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柚子媽咪

喜歡簡單的人事物~更喜歡小朋友歡樂的笑聲~^^

喜歡簡單的人事物~更喜歡小朋友歡樂的笑聲~^^

害羞不是缺點

2008年05月04日
【轉貼】害羞不是缺點
幼教博士 陳姝伶 著
我常常被問到類似這樣的問題:「我的孩子碰到人都不肯打招呼,怎麼辦?」、「我送孩子去上學,他都只站在一旁看,也不參與,他有沒有問題?」或「我的孩子在家很活潑,又愛講話,去到學校卻不參與課堂上的討論,這是怎麼回事?」

我想這一類的孩子是蠻多的。基本上,這些孩子的個性是屬於比較害羞或小心翼翼型的。個性本身是沒有優缺點之分的。但就像銅板有兩面,有一弊必有一利。我常跟父母們開玩笑,有害羞的孩子,要感謝。因為害羞的孩子通常比較小心翼翼,不會做出危險的行為。對父母來說,可以省了不少的麻煩。

當然害羞和小心翼翼兩者並不完全相同,但在幼兒(五歲以下)階段,這兩者常常一起影響孩子的行為。害羞或小心翼翼的孩子,在碰到新的人、事或環境時,因為心智還不夠成熟去判斷這個人或事或環境對他是不是安全?是不是足夠信任,所以大部分選擇旁觀者的角色。〝觀察〞對幼兒來說是一種學習。透過觀察,孩子開始建構對人、事或環境的認識,總要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能產生對人、事或環境的熟悉感和信任。只有等他對自己的判斷能力覺得自在了,他才會主動的去與人互動或參加學校活動。小心翼翼型的孩子大部分在六、七歲以後,這些問題會慢慢的消失(當然,總是有個別差異的)。害羞的孩子,因天性的關係,需要更長的時間。

既然我們瞭解孩子的這些現象,是孩子成長的正常行為,做父母的在孩子不肯 和人打招呼或不參與活動的當刻,要能以接受的態度來處理。例如,告訴孩子﹕「你現在不想叫阿姨,沒關係。你覺得想跟阿姨打招呼的時候,再來跟阿姨問好。」通常越逼他,孩子會越退縮。克服害羞的時間反而更拉長。逼迫或勉強孩子去做他害怕或不自在的事,對孩子的另一個傷害,就是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心。父母的懊惱、生氣或挫折的表情或態度,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令父母不滿意,事事不能做好,很差的小孩。我想這種不會是父母期待要有的結果。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踫巧是屬於害羞或小心翼翼的小,就請你用包容、瞭解和體諒的心來陪他們長大吧!

除了心態上要調適之外,父母們可以做的是增加孩子的社會性的活動(social activities)。製造孩子和年紀相仿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機會,或多帶孩子到公園、兒童科學館或博物館參觀,都是幫孩子增加對人、事、物和環境的認識的好方法。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去到那些地方,往往沒什麼太強的反應或參與而氣餒。社交活動經驗的累積,我個人認為是孩子突破自己羞怯、害怕的最佳方法。



【轉貼】如何對待寶寶“過度害羞”

依據心理學者的論點認為“害羞”是一種人格特質。此種特質有些人是與生俱有;有些人是受到後天影響所致。其實害羞對孩子而言,在成長過程中還是可以改變、學習的。

  害羞是當小孩子碰到陌生人和不熟悉環境時,不安和尷尬等自然的反應。

  孩子會擔心不知道怎么說話、如何行動,因而退縮、封閉自己。

  害羞孩子的退縮與不夠主動,使同儕誤以為他們不友善,不易與人相處,導致社交能力不佳,人際關系也不好。較嚴重的甚至被同儕排斥,無法融入團體生活中。如果家有“過度害羞”或“過于內向”的孩子,家長可考慮從各方面協助孩子走出生活的陰影。

  了解個性,支持接納
  家長必須了解孩子的個性,並承認害羞是自然的事實,不必大驚小怪也不必操之過急。在孩子需要家長支持或協助的時候,給予額外的注意和體諒。

  鼓勵突破、培養自主
  鼓勵而非逼迫改變,接納孩子的個性並不表示過度的保護與姑息。孩子在試圖突破時,會有些許的尷尬,此時需要父母更多的鼓勵才會再向前走一步。只要孩子的行為稍有改變,不論表現如何,都要鼓勵贊美他的獨立自主與勇氣。
  改變靠練習
  父母在家應與孩子多加練習人際溝通的技巧,事先的演練在輕鬆氣氛下進行,指導孩子應對進退、待人處世的原則,使孩子自覺有備而來,減少臨場慌亂。例如孩子在學校碰上“上台報告”的課程時,父母應當協助練習使之熟練,增強自我成就感。如果遇到挫折也知道如何去因應面對。

    建立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心通常是建立于愉快的經驗上。為人父母應協助孩子找出自己的專長與特點,針對專長部份。例如孩子對畫畫有興趣,給他繪畫的工具,介紹他參加繪畫美勞的才藝班,給孩子表現的機會。

  在此過程中要注意的是要尊重孩子的興趣,父母盡量避免過度幹涉或強迫孩子不喜歡做的事,以免造成孩子的反感。

  友誼性支持
  過度害羞的孩子在交友上較易遭到阻礙,友伴關系發展欠佳,父母應及時培養孩子的適應力與包容力,由“一對一”的友誼關系發展到良好的社交能力。在處理孩子過度害羞的問題,不可操之過急,以免負向強化孩子害羞的性向,適度的引導有利于孩子走出害羞的陰影,而融入團體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