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 mia♡~QQ媽咪

轉貼:引導寶寶發洩情緒

2007年03月08日
From小辰辰Tweety的媽
寶寶的腦部還不會控制情緒, 手腳也還不能控制力道, 請不要將之稱為打人, 改說拍拍如何, 拍拍和丟東西是寶寶發洩情緒的方法喔, 每個寶寶都一樣, 重點是大人如何引導他度過這個時期
我從來不會稱之為壞習慣, 因為這是每個寶寶都會出現的情況, 如果沒出現, 那才要擔心寶寶是不是有問題呢
所以不能打, 用說的也不一定有用, 因為寶寶有時控制不住自己, 而且用說的他有時反應不過來, 需要想一下, 但就已經來不及了. 我們要用行動引導,
三歲以下的孩子是行為導向大於語言導向的

請參考個人教養心得


如何引導一兩歲寶寶發洩情緒

討論區的回應
∼∼∼∼∼∼∼∼∼∼∼∼∼
不看電視的一歲多小孩也會這樣, 不過一直給他看電視, 而沒有用互動的方式引導他, 那麼他這些問題就不會隨著長大懂事而解決, 只會更嚴重.
所以電視的影響是幾個月後或一兩年後就會看得出來.

1. 有些寶寶很晚才會講話, 但不管願不願講, 會不會講, 都要多跟他講, 詳細地講, 等他願意開口時, 才不會口齒不清文法混亂.

2. 寶寶哭鬧是正常的, 因為不會表達加上很多動作做不出來, 或者大人不瞭解, 都會讓他挫折, 應該要瞭解他哭鬧是為了什麼, 合理的需求請滿足他, 並告訴他要如何表達, 如果情緒已經上來收不回去, 請以轉移注意力或抱離現場方式, 幫助他平靜, 絕對不可打罵或直接制止. 等平靜後再告訴他該說的以及該示範給他看的動作. 這次不會或每次都不會沒關係, 等他做得出來時會記得大人教的一切並照做.

3. 寶寶的腦部還在發展, 聽得懂到做得出來, 大腦還要下很多複雜的指令, 所以請千萬不要認為聽得懂就能馬上做, 做不出來就是故意的, 這是對寶寶的極大誤解(當小孩真的很辛苦).

4. 摔東西也很正常, 是表達方式之一, 協助他的方法有
a. 預防他生氣
b. 快要生氣時趕緊轉移注意力
c. 如果快要摔東西了, 請輕輕抓住他的手, 嚴肅地告訴他, 媽媽知道他不高興, 但是先不要摔東西, 告訴媽媽怎麼了
d. 如果情緒上來了, 讓他哭一會兒發洩一下無妨, 等平靜了, 再溫柔而堅定地告訴他, 應該怎麼做, 並教他如何對待自己的情緒
(譬如情緒來了收不回需要揮手或摔東西, 拿個小枕頭讓他打一打)


一兩歲小孩生氣丟東西, 該怎麼辦?

(以下也適用於生氣做出形似打人的舉動)
寶寶聽得懂跟做得出來是兩回事,
從聽懂人話, 到做出來, 腦部還要下很多指令呢,
面對一個還不大會控制手, 控制膀胱, 腦部也不會控制慾望和情緒的小孩, 打他有什麼用呢?
他還是沒辦法制止自己生氣丟東西的本能動作啊.

父母該做的應該是

1.預防他生氣, 趕緊轉移注意力
2. 萬一生氣了, 在他要丟東西的剎那輕輕抓住他的手, 告訴他媽媽知道他生氣了, 但是先不要丟東西
3. 萬一來不及抓, 先安撫他生氣的情緒, 用轉移注意力法, 或者抱著他, 如果大哭收不回情緒, 就讓他哭一會兒, 把情緒都放出來
因為他生氣時, 是聽不進你任何制止的話. 大人都聽不進去了, 更何況小孩呢?
4. 等他平靜了, 告訴他沒事了, 別生氣喔, 我們一起來玩撿東西的遊戲, 拿出一個盒子或袋子, 和寶寶一起把東西放到裡面, 或者歸回原位.
你做給他看, 會比用講的更讓他能夠記在腦子裡.
然後處理他為何生氣的事項. 平靜下來才可以說道理和做正確示範.

久而久之寶寶會因此漸漸自己平靜, 而不會因為媽媽生氣打他而更刺激, 因此沈溺在情緒中無法自拔(這樣的孩子是有可能長大後會變成易怒不太能控制情緒的成人)


如何對待三四歲以下孩子的任性, 暴力與哭鬧

對待三四歲以下孩子的任性, 方法不是說道理, 而是
用行動來協助他平靜,
轉移注意力, 以及
示範給他看.
譬如
哭鬧時抱離現場, 讓他發洩情緒, 或是
緊緊抱著他, 讓他漸漸平靜, 讓他知道有人在支持協助著他, 好讓他控制他自己也很不舒服的難受哭鬧,
這樣才能讓孩子學會如何控制情緒.

他打人, 您應該去抓住他的手, 教他如何控制自己的身體(三歲以下還不大會控制力道和動作), 他知道不行, 但是您若只是告誡, 他是沒辦法學會的, 而且會感到挫折, 因此情緒更糟糕, 更不能控制自己的行動.

光是告誡說道理和打他, 正好會加強他的負面情緒和行為. 打會立即見效, 但長期卻可能造成個性較強的孩子的反抗心.

打罵孩子的父母也需要檢討一下, 是否真的瞭解這個年齡的孩子的行為和心理發展, 是否採取了適合他的發展與他的個性的對應方式.
尊重指的不是不打, 不是說道理, 而是尊重孩子因各項發展所出現的看似不乖不聽話的行為, 協助他度過難關.

解讀小寶寶發脾氣與攻擊性

發脾氣
當孩子處在一種無法控制的惱怒之中時,就會發脾氣。大多數18個月到3歲的孩子不時地會發脾氣,但是有些孩子會頻繁一些,有的則少一些。意志較強、比較武斷的孩子,比隨和安靜的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多一些。有些孩子發脾氣只是惱怒的短暫發泄,很快就過去了。而有的孩子發脾氣的時間會長些,還會躺在地上尖叫打滾,扔東西或憋住氣。偶然發脾氣對孩子的情感發育實際上有好處。它能釋放壓抑住的沮喪,讓他懂得生氣是件正常的事,不過生氣的表達需要控制。它還說明你的孩子有精力、有主張,日後對他會有好處。但是,過多發脾氣對父母和孩子是件精疲力竭的事,它會發展成抗拒社交的行爲。因此,如果你的孩子經常發脾氣,你要儘是找出原因,盡可能避免誘發它的場合。

憋住氣

在發脾氣的時候,孩子憋住氣並不罕見。孩子的臉越來越紅,然後變藍或變白。在這個時候,呼吸通常會開始恢復正常,但有時孩子會四肢僵硬,或亂拍亂打,甚至不省人事。看見孩子憋住氣是很嚇人的,但幸運的是這不會傷害他。如果孩子憋住氣後失去了知覺,要諮詢醫生,排除疾病的可能。否則,當憋住氣孩子時,不要管他,雖然這很難做到。不要拍他或給他潑冷水。如果他暫時失去知覺,注意觀察他,但是一看到他開始恢復意識,你就走開。

撞腦袋

在1-2歲之間,如果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或發脾氣,他會把頭撞向牆壁或地板。雖然父母擔心孩子會弄傷他自己,但是受傷的情況是很罕見的。如果孩子是正常的,不必擔心他撞腦袋,最好是不予理會。有些孩子在就寢前,或感到疲倦和煩悶的時候也會撞腦袋。

發脾氣的原因

*尋求關注
幼兒喜歡成爲關注的中心,發脾氣可能是獲得關注的一種方式。

*沮喪
如果孩子被禁止做他想做的事,由於能力所限做不來某件事,或者他被迫做他不想做的事,就會産生沮喪的情緒。是否有必要爭論,要加以選擇,對無關要緊的事不要強求,例如不讓他穿舊襪子,不讓他挑他想穿的T恤等。

*模仿
他可能看到並模仿其他孩子或成人發脾氣。

*勒索
他可能利用發脾氣達到自己的目的

*疲倦
如果孩子累了或過於興奮,就會容易發脾氣

*饑餓
孩子需要經常吃東西。如果正餐時間相距太長,孩子會餓。要保證在正餐之間給他吃有營養的零食。

*無所適從
允許他做這些事,但不許做其他事,這之間沒有清楚的指導加以說明原因,或者父母中一個說“行”,另一個說“不行”,這使孩子感到困惑或沮喪。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在一天當中設定一些休息時間。如果一天之中進行太多的活動,或者他在遊戲班或日托中心已經很忙了,你還希望他陪你去購物,那麽發脾氣就在所難免了。

對付發脾氣

盡可能找出誘發的場合,避開它們。如果孩子發了脾氣,你應該保持平靜,並記住,在一定的時候,這個階段就會過去。
隨著他長大,你可以跟他多談一些有關生氣、有關對待生氣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你自己不要發脾氣,也不要讓步,更不要利用賄賂、打耳光或威脅來對待他的發脾氣。

*分散注意力:試圖指點窗外的東西,或者建議去公園。

*不理會:如果孩子沒有了觀衆,他就無從表演了。把他放在另一個房間裏,直到脾氣發完爲止,或者,如果安全的話,你離開房間。
*帶走:如果是在公衆場所,你要決定是留在原地,不理會旁人的指責的評論和目光,直到他發完脾氣爲止,還是以最少的麻煩把他帶離現場。如果孩子在尖叫踢腳,要把有危險的物品移到他碰不著的地方,以免他傷了自己。

*“生氣玩具”:給孩子提供其他發泄惱怒和沮喪的途徑---一些玩具像鼓或其他樂器能幫助他宣泄情感,把情感引向建設性的方向,有些體育活動如騎腳踏車也有這種作用。鼓勵他通過畫畫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加入:如果孩子在大聲喊叫,你也一起喊一會兒,然後慢慢降低你的聲音。孩子可能會模仿你,直到你們都在低聲耳語。這向孩子表明,用低語來表達惱怒,比用身體的暴力表達更能被接受。

*補償:一旦發過脾氣,讓孩子瞭解生氣是自然的事,你有時也會生氣。保證讓他明白你仍然愛他,只是不喜歡他的行爲。當他恢復自我控制時,別忘了表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