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柚子媽咪

喜歡簡單的人事物~更喜歡小朋友歡樂的笑聲~^^

喜歡簡單的人事物~更喜歡小朋友歡樂的笑聲~^^

孩子被排擠,父母能做的7件事

2008年09月24日
孩子被排擠,父母能做的7件事
《你在養小孩,還是養猴子?》

孩子即使進入團體生活後,還是無法離開父母的身邊,日常生活都仰賴父母的幫助...

《快樂交朋友》

開學了,面臨新的班級、新的同學,孩子是否擁有辨別好壞的能力、如何融入新團體?

有些孩子在遊戲時沒有人想跟他玩,分組討論沒有人想跟他同組,生日派對邀請名單沒有他;他們就好像一幅拼圖多出來的一片,車子多餘的第五個輪子。如果你是他們的父母,該怎麼辦?


相信並同理孩子
「沒有人要跟我玩」、「沒有人喜歡我」,當孩子難過地抱怨自己被人排擠、被孤立時,父母要相信並同理孩子,因為他們真的很痛苦。


根據一項心理研究實驗,研究者對自願受試者進行一項腦中影像測試,並設計一些任務,讓受試者在社會中遭到斷然拒絕。結果發現,當受試者被揶揄或排擠時,他們腦中影像顯現的幾乎就和身體遭受到創痛的影像一樣。


釐清問題、適度協助或介入

孩子被排擠孤立,父母不可等閒視之,但也不宜心急的擋在孩子前面,把問題全攬在自己身上。「父母的角色先要協助孩子釐清問題,」心理諮商師杜淑芬指出。究竟是因孩子的個人特質,或者社交技巧不佳?還是被欺負被霸凌?傾聽孩子怎麼說,了解問題後,父母才能適度提供協助或介入。




如果是因孩子個人性格、特徵,或社交技巧不足,而顯得與想要融入的團體格格不入,「父母協助孩子看看有沒有調整的空間,幫助孩子提升社會基本技能」,八頭里仁協會副理事長楊俐容建議。仔細觀察其他小孩的穿著和舉止,他們對什麼有興趣?幫助孩子做一些調整,和他們比較一樣,對獲得同儕認同「同一掛」會有些幫助。

(2)學會辨識別人的情感與意圖

有些孩子的確對社交線索的知覺不敏銳或的確有困難,對他人的神情表達或肢體的表現無法精準判讀,變成被同學排擠的「白目」。父母就要協助孩子如何辨識別人的情感與意圖,例如可以和孩子從別人的表情、肢體、聲音來玩「猜猜他如何」的情緒解釋遊戲或角色扮演遊戲。

(3)提供交新朋友的機會

父母也可以提供孩子在不同團體交朋友以及獲得被接納的機會;有時候換了新團體,效果就好很多。從研究實驗也發現,從小被孤立的小猴子,長大後的確會有社會性問題,但如果讓牠和小一點的猴子相處,或者協助牠建立一個比較溫和的小團體,就能提升社交能力。

(4)營造理解同情的團體氛圍

「有時候孩子在學校被排擠是遇到惡霸,父母要介入並和老師聯手來處理這個事件和班級氛圍,而不是只處理那個霸凌的孩子,也不能要孩子獨自去學習面對,」楊俐容強調,大人需要帶領全班討論,要讓孩子們有一個概念,「你可以不喜歡某人,但不能有某種情緒行為出現,就要別人不要跟某人在一起或欺負某人」。

(5)學會優雅轉身,繼續前進

「所有小孩都曾遭拒絕,受過批評、被開玩笑,但那些討人喜歡的小孩懂得如何輕鬆以對,化解這些諷刺和抨擊」,「快樂交朋友」作者蜜雪兒•玻芭指出培養人際挫折復原力的重要,而復原力是可以教導的,因此父母務必挪出時間教導孩子復原力的重要和技巧,讓孩子可以在被拒絕時,仍保持姿態、保持冷靜,優雅轉身離開,繼續往下一次機會或下一個新團體前進。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