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ngel

蒙特梭利教育課程

2007年03月19日
蒙特梭利教育課程中包含了
動作教育、感官教育、語言與知識、
自由、書寫、閱讀、做算術
及品德教育等八項。

後人爲方便陳述,又依其目的將它們歸納爲
以下五項(以學前兒童所用到的教具爲主):

日常生活教具
“中國人用筷子吃飯”
“蘇格蘭的男人穿裙子”
從這兩項陳述中,我們即可引申出日常生活教具的特製:
1、依各個文化的不同,內容也就不完全相同。
2、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動,大都可納入這一系列工作中。
基於以上的設計觀念,蒙特梭利並未替這項訓練列出教具的目錄,而希望導師能夠以“啓發智慧”與“常規文化”的雙重要求,
自己研製教具,整理預備環境。

依照AMS(美國蒙特梭利學會)的分類,
日常生活這項練習分爲四大類:

一、動作教育,例如大肌肉運動、
小肌肉運動(抓、倒、擠、夾、舀…)

二、照顧自己,例如穿鞋子、衣服等。

三、照顧環境,例如養小動物、拔草、教花等。

四、生活禮儀,例如打招呼等。

日常生活教育在生命成長上的目的,
是在於訓練感官能力和肌肉活動兩者之間的協調。
因爲對幼兒來說,動作的平衡會促進智慧上的發展,
而且手眼協調也會爲他們將來的寫字、畫圖能力,
作了“預備”的工作。
比如說想要寫字,就需要強化手部的小肌肉發育,
而在蒙特梭利的日常生活教育中,就有許多小肌肉的練習;
經過了反覆練習,時日一久,自然水到渠成,
可以發達到有握筆描畫的力量,
和越來越準確“眼到手到”的程度。

此外,日常生活訓練更重要的目的,
是可以培養出孩子的獨立、專心、協調、秩序等習性,
並奠定良好人格發展的基礎。
而這些練習也可以培養社交能力,
比如說:活動室裏的蒙特梭利教具只有一套,
所以當小明在玩倒水的工作,
小華也想玩時,她就必須“等待”。
而禮貌、問候等日常生活常規也包括在這項練習中,
提供了孩子相互交流,彼此配合的機會,
使他們從中瞭解社會行爲。

日常生活教育可以說是蒙特梭利教育的起步,
假如這個部分沒有做好,
就出現不了蒙特梭利教育教育現象
(秩序—專心—反覆練習—協調),
而往後的感官教育部分也就不能做得很好,
無法達到最好的發展效果。


感官教具

感官教育的範圍包括:
視、聽、嗅、味、壓、辯認實體等各方面的感官訓練,
將顔色、氣味等抽象的感覺帶入具體實物,
用以啓發孩子認識的敏銳性,
爲進一步的教育“目的”立下根基。
例如:以“嗅覺瓶”練習各種味道的認識和識別,
讓孩子經由親自的體驗而有清清楚楚的辨認能力。

所以,感官教育的作用是:

1、用合理的方法,直接幫助感覺器官的發展。
2、形成嬰幼兒“自發性”的發展,
也就是進一部讓嬰幼兒會自動的觀察和思考。
3、爲使幼兒能適應現在和未來的社會,
因而必須先奠定他們對環境有卓越的觀察力,
養成由觀察到實驗的科學習慣。

這三項目標,都可在蒙特梭利教具的效果中産生來。
例如,
導師用教具引導強化孩子的觀察能力時,
也必須同時讓孩子從中辨別相似和對比物,
以誘導兒童進一步形成研判,
在心智上産生“推斷”,
而能做成決定性的思考和行爲。

再以典型的視覺感官教具(帶插座圓柱組)爲例:
它真正的目的,
不在於兒童能將每一個圓柱體,放回適當的洞裏,
而是在精練兒童的觀察力,
培養他們能辨別相同性(都是圓柱體)、
相異性(或高度不同,或直徑不同等)
和秩序性(由左到右或由大到小),
引導兒童能夠由“瞭解”和“思考”來判斷事物。

所以蒙特梭利教具的操作,
注重訓練兒童“工作歷程”(秩序觀念和習慣培養),
遠比要求他的“工作結果”更爲重要。
教師一定要特別重視,才不至於本末顛倒。


語文教育

蒙特梭利教學法常常是運用“間接”的方法來幫助孩子的發展,
在語文練習上更是如此。
她不直接教兒童拿筆寫字,
而是從日常生活練習中,就已經開始“預備”了,
例如舀豆子、夾衣夾時的肌肉控制、協調。

蒙特梭利並主張在孩子一出生時,
大人就應該提供一個充滿語言與文字的環境,
讓他自然地由“感覺”到“領悟”周圍的一切。
例如,自小就不斷的對他說話;
大約在孩子會走路以後,
就在孩子使用的毛巾上寫上他的名字……等。
因爲孩子的成長需要相當的時間,
所以要逐步漸進地去培養,
由大人的間接預備功夫,
養成孩子具有直接學習與領悟的能力。
又由於兒童有主動學習的能力,
所以,我們就在他的生活環境中,
爲他預備一些以“間接”訓練的道理所製作的“教具”,
培養孩子書寫能力。
例如常見的“砂紙字板”,
是讓孩子用手指去觸摸砂紙中的字型(不用細筆,用手指),
利用這種預備寫字的間接練習
養成頭腦對於眼力和肌肉間“發號施令”的協調能力。
另外,大人也在“環境”中,
預備了許多不同內容的書籍、圖片,
讓孩子去接觸、去翻閱,使他們常識能逐漸豐富。
然後,改注意的是,外國文字的構造與我國文字完全不同,
爲發展孩子的本國語言能力,
在此項教具的製作上,雖然有一些大原則可以移植運用,
但在發展上卻必須與我國文字及文化相配合,
這部分也是目前永錡蒙特梭利兒童之家正積極強化的部分。


數學教育

蒙特梭利深深瞭解人類的學習過程,
是由簡單到複雜,由具體到抽象;
所以在面對“數學”這種純抽象概念的知識時,
唯一讓孩子覺的容易的學習方法,
也只有以具體、簡單的實物爲起始。
讓孩子們在親自動手中,
先由對實物的多與少、大和小,
求得瞭解,在自然而然地聯想具體與抽象間的關係。

比如說爲了要孩子瞭解0.1.2.3.4.等五個概念,
在“紡錘棒箱”的設計上,
我們就分別在5個空格的上方,
標出0.1.2.3.4.;然後在依據每個數目的多寡,
放入同數量的棒子。
這樣可以使孩子切身看到1.和2.3……之間多和少的比較,
而知道什麽是“1”“2”和“3”?
結合起來“數量”(1根棒子,實體)與
“數位”(1的字體,抽象)。

所以,蒙特梭利採用“數棒”爲學習數概念的第一個練習,
然後循序漸進地指導幼兒
瞭解數的意義(量)與數的字型(符號),
而後進入加、減、乘、除的千位四則運算。
這類教具包括了數學上的許多基本概念,
能爲孩子奠定良好的數學根基。
雖然,現在人類的計算以走上電腦化,
似乎數位已不在構成威脅,

但在這裏,我們願意向“聰明”的父母們提出警告:
“電腦是人腦設計製作的”,
你不能因爲市面上有了省心省力的電腦,
就讓孩子的“人”腦漸漸的變成“死腦”呀!


自然與人文的文化教育

蒙特梭利教具所提供的學習環境,
不僅是學習照顧自己以及會數數、讀書,
也包括認識宇宙間各重人、地、事、物的自然人文教育。
其目的在培養幼兒的世界觀、宇宙觀,
能參與所處的自然人文環境,
進而知道如何尊重別人,愛惜生命,
並能關懷宇宙生態。

自然人文教育的內容包括了
動、植物學、天文學、地質學、歷史、地理、音樂、繪畫等
與人類生存環境有關的各種知識。
自然人文教具有一部分是傳統蒙特梭利教具,
例如樹葉拼圖櫥、地圖櫥架組等。
一部分則是各地的蒙特梭利教師
配合各民族、國家的不同地理、人文環境,
而延伸設計出本土化教具,
例如:地區植物圖片分類、
臺灣地圖拼圖、星期表、月份表等。

在環保意識高漲的今天,
若不及早培養孩子認識環境、愛惜環境的生活態度,
那麽,孩子的未來將與垃圾爲伴,與污染奮戰。
因此,關心孩子的你,
在給予孩子享受最好的物質文明時,
也請培養孩子擁有一顆愛惜生命、關懷生態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