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tone118

聯晚報導及馬凱文章

2012年06月19日
●●

印象中的馬凱老師(我在社會上還沒有社區大學的時候,在某基金會辦的社會大學裡上過他的課)總是淡定,連情緒激動也出以淡定的版本∼。這些年來他也蠻常上 call in 談話節目,一樣的口才便捷、說理分明、思路清晰,但我還是常常不記得他有沒有太 hi 的情緒激動時刻?

這篇文章是我看過他寫的文章裡,最 hi、筆觸最奔馳跳躍的,彷彿一口氣說到完。事實也是,以他的學養與口才,只要氣夠長,叫他一口氣當場口述一篇說理文章出來都沒問題。

重點是我喜歡這種奔馳跳躍!畢竟馬還是馬,我的同類。 ^_^


2012/6/20 Wed 1:49pm

●●

馬凱:從四小龍之末到超越四小龍
【聯合報╱馬凱】


2012.06.19 03:12 am


從標題看來,論述的對象似乎是如日中天的韓國。因為在半世紀前,韓國正是從無人正眼視之的落後國家,勉力躋身四小龍之列,忝附驥尾不知多少時日;直到近年來才發奮圖強、躐等而上,或許尚未到超越星、港的地步,但台灣早已不在其眼中,殆無疑義。

其實,我們關注的正是半世紀來以昂揚之姿居四小龍之首,卻由於廿年故步自封、自毀長城而一夕淪落四小龍之末,更為韓國不齒為伍的台灣。但今天不論每人所得、國內生產毛額(GDP),或是最受矚目的產業如智慧型手機、半導體等等,台灣均瞠乎其後,而且遙遙落後,的確不可同日而語。

台灣的落難,其來有自;當我們將那些惡因一一去除,還其原本生命力,台灣是否果真如此不堪,則頗待商榷。了解台灣的發展過程與驅動力量者,都深知,台灣經濟之所以能創造奇蹟,其原因甚多,而且迄今不但未曾淹滅,有許多還更加強韌;至於令台灣發展之路中輟的幾乎每一力量,近幾年都快速退潮乃至完全反轉。明乎此,則目前的家道中落必不長久,騰躍而起的機會已經顯現,甚而更進一步,超越亞洲四小龍扶搖直上,也絕不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

數十年來台灣的原動力始終在民間;最直接的焦點其一是遍布各處的中小企業,如螞蟻雄兵,無堅不摧。其二則是勤奮努力、百折不撓、充滿了幹勁與創意的人民。台灣的中小企業經過半世紀的淬煉與蓄積能量、累積經驗,儘管飽受政府部門的忽視乃至歧視,其中臥虎藏龍、潛力深厚者比比皆是;這正是一九七○年代以來追隨日本豢養大財團全力發展重工業的韓國完全無法比擬者。一旦財團驕悍墮落、重點工業為潮流所棄,韓國將如何與我們上百萬靈活、精悍、可屈可伸、可合可分而且變化萬端的雄兵一較短長?

台灣人民的謙恭有禮熱情豪邁以及聰穎好學,早已成為我們最寶貴的資產,在不受政府壓抑的各個場合脫穎而出也已司空見慣;而這一群人所生活、工作的空間,得天獨厚,復緊扼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咽喉地區,只要善加運用,其他三小龍罕有可與匹敵者。

如果台灣可以與星、港一樣全面自由開放以盡情發揮其地理優勢;如果眾多中小企業在適當引導之下可以師法德國的範例,成為小而美但雄霸世界的小猛虎;如果先進的農業與花卉可以學習荷蘭的經驗與行銷、管理充分結合,成為亞太地區的研發、行銷中心;如果台灣企業與人民的商貿天才可以採荷蘭的範例,透過兩岸的開放與合作成為對岸十三億人不可須臾失之的貿易夥伴與經紀人;則集星、港、德、荷之長於一身的台灣,在今日之世界將睥睨四顧無一對手。這樣的台灣,豈會仍然屈處於四小龍之列?這樣的台灣人民,又豈會豔羨偶爾趁隙而起的昔日亦步亦趨乃至誤入歧途的後輩?台灣之尚未能搏扶搖直上九萬里,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台灣人,還在等待什麼!

(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2012/06/19 聯合報】@ http://udn.com/



世界在變! 台灣3總統都做了些什麼

【聯合晚報╱記者黃國樑/台北報導】2012.06.19 04:01 pm


二十餘年台灣歷經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三個總統執政,三個總統或各有獨領風騷的強烈特徵,但不幸的卻是,台灣在嚴重的認同分裂下,走上搖擺甚至封閉的經濟路線,以至於台灣無論在國民所得、或經濟成長,都日漸萎縮、乾涸與停滯,在世界經濟板塊中,台灣逐漸衰落、邊緣化,馬英九雖力圖振衰起弊,卻仍欲振乏力。

聯晚報導及馬凱文章_img_1

李登輝執政初期,經濟是照著國民黨既有的藍圖,譬如為避免被邊緣化,1990年元旦即以台澎金馬關稅領域的名義,提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關稅貿易總協定」。同期間,台灣也尋求加入亞太經合會 (APEC),這在1991年得到實現。

這時台灣仍主要依據經濟理性進行經濟決策。但方興未艾的台灣民主化運動,包括解散萬年國會等,李登輝的興趣很快轉向,他更專注所謂民主化與本土化的政治工程,而荒疏了經濟。

例如加入APEC的第三年,1993年APEC部長級會議,他請江丙坤發表「階段性兩個中國論」,到了1996年他當選首屆民選總統,幾個月後,即宣布「戒急用忍」政策。

就算官僚部門苦心孤詣地提出包括海、空運中心在內的「亞太營運中心」計畫,但這個雄圖大略,卻被次年的「戒急用忍」徹底澆熄。1996年是個分水嶺,自此台灣即無經濟政策可言。

陳水扁上台執行的是比「戒急用忍」更徹底的鎖國政策,搬出「一邊一國」、「正名制憲」等劇烈的政治運動,讓民粹狂潮四處肆虐,所有的經濟政策幾都是口號,例如像是要讓亞太營運中心復活的「全球運籌中心」,在拒絕推動兩岸直航的現實下,只剩下蒼白的造句,配合這個概念進行的一次與二次金改,則成了貪腐後門。

馬英九試圖回復1995年以前的自由化路線,上任後立即推動兩岸直航,兩年後又簽署兩岸經合架構協議,當協議完成簽署,正是意味「戒急用忍」這個迷亂思維的終結。然而,李、扁兩人掘開的政治海溝太深,馬英九的每一個自由化政策,都受到強烈的杯葛,舉步維艱。

美牛案被在野立委霸住主席台而無法議事,就是一幅清楚的圖像,全民深陷於認同的魔咒之中,對理性的政策嗤之以鼻。但三任總統如此鋸箭式走法,深切地反映台灣發展面臨的深層困境,下一步踏向何處,台灣不能再徬徨下去。

聯晚報導及馬凱文章_img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