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WUWOW線上英文】好評回文活動將延後於4/24開跑,為感謝配合,BBH將提供神秘加碼好禮唷,敬請期待!

綠豆萌芽成"豆芽菜"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被換掉的門鎖>

2016年10月05日
公開
79

陳惠琪·2016年10月5日97 個閱讀次數 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距離不僅能產生美,還能加劇愛。   我像往常一樣,拎著從早市上淘來的新鮮蔬菜,滿懷喜悅地朝兒子曉樂家走去。可是卻沒能打開家門,不是我鑰匙拿錯了,而是兒媳岩岩換了門鎖。她說:“最近小區偷盜案特別多,所以……”那天,我像往常一樣,給他們一家三口做了早餐,打掃了房間,將髒衣服都洗了,然而,他們沒有給我新鎖的鑰匙。也許他們忘了吧。   晚上,曉樂來我家,將一把鑰匙交到我手上,我本來提著的心就此放下,但他說了一句:“別讓岩岩知道。”我知道事情不簡單。   第二天,去了一趟超市,回來得有點晚,就趕忙去兒子家做飯,沒想到,剛走到他們家門口,就听到了裡面的爭執。 “你一定把新鑰匙給你媽了。”“誰沒有拖延症,洗完澡,內衣扔在髒衣籃裡,第二天早上一定被你媽給洗了。看著曬衣桿上的短褲和胸罩,我沒有被幫忙的快樂,只有隱私被窺視的尷尬。”“她就不能像別的大媽那樣,跳跳廣場舞,走走模特步,別像攝像頭似的盯著咱們一家三口”… … 沒想到,我這個堪稱“二十四孝”婆婆的付出,換來的卻是這般聲討,最讓我心塞的是,兒子曉樂從頭到尾就一句話:“她是我媽,你讓我怎麼辦?”   不管在職場還是家庭,我自認里里外外一把手,可到頭來,在兒媳的眼裡,我是一個如此不懂事的人。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回到家,我流著淚向老伴兒訴說自己的委屈:“我就差把心掏給他們了,居然落下這麼多的差評。”老伴兒一邊輕輕拍著我的背,一邊說:“都是白眼狼,有機會,我跟他們說道說道。” 接下來都是老伴兒在說,“看看你的那些同事,近的遊遍中國,遠的都環球了。你從前多新潮的一個人,可是為了他們,就這麼被別的老頭老太太給落下了。想想,我都替你憋屈得慌……”老伴兒的一席話,句句都說在我心窩子上,難道我就不想出去走走?   說走就走,我連招呼都不打,拉著老伴兒就奔壩上草原去了。在牧民家裡,親眼目睹了羊媽媽產子的全過程,看著羊媽媽哺乳小羊的樣子,曾幾何時,我和兒子不也是如此親暱嗎。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年四季都在遷徙,要是羊媽媽也像你那樣,凡事捨不得放手,這小羊怎麼活下來?再說,谁愿意嫁給一個精神上還沒斷奶的羊?”老伴兒一邊看著羊群,一邊感慨。很顯然,這次出遊,我是負氣出走,他是有備而來。   “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說著,老伴兒掏出手機,讓我看了一篇文章。它幾乎一針見血地說:不願意與成年子女分離的父母,與其說他們是愛孩子,不如說他想對孩子全面把控,這種控制給他們帶來成就感和強大感,讓他們對自己滿意……   “我,是這樣的媽媽嗎?”我怒視老伴兒。   “屬於可以挽救的那一類。”老伴兒微笑地看著我。 7天的草原行,我和老伴兒拍照留念,他教我發微信,教我如何曬照片,如何美圖秀秀——同樣生活在一個屋簷下的兩口子,我和他的差距已經如此之大。壩上歸來,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手機店,買了蘋果6,賣掉了那來電如雷鳴的老人機。   難捨的“告別”   從手機店出來後,我給曉樂打了一個電話,告訴他晚上我想去他家一趟。曉樂很吃驚:“媽,您不是有鑰匙嗎,直接上來就得了唄。”我笑笑,沒說什麼。   吃過晚飯,我和老伴步行去曉樂家。到了他家門口,敲了敲門,是岩岩開的門。我向他們匯報了這7日的行踪,然後,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小兩口說:“我準備重過晚年生活。這是我幸福晚年的第一個裝備,你們難道就不打算贊助我一下嗎。”   我晃動著手裡的蘋果6,微笑地看著他們。岩岩率先反應過來:“媽,您有沒有支付寶,我現在就給您轉3000。”於是,在他們的幫助下,我瞬間成為了擁有蘋果6和支付寶的人。 那是如此快樂的一個夜晚,臨走時,我從兜里掏出了那把於我來說,象徵著主權、話語權、家長權的鑰匙,把它悄悄地交到了曉樂的手裡,對他說:“媽媽以後可能不會常來,就算來,也會事先打電話的。”曉樂為難地看著我:“媽,你這是幹啥?”“媽媽不是在生氣,只是在學著退出。”   曉樂擁抱了一下我,我的眼睛一下子就濕了——我和他真正的告別是從這個擁抱開始的,儘管那麼不捨,但我知道,我已經告別得晚了,但還來得及。   “媽,您在哪兒?”我在麗江時,收到兒子發來的微信。我迅速地跟老伴兒拍了張合影,發了過去,並配圖片說明:世界那麼大,我和你爸想去看看。不幾日,岩岩在朋友圈轉發了我和老伴出遊的組圖,標題是:我晚年時的楷模,我至親的公公婆婆。原來,距離不僅產生美,還能加劇愛。

原來是"""這樣子啊!"""

2013年09月29日
公開
61

原來是"""這樣子啊!""" ------- 一個少女,有了身孕,父母逼問少女,孩子的父親是誰。少女被逼無奈,說孩子父親是附近廟裏的一位高僧。 孩子出世後,這家人抱著孩子找到了高僧。高僧只說了一句“ 這樣子啊!”便默默地接下孩子。 此後,高僧每天抱著孩子挨家挨戶討奶喝。小鎮裏炸開了鍋,說什麼的都有。高僧被人指指點點,甚至辱罵。 一年後,少女受不住內心的煎熬,承認孩子的父親是另一個人,與高僧無關。 少女及家人慚愧地找到高僧,看到高僧很憔悴,但孩子白白胖胖。 少女滿心愧疚。 高僧淡淡地回了一句“ 是這樣子啊!”便把小孩還給了少女。 高僧被冤枉名聲掃地,卻始終不辯解,為什麼呢?高僧說:“出家人視功名利祿為身外之物。 被人誤解於我毫無關係。 我能解少女之困,能拯救一個小生命,就是善事。” 當我們被誤解時,會花很多的時間去辯白。但沒有用。沒人會聽, 沒人願意聽。人們按自己的所聞、理解做出判別,每個人其實都很固執。他若理解你,一開始就會理解你,從始至終的理解你,而不是聽你一次辯白而理解。 與其努力而痛苦的試圖扭轉別人的判別,不如默默承受,給別人多一點時間和空間,省下辯解的功夫,去實現自身更久遠的人生價值。 渡人如渡己;渡已,亦是渡人。 看不開,就背著。 放不下,就記著。 捨不得,就留著。 等有一天... 背不動了,就看開了! 記不清了,就放下了! 留不住了,就捨得了! 所以說有些事情不要太計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會過去的。 珍惜眼前的人,做好眼前的事。一切都是美好的! 陰天,不一定會下雨。 分手,不一定最傷心。 憎恨,不一定會一輩子。 失望,不一定是絕望。 面對,不一定最難過。 孤獨,不一定不快樂。 擁有,不一定要廝守。 沉默,不一定是冷漠。 失去,不一定不再擁有。 失敗,不一定會放棄。 奇蹟,不一定不出現。 凡事都要靠自己: 別哭窮,因為沒人會給你錢; 別喊累,因為沒人會幫你做; 別想哭,因為大家並不在乎; 別認輸,因為沒人希望你贏; 別靠人,因為只有自己最可靠; 別乞求,因為別人等著看笑話; 別落魄,因為一堆人在等著落井下石; 別回首,因為看到的是未修復的裂痕; 別離愁,因為只會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別低頭,因為地上沒有黃金只有石頭; 別強求,因為硬摘的果實,沒有甜頭! 遇到愛你的人,學會感恩; 遇到你愛的人,學會付出。 遇到你恨的人,學會原諒; 遇到恨你的人,學會道歉。 遇到欣賞你的人,學會感激; 遇到你欣賞的人,學會讚美。 遇到嫉妒你的人,學會低調; 遇到你嫉妒的人,學會轉化。 遇到不懂你的人,學會溝通; 遇到你不懂的人,學會請教。 ★~~我愛鹿港小鎮~~之社網

雲門創辦人林懷民:才藝是引子,不是終點

2013年05月21日
公開
57

恩~雖然我對這個人沒啥好感 不過這篇寫的挺對的 父母參與至少要學會了解 而不是一昧的只是丟包的心態 (偶而偷時間發懶乃人之常情拉!) 呵呵^^ [不妨把「學才藝」這件事倒過來看,才藝是個「引子」,而不是「終點」。送孩子去學東西,但父母卻沒有涉獵相關知識,把它變成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是非常可惜的!] ============ 灣的兒童才藝教室密度極高,但放眼台灣的城市意象、國人普遍的美學素養,卻又往往令人搖頭。到底「兒童學才藝」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孩子學了半天,卻培養不出喜愛藝術、鑑賞藝術的能力? 2011-07-27 親子天下雜誌 5期 文/李佩芬 一直以來,台灣的父母都比較講究看得見、技術或考試性的東西。像我鄰居的小孩,只要開始拉琴,我就知道過兩天他得上提琴課;平常,我是很少聽到他拉琴的。 「就別讓他學了吧!」我建議。 「是孩子自己想繼續學的!」他父母這樣告訴我。 「但其實孩子自己並不愛啊!」我長期觀察後如此認為。 孔子曾說「游於藝」。在當時認為「藝」是用來欣賞、品味的,不是功利的事。若因孩子學才藝,家長跟著學到相關知識,更從中得到樂趣,進而提升生活品質,我認為這是好的。所以我把「學才藝」這件事倒過來看,才藝是個「引子」,而不是「終點」。才藝班,是可以去上,但動機是要讓孩子「得到經驗,能夠欣賞」,而不是去得到什麼成績。 更精確點來說,我認為讓孩子上才藝班,家長應該跟著孩子一起上課。比如說,孩子學小提琴,父母就應該涉獵相關知識,回家才能與孩子一起談音樂,把孩子在才藝班接觸到的,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家長千萬別讓自己、孩子與才藝的關係,只剩下「你今天練琴了沒?」「趕快去練琴!」若是這樣,孩子就不一定能學到什麼。 在雲門教室,最受歡迎的課程其實是親子課。我們請家長一起來跟著孩子上課,而不是派菲傭過來。真的!我們就真的遇過。我們告訴父母,除非自己有時間來,否則情願不要讓孩子上。因為,這中間很重要的是親子互動,有些父母在課程中甚至自己都哭了,他們說,自己跟孩子從來不曾感覺如此親近過。尤其,在孩子小學四年級以前,不管學什麼,我衷心認為家長一定要親身參與。 欣賞藝術,不是 Check 答案 在國外,我常看到老師帶著一群孩子、甚至只是幼稚園的小小孩去看畫。 他們可以在一張畫前面坐一個小時,老師、孩子都不斷提問:「你看,這是什麼顏色?」「你覺得他是怎樣的人?」「他們是什麼關係?」老師甚至連創作理念是什麼都完全不講,孩子只是用眼睛看、用腦去思考。 孩子們七嘴八舌,每個人都只看到部分,但把大家的意見加起來,就是整體。當孩子表達,就是觀念互相激盪的時候,這裡面沒有「對錯」,只有「感受」。我想等到孩子長大以後,再讓他自己去尋找潛藏於畫中的「知識」吧! 我們常認為藝術很崇高,接觸到的往往是藝術的技術或知識。在學校有藝術課程,課本也有很多內容,但最後卻變成一次又一次的考試:「米開朗基羅是哪一國人?」「誰是蒙娜麗莎的作者?」把藝術像一般學科般對待,是抹煞了藝術課。我們的教育,往往只是「Check先前的知識」;許多人在欣賞藝術時,也總是在尋找一個「很快得到的答案」,非常可惜。 常看到許多人到故宮看翠玉白菜,就是急著先去找那隻蚱蜢,找到了、看到了,就跑掉了。看范寬的「谿山行旅圖」也是如此,一到畫前就忙著先找那頭驢子,這麼大的一幅畫,花三分鐘把驢子找到後,立刻走人。 美感教育怎麼教,真的很重要。其實,到郊外去看天、看水、看樹、看花,都是美感教育!以看花為例,小孩子看一朵花,可以看上兩、三分鐘;但大人看花的反應,經常只停留在「這是玫瑰,紅的、很香、有刺」就沒有了。所以,我們的玫瑰花在情人節被丟來丟去,卻沒幾個人真正在看花。看花,是需要安靜的。 美感教育,體會靜思的精神 日本文化中,存在一種「靜思」的底蘊。每逢櫻花盛開時節,全家人會帶點食物出遊,在櫻花樹下坐上很久、很久,感覺季節時序的推移,這是很重要的。 許多孩子去才藝班,是學一門技術與知識;但家長經常忽略了,這些其實與真正的藝術,沒有太大關係。當孩子所學的東西,無法變成生活中的養分,反而成為另一種「工作、功課」時,就不好了。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許多家長也都認為自己孩子有大天才。但我想,即使是天才,也是需要「游於藝」的時間吧! - - - 林懷民 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1973年創辦雲門舞集,1998年成立雲門舞集舞蹈教室,透過「生活律動」、「少年武術」等系統性課程,讓孩子學習做自己身體的朋友,在動靜間開拓肢體的無限可能。 曾獲國內十大傑出青年、紐約市政府文化局「亞洲藝術家終生成就獎」等多項獎項。 給家長的貼心提醒: 不妨把「學才藝」這件事倒過來看,才藝是個「引子」,而不是「終點」。送孩子去學東西,但父母卻沒有涉獵相關知識,把它變成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是非常可惜的

國峻不回來吃飯~~黃春明~~

2013年04月16日
公開
54

母親總是說「媽媽生下來就是要管你們的」。 看到黃春明的詩才了解,的確,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了孩子忙的,沒有孩子,也就沒有 了人生目標..........(心痛的感觸) 今天早上上完律動課 小小孩們邀約去板橋車站參加居家安全活動 可是綠豆在學校 媽咪可就真沒動力跟著去玩了 所以真的[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了孩子忙的,沒有孩子,也就沒有了人生目標] 意外跟無常人要學著接受 但自己結束生命,讓人情何以堪 以後這篇一定要給綠豆看==" ============== 國峻不回來吃飯~~黃春明~~ 黃春明的兒子黃國峻也是位作家,在去年三十歲的時候自殺, 他的朋友,作家袁哲生也是自殺,今年。 短短的一首詩, 讓人看得心酸。 為人子女的都好好看一看,應采靈的女兒如果有看過, 她就知道結束自己的生命,懲罰的未必是負心漢而是父母。 【國峻不回來吃飯 】~~黃春明~~ 國峻,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我就先吃了, 媽媽總是說等一下,等久了,她就不吃了, 那包米吃了好久了,還是那麼多,還多了一些象鼻蟲。 媽媽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她就不想燒飯了, 她和大同電鍋也都忘了,到底多少米要加多少水? 我到今天才知道,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你燒飯的, 現在你不回來吃飯,媽媽什麼事都沒了, 媽媽什麼事都不想做,連吃飯也不想。 國峻,一年了,你都沒有回來吃飯 我在家炒過幾次米粉請你的好友 來了一些你的好友,但是袁哲生跟你一樣,他也不回家吃飯了 我們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就沒有等你, 也故意不談你,可是你的位子永遠在那裡。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回家吃飯」一向是歸屬感的指標,八○年代在美國看過一個片子《歸心似箭》, 一個傷兵脫了隊,千山萬水就為回家,家的吸引力比地球磁場還強…… 我平日習慣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因為吃飯時,口在忙,手在忙, 但是眼睛是閒著,邊吃邊看的話,全身器官都不浪費。 所以我一向是充分利用時間,嘴在努力增加我身體的營養,眼睛在努力增加我大腦的營養。 那天,正在啃饅頭時,眼睛在聯副上突然掃瞄到「黃春明」三個字。 黃春明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因為他擇善固執,為理想,有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 所以我立刻集中注意去讀他的東西。 讀完,難過得不得了,連嘴裡的一口饅頭都忘了咀嚼。 天下想要自殺的孩子都應該先來看一看這篇〈國峻不回來吃飯〉的小詩。 看看一個作爸爸的人如何用日常生活的語言輕描淡寫地說出心中無可言喻的痛。 我小時候看〈販馬記〉李奇哭監時, 有一句「人生三苦: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 黃春明不老,但喪子之痛不論任何年齡層的感受都一樣。 這篇文章是生命教育最好的材料,真該收入國文課本,讓所有孩子都讀到。 詩一開始說,「國峻,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我就先吃了,媽媽總是說等一下,等 久了,她就不吃了,那包米吃了好久了,還是那麼多,還多了一些象鼻蟲」。 不知道的人讀起來沒什麼感覺完全是爸爸在跟兒子說話,但是知道的人,悚然一驚, 因為國峻用他的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是永遠不會再回來吃飯了。 爸爸比較能接受事實:知道你不回來,所以我就不等你,先吃了。 媽媽卻是無法承受這個打擊,滴水不沾,家裡的米不但沒少,放久了,還變多了,多 了些象鼻蟲。看到這裡就讀不下去了,可憐天下父母心哪! 再下去,「媽媽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她就不想燒飯了,她和大同電鍋也都忘了,到底 多少米要加多少水?我到今天才知道,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你燒飯的,現在你不回來吃 飯,媽媽什麼事都沒了,媽媽什麼事都不想做,連吃飯也不想。」 孩子不在了,作母親的也就沒有燒飯的慾望了。 大部分的中國母親都是為子女而活,挽著菜籃上市場時,想的都是孩子愛吃什麼,先 生愛吃什麼,所以爸爸到今天才知道,媽媽生下來是為兒子燒飯的,兒子不回來,媽 媽就什麼事也不想做,連飯也不想吃了。 我想起我要考大學聯考時,我媽媽很擔心我會在考試時生病,影響考試成績,那時台 灣還沒有冷氣,夏天天氣熱,晚上都是開電風扇睡覺,母親擔心我吹電扇不蓋被會著 涼,所以一直交代要蓋被,因為她先睡,我後睡,所以母親常常晚上睡一睡爬起來看 一下,有沒有踢被睡,專心做功課時,會被背後突然出現的聲音嚇一跳,忍不住抱 怨,叫她不要管我,母親總是說「媽媽生下來就是要管你們的」。 看到黃春明的詩才了解,的確,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了孩子忙的,沒有孩子,也就沒有 了人生目標,什麼都不想做,連飯也不想吃了。 第二段說「國峻,一年了,你都沒有回來吃飯」,口氣有點哀怨, 如果一個兒子一年都不回家吃飯,父母是要埋怨的, 可是誰想到國峻去的是一個有去無回,不可逆轉的旅程呢?(轉貼網路文章) 2讚 · · 推廣 · 分享. Sammi Chang 、 Angela Wu 、楊羽暄以及其他 28 人都說讚。. 檢視另2則留言.. Chang Yi Wei 借走了 4月16日8:50 · 收回讚 · 1.. 陳惠男 有孩子的確是為孩子忙 但孩子大了還是要為自己忙 4月16日11:38來自手機 · 收回讚 · 1.. 馬程豐 綠豆媽咪,再生一個不就又有的忙了? 4月16日13:35來自手機 · 收回讚 · 1.. 陳惠琪 所以還是喜歡現在這種忙^^ 4月16日13:47 · 讚

【人生必須懂的事】

2013年04月10日
公開
52

難怪我很快樂(要命的樂觀) 原來我只有一件最要命的沒做到 [[[[每年至少要讀五十本書]]]] 若童書,跟雜誌都能算的話 我發現其實人要快樂真的很簡單耶^^ ================ 【聰明人必做的10 件事 - 大前研一】 一、儲蓄友誼 靠得住的友誼是今生最溫暖的一件外套。 它是靠你的人品和性情打造的,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它, 如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幾筆,那麼,從現在用心去儲存還來得及。 二、學會放手 這個年齡已經不允許不成熟, 當你無力把握命運中的某種愛、某種緣、某種現實,就要學會放手。 給自己一個全新的開始,只要信心在,勇氣就在;努力在,成功就在。 三、播種善良 一定要極盡自己所能, 讓那些比你苦、比你難過的人感受到這世上的陽光和美麗。 這樣的善良常常是播種,在不經意間,就會開出最美麗的人性之花。 四、懂得音樂 一定要學 or 懂一種樂器, 它會洗滌你的身心,打開你的記憶和想像,更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寧靜。 另外還有攝影、收藏,它們都能讓我們的生活增添滋味。 五、避開兩種苦 塵世間有兩苦,一是得不到之苦,二是鍾情之苦。 前者在你付諸努力的前提下,就把一切當作一場賭,勝之坦然,敗之淡然,好在這年齡還有一定的資本得以捲土重來; 至於後者可說是世間最苦,如果把這時還有這樣的情愫,一定要像清除灰塵般,把它從心屋裏掃出去。 六、學會承受 有些事情需要無聲無息地忘記,經過一次,就長一次智慧; 有些苦痛和煩惱得要默默地承受;歷鍊一次;就豐富一次。 七、常懷感恩心 當我們參加完葬禮,總會湧起一些感慨;當我們大病初癒,總會有萬般珍惜。 感恩的心一定要時時保留,它不僅讓你憐惜身邊事物, 還能平撫欲望和爭鬥,甚至幸福的感覺也往往源自於此。 八、熱愛工作 儘管它不像喝茶、聊天那般愜意, 但它檢驗著我們的智慧和能力,得以讓我們體現價值及獲得成就。 一定要全心愛它,畢竟它讓 你大半生有事做、有飯吃。 九、 勤於學習 讀書和學習都是在和智慧聊天,每年至少要讀五十本書, 它不僅保證你的記憶力、感悟力,還能讓你維持個性魅力, 這可是練瑜珈做美容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十、享受運動 善用時間運動、享受自然。 你的體重就不會因懶惰而上漲,你的容貌也不會因歲月而減少生動, 在某種程度上更能保存青春、快樂與健康。 給朋友啟發點【分享】 看更多人生該懂的事請讚好【人生必須懂的事】

態度對了~幸福就來了

2013年02月08日
公開
62

形容人類是一種「出門高E.Q,回家低E.Q」的動物,我想一點兒也不誇張,多拿出一點耐心與幽默感給家人吧!否則您自己也不會快樂,不是嗎? ======= 真的~春節假期要來囉! 要面對中部跟北部的"家人"九天 提醒自己要有高EQ阿^^ 我想人要幸福 "閉上嘴"應該就能感受到了 呵呵^^ 畢業很多年後,他收到小學同學會的邀請。為了慎重起見,他特地上街買一條新長褲。只是,回家穿上後,卻發覺長度多了十公分。 於是,他去拜託﹝媽媽﹞替他改短。但是,媽媽說:「身體不舒服,我今晚想早一點休息,所以沒辦法幫你改。」 接著,他拜託﹝老婆﹞替他改。老婆說:「地沒掃,衣服還沒有洗,還有許多家事要做,今晚真的沒有時間改。」 最後,他只能去麻煩﹝女兒﹞替他改。女兒說:「今晚跟男朋友約好去跳舞,沒有時間改。」 他想想,既然如此,明天穿舊的長褲去同學會也可以!就上床睡了.......... 當天晚上,﹝媽媽﹞心想:「兒子平時對我很孝順,他開口要求總不好拒絕他。」於是,起來替兒子改長褲,剪短了十公分。 ﹝老婆﹞稍晚做完家事心想:「老公平時很有耐心,今天他是不會縫針線才開口要求,總不好拒絕他。」 於是替先生改長褲,剪短了十公分。 ﹝女兒﹞晚上回來:「和爸爸的感情一直很好,因為他總是專心聽我訴苦,陪我談心。今天實在應該替他修改長褲。」 於是替爸爸改長褲,剪短了十公分。 第二天早上,三個女人分別告訴他這件事。他趕緊去試一試,長褲已經被變成吊腳褲了 ^______^ 他的反應倒是很有趣,完全沒有生氣,也沒有責備任何人,反而哈哈大笑說:「我一定要穿去給同學看,告訴他們,我的媽媽、老婆、和女兒 對我多好。」 結果,老同學們一致稱讚他家庭經營成功。他回家後告訴媽媽、老婆、和女兒,三個女人聽到之後也都很高興。 如果您是故事中的男人或女人,當下您會做何反應? 「哈哈一笑」抑或「破口大罵」? 人,面對外人時,總是可以表現得雍容大肚、心平氣和,但面對自己最親近的家人,卻往往一點小事就足以皺起眉頭,甚至出言相傷........... 如果形容人類是一種「出門高E.Q,回家低E.Q」的動物,我想一點兒也不誇張,多拿出一點耐心與幽默感給家人吧!否則您自己也不會快樂,不是嗎? 學習以「五心上將」(愛心、細心、耐心、信心、真心)的原則,對待家人與孩子,相信一定能達到高EQ的親子溝通,擁有幸福的家庭 !

感恩的故事

2013年01月09日
公開
57

頓悟開示,就是遇到對人 (不管是長輩/同學/老師/朋友/或是老闆) ^^ 成績好可以提高錄取機會 但品格好可以走的更長遠^^ ================== 感恩的故事 一名成績優秀的青年去申請一個大公司的經理職位。 他通過了第一級的面試,董事長做最後的面試,做最後的決定。 董事長從該青年的履歷上發現,該青年成績一貫優秀,從中學到研究生從來沒有間斷過。 董事長問,你在學校裏拿到獎學金嗎?該青年回答,沒有。 董事長問,是你的父親為您付學費嗎?該青年回答,我父親在我一歲時就去世了,是我的母親給我付的學費。 董事長問,那你的母親是在那家公司高就?該青年回答,我的母親是給人洗衣服的。 董事長要求該青年把手伸給他,該青年把一雙潔白的手伸給董事長。 董事長問,你幫你母親洗過衣服嗎?該青年回答,從來沒有,我媽總是要我多讀書,再說,母親洗衣服比我快得多。 董事長說,我有個要求,你今天回家,給你母親洗一次雙手,明天上午你再來見我。 青年覺得自己成功的可能很大,回到家後,高高興興地要給母親洗手,母親受寵若驚地把手伸給孩子。 該青年給母親洗著手,漸漸地,眼淚掉下來了,因為他第一次發現,他母親的雙手都是老繭,有個傷口在碰到水時還疼得發抖。 青年第一次體會到,母親就是每天用這雙有傷口的手洗衣服為他付學費,母親的這雙手就是他今天畢業的代價。 該青年給母親洗完手後,一聲不響地把母親剩下要洗的衣服都洗了。 當天晚上,母親和孩子聊了很久很久。 第二天早上,該青年去見董事長。 董事長望著該青年紅腫的眼睛,問到,可以告訴我你昨天回家做了些什麼嗎? 該青年回答說,我給母親洗完手之後,我幫母親把剩下的衣服都洗了。 董事長說,請你告訴我你的感受。 該青年說,第一,我懂得了感恩,沒有我母親,我不可能有今天。第二,我懂得要去和母親一起勞動,才會知道母親的辛苦。第三,我懂得了家庭親情的可貴。 董事長說,我就是要錄取一個會感恩,會體會別人辛苦,不是把金錢當作人生第一目標的人來當經理。你被錄取了。 這位青年後來果真工作努力,深得職工擁護,員工也都努力工作,整個公司業績大幅成長。 假如一位孩子從小嬌生慣養,習慣了被人圍著寵著,什麼都是 “我” 第一,父母的辛苦都不知道,上班後,以為同事都應該聽他的,當了經理後,不知道員工的辛苦,還要怨天尤人。這樣的人,會有好的學校成績,會有得意風光的一時,但社會上的這類人,都不能成大事,都不會感覺到幸福,都要常常跌倒跟好鬥,那父母是愛孩子呢還是害孩子呢? 來源:http://brienwong.xanga.com/735481249/item/ 圖: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edu/2012-11/07/c_123922334.htm 【閱讀短評】 好成績無法決定好品格 只有好行為才是 成績好可以提高錄取機會 但品格好可以走的更長遠 這裡是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read.life

成功的孩子成功在媽媽的心裡,失敗的孩子失敗在媽媽的嘴裡

2012年09月01日
公開
58

「成功的孩子成功在媽媽的心裡,失敗的孩子失敗在媽媽的嘴裡。」~寫得太讚了^^ ====== 教養體檢~ 1. 經常打罵? 理智的處罰其實孩子會更愛妳的。(昨天填學校記錄綠豆是這麼說的) 若真如孩子在五六歲時被父母影響最深遠,因為是個體心理成長關鍵期, 那言教身教真的更要注意 2. 囉嗦的父母 「成功的孩子成功在媽媽的心裡,失敗的孩子失敗在媽媽的嘴裡。」自認為不囉嗦(但一說起教另當別論),平常不喜歡念些碎語,但既然要說教時,就給他認真說~哈^^ 綠豆偶爾也會頂撞父母呀!但事後就會自己檢討(經媽咪提醒),所以我想頂撞期都是階段性的,多增強些孩子感受力,成長到一定的階段,就會成熟^^ 3. 包辦溺愛的父母 勞動/孝順的機會? 身為懶媽媽的我,不敢說綠豆生活常規有多棒,但依現齡來說,食衣住行育樂應該事事都能在他掌握之中(惹媽咪生氣完成放風時,他都能自理) 真的學會「裝」能夠培養孩子的憐憫之心(在綠豆身上感受到的) 原來做家事可以培養"道德感",懂得"感恩"心 所以媽咪們一起來學習"演好"現代[媽媽角色]吧! ^^ 1. 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 孩子挨了父母的打,心理會反感、仇恨父母,以後容易以暴易暴,主動去打別人。特別是孩子在五六歲時被父母影響最深遠。因為五六歲是個體心理成長的關鍵期。 2. 囉嗦的父母 「成功的孩子成功在媽媽的心裡,失敗的孩子失敗在媽媽的嘴裡。」父母的啰嗦容易使孩子反感,認為父母不值得尊重,進一步就會頂撞父母。 3. 包辦溺愛的父母 父母包辦溺愛,就是剝奪了孩子勞動的機會、孝順的機會,讓孩子心理變得越來越冷漠。 父母應該學會「裝」 父母如果能掌握一些心理學知識和技巧,可以培養孩子的孝順之心。 培養孩子對弱者的憐憫之心 憐憫弱者與孝順父母其實是一回事。當孩子長大後,父母逐漸老去,也會成為一個弱者。對社會來說,弱者是索取少、奉獻多的一群人,而對孩子來說,父母也屬於索取少、奉獻多的人。所以,不尊重窮人的人往往不孝順父母。很多人喜歡在孩子面前吹噓自己官大、錢多、關系硬,這樣的人不僅絕對培養不出孝子,還會培養孩子的非道德行為。 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體驗感 如果你扶起一位摔倒的老人,送他去醫院,並受到了別人的稱贊,這時就會產生一種良好的道德體驗感,今後還會不斷地做好事。培養孩子的孝順之心同樣如此。所以,父母平時要試著讓孩子為家裡做點事,並及時稱贊孩子,這其實也是在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父母應該學會「武裝自己」,適當裝病、裝窮。裝病是為了創造讓孩子為父母服務的機會,裝窮是為了創造讓孩子為家裡做些事的機會,並體會父母培育自己的艱辛。

龍子寵過頭 變成無尾熊

2012年04月05日
公開
62

「簡單說,就是大人顧條條,寵壞小孩」 卓柏宏表示,當孩子長大到進幼稚園、上小學年紀,家中唯我獨尊的​那一套行不通,小孩吃定家長,學校老師又不敢管太嚴,於是這群小​祖宗的管教問題就從[家庭、學校,搬到醫療領域去矯治] ======這這這......似乎是趨勢 所以孩子是否能獨立? 來自於主要照顧者是否能"自覺"? ^^ ................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4日電)5、6個大人陪著1個毛頭小孩,擠進復健科門診,職能治療師心想:「難道又是被寵過頭的小朋友?」因為愈來愈多父母長輩望子成龍心切,卻把孩子寵成感覺統合失調的無尾熊。 台南晉安診所職能治療師卓柏宏過去1週收案50多個小朋友,他說,許多案例是坐不住耍賴的小孩由大人哄著進了診間接受評估,還有軟趴趴的小孩掛在父母的身上,還有孩子明明是會說話的年紀卻構音困難,只會用哭鬧表達意思。 孩子會有這些行為,除了少數是發展遲緩造成,卓柏宏說,10個有8個是生長發育時沒有獲得足夠感官與肢體動作協調、前庭與本體覺的刺激訓練等,或是孩子一哭鬧,父母長輩都能了解意思並順從其意,等於間接鼓勵孩子不必學講話。 「簡單說,就是大人顧條條,寵壞小孩」卓柏宏表示,當孩子長大到進幼稚園、上小學年紀,家中唯我獨尊的那一套行不通,小孩吃定家長,學校老師又不敢管太嚴,於是這群小祖宗的管教問題就從家庭、學校,搬到醫療領域去矯治。 他說,小朋友在七坐八爬九長牙的年紀,沒有足夠的爬行、跌跌撞撞,手腳肌肉和身體穩定的刺激訓練不夠,容易變成動不動就喊累、扁平足,吵著要媽媽抱的無尾熊小孩,還容易注意力及衝動控制不足,坐不住,不專心,做事有頭無尾。 卓柏宏主要採一對一治療,輔以說故事玩遊戲的「動故事」團體課程,進行孩子感覺統合治療,不但要先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再以行為矯治,往往連家長及照顧者的心態一併處理。 他解釋,「分離焦慮」也會出現家長身上,小朋友在治療間沒事,媽媽反而在外頭揪心肝,擔心孩子不適應鬧脾氣;還有家長抱定「交給(職能治療)老師就對了」,結果孩子在治療間和回到家是兩個樣。 舉例來說,孩子被家長管教「不乖,就打你」或「再哭,就不理你」時,哇哇大哭,家長就投降抱著來「呼呼」,孩子學到的是會吵會鬧而非乖乖才有糖吃,或是玩具丟了一地不收拾,家長罵過之後自己收拾,孩子沒學到賞罰分明,闖了禍一樣別人善後,不知自己錯在哪裡。1010404

好文觀後感~讀故事書給孩子聽吧!

2011年09月10日
公開
53

因材施教~ 跟綠豆共讀的方式就是大小人兒各持一支"點讀筆"[各讀各的] 綠豆從1.8Y開始玩讀到今年滿五歲了 很多知識多是從書本上的得到了 然後再搭配讀經教育 所以也沒有認字困難跟瓶頸,反而愛的嘞 所以~ 給孩子[對的他不一定喜歡,喜歡的一定需要]^^ ============== 您今天讀故事書給孩子聽了嗎?   美國有一次調查有三歲以下孩童的家庭,發現有16%的家長從來沒有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另外23%則一週只讀不到兩次。您可能會問,「三歲以下?他們連字都不會認呢!何必浪費時間呢?」如果您這樣認為,就大錯特錯了。   有一項長達二十年的研究證明,學齡前的的親子共讀,可以讓孩子進入小學時更加順利,並且影響日後的閱讀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可以比其他孩子高兩倍,讀得越多,效果越顯著。而這兩項能力,是學習最重要的基本功夫。   這麼長期的研究觀察,開始於1989年發起於美國波士頓的一個兒科診所。就像台灣現在的景況,因為疫苗打的很好,公共衛生做的很好,所以大部分的小朋友其實都沒什麼嚴重的疾病。這位醫師並不以此為自滿,他覺得小兒科醫師應該負責照顧孩子的「身心」健康,身體顧好了,還有心靈的健康需要努力。他聯合了一群熱心的醫師和教育學者,開始在健兒門診提醒媽媽親子共讀,甚至贈書給貧窮的家庭。   雖然親子共讀的觀念常常被提及,但是會得到資訊的家庭,多數還是高教育水準的家長。這個運動特別之處,是由醫師主動出擊,因為每個孩子都會來打疫苗,趁這個機會,將親子共讀的資訊,提供給資源比較貧乏的家庭,讓他們的孩子得到更好的幫助。因此醫師稱這個活動為Reach Out and Read (ROR),意思是主動伸出醫師的手,而不是由家長主動詢問。   這項運動得到了熱烈的回應,二十年下來,全美國共有四千多家診所參與,他們每一年給出570萬本童書,幫助350萬名以上的兒童。更重要的是,藉由這項活動的追蹤,證實親子共讀的確可以給孩子未來極大的幫助,絕不是憑空論述而已。   一開始這些家長對於親子共讀有一些疑慮,第一:住家附近沒有書店(尤其是鄉下地方),第二:不知道怎麼讀(以前小時候也沒人讀給他聽,或者是家長本身識字不多,教育程度不高),第三:兒童繪本太貴了,第四:雖然嘗試過親子共讀,可是小朋友聽一聽就跑掉了,搞的很不愉快。   基於以上四個疑慮,ROR運動給醫師三個方式來幫助家長:第一:由醫師主動告知家長親子共讀的重要性(正如我第一段所述),第二:送給六個月至五歲的「健兒」一本好的圖畫書,第三:請志工在診所外面示範讀書給孩子聽,讓家長知道訣竅所在。   事實上,家長不用學習太多,只要有一本書在家就夠了。就算每天讀同一本書,就算家長認不得半個字,都可以藉由書中的圖畫和口語,給孩子足夠的語言刺激。要知道,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辭彙是很簡單的,因為我們的生活週遭也許相對很單純;但是繪本裡的文字,有時候是平常不會使用的,因此可以給孩子更多樣化,更豐富的語言經驗。   為什麼六個月就開始親子共讀?根據研究顯示,越早開始唸書給寶寶聽,語言發展越好,這個影響可以持續到小學的年齡。至於較大的小孩,可以以「我問你答」的方式進行故事,甚至請孩子反過來講故事給家長聽。不同年齡的孩子,對於共讀有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列於下表讓家長們參考。 雖然您的孩子一開始可能對親子共讀興趣缺缺,但是不要氣餒,也不要給孩子壓力。每天睡前,或者孩子玩累的時候,問他要不要唸故事書,或者拿兩本書在面前晃晃,由他挑選自己喜歡的書,就算老是挑同一本也好。久而久之,親子共讀會變成你們之間最快樂的時光,孩子在語言上的進步,也會令您驚喜萬分! p.s. 我自己也想嘗試一下在健兒門診推行「親子共讀ROR」;如果您家中有「完整」的兒童繪本(不要啃得破破爛爛那種),想捐給我門診中弱勢的家庭,歡迎寄到: 「新北市251淡水區竹圍民生路45號 二樓小兒科門診 黃瑽寧醫師收」就可以了!感謝您!

好文觀後感~帶孩子要用沒有效率的方式

2011年09月10日
公開
55

‎1.人的成長沒有捷徑。任何技能或行為規範的學習都必須經過不斷的摸索和重複的練習。 2.打罵、命令或要求,或許看起來有效,但都是表面、騙人的。「熱情才是帶領孩子前進最好的力量。」 3.孩子天生就好奇、有熱情。父母根本不必急著站在前面指路,反而應該跟在後面觀察,看到孩子熱情湧現,及時提供機會和幫助就可以了! 4.東西的成熟有一定的時間和過程,必須耐心陪伴、等待。 帶孩子絕對不能講效率,要用『沒有效率的方式』,孩子才能紮實的長大!」~ 超讚的四點,我有努力做到三點,希望綠豆感受的到^^ ====================== 侯文詠的孩子,有一次考試考壞了,那次是全班都考差了,同學都很擔心,不知道該如何向父母大人們交代。 這時,侯文詠的孩子說:「我爸一定會說,我很高興你今天失敗了。」 同學疑惑的問:「怎麼會這樣?」 侯文詠的孩子回答:「我爸就是怪ㄎㄚ啊!」 我想,當時侯文詠的孩子在回答這句話時,嘴角和眉梢一定都是上揚的。 其實,著名作家和麻醉科副教授侯文詠說,他對孩子並不是沒有期待,並不是不會焦慮或不會生氣。 只是,他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表現良好、受到讚賞。因此,考試沒考好時,孩子一定已經很難過了,這時,做父母的除了安慰他之外,實在不需要再做什麼。 不過,侯文詠也不是一開始就能這麼看得開、放得下。 他記得,第一次發現孩子說謊時,又焦急又生氣。但他的母親只是淡淡的告訴他:「你小時候也騙過人哪!」於是,他想起自己一路長大,父母教養他的情景。 他們從不張牙舞爪,嚴聲厲色。他們只是一直站在他身後,支持他、信任他。 有一次,孩子學校校車停開。侯文詠想,從學校走到家裡不過十幾分鐘,自己還用車接送他來去多次,他應該認得路,於是要孩子放學後自己走路回家。沒想到,一個多鐘頭過去了,孩子還沒到家。 侯文詠急忙出門尋找,發現他走錯路了。 侯文詠這才恍然大悟:「平時你帶他走的路都不算,他從沒有真正會過!」 於是,侯文詠開車載孩子回到學校,讓孩子帶領自己,走一遍他認為正確的路線。 每到一個岔路,侯文詠就請孩子談談他決定直走或左右轉的原因。 最後,侯文詠再帶他走一遍自己覺得最近的路線。 在這段旅程中,沒有打罵嘲諷,只有窩心的分享和探險的樂趣。 侯文詠也清楚記得,他曾經為了培養兩個孩子的閱讀興趣,以及增長他們的知識,要求他們看歷史書。 沒想到,孩子反而不喜歡看書了。 侯文詠發現情形不對,及時放手,讓孩子選擇自己愛看的書,包括漫畫。 結果,現在就讀國二的大兒子從《哈利波特》開始,已經會自動去找文字的書籍來閱讀。 五年級的二兒子為了看《向達倫大冒險》,連英文版也願意一邊查字典一邊看。 點點滴滴的累積,讓侯文詠深刻體會到,人的成長沒有捷徑。任何技能或行為規範的學習都必須經過不斷的摸索和重複的練習。 在這過程中,打罵、命令或要求,或許看起來有效,但都是表面、騙人的。 「熱情才是帶領孩子前進最好的力量。」 侯文詠說:「孩子天生就好奇、有熱情。父母根本不必急著站在前面指路,反而應該跟在後面觀察,看到孩子熱情湧現,及時提供機會和幫助就可以了!」 東西的成熟有一定的時間和過程,必須耐心陪伴、等待。 帶孩子絕對不能講效率,要用『沒有效率的方式』,孩子才能紮實的長大!」

另眼相看: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可喜嗎?2011-8-11 20:02 作者:洪致翔 46

2011年08月12日
公開
48

另眼相看: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可喜嗎?2011-8-11 20:02 作者:洪致翔 46 加入書籤: ■洪致翔 「有教無類」雖是許多教師朗朗上口的教育原則,但許多基層教師內心真正渴望的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他們想像中的「英才」學生通常有下列特質:學習能力強、領悟力高、能舉一反三、學習意願高。當英才型學生出現在自己任教的班級,往往會讓教師充滿教學成就感,然而這類學生的表現果真是教師的教學成果嗎? 英才型學生的優良表現或成就,若非源於天賦,則多半來自於其自身經驗,以及在學校之外的學習場合所累積的習練成果。教師無須付出太多努力,學生就可以有不差的表現,何來成就可言?由此角度來看,即便「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又何須沾沾自喜? 英才畢竟是少數,大部分的學生不是英才,經常面臨各種學習困境:有些學生悟性不高,不得要領;有些學生學習意願高,但卻囫圇吞棗,淪為死讀書;有些學生聰明,但卻懶於學習、甚至抗拒學習……。面對種種學習困境,教師的反應往往是氣餒,甚至責怪。但教育的成就感,不正來自於偕同學生克服種種學習困境? 說起面對困境,大概很難有教師面臨的挑戰會比海倫凱勒的教師蘇利文更嚴苛。蘇利文是海倫凱勒的教師。海倫凱勒19個月大時,罹患急性腦炎以致失明失聰,因此,童年時期,海倫凱勒幾乎無法與外界溝通、鎮日亂發脾氣。 一個失明失聰者,幾乎無法溝通,遑論接受教育。為使海倫凱勒能與外界溝通,蘇利文教導海倫凱勒使用語言。但由於海倫凱勒失聰失明,蘇利文以手指在海倫凱勒手上寫字,教導海倫凱勒認字。海倫凱勒就在沒有聲音與影像的刺激下,以觸覺學習語言。海倫凱勒就讀大學時,也都是藉蘇利文之手進行閱讀。所以海倫凱勒能克服失聰失明的殘缺,於24歲時取得哈佛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成為第一位盲人博士。若非蘇利文,海倫凱勒這個名字注定埋沒在歷史的角落無人聞問,是蘇利文的堅持造就海倫凱勒奇蹟般的人生。 絕大多數基層教師面對的學生,其學習困境的棘手程度幾乎無法和海倫凱勒相提並論,但許多教師面對學生的問題時,卻往往因為「學生表現不如預期」(姑且不論教師所預期是否合理)而萌生挫折感,進而放棄教育、改變學生的機會。「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對於教師而言,究竟是展現教學能力的機會?還是縱容自己不思如何克服困境的理由?值得我們深思。 (文教工作者)

有概念的為兒童準備三餐

2011年06月20日
公開
53

有概念的為兒童準備三餐 文�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助理教授 楊淑惠 2007/3/1 「肚子餓了,要吃飯」的這件最自然不過的事情,卻經常讓作父母親的傷透腦筋。三餐的準備與供應所代表的實質意義絕不是只有食物面的問題,其實還包括飲食、生活習慣與對健康的信念。醫學證據一直很清楚的指出,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會導致兒童過動、學習不良、消瘦或肥胖等複雜問題;甚至也提出2歲兒童腹部主動脈已經開始堆積脂肪紋脈,10歲時在心臟的冠狀動脈也開始堆積脂肪紋脈,於是不正確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就種下了未來的心血管、癌症以及多項文明病...等的不定時炸彈。 1993-1996年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兒童的飲食在五穀根莖類、奶類、蔬菜類的攝取不足,蛋豆魚肉類的攝取過多。約有80%左右的兒童每天吃早餐,但兒童年齡越大,吃早餐的比例隨之降低。而獨自吃早餐的兒童飲用汽水飲料比例偏高,休閒食品、飲料及點心以兒童攝食偏多。2001-2002年國小學童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 1/2的兒童油脂攝取過高,60%以上醣類攝取過少。男、女生分別有70%及50%其膽固醇攝取過高,但鈣質攝取未達建議值。1/5-1/3學童血中維生素B2、維生素B6、葉酸濃度瀕臨缺乏,部分兒童有貧血的現象。 父母們也不可認為,飲食習慣會在長大後就變好,因為兒童的飲食在步入成年期之前,只會越來越難溝通與協調,漸入「險」境而不是漸入佳境。進入國、高中的孩子,經常因為課業的奔波而增加在外用餐次數,更不是父母親可以瞭如指掌,所以筆者強烈建議,飲食習慣越在幼年時期建立,比後來時期來得容易。 為兒童建立-正確飲食是一種「責任」 我國的營養教育自小學一年級即開始,孩子清楚的知道食物類別,但仍須加強在生活中,確實遵從食物的均衡問題,此時,父母的參與更形重要。均衡的飲食:包括穀類食物、蔬菜瓜果、及適量的肉類、魚類、奶類及豆類食物。 首先,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父母親必須先尊重兒童生命自主權,飲食習慣的建立,是兒童的責任而不是父母親的權力,應該多讓兒童參與食物的準備。「市場之旅」是很好的建立認識食物的遊戲,不要擔心孩子太小,讓孩子幫忙提些食物、提出想吃的菜、甚至設計菜單。另外,回到家簡單的挑菜葉、包水餃、排餐具,也是孩子們可以參與的。 而有趣的觀念教育,更是幫助兒童養成習慣的好方法。寓教育於生活中,建立兒童飲食份量觀,可以使用獨立餐盤,將該吃進的食物種類與份量清楚的分配給他,讓孩子習慣正確的食物類別與份量。只是,需要提醒父母親,當孩子的食物被獨立分配出來時,有可能會像奶瓶餵奶的故事般,有超過份量之虞,簡單的解決方法,便是利用兒童每次的健康檢查,詢問營養師或者參觀一下食物模型,都可以增加份量概念。 幫助孩子正確飲食的小技巧 建議家長應該主動詢問與教育兒童正確的選擇食物,詢問孩子自己用餐的內容,多關心孩子吃什麼?再多一些準備食物與教育上的小技巧,就可以幫助孩子從小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 三餐的準備--根據六大類食物的準則,最好是每餐每一類食物都有,三餐的準備要有飯、有菜、有肉或魚的菜餚,晚餐講求豐盛,因此可以利用多種蔬菜的變化,增加其菜色,修正「大魚大肉」才是豐盛的概念。 零食的準備--果乾、未經烘製的果仁及瓜子仁都可以提供作為零食。 不要強迫--味道過於特殊,例如,澀與苦的蔬菜,則不要強迫孩子吃,以免蔬菜家族都遭「誅」及。 不可縱容--父母親怕影響健康,所以自己不吃的食物,不要認為孩子還小就不用忌諱,比如說蛋黃膽固醇高,許多父母親不敢吃卻全給了孩子,父母親少吃的煎炸、甜食食物,卻縱容孩子。 注意飲食間的行為與言談--不在孩子面前批評食物,偏食習慣通常是在父母親不經意的過程中讓孩子學習到的。而孩子生命中的第一顆糖、第一份垃圾食物通常都是父母親不經意的行為結果。 總之,為孩子準備餐食的原則:需要注意三餐多蔬菜少肉,食物類別皆齊全,比例要均衡,食材取得以新鮮、自然、原味為主,減少加工或醃製的食材即是。

我也是怪胎

2011年03月17日
公開
54

我也是怪胎 作者/王淑芬(作家、老師) 我是位小學教師,身為教師的我,與同事最常見的聊天話題自然就是我們的學生。 有一年我發覺某班有三位學生似乎被班上其他同學嚴重排斥,與班導師聊,她也很無奈:「這三人去年一開始便被同學貼上標籤,動輒得咎。同學總是看他們不順眼,沒人願意與他們交往。」總之,她也不明白原因為何? 這事相當奇怪,從事教職以來,我的確發現每班總有一、兩位被排斥的孩子。這樣的孩子簡直必須以「可憐」來描述。沒有朋友,連交個作業,都沒有人願意把簿子疊在他的上面。是他們的行為「反社會」,還是同學集體的「敵意」?我不是導師,無法做長期且精準的論斷。 我曾經私下問一位學生:「你為什麼那麼討厭某某?」他想了想,很老實的回答:「沒辦法,他就是那麼討人厭。」還強調:「真的!」 青少年期的孩子,有時傷害起同儕,是相當殘忍的,想來令人難過。記得史帝芬•金的驚悚小說《魔女嘉莉》,就是以一個倍受排擠的青春期女孩為主角,長期遭同學捉弄,竟累積出一股驚人報復邪力。 我的科任教室裡,每年約有兩百位學生使用,木頭桌面常被調皮學生塗鴉,或寫字或畫圖;我的課程並不規定固定座位,所以誰使用哪張桌子,我並不知道。某年學期中,我在整理桌椅時,赫然發現其中一張桌子被寫上三句話:「不被愛的孩子,被當作工具的孩子,被孤立的孩子」 我望著這張立在窗邊的桌子,想像著有位滿臉怨懟的孩子,一字一句寫下這些話,是發洩也是控訴。他是誰?我不知道,但過去那些每個班級裡被排擠的學生,那一張張沒有笑容的臉孔出現在我眼前,我覺得我有義務要為他們寫出一個故事。這故事不是為了教訓或啟示,只是為了我做為一個大人,對那些遠離熱鬧人群、站在窗邊的孩子,說幾句話。 你曾被同伴不懷好意的定位為怪胎嗎?或是你曾經忍不住指著某人說他就是個怪胎?我個人意見是:只要不妨礙他人,每個生命個體都有權利讓自己與眾不同。你眼中他人的怪,不代表它真的怪,說不定只是個你不願承認的偏見。換個包容與幽默態度去面對這個世界的形形色色,比成天幫別人打分數、分類有意思多了。 我樂意坦白我其實有不少足以算是怪胎的行為,比如:只要看見電視電影裡出現有孩子喊一聲「媽」,我便莫名其妙的落下淚來;感謝數十年來那些從不訕笑我這個舉動的親朋好友。還有,我到現在仍然不敢將滷蛋泡在湯麵裡。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我是怪胎》)

大量閱讀的重要性:從方文山講起2011/03/10 

2011年03月17日
公開
59

大量閱讀的重要性:從方文山講起2011/03/10  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共合國」,邀約優質的部落客家長及老師,分享閱讀親子天下文章的感想,或在教育教養上的實際應用、案例分析。本文為小熊媽在看完2011《親子天下》3月號後,表達自己的看法! 本文出處:家在婆娑美麗處: 小熊部落 作者:小熊媽 本篇其實屬於【熊媽選書】的範圍,因為今天要介紹一本最近讀的書:李家同的「大量閱讀的重要性」,還有一篇雜誌的文章,作為本書的例證。 關於李家同,在我格子之前有蠻熱鬧的討論(笑~)。我發覺有不少人留言,都提到他們看了「大量閱讀的重要性」,說實話,當時我以為只是演講稿內文(因為當時新聞常報導他的演講),後來去書店真的找到這本書?跟我之前看的幾本他的著作有些連慣性,所以也買來讀讀。 再次強調:不要以為我是什麼李家同粉絲,因為都已經不惑之年,偶像崇拜離我很遠了。也有人曾對我說:「小熊媽你這麼愛寫感性文章,一定是文科出身的關係啦~」…其實慚愧,我也非文科出身的人,倒是曾混過醫學院、理學院與商學院(有點遺憾,當初我該去念文的);理性思考,算是受教育時很重要的基本訓練,盲目的偶像崇拜是不被允許的。今天會推薦李家同的新著,是基於教養觀點,還有之前提到本書的格友不少,我也看完了本書內文,所以才提出來與大家討論。 話說最近小熊寫回家作業,國語造句有一題要造出「…為何…?」,媽媽偷看到小熊哥寫的是: 「我真不明白為何班上同學都很崇拜周杰倫?」 媽媽偷笑了一下,他寫的沒錯,因為我家並沒有任何周杰倫的CD,小熊在美國也從未聽過他的歌(在美國鄉村不太有機會聽到周杰倫吧? );但是現在同學們很喜歡他、小熊的表姐/堂姊在家練唱KTV也愛點唱他的歌。旅美國多年,只隱約聽過這位天王的小傳聞,回台灣後才有機會看到他的MV,發覺他的歌曲「詞的意境」很不錯...不過作詞人在MV上顯現的多半是:方文山,並非周杰倫。 所以關於方文山,我一直很好奇,最近終於有了更多了解:三月號親子天下有專文介紹他的故事-方文山出身藍領家庭,私立高職畢業,小時候從未上過一天補習班或才藝班,做過廣告派報、高球桿弟、服務生、作業員;退伍後,送過報紙、當過紡織廠機械維修員、物流司機、防盜器維修員… 換句話說,他與菁英教育、明星學校是完全沾不上邊的人。 *沒錯,這位看起來像修車廠黑手的人,就是是音樂圈敬稱的「方老師」 為何他現在這麼成功?大街小巷唱著他填寫的辭曲?這與他小時候曾大量閱讀有關。 報導中提到:方文山從未受過任何正規的修辭訓練,他創作的養分,並不是來自體制內的教育,而是來自於「閱讀」。…國中時,在住家附近的小書店,找到了一個綺麗而遼闊的世界。他在那裡,邂逅了李清照、李後主、夏宇與席慕容。這些古今詞人美麗的文字深深震撼了少年方文山,並且對他後來的創作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有人說他運氣很好,剛好搭上了巨星周杰倫的順風車。方文山也不否認,他的確碰上了極好的「機遇」;但若不是他多年來大量閱讀的積累,以及持續不輟的創作,就算遇上多麼千載難逢的機會,也是枉然。 以方文山的例証來看,大量閱讀,的確有可能改變一個人原本處於弱勢的命運。 當然,李家同除了鼓勵大量閱讀外,書中還提到許多其他的理念:李家同認為有六種讀物,對孩子的閱讀能力培養會有幫助:1.經典名著 2.優質的論述文 3.法官判決文與偵探小說 4.知識性的文章 5.國際新聞 6.一般性的教科書文章。 我曾在某格友家看到一個疑問:「誰說讀書一定要讀經典呢?」;有位老師也在我格子中強烈質疑此一觀點。本來我不願多做解釋的,因為我也支持:閱讀本是一種很私我的享受!我小時候看的閒書(漫畫、武俠為大宗)也真不少,所以早期在某方面,我是不支持讀什麼大部頭、老經典的。後來長大慢慢靜下心來讀經典,才了解了:在閱讀上我繞了不少路…原來我曾要找的答案、被困擾的情感,在幾百年前的經典書裏,早就有人想過、掙扎過與省思過了。 而李家同對讀經典的看法是這樣的: 「任何書籍或文章,已成為永垂不朽者,一定有其道理。完全沒有深度的書是很難成為經典名著的,我在此奉勸讀者該好好地讀有份量的書…能流傳到現在而不被時間淘汰,必然有某種程度的人心、人性描繪與深度刻畫,才能在不同時代,引起各種人的共鳴。」 所以我個人是會去鼓勵小熊讀讀兒童文學經典書的。當然,人人教養理念不同,忠於自己的教養觀點就好。 「大量閱讀的重要性」這本書還有個不錯的「灑幣使」(SERVICE):書中列出了四本作者最愛看的書(含內容介紹)、以及40本推薦書單,所以是不錯的閱讀嚮導書;250元換來不少資訊,感覺蠻値得的…在此與大家分享,希望對教養上有用。 下週就要來介紹小熊與熊爸最近都愛看的【熊族選書】了。 *相關文章: 寒假閱讀 :從李家同與九把刀談起 http://constancec1.pixnet.net/blog/post/28200853 寒夜裡,ㄧ盞孤燈-誰來關心教育的城鄉差距? http://constancec1.pixnet.net/blog/post/28240893 方文山:閱讀幫我一圓人生夢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3351

你知道“晚安”的另一個含義嗎?

2011年03月12日
公開
57

你知道“晚安”的另一個含義嗎? 你有和喜歡的人聊到很晚的經歷麼? 你有和他說完晚安才關機睡覺的習慣麼? 那麼我告訴你關於晚安的秘密! 有一天,天堂放假,一個天使來到人間,為了化解自己的無聊,對一個女孩說,我可以實現你一個願望,權利,金錢,美貌,愛情…… 女孩想得很認真,天使有些害怕,如果她說一些他實現不了的願望,會很沒面子。總之一定要讓她看到天使是多麼厲害。 “我想每天睡前都能聽到你對我說晚安!” 天使驚訝於如此簡單的願望,忽然有一種大材小用的感慨。“好,這很容易!”天使根本沒有多想,就如此輕易的答應了。女孩也就歡欣雀躍,滿心期待著願望一天一天實現。 晚上,天使對女孩說:“晚安!”親她的額頭,祝她好夢。女孩也就滿足的睡去,夢都散發著甜甜的味道。 不知是從何時開始,天使要開始忙自己的事情了,他或許是太忙了,連說晚安的時間都沒有了。於是,每天晚上,女孩都滿懷期待的等著自己的晚安,卻每晚都在失落中入睡,夢裡,女孩站在遠遠的地方,看著忙碌的天使,他或許忙得忘記了晚安的約定,或許等他有空了,他會把虧欠的晚安都補給她。最終,天使忙得都忘記了女孩,終於永遠的飛走了,帶著那許多虧欠的晚安。 很久之後,天堂放假的日子,一大群天使來到人間,他們問女孩,我們可以每人幫你實現一個願望,權利,金錢,美貌,愛情…… 女孩卻沒有說出自己的願望,她知道,這是個簡單到無法實現的願望,哪怕是天使,也不能。 真正的天使其實是這個女孩子自已的本身,而晚安只是告訴你,我會想你! 晚安:wan an! 把這個詞的中文拼音拆開,分別是:我愛你,愛你! 晚安的拼音wan an,拆開來每一個字母都代表一個字就是Wo Ai Ni,Ai Ni——我愛你,愛你! 如果你知道了這個秘密,那麼請你以後聊天後,不要忘了和他說一聲晚安! 有個朋友告訴我,在她的生命中曾經有一份最真摯的感情,沒有火花,沒有表白,沒有交往...她只是在心裡默默的愛著一個她認為值得她愛的人,盡管對方已心有所屬.她告訴我,每天睡覺前,她會想他一遍,然後,以朋友的身份跟他說一聲“晚安”... 於是,我心血來潮,也有了要說“晚安”的衝動,對那個也是我認為的最值得我愛的人! 兒時,晚上睡覺前媽媽總喜歡跟我道句:寶貝,晚安!同樣我也會對媽媽道聲晚安。當時小,什麼都不懂,只是單純的覺得睡覺前就的說聲晚安,只是一種習慣而已。 一天一天的長大了,但習慣依然沒變,不過也只是種習慣而已。其實並不了解晚安的真正含義,也沒去在意過這兩個字,更不可能去分析這兩個字,自然還是沒發現晚安的另一種含義。 其實自己從家出來後,獨自一個人生活在另一個城市,慢慢的也就很少往家裡打電話了,更加不可能像小時侯那樣跟母親道聲晚安後才睡覺,更多的時候是父母給寶貝女兒來電話。躺床上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有三個多星期沒往家裡打電話了,於是馬上爬起來給家裡去了個電話,雖然那時侯已經很晚了。電話通了,是媽接的電話。媽很奇怪我怎麼這個時候往家裡打電話,急切的問我怎麼了,是不是出了什麼事情。我說沒有,只是想您了,想跟您道聲晚安再睡覺。媽媽只是笑著說我是個傻孩子。突然覺得鼻子一酸,有種想哭的衝動,我知道那是幸福!電話掛斷後,我甜甜的睡去,睡的很香很香。 【讀後感想】: 朋友們,睡覺前千萬別忘記跟自己所愛的人說聲晚―安,一句晚安,一種幸福! 晚安,千言萬語不及的感觸與堅持。是習慣更是一種淳樸的愛。。。。。。。 今夜,晚安 。

親子之間�您的付出受到珍惜了嗎?

2011年02月14日
公開
58

親子之間�您的付出受到珍惜了嗎? 【聯合報╱甜果子(苗栗市)】 朋友最近剛結婚,她婆婆因為愛子心切,捨不得兒子婚後在外租屋,自掏腰包買了一間公寓給小兩口,順便也幫他們添購了一些家具。 那些家具雖然品質極佳,但老氣的顏色與款式,讓朋友覺得與新家的氣氛不合。朋友心裡難受,感覺婆婆好像把他們當小孩子,連買家具這件事情都是父母說了算,沒有與他們討論過就逕自下了決定。 而我這幾年因為求學,長年都待在台北,每搬一次宿舍,就打包一些暫時用不到的東西回家,堆置在房間裡。媽媽不忍看到我的房間即將變成倉庫,好心替我整理,但擺放位置與整理方式卻是我不熟悉的,因此我常常會找不到東西。我們也為此有些爭執,我氣她過於熱心幫我整理,卻讓我遍尋不著東西,她氣自己好心沒好報,也氣我不知好歹。 朋友的婆婆、我的媽媽,都因為愛孩子而替孩子做主,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毫不保留地給了孩子,但這卻不一定是孩子內心想要的,結果不僅得不到孩子的感謝,還影響了彼此的關係,真是吃力不討好。 人與動物不同,動物只要被細心呵護,牠可能就感受到主人的好,而人多了認知能力與自主性,因此父母在與孩子互動時,可以多與他們溝通,把對事情的想法與期待表達給孩子知道,並協助孩子一起評估事情的利弊得失,以做最好的決定。 如果孩子已經成年,可以將選擇權與決定權交還給孩子,培養他們自主負責的能力,也給予他們學習面對挫折的機會。 【2011/02/14 聯合報】@ http://udn.com/

就是講不聽

2010年06月03日
公開
63

就是講不聽 【聯合報╱林幸岐】 2010.06.04 03:38 am 我是耕心蓮苑的老師,在教學生活中,除了古典氣息濃郁的讀經課會充滿琅琅的童音,課業輔導時間,老師們的神經總是繃得緊緊的。 分秒必爭,孩子們發出沙沙沙寫作業的聲音,也會搭配些許嗡嗡嗡的討論聲,大家都希望快快完成自己的「作品」。 那天,就在大家努力奮戰時,隔壁班六年級的小方突然出現:「報告老師,小德弟弟要回家!」 所有同學不約而同回頭,望了坐在最後一排的小德一眼。 「不要啦!我還沒寫完耶……」其實離放學時間還有一個小時,而小德的抱怨,聽在我耳裡卻甚感欣慰。這孩子會珍惜寫功課的時間,擔心功課尚未寫完。孺子可教也。 他的父母親已不是頭一次提早來接他。我安慰他:「小德,沒關係,趕快收一收吧!別讓爸爸等太久。下次記得提醒爸爸,我們是七點半下課,不要太早來接你。」 這孩子慢吞吞收拾著鉛筆盒,然後大聲回答我:「有啊!每次我都有說啊!」 我點頭:「那你今天就再提醒一次,可能爸爸忘記了。」 他不高興的嘟著嘴:「人家明明就有講,可是他們就是講、不、聽!」還配上長長的嘆氣聲……同學們噗哧笑出了聲。 我們時常會數落孩子「怎麼教不會?怎麼屢勸不聽?」 但我們這些生活歷練豐富的大人,是否也經常讓人感到「怎麼這樣不懂事!」「怎麼都講不聽!」壞習慣一大堆呢? 【2010/06/04 聯合報】@ http://udn.com/

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孩子

2010年05月17日
公開
62

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孩子 文/王建煊 在媒體上常看到專家說,孩子愈小,管教的效益愈大,小學畢業後,管起來就愈感困難了,我也很認同這種看法。 有個母親告訴我,她的兩個兒子,品行尚稱端正,都是在小時候教的,到小學高年級時教起來就有些困難,到初中就更力不從心,及至高中,管教就變成可遇不可求了。有位父親對念高中的孩子仍管教甚嚴,結果孩子離家出走,五天沒有回來,父母急得要死。後來孩子回來了,父親投降了,對孩子說,你以後愛做什麼就做什麼,只要不離家出走就可以。 聖經箴言第十九章第十八節說: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意思是說,趁管教還有作用的時候,趕快抓緊有限的時間管教孩子,愈小的時候管愈有效,否則等孩子長大了,管起來就事倍功半了。 媒體常報導許多不肖孩子,做出傷天害理之事,讓父母難過到不行。其實這與父母未「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有很大的關係。有次假日我在陽明山,看到很多孩子在草坪上追逐遊戲,熱了就將外套毛衣都塞給母親拿著,有個媽媽拿了一大堆衣服,好像個活動衣櫥一樣。做父母的可能認為這沒有什麼不好,否則孩子熱了,脫下的衣服要放到哪裏去呢?當然是爸爸或媽媽拿著了。 其實這個時候應該教育孩子,要對自己的東西負責,脫下的衣服,放在哪裏,要自己想辦法解決,不能丟給媽媽了事,媽媽也有自己的衣服要拿。如果要請媽媽拿著衣服,也應該是以商量的口語說:媽媽,您可以幫我拿一下衣服嗎?謝謝媽媽。 在觀光遊戲地方,我也常看到,孩子跟媽媽吵著要買熱狗,媽媽說你不是剛剛才吃過炸雞腿了嗎?但孩子還是要,而且還要買可樂。但是熱狗咬了一口,可樂喝了兩口,就都不要了,統統交給媽媽。這是什麼管教呢?我不想多講了,其實藉著這些事,父母可以對孩子有許多機會教育的。機會教育在生活中會隨時發生,父母應該抓住機會,趕快教導自己的孩子。例如可以堅持不買,就算孩子吵鬧也沒有用。如果一定要買,非得自己吃完不可,脹死了也要吃下去,一次教訓,孩子就學一回乖。 在餐廳、機場、醫院……各種公共場所,常看到小孩子追逐嬉戲,大聲叫喊,父母在旁視若無睹,這樣的父母,怎麼寄望你的孩子將來循規蹈矩呢?有天孩子在外面做了奇怪的事,你才哭哭啼啼又要怨誰呢?我的父母連小學都沒有念過,家裏十分貧困,但卻將我們三個孩子管教得好好的,現在許多父母不是都有很高的學歷嗎?家庭不也十分富裕嗎?為什麼孩子竟然管不好呢?許多父母常抱怨孩子管不住,只好隨著他吧。這就犯了上面聖經所說「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的教導了。怎麼會沒有辦法呢?父母自己要多檢討、多努力,不要將責任都推給無奈或是別人,只有每個父母都能實實在在地,以身作則,管好自己的孩子,台灣社會才能安和樂利。

教出有禮貌的小孩

2010年04月19日
公開
55

教出有禮貌的小孩 粉皮的小蘋果 (essay) 2009/10/05 13:02 上週看報發現一則奇怪的新聞事件,很值得新時代爸媽深思。這起事件的來龍去脈大意是這樣的:某位中年男子與友人到餐廳吃飯,因為不堪鄰桌孩子嘻鬧玩耍,干擾其用餐,於是語帶威嚇的對著這一群孩子說:沒見過壞人啊!其中有幾個較年幼的孩子因此嚇哭了,這位男子則被控恐嚇罪,遭到起訴。 看到這則新聞時,作為孩子的父母,會有何感想呢?是覺得這位男子太小題大作,還是認為孩子吵鬧是正常的行為表現,並不需要管教或制止?當這位男子口出惡言之後,上述這群孩子的家長似乎並未對男子表示抱歉,反而覺得男子在斥責孩子之前,應該先跟大人說……。如果孩子在餐廳嘻鬧的行為發生在過去,我的母親必然在別人斥責我們之前,早已經給予嚴厲的警告,又何需假他人之口來管教自己的孩子? 親子教養作家Bubu老師在她的著作《在愛裡相遇》這本書中回答一位母親,該不該帶孩子到餐廳用餐的疑問時,特別提到:有些孩子雖然十八歲了,也並不適合外出用餐;但有些孩子雖然一歲八個月,卻可以成為餐廳怡人的風景。 孩子幾歲才適合外出用餐?或者更確切的問題是:在孩子多大的時候,父母「才能」要求孩子守規矩?1歲太小,3歲還不太懂事,5歲的孩子又太有自我意識? 對於禮儀養成感到困擾的爸媽,也許可以參考以下這篇文章: 教出有禮貌的小孩~聶雲•蔡穎卿的教養秘方 「禮儀」這個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繁複的西餐用餐禮儀,爸媽不免感到疑惑,小小孩需要學會什麼禮儀呢?這樣的要求,會不會太超過?其實,「禮儀」的意思,是將身心教養成美好的樣子,對父母來說,真正的用意,是要培養孩子有一顆體貼他人的心,懂得尊重和關懷他人,不讓自己的情緒為他人帶來困擾,不以自我為中心的品格操守。而這樣的教養態度,即使是在最貧窮的家庭也能夠給予。見人要問好,不小心弄壞別人的玩具會說對不起,需要幫忙的時候會說請幫忙、不在餐廳玩躲貓貓干擾其他用餐的人……這些基本的禮儀行為與態度,從小開始培養,就是為孩子奠定良好的品格基礎。 幸福,從管教開始 親子作家蔡穎卿在《在愛裡相遇》這本書當中,節錄松野宗純先生〈幸福〉這篇文章,標題寫著:幸福是從「管教」開始。對孩子有適當的管教與要求,培養孩子合宜的言行舉止,讓孩子擁抱這種美好的身形成長,將讓孩子處處受歡迎。重點是,在培養的過程中,爸媽應該要有正確的觀念,同時配合孩子的身心成長步調、提供具體的做法,做給孩子看,並且要「持之以恆」貫徹執行。 Point 1改變觀念∼讓別人也愛我們的孩子 常聽許多父母說:「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跑跑跳跳的才活潑啊!」「我們都不敢帶孩子到餐廳用餐,孩子常常在公共場合撒野,讓我們感覺好丟臉。」身為新手父母,你是否也有這種困擾呢?教與不教之間的尺度似乎很難拿捏。要培養一個人見人愛的孩子,首先,父母必須改變觀念。蔡穎卿表示,現代人對「禮儀」的了解有所偏差,並且將合乎禮節的行為過度表象化了(而覺得是虛偽造做的行為),事實上,從小要求孩子守規矩並不是(也不會)限制孩子的聰明可愛,培養一個有禮貌的孩子,將是父母給孩子最棒的禮物,因為,這會讓別人也喜愛我們的孩子。 Point 2配合孩子∼禮儀養成事半功倍 「孩子已經5歲了,從不會對人說謝謝,長輩都說孩子沒有禮貌,現在開始教還來得及嗎?」輔仁大學民生學院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富美表示,父母管教孩子並沒有所謂的黃金時間,因此,父母不要擔心「來不及」而選擇放棄。但是,從小奠定好品格的基礎,將這些好的禮儀行為養成習慣,總是比逐漸長大再來糾正孩子的言行,要孩子改掉來得容易許多,特別是在親子關係已經很緊繃的情況之下,要孩子改變,父母需要更大的耐心與毅力。而父母若能配合孩子的身心發展步調,適時的提供孩子正確的做法,對禮儀養成將會事半功倍。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會發現這樣的堅持是值得的。 配合孩子的成長步調 年齡 兒童身心發展概況 禮儀養成技巧 出生至6個月大 離開媽媽的子宮,正在努力的適應環境。 提供孩子穩定、規律的作息,讓孩子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成長。 6個月大至1歲 能夠與人有更多的互動,開始發展肢體動作,例如翻身、爬行、站立。 對孩子微笑,與孩子有溫暖的肢體接觸例如抱抱,能幫助孩子建立對人的信任感,獲得與人互動的美好經驗。 1歲∼2歲 牙牙學語階段,自我中心很強,會嘗試模仿大人的行為。 教孩子說「請、謝謝、不客氣」等基本禮貌用語之外,還要實際做給孩子看,例如請孩子拿玩具給父母,父母跟孩子說謝謝。孩子自然而然會模仿大人的行為。 2歲∼3歲 喜歡模仿大人、有同理心,能試著從別人的角度看事情。 可以給孩子說繪本故事,並且教導孩子用正確的言語提出自己的需求,例如當孩子肚子餓時,請孩子這樣說:媽媽,我想吃飯,請幫忙。 3歲∼4歲 逐漸社會化,能夠與他人一同遊戲。 讓孩子多接觸其他小朋友,從與其他孩子的互動中,讓孩子實際去感受有禮的行為能夠讓自己與他人都感到舒服。反之,粗魯的行為則會讓彼此都不開心。 Point 3身教示範∼言行一致做給孩子看 「究竟要怎麼說,你才懂得?」「媽媽告訴你,看到阿姨要問好,你怎麼都不說呢?」陳富美副教授指出,許多父母只是不停的叮嚀孩子,自己卻沒有做,又或者自己做的方式與要求孩子表現的方式不一,所以,這樣的要求往往是得不到效果。她說:「有一回我問女兒,看到阿姨怎麼都不跟人家打招呼、問好?女兒回答我說,媽媽,妳也從來沒有這麼做啊!」她才明白,因為自己都是以禮貌的微笑、點頭來打招呼,而不是大聲的問好,孩子觀察大人的行為,所以,也用同樣的方式來表現罷了,並不是因為孩子沒有禮貌。 由此可見,孩子是從父母的身教示範來學習的。陳富美副教授說:「父母應該注意並修正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孩子美好適當的身教示範。唯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當自己也是這樣的人,才能成為孩子的最佳典範。」 Point 4修正期待∼接受孩子的天生氣質 「不要對孩子有不符年齡的期待,也不讓他們有不符年齡的依賴。」這是蔡穎卿在《在愛裡相遇》這本書中,叮嚀爸媽在教養時要特別留意的地方。陳富美副教授表示,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必須考量孩子的能力發展。她說:「在3歲以前,孩子的小肌肉發展還不成熟,父母要求孩子不要將食物吃得到處都是,那就是一個不符年齡的期待。但是,若父母對禮儀過分堅持,擔心孩子吃得很髒亂,所以就一路餵到底,那將是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也將造成孩子有不符年齡的依賴。」 此外,陳富美副教授強調,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但是人人都可以養成好習慣。重點是,父母必須了解並接受孩子的天生氣質,「例如,慢熱型的孩子,總是在人都走了以後,才揮手說再見;活動量強的孩子,就是沒辦法在餐廳裡乖乖久坐不吵鬧。」了解到這些事實,父母比較不會在教養的路上感到挫折,也不會對孩子有不恰當的期待。 此文摘錄自《bobo小天才》雜誌10月號(隨《媽媽寶寶雜誌》10月號附贈)

[分享]你所給予的,都會回到你身上

2010年02月07日
公開
60

[分享]你所給予的,都會回到你身上  文/劉墉 有一個外國名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意是:促成一個人成功的因素,專業知識只佔15%,另外 85 %是來自於他的修養、人際關係、處世能力、應變能力等等。我對此頗有感觸。 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畢業班的班主任帶著他的五十幾個學生到一個大集團公司參觀,由於該集團的老總是班主任的同學,因此老總親自接待,秘書和工作人員也非常客氣。 秘書將同學們安排在一個有空調的大會議室坐定,工作人員給每個學生倒了一杯水,學生們坐在那裡非常坦然,沒有客氣,其中還有一個女同學問工作人員有沒有紅茶,理由是她平時只喝紅茶。只有一個同學起身雙手接過工作人員遞過來的茶並客氣地說了聲: "謝謝,您辛苦了! " 老總辦完事情急急忙忙趕過來連聲道歉: " 對不起,對不起,讓你們久等了。" 竟然沒有人應聲,還是老師和前面所說的那位同學帶頭鼓起了掌,但掌聲稀稀落落。 老總開始講話,發現同學們端坐著,沒有人做記錄,於是轉過身對秘書說去領一些公司的筆記本和筆來,然後老總面帶笑容地雙手遞給每一個學生,遞著遞著老總的笑容沒有了,因為學生們都是伸長著一隻手臂去接,有的學生根本就不起身,更沒有人說聲: "謝謝!" 只有剛才那個同學畢恭畢敬地站起來雙手接! 過紙和筆,並連說兩聲: " 謝謝!謝謝!" 畢業分配的時候,該同學接到了那個大公司的錄用通知書。其他同學非常不服氣:他的成績並沒有我好,憑什麼讓他去而不讓我去。老師一邊嘆氣一邊說:我帶你們去參觀的真正目的是想給你們創造機會,可是你們都失去了,該公司點名要這位同學,我有什麼辦法呢? ** 你所給予的 .. 都會回到你身上 ** 不論你傷害誰,就長遠來看,你都是傷害到你自己,或許你現在並沒有覺知,但它一定會繞回來。 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做,這是歷來最偉大的教誨。 不管你對別人做了什麼,那個真正接收的人,並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同理,當你給予他人,當你為別人付出,那個真正獲利的也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 你給別人的,其實是給自己 * * 農夫的哲理 * 有一個農夫的玉米品種,每年都榮獲最佳產品獎,而他也總是將自己的冠軍種籽,毫不吝惜地分贈給其他農友。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大方?他說:「我對別人好,其實是為自己好。風吹著花粉四處飛散,如果鄰家播種的是次等的種籽,在傳粉的過程中,自然會影響我的玉米品質。因此,我很樂意其他農友都播種同一優良品種。」 他的話看似簡單卻深富哲理,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所做的。所以,凡事你希望自己得到的,你必須先讓別人得到。 * 保證有效的秘方 * 就像那個農夫一樣, 如果你想要得到冠軍的品種,就要給別人冠軍的種籽。 你若想被愛,就要先去愛人;你期望被人關心,就要先去關心別人;你要想別人對你好,就要先對別人好。 這是一個保證有效的秘方,可以適用在任何情況。如果你希望交到真心的朋友,你就必須先對朋友真心,然後你會發現朋友也開始對你真心;如果你希望快樂,那就去帶給別人快樂,不久你就會發現自己愈來愈快樂。 我們所能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去為他人多做點好事。己所欲,施於人。凡你想給予自己的經驗,就給予別人;想別人怎麼對你,就怎麼對待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