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Charming Queen

危險心靈~ 很感動卻也令人沉重的一本書

2008年03月30日
我一直在想 以後benjamin到國中時怎麼辦?


侯文詠 危險心靈

長大就是 累積或擁有? 或者, 長大意味著 不斷地失去?

現代台灣社會的學生問題層出不窮,動輒可見新聞媒體與報章雜誌報導學生的犯罪事件,但是大人們能夠了解為什麼學生們會產生這些行為嗎?其根本原因為何?《危險心靈》一書中探討的,就是造成台灣社會學生問題連連的主要因素。
《危險心靈》書裡闡述的正是目前台灣社會隨處可見的問題,現代人有多少的無可奈何,其中有許多問題是值得我們去省思的。在錯誤的價值觀中,每個人都是受害者,加害者是誰也無從得知,我們不能主觀的評斷任何人的是非對錯,因為在這個社會裡,有時對錯皆不由人,世界上有太多的問題是無法像是非題那麼簡單,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也不能情緒性的判斷誰對誰錯,因為問題所涉及的範圍有時大到自己無法想像,我們都是在拼命追求正解,卻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慢慢的迷失了自己,無法掌握自己的方向感,於是只有順著主流走,但一味的跟隨眾人的腳步,我們也不免懷疑主流是否就代表真理?

作品簡述

《危險心靈》,是侯文詠以現代學生觀點為第一人稱所寫出的一本書,其口吻幽默、風趣,但內容充滿批判,完完全全的說出了現代學生的心聲,作者完美的詮釋了身為現代學生的苦惱與無奈和在面臨教育改革的衝擊與升學壓力之下,與學校師長、教育制度和青少年內心情感所發生的衝突與成長,掙扎在找尋真實自我與大人所鋪好的順利未來中,是一本耐人尋味的小說。
《危險心靈》這本書主要是以千變萬化的教改為背景,一位能夠深省整體制度且國中學生為主角,串起整部小說,並對現今教育及社會進行批判,同時描寫青少年學子對教育體制的不滿與矛盾。

一個十五歲國中生奮勇面對人生的第一場大挑戰。

  如果可以的話,小傑很希望一開始他沒有在導師的數學課看漫畫。就因為看漫畫,他被罰坐在教室外,而隨後一連串意想不到的吵鬧、對質、抗議……也愈演愈烈,就像連鎖反應般停也停不下來。但當時,他一點都不知道那只是災難的開始……

《危險心靈》這本書,是關於一個國三生如何反抗這個社會上不健全的教育體
制,似乎把大部份學生的心裡話說了出來。從一開始起頭的學測考古題,到學生上課看漫畫而遭到罰站,被處罰到教室外上課,甚至後來被迫在走廊上聽課,一直到最後所引發的抗議和爭論,還有政治的口水,媒體的報導……。

有沒有人想過,有沒有可能監獄禁錮的只是無形的思想?能夠酷刑迫害的也不只是看得見的刑具?小學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如果一間間應該傳出學生嘻笑聲的教室,聽不到嘻笑的聲音,應該充滿健康活蹦身軀的操場,看不到活蹦亂跳的身影,那麼它跟長達十二年的監獄刑期有什麼差別?

十二年的禁錮會怎樣改變一個人?如果那一對一對無精打釆、死魚般的眼神讓人聯想到死亡的話,監獄堆積如山的屍體至少還有一張一張的照片可供紀念,而孩子們逝去的那些閃耀著光芒的眼神,我們將要去那裡憑弔? 

內容剖析

青少年心靈的掙扎和矛盾

我的內心根本就是仙人掌,不管我試圖說什麼或者是寫什麼、畫什麼,到最後他們全都變成了仙人掌的刺,螫得別人哇哇叫。

我常常想,如果人與人之間,在一起的目的都只是單純地為了瞭解彼此,那該有多好。

有時他存著天真爛漫的做事方法及態度,卻被懷疑耍心機;有時出於真心的話語,卻成了別人耳中的刺,他的言語行動常被曲解,這怎麼不令人洩氣?他和班導間的互動就像互刺的仙人掌,扎的對方傷痕累累,所以小傑開始武裝自己。但也就忘了那「單純」的快樂,忘了那曾經不被設限的快樂。

問題學生的無奈

『那個疤好像在提醒我,想起我所做過的蠢事……我也說不上來為什麼,只覺得人生就好像那個疤,儘管那個疤並不在你身上,可是不管你有多麼抱歉,可是不管你有多麼想讓它消失,事情一旦發生,它就再也不能抹去了。』高偉琦無奈地笑笑:『可惜人生不是電動玩具,你不能玩壞了重新再來。』
『我常常會想,如過我不偷那筆錢,或者是當時有勇氣承認錯誤,我的人生會不會變的不一樣?』『所以小傑,我相信你跟我們所有的人都不一樣。』艾莉停頓了一下,若有所思地說:『我不肯離開,就是因為我內心深處相信這樣的事情。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在大人眼中他們是被貼標籤的壞小孩,但是逼他們走上這條路的正是扭曲的價值觀,只因為他們都不愛讀書、有點叛逆就否定他們的存在價值。他們被這個社會拋棄,但他們何嘗不想要再回到學校當中,恢復正常的生活。他們回到校園,並不是為了要屈服於這樣的教育,他們是為了自己,因為他們了解到,如果他們想要繼續成長,他們還是必須仰賴教育。他們是利用教育,而不是被教育所屈服。或許在這些所謂「壞學生」的思想中,有著比一般人還要珍貴的道理。

新教育制度的壓力

『老師說我們學的是新數學,新數學比較厲害,不可以背九九乘法表。』『什麼是新數學?』『就是建構式的數學』『那你算一次給我看,讓我們來看看你的數學有多厲害?』她先把八加到十六,十六再加八得到二十五,二十五再加八就變成三十三了。

這諷刺了現在許多接受建構式數學的學生所常出現的狀況,在一次次的教改下,學生接受了許多所謂新式的學習方法,但是這些東西,難道有減輕學生的負擔嗎?難道一次次的加法跟背九九乘法表的基本觀念有什麼不同嗎?學過數學的人都知道,乘法就是加法的連加,而只為了個簡單的觀念,就把計算複雜化,難道能帶給學生任何幫助嗎?難道口口聲聲說多元升學,就能帶給學生更少的負擔嗎?其實不然,很多東西,只是帶給學生壓力,而且是無意義的壓力。

升學壓力

『我帶了這麼多年的升學班,哪一年不是升學率最高?我敢講,就算教育部長、大學教授或者什麼教育專家來,也沒有我這麼了解你們。我為什麼這樣管教你們?那是因為我太了解你們了。如果你受不了,當初何必來拜託呢?什麼學力測驗、推薦甄試、分發入學,那可不是我規定的。你以為每天輕鬆愉快地搞什麼常態編班、愛的教育、人本教育我不會嗎?這樣大家高高興興的混水摸魚,你們就全考得上好學校了。』

為什麼生命只是沒完沒了的讀書考試讀書考試,我的人生難道不能有別的嗎?

升學壓力一向是當一個學生所遇到最大的困難,為了減輕壓力,政府推廣許多政策,呼籲許多口號。但即使如此,仍是不能改變所謂考試制度,文憑制度深植在現代社會人中的觀念,也因為如此,所謂升學班,明星學校的各種字詞仍不斷出現在現代社會之中,一方面要應付政府,又要應付傳統的價值觀,處在中間的學生往往必須扮演兩種角色,一是所謂五育均衡的角色,二是所謂能應付傳統升學考試的角色,壓力並沒有減少,反而大大的增加了。

教育體制的批判

有沒有人想過,有沒有可能監獄禁錮的只是無形的思想?能夠酷刑迫害的也不只是看得見的刑具?小學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如果一間間應該傳出學生嘻笑聲的教室,聽不到嘻笑的聲音;應該充滿健康活蹦身軀的操場,看不到活蹦亂跳的身影,那麼它跟長達十二年的監獄刑期有什麼差別?十二年的禁錮,會怎樣改變一個人?如果那一對一對無精打采、死魚般的眼神,讓人聯想到死亡的話,S-21 監獄堆積如山的屍體,至少還有一張一張的照片可供紀念,而孩子們逝去的,那些閃耀著光芒的眼神,我們將要去哪裡憑弔?

本該是充滿著快樂學習的學生,卻因家長的和老師的期望,而被迫背負著沈重的壓力,還有那為了成績而考試的試卷,到最後是不是會讓學生喘不過氣來?「教育」本來的意義不就是讓孩子快快樂樂的學習嗎?如果失去了那「快樂學習」的動機,教育本身的意義是否已經變質。不管是大人或是小孩,都不應該臣服在舊有的文化和制度上。現在的社會已經偏移了,當我們還在盲目的爭論誰比較聰明,誰比較成功時,我們的思想就呆滯了。我們不應該存有和別人競爭及默默承受壓力,而不去宣洩的陋習,我們要保有的,反而是那最原始的純真。

家長們的期許對孩子造成的壓力

『如果你在乎規定,怎麼會惹出這麼多麻煩來呢?你想想看,家長願意花那麼多錢把小孩送去給老師補習,你以為他們都是傻瓜嗎?你知道趙先生為什麼當家長會長嗎?因為他開的上市公司動不動幾十億幾百億的資本額,他們台大電機系同學全是上市上櫃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你再看看我們的總統、副總統,台北市長,高雄市長,誰不是台大畢業的呢?為什麼大家要補習我不用多說,你自己心裡有數。我不相信你天真到認為整天在學校、報紙上吵吵鬧鬧,就能進台大?』

家長的期待往往是學生另一個壓力,期許自己的孩子能成龍成鳳,要孩子學的多,不管他們自己喜不喜歡,只要能上所謂的好學校,能夠有好出路的種種所應具備的條件,即使孩子先天上有所不足,也要以後天各種方式的大補藥補齊,更進而有所謂補習教育的產生,而學生往往在補習班學校兩面學習的時間中,失去許多開發自我先天上潛能的機會,造成我們看到的學生,大部分是為了升學才去讀書學習。

台灣社會觀造成的壓力

在美國受教育,沒有人逼你讀書,你覺得你是為了自己讀書;然而,在台灣你卻是為了某個外在的目的而不得不讀的。或許是因為他們真心尊重小孩吧,你可以感受到他們用小孩的方式對待小孩,接納小孩,並且允許小孩用自己的方式去創造不同的世界。而在台灣,這樣的方式可能是行不通的。

歐美教育就像是一座圖書館,所有的學生都是為了自己而讀書,也因為是自己的事情,所以不管是成功或是失敗,都不關其他人的事,再加上是為自己,所以肯認真而不放棄自我的人就容易成功,而在台灣不容易實施這套方法,是因為我們的社會觀,讀書為了賺錢,賺錢為了養家,所以讀書雖然是自己的事,但是其成功或失敗,卻彷彿關乎著一群人的問題,而這也成了讀書的壓力之一。

扭曲的價值觀

『這個扭曲的教育環境不是我造成的,我也改變不了這個扭曲的環境。空喊理想的老師、家長很多,無奈的教育人員更多,我只是務實地教導小孩怎麼在這個扭曲的環境下求生存而已。』

從小到大,我們不知要經歷多少獎勵、懲罰,這些與其說是獎懲,還不如說是某種價值標準的灌輸與規範,遵守這個價值的受到表揚,違反這種價值的就得到懲罰。但是,是誰在制定這個標準呢?這個標準是不是就代表絕對的真理?

為什麼學校只要求我們領先、成功,卻從來不教導我們如何追隨內在的價值,如何懂得愛與分享?難道這些也都是神話?

『他們說,教育就是競技場,而讀書不過是一場又一場的爭奪戰,為了保持領先,我們放棄了思考、體會、尊重、分享,開始學習平庸、冷漠、虛偽、貪婪。當我們不再保有孩子的純真時,青春、歡笑、自由與想望也就遠離了,我們彼此責怪、相互憎恨,鬥爭、殺戮……直到我們徘徊在黑暗與荒蕪裡,直到無助的吶喊與哭泣淹沒了我們。是我們的平庸、冷漠、虛偽、貪婪讓生命變成了一連串失去純真的過程。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親手種下死亡的種子,讓腐敗在自己的內在萌芽,茁壯。是我們自己澆水灌溉,眼睜睜地看著我們在腐敗中失去自己,在腐敗中失去一切。』

學生在只為了考試而讀書的學習環境下,扭曲了讀書的真諦,而以關心學生為前提的各種教育制度,卻成了上位者管理下位者的各種手段,我們的教育制度,無形中扭曲了學生的思想以及價值觀。我們的教育教我們不停的征服、挑戰高山,汲汲營營的追求更進一步,而當我們以為快要攻頂時,卻突然發現自己置身雲霧當中,什麼也看不到、摸不著,我們的心靈被矇蔽了,越是長大,越是在追求模糊的目標,越是被名利地位縛手縛腳,本來自認為爬上最高地位可以隨心所欲,事實恰好相反,煩惱痛苦漸增,事事身不由己,就是青少年對教育的疑惑,難道這種失去自由、夢想的生活是我們想要的嗎?我們的教育培養出一堆高知識份子,但究竟有多少人真正懂得愛、分享與道德?

教育的本質

教育不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嗎?只要我們的教育還有好老師堅持,哪怕全世界的黑暗都已經成形,哪怕他的身軀多弱小,聲音多細微,都會有許許多多懵懂的孩子看到、聽到的。孩子將會受到啟發,受到感動而長成更多純潔與真誠的心靈。而只要純潔與真誠的心靈存在,我們之間就會有更多的呼應:知識呼應著好奇,熱情呼應著求知,信任呼應著敬重。那時候,現世美好,生命的成長許應我們智慧與關愛,不再有考試、競爭、威脅、懲罰,更沒有憎恨、恐怖……

即使面對整個學校,彭老師仍堅持的她所領悟的道理,不因為其他老師的眼光而退縮。或許這就是我們一直在找的好老師吧。如同小傑所說的,其實判斷一個好老師,在上課的第一時間就可以感覺得出他(她)的熱誠,我們根本不需去觀察,單憑感覺,我們就可以找到了。彭老師的執著,是所有老師所應該保有或知道的,因為一旦保有這樣的執著,老師,就不會被偏移的道德觀所影響,而改變原本教學的熱誠。

讀後心得

第一次接觸侯文詠的作品時,先是被他那幽默、風趣的風格所吸引,但慢慢地將侯文詠的作品細細品閱之後,發現在他那幽默的文字底下,夾藏著許多深具意義的內涵,是非常值得咀嚼、玩味的,而這也正是我喜愛侯文詠作品的所在。而《危險心靈》這本作品,是跟以往我認識的侯文詠完全改觀。相信在每位作家的寫作路上,都有轉變寫作風格的時候,而侯文詠也不例外;初期的侯文詠,寫作形式以短篇小說為主,在內容方面則有蠻濃厚的文學氣息;而最近的侯文詠則以長篇小說《白色巨塔》、《危險心靈》為代表,針砭這個變質社會發生的問題。另外也由於侯文詠的作品不多,所以其寫作風格的改變也格外的明顯。

看完之後第一個感覺就是沉重,書中所探討到的問題都再我們的身邊一一上演過,但是自己又無力去改變這個社會,內心是既矛盾又掙扎。結局的沉默,丟給了我一個問題:到底這個社會出了什麼問題?但是這個問題沒有解答,反而衍生了越來越多的問題……;一個小孩從小被迫得在弱肉強食的社會上競爭、求生存,被教導成「不准質疑」、「照單全收」,在社會情勢的壓迫下,被磨得圓滑、卑微,學會虛假、偽善,當我們學會不擇手段謀取自身利益時,保有心靈乾淨純潔的人還剩多少?當我們擁有權利時,是不是又要消滅更多純真的赤子之心?當每個人都把「教育」的問題互相指責和推卸,沒有人願意承擔如此重的責任,沒有人想扛起這個重擔到底該改變的是誰?於是到最後,受害者依然是學生。處在這個「病態」的教育體制下的犧牲者。

孩子的學習模式是影響未來一輩子的事。然而,當我們把框架設限在他們的身上,他們將會用這些限制度過人生最應該充實的學習時光。我也是從這個教育體制下的一份子,國中念所謂的升學班,高中讀別人口中頂著光環的第一志願;但我很慶幸至少我沒被這個生病的教育體制、生病的社會扭曲了我的價值觀,因為我的家庭教育至少告訴了我,人生除了學歷、工作、地位、財產之外,還有太多應該被重視的東西。

八十幾年前,魯迅在《狂人日記》中呐喊著:「救救孩子!」學醫的魯迅提出了「救救孩子」的口號;而同樣是醫生侯文詠也挽起了袖子,用銳利的手術刀,以精準的手法,剖開了危險校園、切開了病態社會。他揭開了虛假,呼喊著真誠。他為教改把脈,明白了無可救藥的荒誕,他變身為無數的家長,憤怒的哀告著:「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