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安小貓

寶寶睡眠2大障礙--夜驚和噩夢

2008年11月03日
寶寶睡眠2大障礙--夜驚和噩夢
文 / 沈蔚穎  專家 / 徐秀敏 兒科主任醫師
「媽媽!有狼要咬我!」「寶貝別怕,媽媽在這裏,狼不敢來的。」夜驚和噩夢常常驚擾寶寶的美夢,媽媽如何做才能幫寶寶趕走這些夢中惡魔呢?

夜驚
新手爸媽會發現,熟睡中的寶寶有時會突然地全身性抖動,似乎像受到了某種驚嚇;另外少數年齡稍大的兒童(一般為2∼6歲的幼兒),入睡後也會突然驚醒,有時還會坐起,兩眼發呆,面部表情驚恐,並伴有片刻的躁動和不安,不過在父母的安撫下,1∼2分鐘後他又會沈沈入睡。寶寶睡眠中的這些現象,就是家長常說的夜驚。

˙生理原因
專家認為,嬰幼兒睡眠中出現的夜驚,大多不是病理表現,因為人的意識和興奮度受大腦中樞神經的控制,而中樞神經系統又可大致分為大腦皮層和皮層下中樞兩個部分,大腦皮層對皮層下中樞具有調控作用;人體對環境刺激的反應,首先會透過大腦皮層,接著到達皮層下中樞,然後才進一步引起生理變化,必須要兩者相互協調,才能維持正常的中樞功能。
剛出生的小嬰兒和小年齡的幼兒,大腦皮層尚未發育成熟,而皮層下中樞的興奮度又比較高,所以大腦皮層對皮層下中樞的控制力較弱,加上嬰幼兒的神經細胞發育也不完善,神經通道之間的「絕緣」性比較差,因此當外界稍有一點「風吹草動」,興奮就會像洪水氾濫般擴散到全身。嬰幼兒的睡眠比較淺,一旦受到微弱的外界因素刺激,就容易發生沒有規律、全身性的短暫異常運動現象。

˙其他原因
除了生理上的原因外,孩子平時的活動也是夜驚的另外一個原因。有研究顯示,性格外向的孩子比較容易出現夜驚,這是因為孩子白天的活動過於激烈,熟睡時神經系統仍然處於興奮當中,所以容易出現夜驚;也可能是孩子睡前看了一部恐怖電影,或是聽大人講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因而夜驚;此外,孩子睡前受到大人的責備,或是臥室內的空間不流暢、鼻咽部腺樣的增殖體阻礙呼吸、消化不良也會引起夜驚。

˙夜驚寶寶安撫法
家長對於嬰幼兒的的夜驚現象不須過分緊張,絕大多數的夜驚、夜哭是寶寶淺睡眠中的正常現象,隨著孩子的年齡增加,大腦神經系統發育成熟,正常的睡眠節律建立,這種睡眠障礙就會逐漸克服。
如果孩子出現夜驚、夜哭,媽媽可以輕拍寶寶,細聲細語給予安慰,讓寶寶安定下來即可。

專家提醒,雖然夜驚不是一種病理現象,但是如果隨著年齡增長,孩子還會出現夜驚情況,或者在一段時期內孩子夜驚的頻率過高的話,這就值得大人注意。孩子有可能是下例三種情?:

1.可能患有癲癇病,這種夜驚需要看醫生,並給予藥物治療。

2.孩子可能患有佝僂病,要注意同時補充鈣劑、維生素D、維生素E,同時多曬太陽和多做戶外活動。

3.腦發育不全。如果孩子的大腦皮層對皮層下中樞不能起很好的協調作用,也會頻繁出現夜驚的現象。

噩夢
噩夢是寶寶睡眠的另一大障礙,使寶寶像夜驚那樣被突然驚醒,有的可能會大哭,吵鬧著找媽媽。與夜驚不同是,如果寶寶被媽媽叫醒,他會回憶起噩夢裏的內容,並告訴媽媽他夢見了什麼。做噩夢的寶寶醒來後,會表現出明顯的害怕和恐懼,需要媽媽安撫才能逐漸重新入夢。
˙為什麼會做噩夢
有些寶寶會做噩夢與他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比如,睡前他看了一部恐怖的卡通片,或是睡眠時的姿勢不正確,頭或胸口等部位受到壓迫;也可能是心理因素造成,比如白天在幼稚園受到老師的批評,或是有其他小朋友欺侮他,晚上就可能做噩夢;第三種原因就是寶寶的身體有疾病,像上呼吸道感染而造成睡眠時呼吸不暢,或是孩子體內有寄生蟲等等,這就需要大人予以注意。

好睡好夢2大策略
1.解除寶寶的心理障礙
夜驚和噩夢有時是由於寶寶心理焦慮或恐慌等情緒造成,因此在平常生活中,媽媽要注意引起寶寶心理緊張的原因,解除心理誘因;比如睡前不給寶寶看恐怖的卡通片或講一些神鬼故事,平時多從科學角度給寶寶講解他不明白的自然現象。

2.養成良好睡前習慣
良好的睡前習慣也可以幫助孩子克服夜驚和噩夢,像糾正孩子睡前吃得過飽,或是玩得太瘋等陋習,並告訴寶寶正確的睡眠姿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夜驚和噩夢都可能是潛藏在寶寶心底的「行為危機」,須靠父母耐心的引導解開心結。另外,家長如要判斷孩子夜驚和噩夢是否正常,便要清楚孩子身體的其他具體情況,因此建議家長定期帶嬰幼兒去進行健康體檢,以便清楚知道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