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kelly mam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管教欲?佔有欲?

2009年07月25日
公開
41

你的管教有時候是「佔有欲」在作祟,你試圖照自己的理想的樣子去捏去塑造,完全不管孩子是他自己的,不是你的…。 有友來訪,看見我和女兒在下象棋有說有笑,羨慕的說,他們家先生和女兒如能這樣相處,該有多好! 回想一年前,我女兒的關係非常緊繃。有一次我到書房,想要噓寒問暖,問她:「學校情形如何?」︱沒回應;再問:「功課忙不忙?」她沒搭腔;再問:「跟同學相處還好嗎?」她仍不發一語。我在也耐不住性子,斥責她傲慢無禮。然而她確未有絲毫辯解,以更沈默作抵制。盛怒之下,我轉向內人,怪她寵壞孩子。 後來,由於同理心課程的啟發,對於孩子的心理有了較正確的認識,我也慢慢調整管教態度。某個週末下午,我刻意坐在她身邊,一起觀看皮卡丘卡通。她向我瞟了一眼,像是無法理解這個人怎麼會在這裡。過了一會兒,我隨口問片中神寶貝的名字,出乎意料之外,她很熱心地向我解說,並更進一步如數家珍地介紹各種神奇寶貝和其屬性,及其互相剋制的關係。 從前,全家一起用晚餐時,我就像上了魔咒似的,總是看她的儀態不順眼,再不就是數落她生活上、課業上的不是。吃飯像是清算不會,弄得氣氛緊張,經常不歡而散。後來,吃飯時間,故意不要瞧她的姿態,以免看了生氣;對於她日常點滴處,也忍不住不當頭批判。從此,用餐成為女兒抒發學校點滴的時刻,她話匣子一打開,有如水銀瀉地,不可遏止。 其他諸如生活上很多看不慣的事,諸如書桌、臥房一團亂,從不自動整理;功課總是柪到臨睡前最後一刻才做等等,對於一絲不苟、個性急的我來說,真的很不能接受;也不知道講過多少回,而她那種粗枝大葉、慢吞吞的個性依然故我,多說只是增加互相的不快,沒有任何改善。可是難道都不管教了嗎?然而,徒以為自己的動機是好的、做法是最正確的,就要孩子全盤接受,是否變成一種另類的「佔有慾」而不自知,只是為了滿足掌握、操控的慾望罷了。何況,生活習慣、課業等,只不要踰矩、不離譜,本來就是孩子的事,應由其選擇及負責;事必躬親,越俎代庖,反而是逆向操作。此後,一改過去凡是愛管的習慣,而讓她自由發展,當然,也讓她了解必須為自己的事負責。從此,家庭的氣氛變好了,也由於有較多的包容,而能認識及欣賞到她獨特個性的一面。 這一年來,和孩子發生的衝突不少,究其原因,是未能照見自我,及控制情緒。事實上,孩子的木訥靦腆、急躁易怒、好辯、不肯勇於認錯的個性,不就是自己翻版?假使只見到缺失就要生氣,徒然讓自己陷入情緒的泥淖中,而一味怪罪孩子,不能虛心檢討改進,只會促使彼此關係更加惡劣。 與孩子相處,堅持自己,永不改變;或是打落牙齒和血吞,動心忍性改變自我,全在一念之間。當然,這是一輩子的事情,須因應不同的階段做適當的調整,然而,恆久的愛心與耐心及虛心學習,是永不可缺的。與孩子相處,是自己的另一次成長機會,也是人生的一個轉折。轉折處,自然要轉型,轉型必然有痛苦;人生的豐富精采,不也正在此嗎?

11種細節 帶出快樂的孩子

2009年07月20日
公開
45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 自信、樂觀、有自製力。 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1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 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 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 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瞭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 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 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 …… ,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 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 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 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 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 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 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 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 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 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 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劄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 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 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 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 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 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 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 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 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 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 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 10 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 ,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 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裡程碑。 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