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Dawa

台南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

2009年07月05日



台南探路行 之 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
==================================

很有人情味的龍海號老闆娘林太太問我來台南要去哪玩,我說七股鹽山,她說為什麼想去鹽山,我答因為沒來過,所以想來爬爬鹽山。但我也聽出其中詢問意涵,趕緊問問林太太建議還可以去哪走走,林太太說若是要體驗鹽田,建議去「井仔腳瓦盤鹽田」,小朋友可以體驗耙鹽樂趣,還可以免費請志工導覽。林太太鉅細靡遺的介紹瓦盤鹽與土盤鹽的差異,要不是因為我們趕時間,透過林太太,一定可以更認識七股人文與風情。(補一)

二話不說,即刻前往距離龍海號三十分鐘路程,位於北門的「井仔腳瓦盤鹽田」。

一下車,我就愛上這裡了。喜歡這裡的單純、質樸。也可能是因為我們造訪的時間,並非是觀賞整群「黑腹燕鷗」到訪的時節(每年十月,到隔年四月),少了人潮的擁擠,多了份對環境細細體驗從容閒散的心。

台南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_img_1
台南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_img_2
台南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_img_3
台南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_img_4


瓦盤鹽田是用破碎瓦片一片片拼貼於結晶池上,在「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風景管理處管理」管理下,鹽田顯得透亮與乾淨。跟我們同時間下車的一家人,就迫不及待的帶著孩子「下池」體驗。

台南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_img_5
台南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_img_6


這裡也很貼心的建造了涼亭及簡單的沖洗處,供遊客們使用。
台南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_img_7 台南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_img_8



雖然這樣遊玩的體驗,跟當年靠著鹽業生活的在地人來說,仍是有著天壤之別,但站在池邊,眼裡可以映出一群辛苦的鹽工,與這塊孕育他們生活一切來源的瓦盤鹽田的情感。希望來此體驗的大家,能珍惜維護這片環境。




鹽田風光

麗日當天水滿疇 曬來如雪喜豐收 / 許遂園 詠鹽田
粒粒結晶白如霜 日麗雲蒸斥鹵忙 / 周水生 詠鹽田





因為時間很趕,只能匆忙的約略對眼見的環境拍照,沒有機會走到堤防邊海防崗哨處去觀賞北門潟湖景觀,拍照技術一級糟的,也拍不出潟湖之美。但相信這裡,一年四季,因著天相氣候變化,會呈現出不同的美麗風貌。

很美的鹽田所在地。






「井仔腳瓦盤鹽田」所在地:
台南北門,走省道17線,143.5K處,轉進泰安宮牌樓內。


補一:

鹽田的形式:
============
瓦盤:
瓦盤鹽田的結晶池以瓦缸鋪成,由於較容易吸收太陽短波的輻射熱,所生產出的鹽粒細小而潔白,適合精製,此種鹽田在收鹽之後,略為沖洗即可引入海水再繼續使用,既省工又省時,其中北門井仔腳鹽田便是此類。瓦盤鹽灘生成約需10天。

瓦盤鹽田,在結晶池破甕片、缸片、瓦片的鋪設組砌上需要講究技巧 ,必須緊密紮實,且需時時維護、換舊補新,以今日觀之,其瓦盤鹽田幾乎已自成馬賽克拼貼美學,形成一獨特的人文地景。

鹿港與北門鹽場就為清一色的瓦盤田 。瓦盤鹽田的特色是結晶池的池面都是以瓦片人工鋪設,碾平後引進滷水、由大蒸發池進小蒸發池,結晶成鹽。因為是用瓦盤鋪設,與土隔離,所以薄曬趕收、結晶時間短、成鹽速度快,以每年3∼5月的大汛期來說,因日照強,蒸發量大,每天皆可收鹽一次,單位面積產量較土盤鹽灘高,鹽粒小而細白,由於瓦盤鹽埕每副面積較小,故承曬鹽工大都全家出動曬鹽。

土盤:
以土砂混合築成結晶池底面者為土盤,七股鹽灘即是屬於常見的土盤形式。土盤鹽灘約需11-12天。


曬鹽步驟:
=====
【晒鹽的步驟】
由引入海水至結晶成鹽的過程相當費時繁複,瓦盤鹽灘生成約需10天,土盤鹽灘約需11-12天。有關傳統晒鹽的步驟大致如下:

一、引水:每天漲潮後約1小時,開放水閘門讓海水流入,通稱「納潮」。

二、蒸發:大蒸發池分為5池(坵),引入水量的深淺、海水濃度都和日後鹽的產量、品質相關,當然還得看天氣和鹽灘構造等條件而定。大蒸發池海水濃度增高後,用揚鹵機、龍骨水車或風車等揚入地勢較高的小蒸發池(俗稱「坪仔」),等海水濃度增進到24度後,最後再導入成鹽階段進入結晶池。

三、結晶:於結晶池曝晒需約(1~3天)(視氣候條件而定)後收鹽。

四、收鹽:鹽工先把鹽層打鬆(稱為「鬆鹽」),再用「耙攏」(瓦盤用竹製的「鹽收仔」,土盤用「大、小耙」)掃入「鹽籠」盛裝,並由鹽工肩挑至結晶池前的田埂鹽堆地堆放。接著用水戽將鹽剷到較高的鹽堆上,鋪上稻草或塑膠帆布覆蓋,以避免下雨溶解、潮溼,於是日積月累就逐漸形成鹽山了。


鹽業歷史文化
=============
台灣鹽業歷史的發展大致可分為明清時代、日治時代、戰後台灣等三個階段。早期生產技術從煎煮海水、引海水入沙地晒製到機械化大規模開墾,至今則透過電析法生產鹽,提供國內工業及民生所需用鹽。產業發展重點從民生必需品、工業原料到今日投入觀光休閒產業、生技研發,沿海居民的生活方式隨著晒鹽產業興衰,發展出沿海村落與鹽產業相結合的獨特文化,也促使雲嘉南地區境內處處遍布與鹽息息相關的地景與文化環境,實為台灣鹽業歷史軌跡的最好見證者。

明清時代陳永華於1665年引進大陸沿岸晒鹽方式,去除鹽雜質、苦澀之困擾,取代原本台灣早期當地居民煎煮海水的製鹽方式,因而被視為台灣「天日晒鹽」歷史的開端;明鄭時期則讓鹽工自由生產、運銷鹽收,以類似農田課稅的方法向鹽田徵稅,直到清代光緒陸續改革成專賣制度,解決鹽價不穩、私鹽猖獗的問題。

日治時代由於日本氣候條件較差,不適合天日製鹽,為滿足日本國內大量用鹽的需求,故將台灣作為主要的產鹽用地,鼓勵台灣人民大規模開闢鹽田,爾後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後,為供給大量的工業用鹽,故開闢工業用鹽灘,當時年產量可達四十萬噸。

戰後台灣,1952年設立「台灣製鹽總廠」為國營事業,台灣所有生產鹽的事業便歸由該廠負責,50年代台灣工業發展漸漸起步,台鹽便在七股地區增闢第一、二工區,投入生產設備、擴大鹽灘面積。60至70年代由於受到鹽村勞力人口流失、颱風頻繁之氣候因素、鹽場受海岸線變遷,離沿海越來越遠,加上國內晒鹽人力單位成本提高,於是機械採收鹽田的引進則取代了傳統人工日照晒鹽,也促使近年傳統土盤、瓦盤鹽田的結構景觀與地貌逐漸荒廢、毀壞殆盡。

目前國內工業用鹽則多取自澳洲地區的進口鹽,因此隨著台鹽七股鹽場2002年停止鹽業生產,轉型投入觀光休閒產業,台灣的鹽業正式走入歷史,往昔鹽業文化只能追憶。


補充資料:摘自「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http://www.swcoast-nsa.gov.tw/tour/history/03main.aspx


另有:鹽業介紹http://210.60.224.9/~s93/101/12/soul.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