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安小妮

學習調整

2009年04月13日
進入一歲以後,小朋友開始懂得耍心機。比如他知道哭的時候外公外婆會捨不得,立刻抱起來秀秀,因此他逮到機會就會假哭,還會邊哭邊偷瞄大人的反應。想吃東西的時候,只要大聲該兩聲,外婆就會立刻雙手奉上,絲毫不敢怠慢,因此經常看到我媽嘴巴嚷著「不要再給他吃了,已經吃很多了」,手卻不斷把食物往他嘴裡送的畫面。

小朋友現在也是學習走路的階段,事實上跟他同齡的小朋友很多已經可以獨自行走,甚至在大人的輔助下能夠小跑步。我們家的小朋友似乎謹慎很多,現在還只會試著放手站幾秒,並且要扶著桌緣、椅子或大人的手才敢往前走,大部分移動方式還是以爬行為主。這一點老人家都比我們當爸媽的還著急,覺得他的發展是不是慢了一點,不過因為小朋友看起來肢體很正常,走路的姿勢也沒什麼不對,因此我一直相信他會有自己的時間表,該要會走路的時候他自然就會放手走,現在就採取鼓勵的方式,他如果試著放手站,就拍拍手讚美他,至於放手走,等他真的站得穩了再來學習也還不遲。

在這個階段難免會跌跌撞撞,一個不小心就滑倒或跌倒,所以我們在家客廳和房間都鋪上了塑膠地墊,家裡也沒有尖的桌緣,盡量減少會讓他受傷的家具,就讓他隨意發揮。有時候他太過興奮,爬/走得太快,會不小心滑倒,我們會偷偷觀察他是不是有立即受傷的危險,如果沒有,我們就鼓勵他自己爬起來。剛開始小朋友難免會哭,後來幾次發現他哭了我們不一定會飛奔到他身邊抱他,反而我會看著他微笑,跟他說「寶貝好勇敢,自己爬起來好不好?」幾次以後他會自己起來了,我們才過去給他一個鼓勵的擁抱。通常如果他不是跌得很痛,就會跟著我們一起笑,如果會痛,才會在我抱起他的時候才又放聲哭。

在外婆家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我爸媽家裡並沒有特別為小朋友設計過,因此滑倒的話會直接撞到磁磚地板,家具的選擇跟擺設也處處充滿危險陷阱,這讓外公外婆格外緊張,深怕金孫一不小心受傷,因此儘管小朋友有時候只是輕微跌倒,他們也會趕緊跑去抱他起來秀,小朋友學走路他們也是緊跟在旁、隨侍在側,把小朋友當玻璃一樣小心翼翼。

久了之後小朋友也知道爸媽顯然比外公外婆還狠心,當我們都在場的時候,他自然會去跟老人家撒嬌。我也知道老人家疼孫,平常相處也就這兩三個小時,不是太過份的話,就讓他們去寵他。

不過上禮拜因為老公加班,我們在我媽家洗澡小睡,等把拔下班回來接我們。我剛幫小朋友洗完澡,陪他玩耍的時候,他玩得太興奮,拿著小軟管封尾的地方就往我的眼睛劃下去,我當場痛到眼睛睜不開,立刻摀著眼睛跟他說,媽咪會痛,不可以這樣打人。後來稍微好一點了,我讓他坐在我腿上,一手抓著他的頭以免他亂動,一邊很嚴肅地看著他說:「寶貝,你不可以拿東西打別人,這樣人家會痛痛」。小朋友一開始以為我在跟他玩,還露出調皮的笑臉,為了讓他知道我是認真的態度,我只好繼續重複,幾次之後,他似乎知道媽咪不是在開玩笑,笑臉逐漸收起來,就在此時,外公外婆去看完剛生產沒幾天的姊姊和外孫女,從外面回來了。

一看到媽媽在教訓小孩的景象,我媽立刻跑來伸手要抱他,我躲開我媽的手不讓他碰,小朋友知道外婆要來秀他了,開始放聲大哭,這讓我媽更積極想要過來抱他,我當然就更不給抱,讓小朋友在我臂彎裡繼續哭,我等他哭完又再告訴他一次不可以伸手打人,終於他情緒比較穩定下來了,我才讓他給老人家抱。

才不過一放手,我媽立刻大聲對我說:「你怎麼可以拿軟管給小孩玩,做媽媽的有沒有腦筋,拿這個給小孩本來就是你不對。」為了不想在小孩面前跟大人吵架,我硬是忍下來了,心裡想著,下次再這樣干涉我教小孩,甚至我才教完就在小孩面前數落我,我就會立刻收拾東西回我們家。

第二天我跟一個同樣有小寶寶的朋友聊到這件事,他告訴我雖然他贊成我小孩子要教,但是不贊成我用嚴肅的語氣,老人家一定是聽到認為我在罵小孩,心裡捨不得,才會想出面干涉,最後就會把場面搞僵。

他告訴我,小孩子亂打人,可以抓住他的手不讓他打,然後用溫柔的語氣跟他說不可以打人,放開後如果小孩還想打,就再抓住,再告訴他,一直重複到他不打為止,一旦小朋友不再打人,就可以好好讚美他。關鍵是「讓他想辦法獲得你的讚美,而不是想辦法逃避你的生氣。」

這些話真的像是暮鼓晨鐘一樣敲醒我,原來我一直認為小孩子要從小教導,並不一定得要用刻板印象中的「教訓」來達到目的,甚至為了堅持這個目的,而破壞了我跟自己父母之間的關係,對小孩子來說也不是一個好的身教。因此我放棄了打電話告訴爸爸,請他叫我媽不要再干涉我教小孩的想法,決定從自己做起。事實上我的小朋友已經是很乖很貼心的孩子了,只是在建立是非觀念的階段,我必須更謹慎小心地引導他。不過我相信任何教訓都不如身教來得重要,為了教訓他而上演一場親子爭吵的場面,也並不是我樂意給孩子看到的。

我想,在親子教養這條路上,我還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