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kelly mam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四∼六歲,培育專注力的好時機

2008年01月13日
公開
31

四∼六歲,培育專注力的好時機 資料來自《上小學前該教和不該教的事》�清水驍(日本智能教育學會會長) 3、4歲孩子的內心,總是充滿著希奇古怪的問題,做父母的要如何回應孩子?該怎麼導入孩子有興趣的議題?是要教他?還是啟發他就好? 與孩子共讀一本有趣的書吧!在圖文引導的親子對話中,孩子將因為喜悅,進而思索、學習。 四歲左右,幼兒開始有自己的主張,喜歡自己行動、自己思考。此時,如果父母能幫他準備各種發展興趣的工具,讓他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就能能養成他做事專心的習慣,這對他上小學以後學習任何科目,都有幫助。 為了讓孩子養成專注習慣,父母請注意以下事項: 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 這個年紀的孩子喜歡把「為什麼」掛在嘴上,父母即使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也要老實的告訴孩子,並和他一起尋找答案。 有時父母已經做了完整的說明,但孩子還是聽不懂,或是無法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回應孩子的問題,請不要因此對孩子的問題感到厭煩或馬虎了事。 讓孩子多用手,可以訓練腦神經 現代家庭中電器用品充斥,一般人使用手指的機會相對減少,因此造成許多孩子不會綁鞋帶、使用小刀、挑魚刺、擰乾毛巾或抹布,也不喜歡寫字、用漿糊、夾豆子……,甚至無法走遠路。 小學老師常說,最近孩子識字不少,寫字卻沒有以前的學生好看,原因就在現代兒童的手指缺乏運動。手指運動可以訓練腦神經,讓孩子更容易集中精神。 四歲是學習自主的時候,父母必須養成幼兒凡事自己做的習慣。除了具危險性的工作,日常生活中的穿衣、洗澡、洗手、刷牙、梳頭、如廁或表達自己的意見,都是父母必須教育的事。 讓孩子有充分的時間自己完成,並記得讚美他。 找出孩子情緒不安的原因 有的孩子經常煩躁不安,精神無法集中;有的孩子對事情容易感到厭倦,沒有耐心。為什麼會這樣?可能的原因整理如下: (1)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 (2) 父母對孩子的限制太多。 (3) 給孩子太多玩具和書。 (4) 生活環境過於嘈雜。 (5) 強迫孩子接受不必要的事物。 (6) 學習過多才藝。 (7) 無法自由自在的玩耍。 你的孩子生活裡有沒有這些困擾?如果有,趕緊幫他消弭吧。因為無論你叮嚀他多少次,只要這些困擾存在一天,他就一天無法專心。 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集中精神,特別讓孩子去學畫或彈鋼琴;其實這也要孩子有興趣才行。許多家長以為孩子安靜的看書、畫畫、做勞作,才叫專心,事實並不盡然。用心了解孩子,會發現他們其實不喜歡被命令,如果能夠以孩子的意願為中心,鼓勵他自由發展,反而更能夠幫助他凡事專心。 改變家裡的氣氛,讓孩子有踏實平靜的感覺,讓孩子看到父母專心的樣子,對孩子而言,這就是最好的學習榜樣。

如何欣賞你的孩子

2008年01月13日
公開
27

主題:如何欣賞你的孩子 『誰不愛自己的孩子啊?從小就呵護備至,每個孩子都是寶貝,既聰明又靈巧,將來一定是人中龍鳳。難道有父母不懂得賞識自己的孩子嗎?其實,聰明的家長,方法很簡單,而且您早就會了,並且已經實際使用過了,證明這個方法確實有效。那就是我們在教孩子走路、說話時所用的方法—認為自己的孩子一定行,一定做得到。所以能容忍孩子進步慢,能接受他暫時的失敗,還能不斷地鼓勵他。』 發自內心的讚美才會讓人感動。同樣的,出於真誠的批評才容易讓人接受。我們當父母的,要如何讓孩子感受到不論是讚美或是批評都是出自內心的呢?答案很簡單:讓孩子把你當成他的好朋友。「當孩子的朋友」投其所好,和他一起從事他有興趣的活動,放下 父母的身段,尊重他所喜歡的事物,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這些原則很簡單,只要願意實行,就會讓孩子成為我們的好朋友,這不就是對孩子最好的賞識嗎?我們對孩子的讚美或批評不是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嗎? 給孩子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允許孩子犯錯 培養孩子的學習動機很重要,而孩子碰到學習瓶頸或困境時,鼓勵他坦然面對的正向學習態度,則是另一個要點。 當孩子有正向的學習態度時,遇到問題,他會對自己說:「我可以試,我可以想辦法解決。」而不是想都不想就以「我不會」一句話,把問題推給父母或老師。怎麼做可以讓孩子有正向的學習態度?答案很簡單,在學習過程中,要允許孩子犯錯。把犯錯當作是孩子學習過程中的自然現象,去包容孩子的錯誤,孩子從你的包容中,就可以學習不怕犯錯,瞭解碰到問題時,不必懊惱。 曾經有一位科學家被問到成功的秘訣時,講了一段小時候〈約三歲〉的記憶。 他說:「有一天,我開冰箱拿牛奶,手一滑,奶瓶掉到地上,牛奶灑了一地。媽媽看了,只對我說:『好久沒看過這麼大的牛奶坑〈 puddle 〉了,你一定很想玩,給你十分鐘好好玩一下』,十分鐘以後,媽媽說『犯錯並沒有關係,但是,要去面對它,承擔後果。所以,這兒有抹布、海綿和拖把,任你挑,我們把地板清乾淨。』 等地板清理好了,媽媽又說『奶瓶沒能拿好,可能是方法不對。讓我們到後院去,也許可以找出問題的癥結,下一次,就不會把牛奶灑了一地』。在院子裡,媽媽把奶瓶裝滿了水,我就一次又一次的練習,終於領會了拿穩奶瓶的訣竅。 整個過程中,我學到犯錯並不可恥,重要的是要能接受事實,知道為什麼犯錯,更進一步找出可行方法,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個觀念在我做實驗屢次失敗時,不會氣餒,反而把失敗當作是下一次成功的希望。」 這位科學家媽媽的智慧,把孩子犯錯的時候變成教育的機會,想辦法把問題解決,而不急於去處罰、責怪孩子。這就是培養孩子正向學習態度的典範。 讓孩子自己找出正確答案 一般而言,做父母的在孩子犯錯時,直覺反應就是去糾正它;在孩子有問題時,則馬上提供答案。不過,不管是更正或解答,答案是由孩子自己找出來的,還是由父母或老師直接給的,對孩子的學習態度會有不一樣的影響。我的建議如下: 第一,不要急著給孩子正確的答案,留給孩子一些思考空間。譬如,我的女兒〈五歲〉喜歡在她的圖畫後面標上日期,有時候她會問我:「媽媽,今天是幾號?」我從不作正面回答,而是說:「昨天是八號,你想今天是幾號?」或「明天是十號,你想今天是幾號?」若要更有挑戰性,我就會說:「大前天是六號,你想今天是幾號?」女兒在這種刺激下,不但自己會去推算日期,也澄清了前天、大前天、後天、大後天等的觀念。 這個例子印證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有他們主動學習、思考的能力。我們如能多給予機會,孩子就可以繼續保有那一顆活潑的心。直接給予答案的結果,孩子往往變成被動學習者,碰到問題,只有兩手一攤,求助大人了。 孩子有犯相同錯誤的權利 第二,允許孩子犯同樣的錯。前面提到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並找出其他可行方法,以避免犯相同的錯誤。但不要忘了,孩子終歸是孩子,受限於他們目前智力和理解力的成熟度,還是可能犯相同的錯誤,我們要能接受這種情形。 學習上一再出現相同的錯誤,通常有兩種可能:一是孩子目前的認知發展階段沒辦法突破。這種情形,父母暫時不要勉強孩子一試再試,這會讓孩子和你都有很大的挫折感。父母可以做的是陪孩子複習一些能勝任的問題,再慢慢找出哪兒出問題了。 另一個可能是大人講解的方式,孩子沒辦法領會,許多對大人來說是那種想都不用想的簡單道理,卻是孩子的大難題。我有位朋友回憶她二年級做減法時,一直不懂由十位數借位的意思,考試錯了,回家就挨罵,媽媽教她時,一直說:「個位數這兒不夠,就向隔壁借1,就是借1啊!」這位朋友說:「我實在不懂,後來只好用背的。印象中,一直到六年級了,才弄懂借位的意思。但是現在一想到數學,媽媽那『借1!』的聲音依稀在耳邊,對數學我一直沒什麼好感,也沒有信心。」每一個學習的困境,對孩子來說,都是他自己突破自己,前進到下一個智力或心理的重要時刻。所以,孩子一再犯錯時,先別急著責怪他,靜下心檢討一下自己的表達是不是不夠清楚,是不是符合孩子目前的能力,然後換個方法再試試看。否則,不但問題沒解決,還可能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和學習的動機,得不償失。 找感覺-讓孩子自己找到天才的感覺。 「你認定他是好孩子,催眠似的他就會是個好孩子。」 嚐甜頭-嚐成功的甜頭而不是失敗的苦頭。 其實每一個人都需要被肯定,但是我們常犯錯誤的引導,希望孩子好,說出 口的盡是負面的話;希望他細心,老罵他粗心;希望他聰明,老罵他笨;希 望他動作快,老罵他慢吞吞,結果孩子呈現出來的全是我們一再強調的缺 點。欣賞孩子的不同,接受孩子的差異,別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 相比,多讚美多鼓勵、常豎起大拇指說他棒,讓他覺得你是朋友、夠朋友, 孩子會在「賞識魔咒」的孕育下更健康、更悠遊自在。 耐心澆灌,終有收穫 最後,希望各位爸爸媽媽不要擔心,當我們以「學習是一種過程」的心態陪孩子成長時,他不會比別的孩子差的!培養孩子積極的學習動機,和不怕犯錯的正向學習態度,就像栽植一顆果樹一樣雖然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得到成果,但認真的灌溉、施肥,耐心的等待,我們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