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逸心 媽媽

獨立第一課

2008年05月16日
 獨立第一課,成長權還給孩子2008-05-16 Page:1/1

獨立第一課,成長權還給孩子

作者:陸洛(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教授、英國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

 桀驁不馴的孩子、懦弱依賴的孩子、品行偏差的孩子、自卑孤僻的孩子,都是家教的問題,因為他們的背後可能有著高壓獨裁的父母、過度保護的父母、冷漠放縱的父母、朝令夕改的父母。
 不管父母基於何種心態與動機,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只會造就一個成長障礙的孩子。

問題的解決者不一定是父母

 那麼,父母要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呢?
 首先要做的是「把孩子的問題還給孩子」。判斷問題的所有權很重要,因為這是解決問題的開始。父母不妨在碰到問題時,檢視以下三種情形:

 孩子在滿足需求時受阻,但他的行為並未干擾父母。此時,問題的所有權應是「孩子的」。例如,高中生談戀愛,情緒起伏很大,但並未干擾父母,這應該是「孩子的問題」。

 孩子在滿足需求時未受阻,其行為也不干擾父母,此時親子之間應該是「沒問題的」。例如,孩子如願考上自己喜歡的科系,要離家北上就讀。此時孩子志得意滿,也未干擾父母,是值得全家歡慶。

 孩子在滿足需求時,其行為干擾父母,此時問題的所有權始歸於「父母」。例如,孩子與朋友出遊,逾時未歸,也未有任何預告或知會,父母焦慮難安,徹夜不眠地尋訪、守候,此時孩子的交友和遊憩需求雖得到滿足,但卻嚴重干擾了父母的正常生活,則此事便成為「父母的問題」。

 如果是孩子的問題,訓練孩子自己當家,獨立去面對;如果是父母的問題,則父母應與孩子溝通,讓他們了解問題的本質,再協同努力謀求解決之道。

是父母還是孩子的問題?

 下列幾個情境提供給父母練習,你認為父母和孩子誰擁有這個問題呢?如果孩子:
 •在公共場所當著父母面不守規矩
 •和兄弟姐妹打架
 •自己的東西到處亂扔
 •在學校裡不守規矩
 •未做作業
 •未準時上床睡覺
 •餐桌上不守規矩
 •和朋友相處不好

 當出現「孩子的問題」時,父母應多用「反應傾聽」和「協助解決」來幫助孩子。父母不必也不應替孩子面對間題,但可以與孩子「共享情緒」。將心比心地了解孩子的情緒,進而化解,甚而處理孩子與父母間的對立。

 具體而言,父母可以:
應用「反應傾聽」,來澄清感受,建立同理。
活用「腦力激盪」,來與孩子共同探索各種可能的方法。
使用「方案評估」,理性地協助孩子抉擇。
建立「控制增強」,充分討論可能發生的後果。
確實「付諸實行」,方案力求具體化,並配置合理的時間表,執行監督工作。當然,最好是由孩子授權。
提出「事後評估」,預留下次討論的時間。

 如果出現的是「父母的問題」呢?那麼,父母便要用「我──」語氣,向孩子提出問題,並徵求他們的合作來解決。
 「我──」語氣通常包含三部份:

 「描述」那個干擾你的行為,只要描述,不要責備。「當你出遊晚歸又不打電話回家時,……」
指出行為的「後果」,「……因為我不知道你在哪裡。」
指出你對這個行為後果的「感受」,「……我真的擔心你可能出事了,……」

 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最重要的是平常的接觸、開朗包容。鼓勵接納的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可靠的良師益友,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表達,不要用腦去思考,多一分同理,父母與孩子的距離就近一吋。

 父母不能替孩子做一輩子的決定,成長是孩子的權利。有一對好父母相伴,成長的快樂和收穫將更多更豐潤。

(本文摘自本文摘自天下雜誌384期《2007年教育特刊——獨立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