式,儘量讓孩子運動到有累的感覺。

另外,讓孩子摺紙、打中國結、參加讀經班或練書法,透過重複、簡單、緩慢的方式來舒緩壓力,進而達到情緒平穩,都能幫助孩子釋放壓力。對過動兒而言,他的感覺統合有些問題,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幫助他,例如讓他揹背包,在背包裡放一些有點重量的書,讓他有穩定的感覺。

至於小孩子是否需要接受心理諮商師輔導,則要看他自身的問題。一般而言,小學生的自我概念尚未形成,所以從生理上來調整效果比較好;如果有精神疾病,生理改善及飲食改變會是首要考量。到了國中,自我觀念慢慢形成,比較有想法,看待人、事、物的方式,對外界刺激的解讀,都會影響他的情緒。所以,接受心理諮商多半是國、高中之後的事。如果孩子的壓力源就在家中,比如父母吵架、家暴等等,這時吃再多維他命B群都於事無補,應該要先把壓力源處理掉才是解決之道,孩子的父母如果願意找心理諮商師談是最好的。

此外,孩子在學校的時間比較長,所以行為偏差的小孩,例如過動兒,可以請學校導師及特教老師幫忙;至於醫療團隊方面,心理衛生中心已成立情緒管理的相關單位,赤子心基金會也有這方面的服務,歡迎家長多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