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逸心 媽媽

小天下閱讀策略研習

2011年07月07日
暑假的第二場研習...
一樣在高雄鳳山,這次在鳳翔國小...
因為要帶比亞到鳳山的五福國小...
以為就在附近...其實不遠...但卻繞了好遠...
再度繞回鳳翔已經過了9點半...
緊急停好車...雖是新社區沒有很多車...但還是找不到停車位...
還不時東掉西掉...甚至一度全部東西都掉下去...
走進研習會場...沒有位子...
後面隨便拉了塑膠椅坐下...
倒楣的事不只這樣...
因為找不到筆...好不容易找到筆還壞掉...只好找主辦單位借筆囉!!
因為相機沒電...無法將影像拍下來!!
因為撿東西頭去撞到前面的椅子...
唉∼
Today is maybe not my day .

今天的研習...國小閱讀策略與實務教學研習
小天下閱讀策略研習_img_1
今天的手冊--講師是蔡惠貞老師...
小天下閱讀策略研習_img_2

定下來聽研習...
小天下閱讀策略研習_img_3

老師已經分享到困惑部分了...
小天下閱讀策略研習_img_4

※前面的講義彙整一下...
1、閱讀的理由--
劉向--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
培根--閱讀能陶冶個性,每一種心裡缺陷,都有良書可以補救。
猶太人世代傳言--書本是甜的。

2、PIRLS對閱讀素養的定義
學生能夠理解並用運用書寫語言的能力。
能夠各式各樣的文章中建構出意義。
能從閱讀中學習。
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
由閱讀獲得樂趣。

3、PIRLS的向度--
直接理解歷程--讀者可以直接在字面找到答案...
包括∼
a.直接提取--
找出與閱讀目標有關的訊息
找出特定觀點
搜尋字詞或句子的定義
指出故事的場景(例如時間、地點)
(當文章明顯陳述出來時)找到主題句或主旨

b.直接推論--
推論出某事件所導致的另一事件
在一串的論點後,歸納出重點
找出代名詞與主詞的關係
歸納文章的主旨
描述人物間的關係

解釋理解歷程--讀者需要詮釋訊息、歸納出重要的觀點,即以批判的方式檢視文章的特性
包括∼
a.「詮釋、整合觀點和訊息」
清楚分辨出文章整體訊息或主題
考慮文中人物可選擇的其他行動
比較及對照文章的訊息
推測故事中的情緒或氣氛
詮釋文中訊息在真實世界的適用性

b.「檢驗、評估內容、語言和文章的要素」
評估文章所描述事件實際發生的可能性
揣測作者如何想出讓人出乎意料的結局
評斷文章中訊息的完整性
找出作者的觀點

4、閱讀能力即早培養
小一至三年級:學習如何閱讀(learn to read )
小四之後:藉由閱讀學習(read to learn )
改變老師的教學方式,同時提升學生閱讀文章的深度。
優質的閱讀教學模式--好文本、好詮釋、好活動、好互動、好問題
身為讀者的收穫,體會用字遣詞的奧妙
感受文字深刻思想與情意餘韻,培養思考與感受能力

5、閱讀策略
閱讀策略不是新教學法,而是強調教師閱讀指導要有步驟,以學生為本,不偏離文本。
教師指導閱讀策略,目的在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效、理解更深入
閱讀策略是彈性變換的,非制式僵化的

6、老師的準備工作
大量閱讀
教材分析--花時間認識文章
問題提問--幫助學生提高思考層次
教學活動設計--應用閱讀理解策略

***********************
閱讀示例--米莉的新帽子
小天下閱讀策略研習_img_5
這個故事很可愛...光看封面就可以和學生討論了...
運用預測和提問方式...提問帶來孩子的專注、預測產生驚喜
★閱讀三部曲:
閱讀前(文本的預測和提問走入故事、練習抓取文本重要的訊息)
閱讀中(鼓勵孩子放聲練習、有話直說、規範清楚再開始)
閱讀後(討論與延伸寫作、單獨享受閱讀的樂趣)

請學生觀察封面圖片,圖片要說什麼?
從觀察開始,邀請學生走進故事中...訓練學生文章理解與推理的能力
學生的答案--
(有秀出來...沒電拍照...好可惜喔!)
發表是寫作的利器
有老師這麼做∼當我( )的時候我會戴( )的帽子
請學生模擬文本中的米莉帶出各式各樣創意的帽子

老師運用便利貼張貼學生的想法...簡單又有創意
小天下閱讀策略研習_img_6
中間是主軸,思考看的見,便利貼的提問貼在旁邊

中間又陸陸續續介紹了好多書...
讓媽咪一次比一次前面...甚至坐到第一排...旁邊還是校長呢
趁中午休息回潮州把爸比帶去聽...
可惜下午就沒那麼精彩...
小天下閱讀策略研習_img_7
可能就是做得太精美...反而沒讓人思考吧!!

***********************************************
研習心得:
人生處處是學習...最近才悟出這個道理
很棒的研習講師...可以跟大姊推薦一下
用很實際的例子、幽默風趣的對話引出上客運用文本的技巧
真是認真的老師阿!!
應該可以擦出更多火花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