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Angel

記憶策略

2010年10月11日
記憶策略
「記憶是所有事物的寶庫和守衛。」--西賽羅
記憶是學習的重要歷程,沒有記憶,學習無法保留亦無從表現(陳靜惠,民82)但機械式的反覆記憶,並非保留學習的良方,擁有技巧性的記憶能力才能增加學習力量、節省時間、及導引至更好的儲存資訊方式(張淑美,民81)記憶記憶策略是學習的重要技巧之一,學生的記憶技巧若不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益多元化與自動化,在學習上將會產生很大的困擾(孟瑛如,民83)。所以雖然現今科學上對人腦記憶的認知仍十分有限,本文仍試圖針對發展性學習障礙的記憶力缺陷和相關的教學策略做討論。
一、記憶力缺陷的特徵及原因
民國80年的全國第二次特殊兒童普查工作執行後,界定發展性的學習障礙包括注意力缺陷、知覺缺陷、視動協調能力缺陷和記憶缺陷等。這種發生在注意、記憶及知覺三種心智運作基本能力的原級性障礙對學業上的學習,例如閱讀、拼字、書寫及數算等容易造成障礙。

(一)記憶力缺陷的特徵:包括記憶力與思考推理的缺損、記憶能力減退、缺乏機變性等,尤其是短期記憶部分。記憶力缺陷亦會伴隨其他一項或多項特徵出現。國內學者郭為藩(民85)指出記憶與思考力缺損的學習障礙兒童其行為特徵是:「記憶力減退或有突然無法喚起一些熟悉記憶的情形,在思考問題上常執著一端而較缺乏機變性。」林美和(民81)指出記憶缺陷的學習缺陷兒童其行為特徵是「特別是在短期記憶方面受損,無法喚起或辨識剛看到或聽過的刺激。」另外,楊坤堂(民83)認為記憶力損傷經常導致學業失敗、知覺缺陷、符號能力失常和其他學習障礙,在行為特徵的表現有:
1. 在視覺、聽覺或其他的學習通道(或過程)上,有同化、儲存和檢索資訊的困難,諸如視覺記憶力、聽覺記憶力或觸覺記憶力不足等。
2. 因為聽覺記憶力不足而有重述剛聽到的數字、字詞困難。
3. 因視覺記憶力不足而無視覺再生能力(revisualization),因此無法辨認或表達字詞符號。
4. 無法記憶學習過的東西。
因記憶缺陷導致數學學習困難方面,楊坤堂(民89)引述Mercer(1987)認為其特徵為:短期記憶缺陷-無法保存數學概念的困難、不記得演算步驟的困難、不計得符號意義的困難;長期記憶缺陷-經過一段時間後會忘記某些概念的困難、複習上課內容或綜合性的評量有困難、忘記演算步驟的困難;序列缺陷-無法按順序計數的困難、完成一複雜計算問題所有步驟的困難和解答複雜的文字問題的困難。
(二)記憶力缺陷的成因:郭為藩(民85)推測學習障礙的成因可當作我們推究記憶缺陷的參考:
1. 大腦功能異常說
腦傷、先天體質、遺傳、後天環境與營養失調等皆為相關因素。例如大腦左半球主司口語記憶功能,右半腦主司視覺刺激記憶,而切除海馬體(hippocampus)的患者無法將新學習的結果從短期記憶轉換為長期記憶,造成學習困難。
2. 認知過程缺陷說
從認知心裡學的角度來看,習障礙是在學習歷程中的某一步驟有不可克服的困難,是認知過程的缺陷,只要對症下藥加以補救即可獲得改善。
3. 認知策略缺陷說
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去掌握、操作、統整、檢存認知資訊的技巧,個體倘若在認知過程中缺乏這些策略,則學習紊亂無章,無法組織知覺資料,也在短期記憶的檢索過程困難倍增。
二、由「認知取向心理學」看記憶
曾志朗曾經提出,記憶不只是「習慣」的保存,也不是「倉庫的堆積」那樣簡單的比喻所能比擬。它不但有許多「自動化」的歷程在運轉,又有許多充滿著機率性的策略可以被運用:策劃、執行、督導,以及經驗的組合與再組合,都概含在隱藏性的「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運作之中(林清山,民87)。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短期記憶的訊息處理能力大約只能處理七個串節(chunk)的訊息(Miller,1956),Simon(1974)更指出人類記憶廣度更接近五個串節而不是七個串節。注意力缺陷兒童的短期記憶容量可能更少。但是認知心理學家亦認為教導學習策略可促進學習效果(翁素燕,民78;陳李綢,民77)
到底記憶的容量有多少呢?學者提出不同的主張:
1. 記憶容量隨年齡增加
如果使用記憶廣度的作業表現來衡量短期記憶表現的能力的話,顯然隨著年齡的增加,有進步的發展趨勢。例如表1表示二歲半到成年之典型的數字記憶廣度(亦即數字廣度)。這些數字是根據兒童智力測驗而來,數字廣度越大,智力水準越高(Woodworth & Schlosberg,1965)。如你所見:兩歲半的幼童記憶廣度是兩個數字,但是成年人卻增為八個數字。
表1 幾個年齡水準的數字廣度
年齡 數字廣度
2.5 2
3 3
4.5 4
7 5
10 8
成人 6
(轉引自林清山,民86)
2. 記憶隨學習策略增加
除了生理的推論,另一種解釋是真實的短期記憶容量是不變的(至少約從四歲到成年之間是這樣的),但是我們會隨個體成長學習運用短期記憶中的訊息,例如使用串節策略學習。解決問題所用策略之複雜度會發生改變,是因為兒童在基本運作獲得更多經驗,將基本運作自動化。這種自動化的歷程可以讓兒童將許多基本運作加以串節成為單一的動作,因此省下更多的工作記憶的容量用來解決更複雜的歷程。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學習障礙具有發展的潛能,只要身邊重要他人給予策略的協助或提示,就能順利的進行學習。
三、記憶缺陷的診斷
鑑定與診斷是學習障礙教育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它主要在判定哪些兒童有學習困難存在,以確定教育與服務的對象。目前Bannatyne(1974)將魏氏的分測驗重新編組成為下列四類,用來鑑定學習障礙學生。其中序列部分(包含算數、記憶廣度與符號替代。)可用以測試記憶力。
學習障礙兒童的高危險群包括:(1)不明原因所造成的發展遲緩,例如語言發展的遲滯;(2)早產兒;(3)缺少環境刺激或生活經驗有限之兒童。
四、記憶缺陷的教學原則
(一)兒童短期記憶限制的教學原則
1.當兒童需要他主動記住一長串列單的作業時,很可能無法完成。例如,你要一個幼稚園的幼童到隔壁房裡拿一張紙回來,他大概可以辦得到。但是你如果叫他去拿回一張紙、一罐漿糊、一張綠色書籤、一個紙夾和一個玩具積木,他可能無法照著做。需要像這樣大的記憶負荷的工作,應該加以避免。
2.兒童有能力學會各種策略來將他們要記的列單串節。例如英文26字母兒歌。因此學校中負擔較重的功課應該要鼓勵兒童發展出有效的串節策略。
(二)記憶隨年齡而增進的教學原則
1.兒童記憶能力的增進有賴於好多小時的經驗累積。
例如111×55=____,兒童可以將兩個數字看成(111和55)而非五個數字(1,1,1,1,1,5及5)。這種串節策略可以節省一些記憶空間,而非一個字一個字進行解碼(decode),使兒童去做乘法問題時由能力監控其計算歷程。
2.特殊領域的記憶能力要靠使用該領域的材料之經驗。
例如,在數字方面有較多經驗無法增進兒童處理字彙的記憶能力。
3.學生在學習解決複雜問題之前,必須將「先前知識自動化」
「先前知識自動化」能夠幫助學生毫不費力的做出構成此一複雜技能的那些基本成份技能。但先前知識自動化,必須依靠基本技能的「記憶」和問題解決中的「創造力」之間的妥協,因為在使用複雜的創造歷程之前,必須先將基本的成份技巧記好。相對而言,它的缺點便在於學生缺乏機會去體驗創造性解決的快樂。
4.誘發學生高級創造力必須「免除規制」
學生在學習解決需要基本成份技能的複雜問題時,必須能夠不再被要求正確執行那些基本的成份技能,這是「免除規制」。免除規制可以誘發高級的創造力,但低層次的技能可能因此被忽略,使學生永遠無法學會基本的技能。
國內學者孟瑛如(民89)指出,學習障礙兒童的行為與成就深受教師教學方法的影響。每位學生會有自己優勢的記憶技巧,教師的主要目的乃是協助學生找出屬於自己的優勢記憶策略,同時熟悉其他技巧,教師可尋下列途徑教導學生練習記憶策略:
1. 掌握學生記憶特點 可以觀察或詢問學生如何記憶的方式來找出學生的優勢記憶策略。
2. 生活化的指導 示範與教導不同的記憶策略,同時要求學生於生活情境中做練習。
3. 創造競爭環境 可於課堂上設計各種記憶情境,使學生於競爭的氣氛下學習,以充分激發其潛能。
4. 循序漸進原則 記憶策略之練習應按目的、型態之不同,由簡單至複雜循序漸進練習。
5. 難度原則 於學生熟練各種記憶技巧後,每次給予比其起點能力稍高的內容以訓練其技巧的自動化功能。
五、記憶缺陷的課程內容
視覺活動---視覺活動的訓練課程包括視覺區別能力、視覺記憶力、以及視覺動作統整能力的訓練,諸如圖片、形狀和文字符號的異同辨認等教學活動。
聽覺活動---聽覺活動的訓練課程包括聽覺鑑定能力、聽覺區別能力、以及聽覺記憶力訓練,諸如文字遊戲、押韻遊戲、和文字記憶遊戲等。
學習策略---學習策略係指促進各種學習情境中有關資訊的習得、運作、統整、記憶和檢索的各項技術、原則或規則。學習策略可減少或克服兒童的學習障礙現象。因為有些兒童屬於「無效率的學習者」,他們並非欠缺學習能力,而是不知道如何有效的學習,因此學習策略教學的目的便是在教導學習障礙兒童控制自己的學習活動或學習「如何學習」。其課程包括主要學科學習策略、問題解決方法、以及獨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補救教學---使用基本學業技巧課程補救學習障礙兒童學業落後的現象,其課程重點是在改善學習障礙兒童的閱讀和數學能力。教師依據兒童的成就水準或受教程度實施補救教學。
六、記憶缺陷的教學技巧
(一)引發注意力
注意力是記憶的門戶,如果注意不集中,信息就不容易進入大腦。要促進學習障礙兒童的最大注意力,教師要協助學習障礙兒童培養工作難度的靈敏適應度。教師可先把學生的朗讀聲音錄下,再要求學生不看書,只聽自己的朗讀錄音帶以了解文意-此法適合於聽覺記憶佳的兒童。「邏輯方式組織資訊」能夠使學習材料更具聯想意義,教師可利用兒童先前的舊經驗來聯結新資訊,藉以協助學障兒童記憶新教材。當然,教師必須確實掌握學生的最適教材量。
教師的教學方法亦會影響兒童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可協助兒童利用自己的注意力去學習新教材,以改善兒童的記憶力,例如教師可教導兒童:在不同情境下把剛習得的新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上、使用配對記憶生字、立即複述學習材料等。
(二)教導學習策略
要發展記憶缺陷的學習策略,重點在教導學生如何學習,而不在學習什麼,裨益其學習得較快、記憶得較多、較好。
1. 學習策略的區分
(1)一般常用的記憶策略計有--視覺意象法、資訊組織法、資訊意義法、關鍵字記憶法、先前經驗(或知識)連結法、概念圖和記憶集組。這些概念可進一步區分為:
甲、內在基本心理活動
複誦、精緻化(elaborationa)
乙、外在的支援學習策略
劃重點、上課做筆記、記憶術
丙、綜合性的學習策略
即後設認知策略,指學生對自己作為學習者的瞭解程度。「綜合認知知識」是指個體除了具有統合認知知覺外,並瞭解自己所學的教材、學習策略及特殊的學習技巧,例如學得好或不好的科目等。學習者將覺知自己具備了多少精緻化運思,專心或減低考試焦慮的能力。
(2)學習策略亦可分為:
甲、學科的學習策略:數學科∼解題。語文科∼閱讀理解。科學∼概念原則。
乙、學習方法的學習策略:視覺意象法、口語演練與回顧法、口語自我教導法、自我詢問法、自我問卷技術、備忘錄等等。
2. 常用的記憶技巧
(1)直觀形象記憶法
從信息論的角度來說,直觀形象產生的信息對大腦的刺激比語言文字要多得多,例如老師教「滅」字時,把一個小紙團點燃放進杯子裡,然後在杯上蓋一塊鐵板火就滅了,學生便因此有了「火」上加「一塊板」的「滅」字形象。
(2)歌訣記憶法
從許多人的學習經驗中發現,有節奏感的學習材料其記憶保存效果良好。歌訣記憶法便是用此原理,將學習材料(尤其是大量的、不規則的資料)編成歌詞型式的節奏順序,不但便於識記,也方便提取保存。
(3)趣味記憶法
將抽象無趣的學習材料賦予有趣的聯想便是趣味記憶法。因為兒童無法完全如大人一般從學習成績取得的成就感學習,所以學習材料和教學技巧也必須能讓兒童產生直接的興趣才行。
(4)特徵記憶法
利用兒童好奇心強的特點,在平常的教學情境中一有機會就讓兒童說說這種東西(或觀念)跟那種東西(或觀念)的不同,如果他們說不清,就讓他們再看看,這就是特徵記憶法的運用。
(5)分段記憶法
將學習材料先分為幾個部分,慢慢教授,然後做整體的記憶,就是分段記憶法。例如教師可先教第一部份,再教第二部分,等一、二部分複習過再教第三部分,再總複習。分段記憶法的教學效果良好,但花費較多時間。
(6)比較記憶法
把相反或相似的新舊學習材料相比較,可以集中兒童的注意力、有利舊知識的複習、思維能力的發展,和作為強化記憶的方法。
(7)自我複述記憶法
自我複述記憶法是將學習材料變成自己的話,以加強記憶。此法的優點在於兒童必須要對學習材料集中注意,並達到充分理解。例如讀後感或參觀心得都是匯整學習材料的好方法。
(8)諧音記憶法
背週期表或史地等事實性的教材,可以利用諧音的方式幫助記憶,例如八國聯軍是俄德法美日奧意英(餓得話每日熬一鷹).
(9)複誦法
反覆的背誦。可搭配分段記憶法將學習教材分段複誦,或在一天中分不同時段重覆背誦。背誦時,對鏡練習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10)提問法
找一個同學或家人,針對所背誦教材相互提問。提問法還可避免個別學習時遺漏教材的盲點。
在教材準備方面,教師可先選擇文章較短易懂,能夠一氣呵成唸完的小品,讓學生有「起頭」和「結尾」的概念。並幫助學生學習每唸完一段就做一個簡短的大意,可以幫助回憶每段的閱讀內容,不致於迷失在閱讀的字句中不知所云。教師亦可佈置一個隨時皆可記憶的環境,例如在公用空間、公用器材上貼字報或標籤,增加學生課餘接觸教材以增進記憶的機會。
(三)時間安排
研究發現人類的遺忘規律是在識記後1小時遺忘56﹪,8小時後遺忘64﹪,一天後遺忘66﹪,一個月後遺忘79﹪(轉引自殷紅博,民84)。要克服遺忘,適時的安排複習是很重要的。
在時間安排上,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生物時鐘,在一天裡,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反應會隨時間的轉換有不同的變化。教育者可以觀察學生的優勢記憶時間,進行有效率的教學,記憶策略之補救教學的時間安排也要有計畫,一天的訓練時間不宜過多,因為人在不同年齡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6∼7歲兒童可以保持30分鐘集中注意力。另外,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情緒與身體狀況等,也對學習者的學習有所影響。在學習者情緒激動(例如剛哭過或剛得到喜愛的玩具時)、與其他時間相衝突(例如學習者正在看喜愛的電視節目)和感覺疲勞時都不是適合進行記憶補救的時間,但可以和學習者約好以後必須補上。
八、發展自己的「記憶行動計畫」
最有效的學習策略是自創式的學習策略,因為自創式學習策略最符合學習者本身的學習類型。雖說如此,但由於學習障礙兒童尚未能發展出自己的自創式學習策略,因此教師有必要教其學習策略。學障兒童不但可以從學習策略的學習過程中獲益,而且亦可將其所學的學習策略應用到新的學習活動上(楊坤堂,民83)。以下提供行動計畫的範例:
1. 決心記憶
決定自己要不要記住事情。例如注意某件事物至少八秒以上。
2. 學習當中和學習之後的複習
用自己的話將所學的東西重述一遍,因為複習和重述是形成長期記憶的重要手段。
3. 創造多重感官功能的學習
利用視、聽、動覺三管齊下的學習,可以增加我們記憶的廣度和深度。
4. 有效關鍵字
將關鍵字組合起來形成串節,增加記憶容量。
5. 充分理解教材內容
如果學習只停留在機械式記憶,而未能理解對學習教材,則記憶的維持往往只能停留在複述的層次,例如數學只記住公式是無助於理解的。
6. 培養多感官同時記憶
人類可以利用各種感覺器官進行記憶,而且每種感官的記憶能力都是不相同的,例如在識字教育中,看、讀、寫同時進行,可加深學習者的印象,也可以維持其注意力。
7. 常常休息一下
適當的休息可以增加學習的效率
8. 保持愉快的心情學習
選擇感趣的材料,或在學習過程中增強自己的學習態度、學習表現,都可以維持興趣。
「記憶使孩子有能力期望未來」(余若君,民90)。建議家長可以從小就開始建立孩子的記憶檔案,因為人的記憶發展是有連續性的,記錄下孩子的記憶表現和記憶水平是很有意義的事。建立記憶檔案可以清楚看見孩子記憶發展的過程,掌握孩子記憶發展的特點,並根據這些記錄進行有效教育。一旦發現孩子某方面的記憶發展不足,也可以及早進行補救。例如有的孩子對歌曲的記憶很快,聽幾遍就可以記住,但對數字的記憶卻有困難,則可以針對數字記憶加強訓練。又如有些孩子一邊聽音樂一邊識記的效果很好,就可以盡量提供這類的學習環境。值得注意的是,引導學習者對記憶訓練產生興趣往往比記憶訓練本身更重要。畢竟,學習障礙的孩子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愛心和耐心,找到屬於自己寬廣的道路。
參考書目:
余若君譯(民90)。『現代教育的藝術-渥德輔教育』。台北,光佑。
孟瑛如(民83)。Metamemory and Memory:A Comparison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Non-disabled Classmate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孟瑛如(民89)。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台北,五南。
林美和(民81)。學習障礙兒童輔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全國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普查工作執行小組印行。
林清山(民8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殷紅博(民84)。最佳幼兒記憶訓練法。台北,林鬱。
郭為藩(民85)。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文景。
楊坤堂(民87)。學習障礙兒童。台北,五南。
楊坤堂(民89)。學習障礙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戴保羅譯(民88)。學習地圖。台北,經典傳訊。
Miller,G.A(1956),The magic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63,81-97.
Simon,H.A.(1974),How big is a chunk?Science,1983,482-488.
Woodworth,R.S. & Schlosberg,H.(1965),Experimental psychology.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