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ngel

幼兒語言發展問題—不會說還是不肯說

2006年07月20日
幼兒語言發展問題—不會說還是不肯說
愛鄰復健科診所 趙乃倬 語言治療師

在從事臨床治療與家長們溝通時討論孩子為什麼來求診?為什麼來做治療?父母的問題會說:「為什麼來我的孩子不開口說話?」,父母會拿家中其他孩子及鄰居、朋友、親戚的小孩作比較,總是認為別的小孩已經會講很多話而自己的孩子為什麼講不好?做父母的還會強調自己的孩子什麼都知道、都聽得懂,但就是不肯開口說話。

我們知道每個孩子都有他不同的氣質,有些孩子就是不肯開口說話;不主動和人打招呼,只是點頭、搖頭或哭鬧來表達,到底孩子是會說而不肯說?還是真的不會說?到底幼兒氣質與語言發展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在此要強調的是幼兒氣質與語言發展遲緩是不同的,有些氣質內向比較畏縮的孩子,確實是會說而不肯說、也不敢說;但有些是不會說,後者的孩子就必須特別注意是否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了。
根據國學者研究,有幾個重要指標可觀察幼兒發展:
一、幼兒對於感官刺激反應是否符合其年齡應有的反應?
任何一個幼兒我們皆會先注意其視力、聽力是否正常?因為只要視力、聽力正常對於環境任何的刺激都可以透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來接收,再加以反應,這些對於感官刺激的反應,就是未來認知能力發展的基礎。

二、觀察孩子的溝通行為和互動能力是否符合其年齡?
即使不會說話的孩子也可以藉由某些方式來表達他的需求,如當他們想出去玩,會拉著大人的手,指著門來表達;想吃餅乾會嗯嗯啊啊的說,甚至把餅乾盒子拿到大人面前要人幫他打開。二歲以前的孩子是用很多的動作、手勢、聲音來與人溝通;二歲多的孩子就可以用語彙來表達了。

三、孩子的認知理解力是否符合其年齡?
如果孩子的認知理解力特別是聽覺理解力符合其年齡,雖然口語表達的能力發展稍慢了些,但仍多能迎頭趕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大雞慢啼」、「大器晚成」型。反之,若孩子表現出有聽沒有懂、或聽覺理解力不符合其年齡,就需儘早求助專業人員做進一步的評估。

上述三個指標多與發展有關,但語言發展的影響因素還包括環境,很多父母帶孩子來求診評估環境問題時,發現很多孩子的語言問題與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因此,為人父母、師長者還應主動檢視環境刺激是否足夠?
一、孩子在生活上是否有足夠的語言刺激?
現代的夫妻為維持一個家庭的經濟,必須兩人同時要有工作的雙薪家庭,孩子呢大多托給長一輩的阿公或阿嬤照顧,直到二歲半至三歲階段才發現孩子的語言發展出了問題,急忙求助醫師評估後發現照顧者缺乏幼兒語言發展認知,認為孩子只要平平安安、不吵不鬧就好了。

二、孩子在生活上是否有足夠的溝通表達機會?
在普遍孩子生的少現代家庭中,父母對心肝寶貝呵護備至,積極主動地去滿足孩子各種需求,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沒有太多可以表示需求的機會。上學之後在教室內也可能只是不斷地被動接受老師陳述,不太有表達的機會。故需考慮孩子溝通的情境及表達的機會是否足夠?

三、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是否符合年齡?
可從孩子說話的多寡、平均語詞長度(MLU)、語句是否完整、是否清晰流利等來聊解語言發展問題。
最後要再三強調的是,父母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由於現在的父母過於忙碌,孩子之間的互動機會很少,孩子的學習經驗來自電視及影音設備,與人互動貧乏,常無法瞭解適當的語言情境,因此,父母與孩子之間語言互動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語言發展有問題的孩子父母應儘早尋求專業上的協助,確定是否有問題。若真的有問題,早期療育是最好也是唯一的解決良方,不要一直自我安慰「孩子不過是大器晚成、長大了自然就會好」。孩子的成長是不能等待的,發展也不能偏頗,要以客觀的角度觀察,並要以全面性與生活導向來促進孩子整體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