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子毅的媽咪

教養孩子應有的原則~~

2007年12月26日
文章分享

孩子的個性,是父母一點一滴、潛移默化塑造而成,
0∼1歲的孩子,父母不要以為他不懂,就不用教他,
以下舉了幾個父母教養孩子應注意的原則:

1.從習慣中建立教養模式:
例如:有些孩子想要玩具,就只會不停哭泣,
讓大人就近抱他後,經過猜測再直接拿玩具給他。
若孩子只是完全依靠他人滿足需求,
當這樣的模式建立後,孩子可能會自動類推,
認為只要哭鬧父母就會滿足自己的需求,
自己則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得到任何東西,
這樣會影響孩子自我探索的動機,
嚴重的話可能會有發展遲緩的狀況。

2.孩子的個性和照顧者易相近:
零至三歲的孩子正是個性形塑的時期,
照顧者(媽咪、保母、祖母)若是個性溫柔平和,
孩子的個性也會較穩定﹔反之,則個性較急躁。

3.孩子的氣質會轉變:
針對氣質理論,孩子在三歲前後,氣質仍會再轉變,
父母應當把握這段時間,給孩子較好的教育環境。

4.常和他人接觸:
不少父母害怕孩子會被傳染疾病,
不敢帶孩子出入公共場所,
但這是個群體的社會,孩子從小就需要和他人互動,
接觸不同的社會環境,孩子才不會怕生,
認知學習能力也會因而提升。
所以孩子四個月大後,
可以偶爾帶孩子去公園玩、逛百貨公司、
去親子館(如:米蘭親子館)玩,
或者邀請朋友進行家庭互訪,讓孩子多和他人互動,
這能增強孩子的語言溝通和社會人際關係。
其實父母只要注意孩子互動時的周邊環境安全,
就不用太在乎孩子不小心受傷、弄髒衣服或偶爾有挫折,
給孩子獨立自由的探索空間,孩子會成長的較快
(但是出門前,要注意寶寶的身體狀況,
且儘量不要帶寶寶到密閉的空間去)。

5.主動告知不適當行為:
孩子在和他人(其他小朋友或大人)的互動中,
若出現不適當的行為,如:耍脾氣、打人、搶玩具,
父母應主動告知孩子,
不要認為孩子還小,就任他為所欲為,
最好能適時教導他正確的態度,
建立明確的價值觀,從小就和孩子講道理。
教孩子應注意以下幾個重點:

a.機會教育
孩子在互動過程中,有危急他人或自身安全,
如:拿火柴、刀子、剪刀等,
父母必須及時給予明確的糾正,並解釋原因,
千萬不能忽視不理﹔
若孩子只是反射性的哭鬧,父母可以慢慢開導,
或者讓孩子自行發洩情緒。

b.維護孩子自尊
但是若孩子在公共場所或客人來時犯錯,
父母可以帶孩子到特定的地點再糾正或處罰,
如:百貨公司樓梯間、書房,以維持孩子的自尊心,
也讓寶寶知道就算在公共場所或他人來時,也不能越矩。

c.提升孩子的同情心
父母要試著了解孩子不當行為的原因,
同時表達父母的感受,以提升孩子的同理心,
如:告訴孩子:「別人都在看我,為什麼沒辦法把你帶好」,
孩子會較注意自身言行。

6.懂得和他人分享:
不少家中的獨生子女,父母都會盡己所能給予一切,
但是孩子卻不懂得和別人分享,
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能特別注意這個問題,
適時教導孩子「捨」、「得」。

7.給孩子正面積極的訊息:
父母在教孩子的過程中,
應儘量以正面的語言、情緒去教孩子,
讓孩子樂觀的面對外在環境或其他人,
如:告訴孩子:「媽咪要去上班,你乖乖待在阿媽家(保母或托兒所),
阿媽(阿姨或老師)會很愛你,(你在這裡會交到許多朋友),
媽咪晚上就會來接你喔!」,給孩子十足的信心。

育兒學問大....
也許有許多道理當媽媽的我們都知道...
但是現實生活發生了...
我們能做到多少或讓步多少往往不自知...
前幾天小子毅上樓和景棠堂弟玩玩...
離開時小子毅手裡拿著景棠的玩具..
媽咪拿走他手裡的玩具並告訴他這不是你的玩具不可以帶走時..
小子毅並沒有表現出不配合的舉動...
好心的大伯母擔心小子毅心理失落不開心...
便隨手拿了一個小足球要給小子毅...
因為小子毅球球的玩具已經很多...
加上媽咪擔心小子毅會養成只要去別人家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
就可以要到另外一樣東西的壞習慣...
於是媽咪婉拒了...
大伯母於是說...
沒關係啦!!就這一次就好....
往往許多的壞習慣都是從第一次的無意妥協中養成...
我相信小子毅是聰明的..
但是他並不懂只有這一次可以的觀念....
也許媽咪有點想太多...
但是我真的希望媽咪不希望小子毅養成的許多壞習慣...
可以不要有第一次發生的通融...
所以大嫂對不起....
小子毅不是故意不拿球球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