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tone118

紀點錄

2008年09月08日


開學第二週,還是紀錄一下目前為止的狀況較好,以免一下就遺忘。

小孩:

上學七天以來(含 8/29 返校),老師寫了兩次聯絡簿,一次是某張重要調查單被我兒子弄不見了,不但我根本沒看到,該交的那天兒子也沒交,於是當天放學後不僅老師聯絡簿上寫了補發、請務必次日交回,晚上還打電話來再次提醒。

第二次是今天,老師把上週六家長日已經在與會家長面前跟我講過的我兒子的問題(課堂作業常常沒寫,同學輪流交給老師改、老師都改完了以後,還是只剩我兒子沒寫;以及上學遲到),又寫了一次。

關於遲到,我是很願意配合早到,但是我就是搞不清楚老師到底是要求幾點到啊!學校和班上給的訊息有「7:25 開始打掃外掃區」,也有「七點三十到五十之間應到校」,也有「7:35 算班上小遲到,7:50 算學校大遲到」,連家長日那天我特別問了,都還是得到這些不同的答案,真不知何所適從啊?結果我們每天都是七點三十五分到校,卻還是被老師唸了。好吧,看來得提早十五分鐘,我決定以後都把七點二十當成我們上學時間好了。(七點二十進校門;等我兒子慢慢欣賞風景走到教室,應該就七點二十五了)

返校日那天我兒子在分配打掃工作及實際進行打掃的時段都在睡覺,這件事後來隔兩天老師就跟我談過了,她說因為那天大家是初次見面,她也不了解這小孩怎麼回事,所以才既沒罵人也沒叫起床。我說主要是因為暑假期間作息太不正常,半夜十二點、一點才睡是常有的事,所以上學就精神不濟啦。這是家長疏忽、家庭問題,我會盡力幫助小孩調整。幸好看來上週三以後兒子還沒有在<不該睡覺的時候睡覺>,所以這一項暫時沒再被唸了。

今天是資優班第一次正式上課,回家後我看了資優班課表,每週九堂課(四堂抽離、兩堂利用午休時間、三堂外加於禮拜五下午)中,他被排到的是禮拜一抽離三堂(一、二、七這三節課),及禮拜四一節;被抽離的課四節是彈性、數學、綜合、國語各一節。

沒想到今天就有三節;小孩還蠻開心地主動跟我聊了聊,我看他聯絡簿,好像老師也很滿意他上課時的表現(應該是有比較專注或認真的意思)。看小孩這第一天的反應及表現,看起來資優班這東西有點激發出他的榮譽感吧。

問題是,早上第二節下課後我突然想到今天忘了給他便當錢,雖然上週五好像有給而那天只上半天不用訂便當,所以書包裡應該還有錢。但還是走去他教室關心一下。

只見小孩閒坐在椅子上撐著頭休息,小孩們則排著隊等老師批改剛剛(數學課)的上課作業。我一面提醒小孩要訂便當(就有同學們催他趕快自己去教師休息室補訂),老師一面跟我說:「要提醒小孩回到班上時主動問隔璧同學剛剛上了什麼課、有沒有要當場作的作業,趕快補作交過來」。

我是覺得這樣壓力有點太大了啦,因為不管是小孩或是我自己,在這時候都是才剛剛知道哪些課會被抽離去上資優班啊,連常規的內容都還不清楚、就要求或責備我們沒遵守常規......。hmm, 不過也沒關係,老師可能只是比較性急一點而已,或覺得我可以理解這樣的溝通方式與要求而已,所以她就以最快的方式直著來溝通;畢竟她在見面第一天沒有責罵小孩,這就是我會很紀念的一種恩慈了。

然後我就帶著小孩去他應該還不知道在哪裡的教師休息室,幸好正輪到他班上的總務股長在交錢登記便當數,他就把錢交給總務同學,順利補齊訂便當這件事了。不過,以後每個禮拜一都會發生這種情形(第一節下課該訂便當時他人不在班上),我看就叫他建立「每週一都自己在第二節下課拿錢直接去教師休息室訂便當」的這一條常規吧。

回家後我說我很累,小孩主動要求幫我按摩按摩。他老兄難得興奮地講了些學校發生的笑話或狀況,我也就善意回報地努力專心聽一下。並溫和地跟他說:你就已經考上資優班了,老師們難免會用稍微高一點的標準要求你,而這主要會在於你在行為上的自制和自我管理能力。所以我們就是要盡量避免遲到,就是要盡量避免晚睡導至上學沒力,也就是要盡量把學校生活中自己該做的事做好。不然的話我們都會不好過的啦。他表示他很理解我的意思。

四點一刻回到家,我讓他跟我講話�看汽車雜誌�玩車玩貓玩手機遊戲等等,到五點一刻才開始寫作業。他堅持要在我房間寫(可惜書桌上堆著書,不宜使用,於是便趴在床上寫數學作業......,好啦這個我盡快改進),不久悄沒聲息,不用看就知道當然是睡著了。不過不錯的是數學已經寫完才睡著。這樣睡到六點我叫他起來,他拜託我讓他再睡十分鐘;我想是因為下午上了游泳課、還又上一節資優班課,「我真的很累」他說。六點一刻起來吃晚飯。

我跟奶奶兩人輪番柔性勸說小孩:你以後每天只會更累,因為這幾週禮拜一不但有游泳課、還有羽球社團;禮拜二禮拜五有跆拳道社團;禮拜四搞不好我們還真會回雙峰去上直排輪社。所以你看,不早睡怎麼行呢?(這位仁兄昨天禮拜天是十一點半才上床睡覺;今早雖然不算賴床,但六點五十起床我看他已經很勉強了)


到了晚上八點我還是不幸先睡著,但,今天比上週大進步的是:小孩十點五分就叫醒我,很開心地說:「我已經洗完澡啦!真的要十點就睡覺了!」

我一聽就大感欣慰振奮地清醒過來,畢竟開始教課以來,我才教了五天、其中三天是晚上七八點就睡著;而第一次我兒子半夜一點半才睡覺、第二次提早到十一點半、第三次也就是今天,竟已經進步到我們理想中的標準時間<十點>了。實在令老媽我感到:也算是有個好的開始,很高興啦。



我:

今天是第一個<正常上課>的禮拜一,也就是我第一次體驗一天有五堂課的感覺。其實小學的課一節才四十分鐘,若想想像 Amego 或阿信師等高中老師,聽說他們有一天六節課的(阿信師至少也是一天四節吧),高中課好像是一節五十分鐘吧?那不是更累到不行。所以我這是小 case 啦。

雖然對真正全職老師來說,我這根本是小 case,但我這中年婦女還是得有一段體力調適期的啦∼,沒辦法,要服老、更要服現實,因為任何人驟然改變作息或工作型態,恐怕都沒有那麼快就能完全適應的。

我的話,像今天,早上上完三節就趕快回家吃飯、餵狗放狗,最後雖然覺得需要一點午睡,但也是不敢躺下,只坐著睡著了大約十分鐘,就被我婆婆緊張地叫醒、怕我誤了下午的課。

下午上完兩節,坐在英語教室裡發了一會兒呆(因為睏),本來想整理一下課程控制表的,最後還是不支趴在桌上睡著了,直到第七節打下課鐘要放學了才醒來。所以還是累啦。(不過這種累法也是因為昨天半夜寫一篇文章,沒好好睡覺,自作孽啦。以後應該可以合理地避免這種情形。)


比較麻煩的是,加上年級、節數的變化,我一共要教五種不同課程及進度(綜合兩種,健康一種,英語兩種),所以得腦筋很清楚地記得哪一班要按照哪一種進度走才行。(禮拜一這五節裡就會遇到四種不同進度,更是考驗我的腦筋清醒度)

這最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再把四種課本看一次,抓大綱(選出來要教的內容),然後編五種進度表就成了。只是呢本人現在為止還沒把這些進度表排好。首先因為常常對著行事曆就會產生困惑,不知道在小學生活中應該計算多少彈性變數進去(排社會人士或大學的課好像比較容易,因為我只要以我慣常熟悉的成人世界的變數來計算彈性空間就好)。好啦,當然這也是因為我懶得做這麼多 paper work 啦。

對於一個新手老師來說,教一個新的群體、手上拿著從沒教過的教材,依照我的豐富的工作經驗來看,<事先先排好自以為周詳的計畫表>通常都是白做工,因為通常都是一頭熱而忽略太多變因。因此凡是事先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大發熱心及耐心排出來的進度表,最後達成率都很低。

青曾提到她教書好多年以後才把講義電子化、有系統地整理出來;其實這反而是長期來看最經濟、準確度及可用性也都最高的作法。

但是在前幾年的邊作邊試當中,應該隨時做筆記、記下各種變因,以供更完整及深入地了解自己及學生在互動教學的過程中的「實際作球及接球的能力範圍」。

目前我是打算每兩週調整一下大致上預想的進度表(這些進度表有些在我腦袋裡及簡單的筆記裡,有些則大量參考教師手冊,尤其是英語科)。也許會變成每個月總結一下這個月的進度控制狀況,這樣慢慢整理。到學期末就會有一個比較清晰又實際的進度表誕生出來,可供以後如果繼續教小學課程時參考使用。


上週是第一週,每一種課都是師生互相介紹、課程介紹、建立課堂規矩(分組,教室規則,等等)。遇到五年三班時,我才講完自己教哪些課,有個男生馬上說:哇老師真累,幹麼要讓你教這麼多種課啊?(這個男生真是有獨到的敏銳心思。可惜學生實在太多個,我也記不得是誰)我馬上說:謝謝你這麼體貼,不過要是你覺得我累,那你們更要尊敬和感謝你們班老師,他要教你們班的課不是更多嗎?(嗯,我承認我一半也是故意講給一臉嚴肅在教室裡忙著的級任老師聽的啦)

真的啊,你光想想一位小學老師整個學期要調控多少門課的進度、打理多少門課的內容,就會發現這個工作要認真做好的話,複雜度的確相當高。所以小學老師的工作內容是很值得大家尊敬的。

幸好的是,級任老師們只需對付課程的多樣性,還不必面對<人口的多樣性>,他們只要專心應對自己班上的幾十個孩子們就夠了。不然的話複雜度實在高到令人難以忍受。


至於我,我的最大目的本來就是要<認識盡可能多的小孩>,我希望更客觀一點地知道現在小孩們的成長及學習狀況。所以現在的工作型態對我來說真是求仁得仁,要多用心珍惜才行。


08/9/9 Tue 1:40am


另:我先是接了做班上兩位家長代表之一,總該去見識見識小學家長會怎麼開會、談什麼內容了吧。接下來智優班家長日,我又因為隨口問一句班親會會長是不是不必幹啥事(因為底下各組看起來分工結構很清楚),就被拱為會長啦。真好笑,從幼稚園小班到小學二年級,我這家長都是避家長會、代表、會長等等,避得遠遠的,怎麼今天是吃錯哪一服藥了,通通自願接受啦。

也好啦,既然想要關心和觀察,就給它做徹底一點。

好處是:另一位家長代表是位爸爸。智優班班親會的各組長及組員也都通通分派定了。副會長(一位爸爸)和我相對最熟悉的、原來同班同學的媽(她做文書組),是同一個教會的教友;看來以後我兒子跟他們兩位的兒子一起去上兒主的可能性,越來越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