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tone118

對我國教育之無奈

2012年09月05日
●●●

stone118 @ 2012-09-05 Wed 05:53:23

其實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期間可能長達自今往回算的一百二、三十年左右),幾乎沒有一代是能複製上一代生存實況的。這不只在中國及台灣非常如此,就算是世界上任一國家(除非是百多年來一樣落後保守的國家),不都是一樣嗎?

當看透了這一點近代歷史的已然與必然,就沒有什麼好惋歎的了。

●●●

stone118 @ 2012-09-05 05:58:22

說實在的,連李家同這樣的人、如此令人欽佩地不斷對教育決策的大問題發聲,都還可以被教育部忽略至此。

我們小老百姓,真的感到很無奈!怎麼會供養著這種死不要臉的公務員,讓他們濫用公權力滿足他們朋友的私慾?!拿全國的小孩子來做實驗?!


我氣到極點時只好開始做夢,像催眠自己一樣做夢:........總有一天我會當上教育部長.........總有一天總統換我當.........


哈哈哈哈!夠阿 Q 了吧!



Emily 回覆 @ 2012-09-05 Wed 06:00:27

讓人覺得無奈的事很多哪!

●●●

stone118 @ 2012-09-05 Wed 08:44:11

我倒覺得台灣主要的問題都是因為教育隳壞而來的,才會好似只關心教育問題。

所以我還真的沒什麼其他的無奈感啊!



Emily 回覆 @ 2012-09-05 Wed 09:13:48

很多事是從教育起頭的沒錯,

看了經濟狀況覺得頭也很大。

●●●

stone118 @ 2012-09-05 Wed 05:06:30

你把李家同那篇文章的重點摘要出來、又依摘要做出簡單但中肯的意見表述,我覺得你的論述能力真的很好呀。

這樣讚美別人,我覺得是我用來療傷的機制.......因為那篇好文章裡寫的現象,真是太令我感到無比的心痛了。唉!



didi 回覆 @ 2012-09-07 Fri 08:35:29

有那麼難過嗎
完全無法體會
不過我只要看到國家在破壞自然

就感到無比痛心

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

stone118 @ 2012-09-07 Fri 10:03:55

嗯嗯,如果把<小孩子及青少年>當成國家自然資源,我們兩個的感覺就差不多了!

●●●
 
 
 
 
 
 
 
 
誰有權對小孩做實驗?
【聯合報╱李家同�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新竹市)】


2012.09.04 01:49 am


如果一個藥廠要推出一個新藥,是不能隨隨便便就推出的,必須經過非常複雜的檢驗制度,包含動物實驗和臨床實驗,臨床實驗也要得到病人同意。可是有一種人對教育有特別新的想法,卻有權立刻下令實施。

上次教改將建構式數學列入教改項目,實施結果使大批學生數學能力大幅下降,這些學生成了這個實驗的嚴重受害者,現在回想起來大家都感到困惑,為什麼有人可以將無辜的小孩子作為實驗對象。

前幾天我看到基北區的特色招生題目,有一個題目中的句子是:「房子的旁邊是房子的旁邊是房子的旁邊是躺著的一條路,路上站著一個手提米黃色油漆桶的女人」,根據這些句子出了好多題目,這些句子引起很多困惑和恐慌,因為考試題目問為何作者要寫這樣的句子,後面還有一段提到為何文章中油漆是蛋黃色的。我們誰都知道文學家的原始想法是不能拿來作為考試題目的,因為作者隨便怎麼寫,不同的讀者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釋。這也就是文學的奧妙之處,未來的考試如果是這種樣子,我實在不相信我們可憐的孩子能夠應付。

考試題目中還有一題是數學的,居然強調情境;數學的敘述絕對要精確,不同的人只能有一種解釋,因此絕對不能有情境,這是普通常識。我將那個題目給一些大學教授看,大多數的人根本看不懂這些題目在說什麼,可是有二位教授回答了這個題目,兩位教授的答案完全不同,看他們的解釋就知道,他們對題目原來的意義也有完全不同的解釋,最有趣的是他們的答案又和報紙上公布的標準答案完全不同,而且根據標準答案他們都得零分。

這些題目使我感到有人正在悄悄地進行一個教育大革命,我的問題是為何他們有這種權力,政府正在雷厲風行的推行免試升學,也是在推行一個沒有經過檢驗就貿然實施的新教育,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新教育會不會製造新問題而且帶來新災難。

我們怕病人被有副作用的新藥所害,所以訂出嚴格的檢驗制度以確保新藥不會造成嚴重問題。教育當局也應該在推出新觀念之前謹慎考慮,因為教育對小孩子的影響非常深遠,不好的教育制度對於小孩子往往造成不可抹滅的損害。

我們應該確立一個觀念,就是教育可以做小幅度的改進,但絕不能輕易地做大幅度的改革。尤其我們不能看到外國的一些制度就將他們搬到國內來。我們最近不斷有教育上的改革,大家實在應該停下來靜靜地想一想,這些改革真正的改進了我們的教育嗎?我們當年希望能夠打倒補習班,補習班數目是增加還是減少?如果我們一直沉迷於改革一定是好的,結果我們看不到改革的好處,但是造成學生、家長和老師的困擾卻又是顯而易見的。

【2012/09/04 聯合報】@ http://udn.com/

●●●

對李家同上面這篇文章,didi 的簡潔意見寫得很好:

誰有權對小孩做實驗?

●●●
 
 
 
 
另一篇參考文章(就是我不太認同,認為其缺乏宏觀歷史觀點的一篇啦):


「青貧族」望「黃金年代」興嘆
【聯合晚報╱社論】


2012.09.04 02:33 pm

最近冒出來「青貧族」這個名詞,因為整個青年世代都有落入貧窮族群的風險。根據主計處最新的資料,台灣未滿30歲、30至34歲、35至39歲三個組群的平均年所得,從40萬出頭到65萬左右,都低於15年前水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但現在三、四十歲的人,餵飽自己都很勉強,養家活口更是艱難,變成充滿困惑的一個世代。

從歷史經驗看,一整個世代的「均貧」,未必是最大問題。20世紀前半,全世界都經歷過戰爭、疾病、經濟蕭條,很多人在顛沛流離中過了大半生。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生的嬰兒潮,從戰後休養生息環境中展開童年,之後見證了大約半世紀的經濟起飛及和平繁榮。歐美國家把嬰兒潮世代的人生稱為「黃金年代」,起始點雖不富裕(現在的四年級生尚有燒煤球、穿麵粉袋衣服、父母標會籌錢的記憶),但之後的人生一路向上攀爬,在低房價和相對容易存錢的時代成家立業置產,如今在大致優渥的條件下可以或準備著退休。

那個「黃金年代」是一去不復返了,很多人以感傷的情緒或理性的評估這樣預告著。嬰兒潮世代可安享晚年,消費力強到令精品名牌和養生醫療產業都瞄準銀髮族市場,唯一掛心的正是下一代的前途。平均起薪不到三萬元的年輕人,在承平氣氛和父母呵護下出生,可能有頻繁更換手機、不喝白開水要喝珍珠奶茶甚至星巴克咖啡的生活習慣,如今面對的經濟現實卻異常殘酷。也所以,今天的年輕人不但可能要分享「青貧族」的命運,還有「由奢入儉難」的人生路途要適應,甚至有貧富差距(包括和父母世代的貧富差距)帶來的「相對剝奪感」要去克服。

社會開始注意「青貧族」的議題,而這個世代眼睜睜和「黃金年代」擦身而過,這種對比所產生的問題可能更嚴重。從「靠爸族」如何自立,到健保、退休制的前瞻性規畫,乃至於上一代視下一代為草莓族,下一代氣上一代怎麼還在「占著茅坑」,都會和這種時代背景息息相關。「新代溝」的問題值得思量籌謀。

【2012/09/04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