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幸福三口組~

日期

#Tag

4大教養迷思,挑戰「超完美父母」

2008年01月04日
公開
33

天下父母心,為人父母總希望孩子有能力贏得未來,卻往往因為教養思維或態度上的迷思,反而壓抑或妨害孩子發展挫折忍受力。以下是許多父母教養子女時難以穿越的主要迷思: 教養迷思一:「我就是這樣長大的」 許多父母常抱怨孩子,「怎麼這麼浪費、不惜福?」「孩子怎麼這麼不能吃苦?」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研究指出,當父母愈執著於過去的經驗,愈難以同理心來教養孩子,愈容易重蹈自己成長經驗的覆轍。 華視總經理李遠(小野)坦承,自己考高中考的奇差無比,他父親看到成績單跪下來哭,「我被他的反應嚇到了」。他父親那套「高期待」教養方式帶給子女長期的焦慮和不安,等他有了孩子以後雖開始懷疑卻仍不免對兒子有要求。兒子在小四時曾形容李遠看他的眼神很可怕──「眼神很荒涼」。 但李遠在兒子進入青少年期後,父子關係有如「哥兒們」,這轉折緣故很多,「反省」是其中影響關鍵,就像兒子形容他「是一個會反省的父親」,「這是兒子給我的最大讚美。」不斷的反省加上不斷的自我調整,李遠終能超越上一代的「教子有方」,發展出不同的教養腳本。 教養迷思二:「不要給孩子太多的愛,會把孩子寵壞」 雷同的迷思如「不能花太多時間陪孩子,孩子會軟弱依賴」、「不要太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會需索無度」「不能太尊重孩子,孩子會目無尊長」「不要讓孩子凡事作主,孩子會自私自利」。 事實上,正好相反,當小孩自覺被愛、被尊重,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約束,發展同情心,並且願意承擔責任。 「父母絕對不可能用過多的愛寵壞孩子,」美國天普大學心理學教授史坦堡博士非常肯定,因為有太多以親子關係為主題的研究發現,「那些調適最好的孩子,總是擁有最豐厚的父母之愛」。 不是愛得太多,而是缺乏有效的管教,才會寵壞孩子。 教養迷思三:「我這樣做,是為孩子好」 最常見的情況是,父母把孩子送到才藝班、送進補習班,把孩子的時間幾乎填得滿滿,理由是「為了增加孩子未來的競爭力」。 父母做這些是為孩子好,還是安自己的心?曾有一位小二的孩子告訴心理醫師陳質采,「我就像籠中鳥,每天從一個籠子被換到另一個籠子。」陳質采問,這樣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一語中的:「想學,沒環境會偷著學;不想學,請到李遠哲來教化學也沒用。」 處心積慮為孩子未雨綢繆布局人生的父母,應該警覺,自己可能變成「直升機父母」,隨時盤旋在孩子的左右,過度保護和介入,就像正在雕刻一尊完美的孩子雕像而不是真正的孩子。 親職作家游乾桂形容品質不好的親子相處時間,就像在做「噩夢」,但不只要有品質還要有時間,時間投入愈長,愈有益建立親子親密關係,就像為親子情感帳戶增加存款。 如果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非常有限,對於孩子在乎的場合,如生日、表演、比賽,或者孩子需要有人談一談的時候,父母因故缺席或要等到有空再回來陪孩子,對親子相處的品質一定會大打折扣。 父母的陪伴很重要,而且愈小的孩子愈是需要。日本有研究發現,青少年犯罪在幼兒3歲之前決定。這聽起來很駭人聽聞,然而根據板橋地院少年保護官盧蘇偉的研究觀察,孩子在6歲之前與父母的關係,和孩子未來會不會藥物成癮,或會不會成為一個負責的人,以及未來會不會失去人生的方向等都有相關,「安全的依附經驗,是無法等到父母有空了再回來陪伴,」他提醒。

破解護眼7迷思

2008年01月04日
公開
43

迷思一:近距離看電視、昏暗燈光下閱讀都會損害眼睛? 無論在光線不足的地方看書、或近距離看電視,對眼睛並不會造成永久傷害,但時間久了易造成眼睛乾澀不適,還會引發視力模糊、頭痛、肩頸痠痛等症狀。 因此醫師建議《康健雜誌》讀者,從事這類近距離工作時,環境應保持60∼100瓦燈泡亮度,閱讀和使用電腦時,也應避免刺眼桌燈直射眼睛或造成反光,看電視時周圍應維持柔和照明,以免螢幕和環境亮度對比太強,眼睛容易疲勞。 此外,適度休息也很重要。每10分鐘將目光從螢幕上移開,花10秒看遠方,稍作休息。1∼2個小時應起身走動,避免全身痠痛僵硬。 迷思二:眼睛疲勞,睡個覺就行了? 睡覺並不能舒緩眼睛疲勞,應該以「看遠」來替代。可凝神注視遠物、或是向上看、左右轉動一會兒,以恢復眼睛的調節力並舒緩疲勞。 有人認為,看遠、看綠色植物愈久,視力愈好,這也是錯誤觀念。重點並不是要看多遠,而是每次近距離用眼的時間要縮短,超過6公尺以上的距離就可稱遠,多做戶外活動是兼具望遠、看綠色植物、及舒展筋骨的好方法。 迷思三:近視的人上年紀後不會得老花眼,所以年輕時近視沒關係? 老花眼是指眼睛水晶體的柔軟度和彈性變差,無法將物體影像準確投射在視網膜上。 上了年紀的人,無論有沒有近視,都無法避免老花眼,只不過近視的人看近物時,可抵消一部份的老花度數。 一般來說,40歲開始便有老花症狀出現,50歲大約是200度,60歲300度,因此若50歲的人有500度近視,那他僅約需配戴300度的老花眼鏡即可。 醫界使用的另一種矯正近視族老花的方式,是兩眼分別配戴度數不同的太陽眼鏡。較常用來瞄準或照相的一眼配戴適合看遠的度數,另一隻眼睛則戴上適合看近物的度數,約有70%的人可順利適應。 迷思四:度數在300度以下的是假性近視,不必矯正自然會好? 近視是眼軸不正常地增長,和假性近視完全不同。 假性近視是指,眼球水晶體周圍專責看遠或看近等焦距調節的睫狀肌,在人們過度使用眼球時,產生痙攣而無法放鬆的狀態,這時驗光就會出現「近視」的現象,但若經過休息、或點睫狀肌鬆弛劑後驗光,視力就恢復正常,方才稱為假性近視。 因此點了散瞳劑後,就算僅300度以下,只要出現近視度數,就不能稱為假性近視,必須治療,通常是戴眼鏡(包括隱形眼鏡)矯正。 迷思五:戴眼鏡或隱形眼鏡會使眼睛愈來愈差? 有些人堅持不願配戴眼鏡,認為「一戴就拿不下來」,或是「眼睛會依賴眼鏡看東西,以後度數會加深」,因此要求醫師開立眼藥水治療。 大錯特錯! 眼睛每下愈況、度數愈深的原因,多是因為老化或疾病的影響,而非依賴眼睛視物。一般來說,經過眼科醫師驗光,配戴度數合宜的鏡片或隱形眼鏡,能避免度數持續加深。 例如有些家長不讓孩子配戴眼鏡,甚至要他們「上課、走路不戴」、「寫作業、看書時才看」,本末倒置。如此一來,可能造成孩子學習障礙,更因看不清楚而養成瞇眼的壞習慣,反而使近視度數節節升高。 迷思六:睡覺時開小夜燈易造成近視? 國外曾有研究指出,2歲以下幼兒睡在開燈的房間中,日後近視機率大增,但這項說法遭其他專家質疑,認為未將閱讀習慣及家庭經濟狀況等其他變項列入考量。 全球首大醫療入口網站WebMD就認為,目前未有足夠證據支持這個說法,相反地,為寶寶房留一盞小燈,可能有助於他們練習眼部對焦,及發展重要的眼睛協調技能。 迷思七:維他命A對眼睛好,要多吃? 適當補充維他命A可使人告別眼睛疲勞的困擾,但多吃無益。 丹麥研究發現,每天補充β-胡蘿蔔素、維他命A、E等脂溶性維生素,對於已罹患心臟病、癌症或是部份健康出問題的人,不但無法預防心血管疾病和抗癌,還可能會提高死亡風險。 因此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甚至認為,維他命A和β-胡蘿蔔應該停用。 從食物中攝取營養素護眼,是較安全有效的做法。 紅蘿蔔、牛奶、起士、蛋黃等食物當中都含有豐富的維他命A。 民間流傳「吃魚眼睛補眼」也其來有自,魚眼睛富含膠質,是眼睛部份結構組成所需的營養素,只不過魚眼附近多脂肪,加上海洋重金屬污染的問題,建議別吃太多。 最後,別忘了定期視力檢查,通常視力退化早有徵兆,例如視力模糊、或眩光、飛蚊症,早點對症下藥,便可有效減緩退化的速度。

如何正確喝四物湯?

2008年01月04日
公開
36

四物湯是十分普遍的中藥處方,只要妳是女生,應該都有聽過喝過,但是妳知道怎麼喝才正確嗎? 首先要知道,四物湯是哪四物? 當歸、川穹、芍藥、地黃,就是四物的組成! 所以四物湯就是將上面四種藥材放在一起煮來喝? 小心,喝錯了反而出現反效果喔?! 首先來談『當歸』這味藥材,如果妳是血虛較嚴重的、貧血的,就要用『全當歸』;如果妳是血液循環不好的、血瘀體質的,就要用『當歸尾』。而『全當歸』中又有生的兼有潤腸通便的效果,酒炒則補血和血力較強。 再來是『川穹』,其實是『穹藭』,因主產地在四川,字的筆畫又較麻煩,所以大家都用『川穹』這兩個字來代替它。如果妳容易伴有頭痛可用生川穹,如果是著重在活血通經、生理痛,則多用酒川穹。 『芍藥』一般常用的有『白芍藥』、『赤芍藥』。白芍藥簡稱白芍,如果妳容易有緊張、胸悶、乳房脹、經期不規律的,應選用白芍藥;若妳循環差屬血瘀體質,或是經痛甚、血塊多的、血色暗的,應選用赤芍藥。 『地黃』會因它的製作過程不同(炮製過程),而有不同名稱及療效。較常用的有『生地黃』簡稱『生地』,及『熟地黃』簡稱『熟地』。如果妳是怕冷體質,容易手腳冰冷,或是比較虛的,要選用熟地黃;如果妳生理期容易冒痘痘、伴有口乾舌燥等虛火現象的,就要改用生地黃。 當然,你在外面買的四物湯,不會只有上述四種藥物,可能會加入一些紅棗、黑棗、或枸杞子,增加甘甘甜甜的口感,或是會加入一些補氣的藥材,如黃耆、黨參等,這樣學問就更多了,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了! 而該什麼時候喝四物湯? 隨時?當然不是,妳應該不會想一年365天每天都喝吧!? 一般來說,如果是單純要生理期後調理身體的話,通常是經期乾淨之後,服用7-10天就可以;如果妳有其他症狀,如貧血、疲倦、或是發育期要促進胸部發育,則需搭配體質及生理週期來進一步提調理! 最重要的是,有病一定要看醫師,由醫師來判斷妳該服用什麼藥?這樣對妳的健康才更有保障喔!

耍褲」也要健康,男人什麼內褲比較好?

2008年01月04日
公開
47

前一陣子天氣頗為炎熱,不少青少年因為流汗太多,造成「鳥鳥」的一些小毛病,許多家長問我,到底小孩的內褲該穿三角型的,還是四角型平口褲,對「小鳥」的健康比較好?其實這個問題,多年來已經有不少的「專家」高見,有人說三角型好,有人說四角型好,各有立論根據,身為泌尿科醫師,管「小鳥」是分內事,至於「鳥籠」,雖然不是我們「轄區」,但唇齒相依,也有義不容辭的關心責任。 首先要先檢討男生到底要不要穿內褲?到底男人是甚麼時代開始穿上內褲的? 歷史並無正確記載,畢竟這是小事嘛,史官們的春秋之筆,怎會寫到這些「鳥事」。大致上,我國宋朝的文物開始有「褻衣」這個詞,就是男女生的內衣褲。外國人甚麼時代開始穿內褲並不清楚,踏入二十世紀時,蘇格蘭的戰士服仍是裙子,而且堅持傳統,不穿內褲,「小鳥」可謂十分自由,晃來晃去的,也沒聽說甚麼不妥;可見如果自認藝術的男仕,講究自由,他穿裙子的話,真的可以不穿內褲的。如果是穿長褲的話,還是乖乖地穿上內褲比較好,因為內褲可以「支撐定型」,又可減少磨擦,長褲難免有扣子或拉鍊等硬物,萬一夾傷,就不好了,而且經常磨擦性器官,容易引起勃起反應,「小鳥」整天在「備戰」狀態也不是好事情,還是穿上內褲好了。 男生的睪丸不耐高溫,陰囊皮膚有保護及調節溫度的作用,天氣熱的時候,陰囊皮層擴張,增加表面積,加強散熱,這時睪丸因重量關係,自然下垂。我曾經看過一位青年,下垂幾達二十公分,過度誇張的下垂,會把輸精管及血管拉長,如此一來,睪丸的靜脈血要回流時就十分吃力,時間太長的話會造成循環不良;冬天氣溫低時,陰囊皮膚緊縮,「蛋蛋」就沒有下垂的困擾了。 傳統的三角型內褲,尺寸合適者,能把「小鳥」安頓得非常妥當,完全不必擔心下垂的問題,但是有人會嫌它包得緊緊的、「密不透風」,又擔心小鳥悶出病來;而傳統的四角型平口內褲,剛好解決了透氣的問題,尤其是在走動的時候,褲管前後晃動時,形成進氣與排氣的動作,十分清涼有勁,完全符合睪丸的生理需要。但同時雙筒的褲管卻又產生另外的問題,小鳥及鳥蛋必須投靠一邊,要嘛是「左派」,不然就是「右派」,根本沒有「新中間路線」,一旦氣溫升高,就有「無限下綱」的下垂困擾。其實現代商人十分精明,今日的三角內褲,比較少用尼龍材質(比較不透氣),多用純棉,有些還加入網眼及打洞的款式,透氣問題也就解決了,四角型的平口褲也有緊縮褲筒的設計,對下垂也有改善,加上四角褲可以活用色彩、造型及圖案,活潑有趣,也甚受歡迎,其實大家就不必再為選三或擇四而傷神了。 子曰:仁者樂山,知者樂水。大意是仁者喜歡山、智者喜愛水,我們是普通百姓,好像就懂了,很少再追問下去,如果是一個邏輯學家,就不會善罷甘休,一連串的問題:愛山的一定是仁者嗎?愛水的一定是智者嗎?仁者不愛水?智者不愛山?不愛山一定不是仁者?不愛水一定不是智者?沒完沒了,邏輯學家就是有辦法把大家粗懂的東西,先搞迷糊,最後完全不懂。其實仁者、知(智)者都是一種美德的表現,山與水都是高雅的嗜好,一個有美德的君子,必有一高雅的嗜好,把人生放在一堆美好的事物中,無論如何選擇,都是不差的咧!現代化改良過的三角與四角褲,對「小鳥」都有好的保護作用,如何選擇,代表不同品味而已,「挑三挑四」一樣好,「朝三暮四」也可以,但是「不三不四」(不穿內褲)就不好了。 試問君子何所選?仁者樂「三」、知者樂「四」。

水的正確喝法

2008年01月04日
公開
38

大家都認知水占人體重量60%以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純水的分子結構很簡單,一個氧原子(兩價負電荷)加上兩個氫原子(各帶一價正電荷),我們可以假想成一位母親(氧原子)兩隻手各牽著一位活潑可愛的小男孩(氫原子)。基本上這是和諧、穩定的組合,與人無仇無怨,正常的水分子對外的總電荷為零,亦即是中性的。如果有一天因為外力因素,母親的一手與小孩分開,脫離的小男孩活力十足,到處亂撞,這就是酸(Acid)。一手牽著小孩,另一手空著的母親,非常焦急,手到處亂抓,希望牽回分開的小孩,這就是鹼(Alkaline)。 正常狀態下的水分子,雖然是穩定又中性,畢竟氫原子就像活潑的小孩,雖然母親手牽著他們,可是兩個小孩仍然忽前忽後、時左時右,圍著母親轉來轉去,小孩子踢石頭,踩螞蟻窩,攀花折木,毫無顧忌。我們設想一個極大的親子比賽場面,大家亂烘烘的一團,大家看不出什麼門道,可是一旦母親都站在前排,孩子們都在後排「亂動」,那麼「效果」就出來了。水分子整體是中性的,可是靠氧端表現負電力量,靠氫端有正電力量,這些微觀的、局部的、有方向性的「在地」力量,正是我們以前所討論的溶解(Dissolution)現象的根源。 鹽巴(氯化鈉)的結晶非常穩定,因為氯是負電一價,鈉是正電一價,就好像一個棋盤上,黑子白子一隻一隻整齊錯開地排放,然後一層一層疊高,構成方型立體結晶,可是一點鹽巴掉進水裡,黑白子一一被拆解,氯離子被氫圍成一堆,鈉離子貼近氧端又是一堆,這是因為水的局部微觀的電力,比鹽分子內部的凝聚電力還要強。 何謂軟水與硬水? 天然的地面水,按照水中所含的礦物質(主要是鈣)其濃度高者為硬水,濃度低者為軟水。台灣本島的水質,愈往北水質愈軟,愈往南水質愈硬,這是天然的「南北失衡」,非人為所能改變。通常軟水的口感比較好喝,硬水喝起來比較「粗」,這種口感上的差異,主要在於礦物質的總電荷量不同。人的嘴巴與舌頭的感覺靈敏度,遠不足以分辨出這些超微量礦物質及濃度上的差異。除了口感外,硬水對人體皮膚也比較「粗」,洗過以後,總感覺乾乾澀澀。 歐洲有許多國家的水質,比台灣南部的水質還要硬很多。針對硬水,歐洲人在生活上有以下幾種因應辦法: 「懶」於洗澡:大多數歐洲人一星期僅洗澡一、二次,尤其是法國人,寧願多灑香水也不願洗澡,每天簡單地「洗洗屁屁」就睡了。西歐許多國家的廁所,在馬桶旁邊,多半就有一個和馬桶一樣大小、但看起來像個無蓋馬桶的「洗屁屁」器。 習慣飲用包裝水:因為口感較佳,法國許多名牌礦泉水,比啤酒還要貴呢!還好水質的硬度高低,對人體健康並無太大影響,因為進入胃腸的鈣,不管是什麼型態,絕大多數都不被吸收,最後會隨著糞便排出體外。這樣人體「進出」一回,大概會讓大便稍硬而已。 水質硬度,也不會增加尿路結石的機會,因為法國水質遠比我們硬,其結石病例的盛行率卻低於我們。 自來水煮沸後飲用,除了有消毒殺菌效果,也有部分硬水變軟的功用。無論用什麼材質的水壺煮水,一段時間後水壺內部會積壺垢。水質愈硬,壺垢堆積愈快。這些垢亦屬於鈣的結石,但與人體結石草酸鈣不同,前者通常是碳酸鈣、磷酸鈣、鎂化鈣等,積得太厚,有時可以整層剝落下來,就像一小塊石板。從這些壺垢形成的過程來觀察,雖然是硬水,未加熱時,無論放在壺中多久都不會結成壺垢,一旦加熱沸騰(加入能量),就沈澱析出。由此可見,能量因素在結石形成的重要性。 五道濾心RO,改善水質 想要飲用安全可靠的軟水,推薦讀者們使用一般標準五道濾心的逆滲透(Reverse osmalarity 簡稱RO)純水機,這樣便可達到日常生活所需的標準。這五道濾心包括:一道固態顆粒雜質過濾;三道不同大小的活性碳,吸附水中的可能有害的化學物質;及一道半滲透薄膜,充分達到「乾淨」及硬水化軟的效果。 現在市面上販賣的包裝飲用水,幾乎半數以上是用自來水經RO處理,如此而已。而夏天市面上的食用冰塊,也都是RO水降溫製成的。如果RO的各道濾心能按規定的使用期限更換,可直接飲用,安全無虞。 近年來,有些純水機商品號稱有七道過濾,就是在標準的五道濾心再追加什麼磁波、能量、礦晶等,這些額外附加的設備到目前仍無客觀的科學證據可以證明其效果,所以大家就自行「意會」吧! 有些人傳說,長期飲用RO水或蒸餾水等純水,會造成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的攝取不足,甚至衍生疾病。事實上,在均衡飲食的生活下,不可能發生這些問題,我們的食物來源豐富,無論是動物或植物,它們「生前」吸收天然水源,細胞內富含各種元素和水分;而喝純水當然沒有礦物質,可是純水泡的茶、煮成的湯、調理成的菜式,各種營養及礦物質應有盡有,乾淨又安心哩! 水是地球上生命的根基,在絕大多數的狀態下,它都是穩定又中性。現代生活中有關水的廣告,五花八門,讓人目不暇給,無從判斷,如電解水,目前全世界只有日本人製造和推介這類產品,其實水的一定「外力」下,例如通過電流,的確可能產生電離現象(往兩電極集結),甚至產生電解作用(水分子拆開變成氫氣和氧氣),可是一旦離開機器,外力因素消除,水逐漸回歸中性穩定的狀態,並無客觀醫學證據顯示其療效可涵蓋人體各種慢性疾病。 另有一個「新興」名詞是黃金奈米水,說穿了它又是一個跟著時代走的廣告詞,科學上根本沒有什麼「水分子團大小」的問題。每一個水分子都是奈米大小,每個水分子對身體都有同等效果。同樣的,有些號稱能量水、宇宙能量水,到底是真是假,只要翻閱童話故事──國王的新衣,答案就在其中矣。 一般家庭飲用水,不管自來水的「軟硬度」,只要加裝上標準的五道濾心RO,並定期更換,水源便符合日常使用的安全標準,用來燒開水、泡茶、煮咖啡、熬湯、做菜,樣樣皆宜,額外附掛的什麼磁波、礦晶、能量石等還沒有科學數據可以證明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