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青蛙~☆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母親全職上班...

2010年08月03日
公開
35

美國研究:母親全職上班 無損幼兒發展 作者:潘勛  出處:中時樂活網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最新兒童發展研究指出,母親在子女滿周歲以前外出工作,幼兒的認知能力,比起全職母親撫養的嬰兒來得稍弱沒錯,但其他正面效應可以彌補這項缺點;「整體而言,母親在子女生命第一年外出工作,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損益相平」。 advertisment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最新兒童發展研究指出,母親在子女滿周歲以前外出工作,幼兒的認知能力,比起全職母親撫養的嬰兒來得稍弱沒錯,但其他正面效應可以彌補這項缺點;「整體而言,母親在子女生命第一年外出工作,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損益相平」。 在此之前,不少研究報告均指出,嬰兒未滿周歲,母親待在家照顧幼兒,較為明智。 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為此進行全面調查,一方面測量母親外出工作,對幼兒可能產生的傷害,另方面瞭解母親就職可能帶來的好處,比如家庭收入較高、幼兒得到較好的照顧等等。 哥大團隊的研究結果指出,母親全職工作,幼兒由他人撫養,孩子在認知測驗上得分較低,這項不利之處延續到孩子上小學一年級。但幾項優點可以克服此一弱點:一、有工作的母親收入較高;二、她們較可能找到高品質的托嬰服務;三、她們比起全職母親,對自己的小孩顯示出更強的「母性敏感」或反應能力。 美國「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院」曾於二○○二年公布《嬰幼托育研究》,指出嬰幼階段,母親在外做全職工作,對孩子的發展有不利影響。而最新研究讓全職就業母親看見希望之光,因為提出新舊兩份研究報告的,正是同一研究團隊。 報告的領銜學者吉妮.布魯克絲─甘恩(Jeanne Brooks-Gunn)表示,研究人員由新的報告可以指出以往無法說明之處,也就是幼兒未滿周歲,母親全職就業,是略有風險沒錯,但就業的母親有三項優勢,可改變局勢。這一點,是以往研究沒能點明的。

風車的故鄉~

2010年07月24日
公開
3

媽咪的朋友惠玲阿姨上星期六生下了第二個的弟弟,媽咪說想去面會,聊一下生小孩的心得,一樣是第2胎的心情,爸比感覺媽咪這次跟上次的態度輕鬆許多,惠玲阿姨也是,不過真的要臨盆的前幾天,心情也是忐忐忑忑的吧... 下午等妤妤睡起來,我們就往桃園出發了,剛出門內湖還下了點雨,到了南坎天氣還不錯,到了惠玲阿姨家,看著還在熟睡的小寶寶,真是可愛~可是怕吵到小寶寶休息,媽咪跟惠玲阿姨在房間聊天,妤妤自己在客廳玩挖土機之類的玩具,因為爸比對惠玲阿姨的先生擁有的重型機車很有興趣,就變成爸比跟他聊車子的事情,後來索性下樓騎出去兜風 不愧是義大利百萬名車,馬力之大速度之快,筆墨難以形容,要玩重車真的是口袋要夠深啊,爸比跟公司同事有約定,上完CCNA的課程,就要一起去考重車的駕駛執照,今天算是被茂松叔叔震撼教育到了... 繞了一小圈的桃園中正路,看到一間蠻漂亮的庭園,有著很大的風車,在那裡拍了幾張照片,然後爸比就想晚餐來這裡吃好嚕,就順便訂位,回去惠玲阿姨家還對重型機車的咆哮聲意猶未盡,看來媽咪跟惠玲阿姨也聊的很開心,而妤妤自己已經把惠玲阿姨的家客廳玩到翻過去了,到處都是玩具,阿姨還在坐月子,不然真想一起去吃個飯,下次我們再來桃園找惠玲阿姨吧~ 晚餐就在風車的故鄉用餐,心得是...燈光美氣氛佳,這裡吃下午茶可能會比較值得...妤妤在餐後上冰淇淋的時候說了很可愛的話,因為爸比要拍照,可是手機有點難拍,爸比一直拍不到清楚的照片,但是妤妤很想吃冰淇淋,有點不耐煩的說:算了啦~拍不起來就算了~我們快來吃吧~~~真是小可愛~

桃園半日遊~

2010年07月18日
公開
4

早上都我們都睡的很晚,到MOS吃早餐,用餐完都快12點了,頂著酷熱的太陽那裡都不想去,就先回家休息嚕~ 到了下午4點,爸比很想吃泰山的那一家超好吃蚵仔麵線,一家三口就出門去,這家麵線的生意也太好了吧,內用的話怕車子被拖,所以買完爸比就說要找個地方用餐,但熱呼呼的蚵仔麵線在車子內散放出香噴噴的味道,惹的我們都饞了起來,妤妤直說要吃要吃,要在車上吃,但車子在行進間,吃湯湯水水的可能會是災難,爸比就說:我們找一個可以舒服吃東西的公園在吃吧~這樣會比較好吃哦~妤妤也聽懂了,從「要吃要吃」改為:「找舒服的地方~找舒服的地方~」 此時 爸比還在跟媽咪討論,要從泰山往淡水去十三行博物館還是往龜山去虎頭山?因為明志路不好回轉,所以爸比就決定去虎頭山嚕~挺隨機的決定,但也意外的發現適合帶小朋友玩的地方... 爸比原本是想開到虎頭山有一處可以看到桃園全貌的山坡,好像是叫虎頭山環保公園,可是在山腳下,媽咪眼尖的看到一個路標也是寫虎頭山什麼什麼公園的,想說爸比是不是開錯邊了,爸比直覺那並不是我們要去的山坡,但麵線再不吃,妤妤可能就翻臉了,方向盤一回,就到了這個我們暱稱它森林公園的虎頭山公園... 這個公園種植了很多樹,在裡面的綠葉成蔭,幾乎可以擋住所有的陽光,風徐徐吹過樹梢,週遭都是嘰嘰喳喳的蟬鳴聲,很夏天的森林,而且給小朋友玩的設施也不少,妤妤說:「這就是我們找的舒服的地方嗎??那我們來吃吧~~~吃完我要去玩溜滑梯~~」 妤妤玩的超開心的,有個盪鞦韆是小馬造型的,妤妤根本就是黏在上面,怎麼樣都不下來,就這樣我們待到了晚上快8點才離開,然後我們又到環保公園去看夜景,妤妤還跟搖著尾巴的小黑狗,展開了小丸子保衛戰,三兩口的把小貢丸吃完,然後跟狗狗說:「抱歉~沒有了~」令人玩爾...呵呵~今天的桃園行算是蠻充實的半日遊~~ 沒帶腳架拍夜景...就是一整個糊...不過這裡的夜景跟爸比多年前來一樣...很漂亮哦∼∼

人生的風景...

2010年07月13日
公開
19

人生的風景有多少何必急著壓縮 文:陳安儀 昨天應邀去上「今晚哪裡有問題」節目當特別來賓,當集的節目主題是「跳級生」。 主角人物是兩個跳級生的家長:蔡爸爸與蔡媽媽,我和另外一位媒體人、還有在建中任教超過三十年的陳美儒 老師,則是搭配的來賓。整場錄影,簡直是讓我有「傻眼」的感覺。 蔡爸爸與蔡媽媽本身都是相當高水準的知識份子,蔡爸爸是光武工專電機助教、留美高材生,蔡媽媽本身是家管,師範大學公民教育系畢業。 三個孩子中,老大佩真今年以十六歲的年紀,拿下大學指考第四高分,錄取台大電機系,在就學過程中,她兩度跳級,國小跳一次、國中跳一次。老二也是跳級生。 蔡爸爸、蔡媽媽與大家分享他的「學齡前教育法」。 他們說,兩個大的一出生,24小時內就抱回來餵母乳,還未滿月前,她就開始「字卡教學」。蔡媽媽手繪各式各樣字卡,還有由圓點點組成的「數目圖卡」,從1到99,在每次餵奶前,寶寶哭鬧、最有精神時,在寶寶眼前晃過卡片,告訴寶寶相關的字、數目,然後再餵奶。 蔡爸爸說,三歲前的寶寶有大腦有百分之七十的未開發區域,先給予字卡再給予喝奶,就是教導他「學習」跟給予「獎勵」。接下來,寶寶還未學會走路,家中牆壁就貼滿了數字、九九乘法表,以及國小國語課本裡的課文。家中所有的家具都貼上中英文字卡,隨時隨地不忘教學。 因此,在蔡媽媽的耐心教育下,蔡佩真一歲就已經識得數字及國字,會用手指出正確位置,兩歲會說話時,就已經會背完九九乘法表, 三歲已經可以自行閱讀中英文故事,並在鄰居教導下,學會基礎日文。她中班以前已經把小學一、二年級的課程上完。於是,她小學二年級就隨著媽媽到師院附小上六年級的數學課,四年級時跳級至五年級。國二下再跳國三下,隨即考上北一女中。 蔡爸爸並分享孩子們生活的點滴,包括喜歡打球、打撲克牌,以及他自創的「十分鐘預習法」及一些聯想記憶術等等。 節目結束後,他並送我一張他個人印製的「學齡前教育」的演講DVD。我當場只能不停的搖頭讚嘆。我看到的是,一個優秀的媽媽,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兒女的教育上,將所有自我的成就都擺在成就兒女上。但是,我也看到,蔡家父母將所有的心力放在智育的教育下,三個孩子在優秀課業表現的同時,顯然在人際關係上都有極大的問題。 陳美儒老師對於這樣的教育行徑十分不贊同,在錄影現場就不停的開砲,導致對方有點小尷尬。因此我的角色其實比較像潤滑劑一般,偶爾開個玩笑,嘲笑自己很懶,沒有辦法這樣教小孩。不過,私底下,我很認同美儒老師的看法。 不斷的跳級,導致的是在學校裡的寂寞,沒有朋友。還有,人生閱歷顯然較同年紀的孩子貧乏。 美儒老師在建中任教三十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她說了一個故事我覺得很有趣。她說,有一年建中將所有數理資優的孩子集中在一個班上,那年,那個班上考上了六個台大醫科,十幾個台大電機。其中有一個「考壞」了的孩子,考上台北醫學院醫學系,放榜當天人就消失不見,大家嚇壞了,後來陳老師在碧潭橋畔找到了他。 她想說的是,一路順遂、超人一等、資賦優異的孩子,並不見得是快樂的孩子。大家在一味追求學業的資賦優異過程中,不該忽略的是孩子的體能教育、品格教育、愛情教育、財物教育、人際關係、以及各種各樣生活中的歷練。 最好笑的,是二十年後,陳 老師去參加這班同學的喜酒。在喜宴兼同學會上,眼看當年資賦優異、人人稱頌的這一群大男孩,分坐了兩桌,變成醫生、工程師,並為人夫、為人父,喜酒的菜一上,大家不約而同,紛紛低頭不停的剝蝦。其中最優秀的那一個男生,自顧自的吃蝦,結果被老婆狠狠的踢了一腳之後,也開始低頭幫孩子剝蝦殼!(哈哈!我在一旁,忍不住大笑!) 陳老師的意思是:「資優又 SO WHAT? 20 年後,他跟一般頭腦普通的男人,並沒有兩樣!他仍然要在社會上生存,跟家人相處,結婚生子、養兒育女。」 今天我去上MOMO親子台時,忍不住跟現場兒童心理師分享昨天的錄影經過。他說了一句話我覺得超棒!他說:「人生的風景有多少?值得我們慢慢享用,何必急著把它壓縮著過完?」沒錯啊!就是這種感覺! 我並不否定蔡爸爸、蔡媽媽的心血,也認為他們全心為兒女的付出非常值得讚美。但我相信,以他們夫妻倆資質的優秀,即使不在寶寶滿月前就開使用「閃卡」、「字卡」,奮力的教學,他們的孩子一定也可以順利考上北一女、台大電機!我相信,優秀的父母培育出的孩子,在學業上絕對不會差到哪裡去!只是或許多用了一、兩年的時光。但是,童年的時光何其珍貴? -與其辛辛苦苦的製作閃卡、字卡、數目圖卡,為何不用這樣的時間多跟孩子去溪邊散散步、看看美好的晨光? -與其花費時間教他「媽媽起床、爸爸讀報」的國語課文,為何不多講幾個好聽的故事、讀幾篇優美的詩歌? -與其花時間背九九乘法表,為何不帶孩子看一場好看的電影,看一齣有趣的話劇? -與其讓孩子先讀他還不需要知道的知識,何不帶孩子一起粉刷油漆、擦地洗碗、種花除草,或是去一趟育幼院、幫忙照顧其他失去父母的幼兒,讓他懂得關心這個社會? -與其在十五歲時就在大學選修課程,為何不鼓勵她多交幾個閨中好友,去逛個街、打個工,培養她正常的社交關係? 在全力追求智育的時刻,我看不到的是強調孩子品格的教育、藝文的欣賞與正常的社交培養。而最重要的是:生活的歷練缺乏。 一個十六歲的女孩,正是最甜美的時刻,她應該要有她這個年齡所該有的青春、愛情,擁有運動與社交、懂得追求自己所愛,享有秘密與夢想。 我期望我的女兒十六歲時,除了唸書之外,看到人會主動的打招呼、微笑,對於長輩展現出應有的禮貌,進退得宜;而不是當別人向妳問好時,只知道直楞楞的瞪視對方、沒有任何反應。 我希望我的兒子十四歲時,對於沒看過的環境充滿好奇,到了攝影棚會問東問西,而不是呆若木雞。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爬山涉水,懂得探詢世界,求知慾不僅僅限於學業。我希望她在苦讀ABC時,除了用來看TIME雜誌,更能領略毛姆、莫伯桑筆下的人生縮影。 是的,生命何其珍貴?求知何其快樂?我並不急得他們跳躍度過,也不在意是否速成有效,我只希望他們慢慢享受、領略其中美的世界。

人生的風景之心得

2010年07月13日
公開
11

「人生的風景」是爸比之前的客戶朋友寄的mail 爸比很喜歡這樣的論述,有可能是自己懶,沒有花那麼多心思在小孩身上吧...(羞) 不過 每每看到許多朋友,汲汲營營的想給小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自己的小孩別輸在起跑點,有時候爸比跟媽咪也會有這樣的迷思,是不是輸人就是丟臉?那如果因為怕丟臉,小孩子不就很辛苦的活在我們大人嚴苛的標準嗎?前幾天在廣播上聽到一個有趣的說法,是說如果以小孩子公佈成績單的方式來公佈薪資,那家長願意接受嗎?就是同一班的同學,都要把家長的薪資作一個排行榜,相信對某些人來說是多麼不堪的事情,那我們大人又要以這種不堪的標準來對小孩子,希望他們不要讓我們丟臉的爭取好的成績...也許我們都該認真的思考這件事吧... 不過爸比的想法是,不一定要考第一,也不能爽整天都在開心的玩,我覺得只要作什麼像什麼.該玩的時候好好的玩,該讀書的時候讀書,凡事"盡其在我"就夠了吧...呵 希望是這樣啦.... 以下是佩妮的說法... 最近常常聽同事聊小孩的事 擔心小孩功課不好 跟不上同學 念不到好學校 我常常在想 功課好不好有這麼重要嗎 唸到了好學校又能代表什麼 難道孩子的將來就寄託在那張成績單上嗎 雖然是這麼想卻不好意思開口 畢竟我沒有小孩 沒有資格去設想當爸媽的心情 只能藉著這篇文章 希望愛小孩的爸媽們 能多關心孩子真正的需要 相信小妤擁有的就是這樣的好爸媽

講電話~

2010年07月09日
公開
26

星期五 計劃是等爸比下班,再去接媽咪,然後到和平後頭厝接妤妤回內湖,可是明天和平阿公跟阿媽也要到東湖看我們選看的房子,所以就明天媽咪妤妤跟阿公他們一起來東湖好了... 爸比一個人回到家已經是快8點多了,把衣服都洗一洗,隨便吃了零食當晚餐,就躺在床上昏迷,沒多久,媽咪就打電話來關切,本來是口頭上隨意的交談,像是吃了沒?你在作什麼?,爸比也有一搭沒一搭的問一下妤妤在作什麼?妳們吃了沒之類的...後來爸比A型人的直覺反應,(A型的人真的超敏感!)感覺今天怎麼媽咪的話特別多???而且電話也很少叫妤妤來聽... 當下的感覺好像回到我們交往的那幾年,每天好像都有說不完的電話,媽咪以前最愛耍賴,爸比都快聊到睡著了,她都會說:那我們再說10分鐘就好...(這隻妤妤一定是像媽咪...睡前話特別多= =)... 今天的電話也是聊蠻久的,其實爸比跟媽咪平常在家,話匣子一開也是嘰嘰喳喳個不停,只是婚後很少有機會講電話,講那麼久,我想媽咪大概也覺得,自從有了妤妤,我們的生活重心有了轉移,然後現在媽咪又懷了巧虎,我們的心思應該都放在這2個小寶貝,有時候難免忽略彼此內心柔軟的那一塊,我們的感情,已經不像婚前那麼濃郁,有點像人家說的:「愛情到最後都會變成親情」既便是這樣,爸比還是能感受到媽咪對爸比的關心還有愛,爸比很開心我們夫妻之間能有這樣的默契,「執子之手,與子諧老」不就是這種fu嗎? 妤媽:「少在那裡五四三啦~老娘只是打電話確認查勤啦~執子之手,與子諧老都說的出口,會不會太騙呷了啊~」 妤爸:「吼~~偶很久沒騙呷了耶~~~~」 妤媽:「口亨~騙呷可以!偷呷你就死定了!!!!」 妤爸(驚!)(汗")(抖~~)(爬Orz)(內心戲Q"Q)(太愛演了吧...)

小孩的休閒娛樂

2010年07月07日
公開
22

盟今天(5日)公佈「2010年台灣親子休閒育樂調查報告」,發現超過過七成五(75.3%)的孩子放假的休閒活動是看電視、六成二(62%)是上網、打電動,家長似乎很少帶孩子出遊;即使出去「玩」也經常只是到家裡附近的「社區型休閒場所」走走,或是「大賣場、百貨公司附設的遊樂區域」逛逛,而平均每半年(5.4個月)之久,才會規劃去專門為了「休閒娛樂」功能設計的大型育樂場所或收費主題樂園玩。 檢視2009年觀光局公佈的公立育樂場所當中,具備特別為兒童設計的設施的大型公立育樂場所只有23所,且超過半數(12所)位於台北市;台灣西部加總之後共有20所,而東部只有3所,呈現了6倍以上的差距。相較於家長認為收費主題樂園的合理票價,超過六成(64.6%)的家長期待兒童票價在兩百元以下,檢視國內目前民營的休閒場所之學童票動輒500、600元,以最貴的職業體驗遊樂場所(民營)與台北市天文教育館(公立)為例,其差距高達45倍。 兒盟執行長王育敏表示:「孩子們都需要好好玩,透過玩,孩子可以抒發他們的情緒,並且發展生理、心理和情緒及社會能力,因此對孩子來說,擁有充分的遊玩時間、空間,是相當重要的。」另外,據兒盟之前的調查發現,孩子們最喜歡跟家長做的事情其實是親子出遊,可見讓孩子放假宅在家的關鍵是家長沒有帶孩子出去玩。」 探究家長不想帶孩子出去玩的原因,第一名為「假日想在家休息」,平日的忙碌讓近四成(38.5%)家長假日時只想待在家中,沒有多餘的精力出遊;原因第二名則為「沒有適當的場所」,三成以上(32.7%)的家長找不到合適親子共遊的休閒場所,另外有兩成六以上的家長覺得帶孩子出去玩「花費太高」,負擔不起。整體來說,家長於假日帶孩子出遊的場所,仍偏重於住家附近或方便到達的場地,較少規劃帶孩子到較遠的大型育樂場所或郊外等地遊玩。

戲水趣~

2010年07月04日
公開
8

夏天 熱熱熱... 在24節氣中,今天還只是小暑 卻熱到爆炸 上午匆匆忙忙的起床,我們一家4大一小跟承宗舅舅,有約看房子,上午就很熱,看完房子,爸比跟媽咪就帶妤妤去麥當勞吃早餐吹冷氣... 回到家開始補眠,話說爸比昨天有聚會,雖然沒有喝很多,但扛著朋友回家,也是快瘋掉,尤其是扛喝醉酒的...可是咧 只要我們在家,想要妤妤睡覺是不太可能的,活力充沛又愛黏人,就這樣有一摸沒一摸的到了3點半,爸比決定帶妤妤去大湖公園游泳~~夏天嘛~~不就該活在水裡嗎? 準備了妤妤整天套著跑來跑去的游泳圈,然後繞去東湖買賽門甜不辣當下午茶,下午3點多騎著車,也是會流汗的吶,媽咪不以為然的說:「這麼熱,游泳池一定都沒人...」嘖~果然是白天不懂夜的黑,不會游泳的那會知道泡在水裡假裝是魚的那種爽快,結果...要假裝自己是魚的人...也太多了吧,人多到一個爆炸~"~ 買了全票110元(爸比)觀賞票80元(媽咪)孩童票(妤妤),找了避陰的地方,幫妤妤戴上游帽跟蛙鏡,帶著游泳圈,就往孩童戲區狂奔而去,妤可能沒想到游泳池是長這樣,會噴水的溜滑梯,好多小朋友游來游去,然後也因為腳踩不到地上,有點驚慌,玩了大概20分鐘,就有點哭腔的說要找媽媽... 一個人會恐懼的事物,很多時候是小時候不好經驗所造成的陰影,爸比真怕妤妤會不喜歡游泳,如果是這樣,那爸比要哭哭了,嘖嘖 看來要好好的想個方法,不用說很喜歡游泳,但至少不要怕水就好了~~~

中招...

2010年07月04日
公開
3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句話適用於黑社會的電影台詞,而人多的地方...就有傳染病!!!這句話...則硬生生的發生在我們身上.... 下午去游泳池的人,真的有夠多人...游完的時候,爸比就有點暈眩,想說是昨天晚睡的關係,不疑有它...而妤妤也看不出有異狀,反而沒睡午覺還精神飽滿... 就這樣 傳染病的劇情發展到了晚上...爸比還是很想吃三井打折壽司,雖然有點昏昏沉沉...還是一家三口殺去大直明水路,剛開始妤妤還說說笑笑,但一回兒就睡著了,爸比跟媽咪還看著妤妤,會心的笑著說:「從早上到晚上都沒睡,就不信...妳電力有多飽~」豈料...這一昏迷...連帶的是發高燒加上口腔潰爛... 是的 中招了 三井的事情就沒有什麼好交代的,反而這一整個晚上,爸比跟媽咪折騰到黑眼圈,因為妤妤睡我們中間,爸比跟媽咪都是淺淺睡,一摸到妤妤又被發燒的體溫驚醒,手忙腳亂的量體溫,拿毛巾擦身體降溫的...一個晚上...妤妤的平均體溫是39度左右...跟我們的睡眠成正比,平均驚醒時間是39分鐘一次... 到了早上,媽咪趕緊打電話去掛號,檢查過後,才知道中的這招叫:腸病毒...嗯...這種只有聽說過的傳染病,沒想到...竟發生在我們身上...對 沒錯...爸比也中招了... 大人的症狀比較輕微,可能不會發燒,但嘴巴是一定會有潰瘍,所以爸比知道妤妤肚子餓想吃東西,又不能吐東西的苦楚...爸比忍一下就過了,但看到妤妤這樣真的很心疼...嘴巴不能吃東西,說話也會痛,一整天都哽哽咽咽的...

良心西醫的話

2010年07月02日
公開
6

真是一位有良心的醫師,看了才知道為何這麼多醫師說感冒吃西藥只是「把病往裡趕」,消除症狀不表示把病治好,"知"才能保護家人與孩子的健康,目前過敏與氣喘的小孩非常多,值得深思! 1. 原來台灣的名醫是這樣形成的…by林燦城醫師 http://lintc..2pc.com.tw/WebMaster/?module=news&func=_detail&id=18 從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我一直從事西醫基層醫療,依健保局統計,民眾就醫以看感冒最多(約70%),而對西醫治療感冒的模式,我一直很懷疑。在歐美所有被診斷為感冒的疾病,醫師幾乎是不開藥的,只會叫你回去休息。衛生署在感冒流行時期也只會呼籲:「請多喝水,多休息,少去公共場所」。從來沒說過要民眾吃藥這一回事。但是,民眾到西醫的診所(或醫院)看病,雖然是感冒,醫師幾乎都會開出一堆的「感冒藥」,吃了之後,病情卻也減輕了。 但是西醫傳到台灣卻變了質,開感冒藥成了醫師最容易賺錢的方式,開得越重,賺得越多。醫師很樂於用很強的感冒藥去掩蓋感冒症狀,民眾以為是「藥到病除」,實際上卻是在削弱自己的免疫力。通常大人會忍耐,感冒了忍幾天不吃藥(這種作法還算對),而對小孩的感冒就會急著找醫生,(大部份反而在害小孩),因為台灣大部分的醫生為了拉攏病人,對不該開藥的感冒,習慣都會開藥來讓症狀減輕,而且藥開得越重,症狀減輕的越多,病人會越信賴,排隊來診的病人就越多。嚴格來講,這樣醫生所賺到的錢都是「黑心錢」。 感冒,大多數是因病毒感染所致,目前西醫對病毒仍然沒有特效藥。幸好人體本身有自我防衛的能力,這些自我防衛就是利用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咳嗽甚至發燒等機轉來達成。西醫所發明的感冒藥,不但不能對抗感冒病毒,反而都在打擊這些自我防衛:「抗組織氨、假麻黃素」讓鼻塞打開,鼻涕減少、不打噴嚏,「氣管擴張劑、類固醇」讓氣管門戶大開,讓痰的分泌減少,表面上症狀改善了,事實上,卻是「門戶洞開,引狼入室」。 在台灣過敏性鼻炎與氣喘的發生率隨著診所的越普及反而越來越高,原因何在?很少人去想到:基本原因是感冒藥吃太多了,將免疫力給破壞,身體的防線由第一道的鼻腔,退到最後一道的肺泡所致。原來一直吃感冒藥不但不能「治病」,反而會「製病」。 小孩第一次罹患感冒,通常約5-7天抗體產生後,就會自然痊癒(而且也沒有任何西藥可治感冒)。但是父母不放心,媒體又推波助瀾,急著帶去給醫師看,大部分的醫師會開出症狀治療藥(其實是消滅免疫力、傷害小孩的藥),父母遵從醫囑,規規矩矩照三餐給小孩灌藥,果然小孩症狀很快消失,但從此也走上不歸路,以後小孩抵抗力越來越差,感冒次數越來越多,感冒症狀越來越嚴重,感冒藥越用越重,惡性循環結果,終致演變成過敏性鼻炎、氣喘。 2. 美國FDA要求明文禁止「6歲以下幼童」吃感冒藥 美國FDA(相當於台灣的衛生署)的一個委員會作出決議,要求明文禁止「6歲以下幼童」吃感冒藥。 小朋友生病,一定要吃感冒藥嗎?美國研究發現,小朋友吃感冒藥,根本沒效,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還要求明文禁止「6歲以下幼童」吃感冒藥,原因是已經有1500個小朋友吃類似的感冒藥產生副作用,123個人死亡。國內小兒科醫師把話說得更白,感冒藥本來效果就不大,還要小心幼童心臟不舒服,本來就有致死危機。 小朋友感冒生病,該怎麼辦?家長:「先來看醫師啊,主要是吃藥為主。」如果告訴你,小朋友吃的感冒藥根本沒用,甚至會傷身,這才讓人頭皮發麻。 美國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更呼籲,直接禁止6歲以下小朋友服用咳嗽藥和感冒藥,講白了,就是這些藥根本無效。台安醫院表示:「兩個人都感冒,一樣的症狀一個人有吃,一個人沒有吃(藥),最後你會發現好的時間就一樣,有的小朋友可能吃了,可能發生一些心臟的問題,心律不整,或有的人引起神經方面的副作用。」 小兒科醫師看法與美國一致,以往開藥,就已經減少非常多的劑量,主要是感冒藥裡,治療鼻塞和過敏的藥物,有抗充血和抗組織胺的成分,有可能衝擊小朋友心臟。美國的調查發現,至少有1500個小朋友,吃藥引發併發症,有123個人死亡。「死亡案例一定會發生啦,因為他有(可能)心臟發生心律不整,是可能發生,但比例不是很高,但總是有可能發生(死亡)。」 醫師說,感冒即使不吃藥,3到5天,身體自己也會康復,吃感冒藥沒有效,但還是建議要看醫師做診斷,因為怕就怕會有併發症,或根本不是感冒,都有奪命的危機。 吃感冒藥不但無效而且傷身。醫學院所受的教育裡,病毒性的感冒是:「沒有藥物可治療的」,要靠自己的免疫力來對抗。感冒藥會降低身體抵抗病毒的能力,不但對六歲以下的小孩有傷害,對大人的健康也沒有好處(衛生署只建議:「多休息,多喝水」)。只是大人因為要工作,只好吃藥來減輕不舒服感。但是很多家長誤以為要吃感冒藥,感冒才會快好,這是醫界沒有盡到衛教的責任。 當記者拿這件新聞去問衛生署時,衛生署似乎並沒有要做任何因應,看來民眾的健康還得自求多福。禁止感冒藥的販售,當然會衝擊到許多藥廠的利益與利潤,但到底是藥廠的利潤重要呢?還是民眾的生命重要? 美國與台灣國情不同的是:在美國,醫師不會隨便開感冒藥,在台灣則是:找醫師看感冒,大多數都會開感冒藥(而且,某些醫師開的感冒藥還特別有效)。在台灣的開業醫師如果規規矩矩教病患「多休息、多喝水」的幾乎都不容易生存。問題的癥結在於:如果第一個醫師按照教科書教民眾「多休息、多喝水」,病患很快會再找第二個醫師,第二個醫師察顏觀色,立刻開出「特效藥」,感冒症狀很快解除,這時候病患不但不會去懷疑第二個醫師,還會罵第一個醫師「醫術不好」。 就我所知,台東某大醫院的小兒科就有位醫師一直堅持感冒不隨便開藥,發燒也不必急著退,他還常常演講說明感冒隨便退燒的壞處,但是相信他的民眾終究還是少數,多數的家長寧願選擇「開藥,感冒症狀很快解除」的醫師。 感冒藥吃多了,小孩子的抵抗力會越來越差,看病的頻數也越來越多。其中的道理,感冒藥把第一道防線破壞,讓病毒很容易入侵,久而久之,就演變成鼻過敏,再繼續用氣管擴張劑,就演變成氣喘。依據「台灣氣喘衛教學會」的資料,台灣的氣喘盛行率由民國63年的1.3%,到民國91成長到19%。30年來增加了15倍,診所越普及,就醫越方便,氣喘盛行率反而越高,這是甚麼道理?難道大家都沒有懷疑:『你吃了太多不該吃、也不必吃的藥!』? PS:鼻子過敏與感冒一樣,都會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的反應,其實這些反應都是人體保命所必要的。感冒時,入侵的病毒毒力較強,所以反應比較激烈,會有痠痛、倦怠、頭痛、發燒等症狀。鼻過敏時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則是對一些並無傷害的刺激起過度反應。感冒與鼻過敏的本質都是身體「虛」,因為「虛」才容易被感冒病毒侵犯;因為「虛」,所以連無傷害的刺激也需要用激烈的動作來回應,這就是過敏。 感冒時,虛弱的肺部怕被病毒入侵,所以祭出鼻塞、流鼻涕、打?嚏的方式來防衛,但是所謂的感冒藥卻都在破壞這些防線,讓病毒得以深入,氣管擴張劑讓病毒更易深入到達肺泡,這時終末細支氣管平滑肌全面收縮就演變成氣喘。長期吃感冒藥,演變成氣喘絕對是指日可待。 3. 感冒、氣喘、過敏系列之一:這樣的治療,是在『治病』?還是『製病』? 台灣小朋友的鼻過敏、氣喘越來越多,希望大家努力思考,如果你接受這樣的醫療,到底是在「治病」?還是在「製病」? 治療感冒,衛生署的標準答案只有:『請多休息、多喝水、多洗手,少去公共場所』,但是台灣到處林立的醫療院所,卻習以為常的開出一大堆的『感冒藥』。當了二、三十年醫師,所看到最離譜、最荒謬的醫療,就是台灣的醫生開藥治療感冒的模式。 美國、加拿大的醫師,看感冒從不開藥的,只會叫你回家休息、多喝水,自然產生抵抗力。實在不舒服時,才叫你自行去OTC(開架藥局)買緩解感冒症狀、劑量很輕的成藥。醫界都很清楚:『感冒是由病毒引起,根本無藥物可對抗』。 當感冒病毒在空氣中漂浮,有些抵抗力較差的人,就會被傳染上。這時,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非特異性防禦系統)會先來應戰,同時會呼叫第二線的特異防禦系統(抗體)來協助。身體製造抗體約需七天的時間。抗體還未產生前,第一道防線一定要先撐著,用鼻塞來阻擋、用流鼻涕來黏住病毒,用打噴嚏、咳嗽等各種方式來驅趕病毒,這就是第一線非特異性防禦的模式。 鼻塞、流鼻涕這些症狀固然會讓身體不舒服,但是沒有鼻塞、流鼻涕這些防線,病毒就會長驅直入。第一道防線撐個七天,等抗體製造出來,身體就可以反攻了。人類就是用這樣的機轉,不斷製造抗體,才能和病毒共存了幾萬年。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所謂『感冒藥』,到底是怎麼治感冒的?所謂治感冒的『感冒藥』,不外乎是下列這些成份: 1. 止痛退燒藥:身體用發燒來對抗病毒,退燒反而對身體不利。 2. 假麻黃素:(一種鼻充血解除劑)用來解除鼻塞。 3. 抗組織氨:阻止鼻涕分泌,減少鼻涕。 4. 鎮咳袪痰劑:壓制咳嗽,減低痰的黏性。 5. 氣管擴張劑:解除氣管平滑肌的收縮,擴張氣管。 6. 抗生素:抗生素對病毒無效。 從以上看來,西藥感冒藥的成份,主要是抑制感冒時的症狀,沒有一種成份是針對感冒病毒的。事實上,感冒藥對入侵的病毒是『束手無策』的。感冒藥解除鼻塞、抑制鼻涕、鎮咳、袪痰、擴張氣管、退燒,都只是『治標』,根本無法『治本』。又,當我們身體的第一防線被這些藥瓦解後,身體放棄了初步的抵抗力,病毒就輕易進入。表面上感冒不舒服的症狀解除了,以為病好了;事實上,身體的自然防禦系統模式被破壞,抵抗力就愈來愈差,下次被感染的機會就越大,病況就會愈來愈嚴重。 說更清楚些,當身體在鼻腔的第一道防線被『感冒藥』瓦解後,防線只好退守氣管,氣管的防線再被氣管擴張劑瓦解,就再退至細支氣管與肺泡、這時肺泡的微氣管平滑肌全面收縮、關門,呼吸更不順暢,氣喘就是如此發生的。 美國、加拿大的醫師深知此理,所以很少開感冒藥,假如患者感冒的症狀真的不舒服,就建議到OTC買劑量很輕的成藥,這樣身體還能保有部份的防禦能力。但是在台灣,很多醫師開感冒藥是『照三餐吃、吃七天』,開得越重,越受歡迎,生意越好。甚至還有小道消息流傳著:某某醫師的感冒藥特別有效,別人治不好的,一定要找某某醫師才行。對這種流傳,內行的人不禁要合理懷疑:『難不成這是個專用類固醇的醫師?否則,感冒何來特效藥?』 衛生署很清楚「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根本沒有藥可對抗。」所以只能呼籲「多喝水、多休息」,從來沒有說過『感冒要吃藥,以免加重病情』。但是很多醫師濫用感冒藥在『製病』,還成為主流;不開藥的醫師,反而不易生存。民眾在這方面卻是不知的。衛生署是不是應該對民眾做更多的衛教、保健常識的宣導及教育?更應該有為全民追求長遠健康的正確措施,而非只是喊喊幾句話而已,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