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Charming Queen

孩子吵架,父母不要去充當和事佬

2010年01月04日
NHK電視台曾經獎勵過幾個優秀的幼兒教育節目,其中最受歡迎的有「成長的記錄」、「三—六歲」。記得其中有這樣的鏡頭:

連續在節目中當了四年主人翁的兩個孩子航和潤正在玩玩具,潤拿起其中的一部汽車,航馬上跑過去搶,雖然身旁還有好幾部汽車,但這兩個孩子還是死命地爭那一輛,誰也不肯放手。最後,航終於勝過潤,奪走了汽車。令人訝異的是,這時候航馬上舒了一口氣,把好不容易搶來的車子遞給潤,而攝影機則以特寫鏡頭拍攝手上空空、臉上毫無表情的航。

我想,如果當時孩子的父母在一旁,八成會出聲責罵,或上前做和事佬。只要有兩個孩子湊在一起就會吵架,而父母總是阻止孩子吵架,其實這是不必要的,因為孩子會一邊吵,一邊在腦中想出適合自己年齡的解決方法。

對孩子而言,吵架是鍛鍊腦力的最佳方法。父母出面阻止,這種自然的成長就受到阻礙,使孩子無法自己去思考。父母在充當和事佬之前要先提醒自己,孩子是在爭吵中長大的。





◎不要因孩子吵架而責罵,要找出原因★多湖輝親子館《責備孩子的技巧》


很多父母常為了孩子吵架而傷腦筋。事實上,孩子吵架可說是一種自然現象。還不會控制自己慾求的孩子,會以吵架作為彼此發洩慾求的方法,等到他們本身能找到不動怒的解決方法時,慢慢地也就不吵了。事實上,孩子就是透過吵架來獲得他們的社會性。

因此,父母處理孩子爭吵時的態度,就非常重要了。成人對於孩子吵架的看法,各不相同。例如,美國式的作風,就是像西部電影裡的情節一樣,讓孩子打一架。至於法國人,則是在一旁冷眼旁觀,讓孩子盡情地吵,等到真的打起來了,再上前拉開,這是重邏輯性的法國式作風。然而,日本人則是以社會通論式的看法來評論孩子之間的爭吵行為:「每個人都應該好好相處」,一開始就認定吵架不好。

孩子一吵架,父母就出聲責備:「不要吵了!你們為什麼就不能好好相處?」不但孩子的問題無法解決,同時還因為沒有吵架的機會,而抑制了社會性的發展。

現代的孩子們和以前的孩子不同,比較缺乏幼年期的社會性訓練。過去,在地域性社會的同伴間,夾雜著不同年齡的孩子,較大的孩子會依他們的方式教導較小的孩子,告訴他們什麼是可以做,什麼是不可以做的。

近年來,孩子們都是一下子就進入了幼稚園或小學,和同年齡的孩子相處,因此彼此間常發生嚴重的衝突。這無異於未經訓練就給他們難題,所以,此時最好不要去禁止孩子吵架。

大人的介入,最好只限於真正有危機,或者在孩子吵完架後,給予解決問題的暗示。因為孩子們有自己吵的方式、自己的感覺,對他們而言,吵架是培養社會性的最好機會。




◎孩子吵架或打架時,父母應當旁觀者★多湖輝親子館《管教孩子的技巧》


孩子開始吵架或打架時,父母心裡有何想法?根據專家的研究,情形大致如下:

美國人對孩子打架,完全不干涉,雙手交叉在一旁觀戰。法國人先觀看一陣子,然後拉開孩子,讓孩子改打架為吵架。至於東方人,無論如何一定充當和事佬。

找尋新天地拓荒的美國人,對任何事都講求合理性,尊重理論的法國人與以和為貴的東方人等各國的民族性,在父母對子女的打架態度上,均表露無遺。

而最近的東方父母,似乎過於濫用「以和為貴」的原則。在教育子女方面,儘管東方人在有限的土地上互相忍讓生存,體會「和氣」的道理,但年幼時,打架也是常有的事,父母也沒有居間協調。

可是,最近孩子的打架情形減少,加上父母喜歡插手管孩子打架,使得孩子不知如何打架。難怪近年來時有孩子吵架、打架,發展為殺人的案件上報。記得孩提時代,打架時,有一些不成文的規定,如:其中一方赤手空拳,另一方就不能持刀攜械,單獨一人絕不對多數人,也不向父母告狀等。而不知打架方法的現代孩子,一旦事態嚴重,便失去控制,是可想像的。

父母出面調停,理由不外乎是疼愛孩子,或擔心孩子傷到其他孩子等。打架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其實具有重大意義。而剝奪孩子這種寶貴經驗的父母,在談殺人案件前,應先考慮這點。

因為孩子經過吵架或打架,可按年齡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法。也就是說,孩子能從他們特有的方式中,利用頭腦找出妥協點,以培養社會性及協調性。然而父母中途阻止,可能妨礙孩子將來難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談到打架,特別是年輕母親最無法容忍,不過,孩子經由這種過程,可發現並非所有要求均可滿足的道理。

德國作家漢斯.卡羅薩,在他的《小時候》作品中說到,少年時代為了服裝問題和同學起衝突,於是他母親要求他說出那同學的名字,但他因不希望和同學的友情破裂,執意不肯聽從母親的話。由此可見,父母的想法與孩子截然不同,所以父母介入未必能解決問題。

如果不放心孩子,不妨站在客觀的立場,觀察孩子是否有危險,盡量讓孩子打。孩子打架或吵架時不惜助他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如此才能練就獨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