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Angel

觸覺的重要性

2008年05月25日
觸覺辨識活動在重度多障個案之應用
<多感官教室專欄>


作者�楊惠雅

觸覺的重要性
觸覺辨識能力是幼兒了解自己及認識外界的基礎,透過觸摸,幼兒能夠辨別質地、輕重、大小、厚薄、長短、冷熱等各種差異,更清楚了解實體,進而建立認知概念,掌握自己與環境間的互動,對於一些視覺、認知能力不足的特殊兒童,觸覺辨識訓練更有提升認知能力的效益。

由於我們的皮膚有許多不同觸覺感受接受器,當我們需要辨認接觸的物品位置及形狀時,藉由散佈在手指頭、嘴巴附近及身體上對觸覺靈敏的梅斯那氏小體(Meissener’s corpuscle)及莫凱爾氏盤(Merkle’s discs)傳導觸覺訊息,皮膚在接受訊息後做出不同的感覺及反應。一般觸覺刺激的重要性有下列幾點:

1.辦別物體的輕重(例如:輕/重的球)
2.辦別物體的形狀(例如:圓形/三角形/菱形/方形的玩具或實物)
3.察覺溫度的變化(例如:冰/溫/熱水)
4.辦別刺激的強度(例如:摸冰塊時會縮手)
5.區分來自身體各部位的各種感覺(例如:摸五官遊戲而有不同表情反應)
6.辦別物體的質地(例如:材質粗/細不一的砂紙)
7.辦任身體各部分的相對位置(例如:摸兩邊耳朵)

觸覺辨識活動在重度多障個案的應用──觸覺板

◆ 製作觸覺板

*觸覺板材料:
1.黑色大型絨布、內襯、子母帶
2.白色、綠色、藍色不織布及其他不同顏色不織布
3.錄音帶、手搖鈴、奶瓶、尿布、角落卡、湯匙、襪子、鞋子實物
4.圖卡(例如:綿羊、魚、錄音帶、手搖鈴、奶瓶、尿布、角落卡、湯匙、襪子、鞋子圖卡)或將實物拍成照片
5.AAC溝通板及SWITCH

*製作方法:
1.利用縫有內襯的絨布,縫成大型絨布觸覺板
2.選擇三種不同顏色的不織布縫製成不同類別的實物形狀,並加上珠子、亮片
等物質裝飾,提供孩子不同的觸覺經驗。例如:

◎白色-食物類
(1.)利用紅色不織布縫成草莓形狀,並利用白色珠子縫成草莓上的珠子,以及加上會發光的玩具在裡面。當孩子碰觸草莓形狀的觸覺板時便會發光。

(2.)利用黃色不織布縫成黃色的鳳梨,並利用亮片以及假葉子裝飾;。
◎藍色-動物類
(1.)將不織布縫成魚的形狀,利用亮片縫成魚鱗。
(2.)將不織布縫成綿羊的外型,再利用棉球沿邊縫成一圈一圈的羊毛。

◎綠色-日常生活用品類
(1.)將牙刷、襪子、湯匙、手搖鈴、鞋子、錄音帶等物品利用子母帶黏在綠色不織布上。
(2.)連結圖片、AAC溝通板及SWITCH黏在絨布觸覺板上。
(3.)帶領孩子碰觸牙刷並壓已經錄好『牙刷』的溝通AAC及SWITCH,孩子會將牙刷實物及『牙刷』的聲音、圖片做連結。
(4.)可以將錄音帶、手搖鈴、奶瓶、尿布、角落卡、湯匙、襪子、鞋子等實物依順序排列黏在大型絨布觸覺板,便成為『觸覺作息表』(如圖示)。經由觸覺提供重度多障的孩子固定的作息時間提示,可讓孩子認識作息情形,也能發揮穩定孩子情緒的作用。

◆觸覺辨識活動教學原則:
1.一次只提供一種同一材質的觸覺物品
2.提供觸覺物品的材質由細緻舒適到粗糙(例如:花瓣→葉子;棉線→粗材質毛巾)
3.提供觸覺物品時應輕輕重壓,速度不宜太快
4.取材方便且具有替代性(例如:洗澡用的棉球、花瓣、水、鈕釦…)
5.提供的教材注重安全性(例如:提供豆類的觸覺物品時,請隨時注意孩子是否容易吞食或塞入不當地方)
6.教材的多樣化(例如:豆子類-花豆、大紅豆、玉米粒、綠豆)
7.教學進行中應提供孩子能探索、操作的經驗
8.可以結合不同感官教學一同進行(例如:水和沙教學主題中,可以結合紫外光燈,將水族箱內放入會發光的塑膠石頭和沙子;如此在打上紫外光燈時石頭即會發亮)
9.任何教學都能夠相互的運用而非侷限同一個活動
10.可藉由不同遊戲方式呈現

結語
重度多障個案受限於行動、語言、認知能力等障礙,在學習上常有接收及表達的困難,藉由觸覺作息以及提供不同觸覺材質的物品運用,彌補了其他方面的不足,提升了孩子的認知能力,更了解周圍的事物。在教學時,常常可以從孩子一個注視、眼神或一個聲音、動作、微笑、表情而看見孩子的反應,在外人看來,雖是小小的一點點進步,卻是他們與外界發生互動的一大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