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柚子媽咪

喜歡簡單的人事物~更喜歡小朋友歡樂的笑聲~^^

喜歡簡單的人事物~更喜歡小朋友歡樂的笑聲~^^

德國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轉貼)

2008年11月09日
德國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

幼兒教育是成長的第一步 , 這一步能否走好與性格形成和命運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德國人認為 , 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離開父母自闖一片天地 , 與其讓他們面對措折惶恐無助 , 不如從小摔摔打打 , "撞 "出面對人生的勇氣和本事。因此 , "殘酷教育 " 在德國的幼兒教育中成為流行驅勢。
上午9 時,沉浸在冰天雪地之中的德國北部城市漢諾威寒冷無比,然而位於市區的瑪格瑞特幼兒園門口十分熱鬧。孩子們背著碩大的雙肩揹書包,精神抖擻地陸續走進園內,開始了一天的生活。為了深入了解現在德國流行的 "殘酷教育" ,我也走進了幼兒園。

幼兒園是一座兩層小樓。室外有大片的活動場地,草地、沙地、石頭地 ……卻沒有看到國內常見的塑膠地 。孩子們在戶外活動時膽子很大,登梯爬高一點都不含糊。老師們則站在遠處觀察,不怎麼干涉。
衣服穿多了易感冒
我發現雖然天氣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卻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頂多穿一件絨衣,也有只穿半截袖上衣、短褲或短裙。看著我大驚小怪的模樣,陪同我的雅娜老師解釋說: 幼兒應該比大人少穿點衣服。他們精力旺盛幾乎可以用來 ' 發電' 。活動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腫的服裝還會影響他們的靈活性 。"
走進活動室,只見地面堆滿了各種墊子,孩子在上面盡情地翻滾嬉戲。 6歲的喬安娜在圓形的蹦蹦床上彈跳,一不留神把2 歲大的托尼撞倒了。托尼大哭起來,而站在一旁的老師並沒有馬上跑過去安慰他。3 分鐘後,老師走過去溫和地說:"托尼,你剛剛被喬安娜撞了一下,你覺得很委屈對不對 ? 可是你是小男子漢,難道還沒有哭夠嗎? " 托尼點點頭,立刻收起抗議的哭聲,用袖子擦去臉上的鼻涕和眼淚。
我留意到牆上貼滿了 "15 名小科學家的研究學習成果 " 。難道還包著尿布的小孩也懂得研究和寫報告嗎?"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一起玩耍的好處就是,年齡大的孩子會教年齡小的孩子,年齡小的孩子會主動模倣年齡大的孩子 。他們在一起製作東西,牆上所展示的成果就是他們的小發明。 " 幼兒園的負責人蘇珊娜博士笑著對我說,"這種教育模式能激發孩子勤動手動腦,主動團結合作。比如,配對遊戲、合作拼圖、合辦聚會等,讓孩子從小就能體會到團體合作的力量 。"
蘇珊娜博士強調說,來幼兒園的孩子主要的任務就是玩,通過玩來教他們 ,老師只是一個觀察者、幫助者, 要充分發揮孩子的天性。園內以小組和個別活動為主,至於進行什麼活動,由孩子自己決定,可以畫畫、聽故事、到戶外玩,只要是幼兒園內能進行的活動,幹什麼都行。
午餐時間有 3個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到了中午 12時。我看見孩子們三三兩兩地來到餐桌旁。老師把飯盤放在孩子面前,大點兒的孩子自己用勺子吃,年紀小的、不會用勺子吃飯的孩子就用手抓著吃。今天剛剛入園的 3歲大的格碧妮站著不動,一會兒看看這兒,一會兒看看那兒。老師讓她坐在小凳子上,用手勢啟發她自己吃飯。可是,格碧妮不會抓著吃,呆呆地坐在那?堙C老師耐心地用手比畫著教她,卻絲毫沒有要餵她的意思。直到吃飯時間結束,格碧妮一口沒動的飯菜就被 " 沒收" 了。
看到這兒,我有些不解。 雅娜老師說:" 德國人從來不餵孩子吃飯,如果孩子餓了,自己會主動吃的。格碧妮 現在不會自己吃,下次就會了。 " 蘇珊娜博士說: "孩子不會做的事,老師只在必要時給以言語或者行為上的鼓勵和暗示,大人不要強迫他們做什麼,也不包攬,因為那樣可能會抑制孩子 ' 獨立行為' 的發展。幫他完成某些事,日後他就只會做那些別人做過的事,而缺乏創造性。幼兒園提供 3個午餐時間 -中午 12 時、下午1時和下午 2時,孩子自己決定何時用餐。"
在午睡的問題上,老師也尊重孩子的意願。 孩子如果在床上躺 20-30 分鐘還沒有睡著,他可以出去玩。
這讓我想起鄰居 4歲大的兒子米希爾到我家時的情景。 米希爾沒有見過中國的餃子,抓起一隻生餃子就往嘴?媔諢C當我想制止時,他媽媽卻制止了我,說: " 別管他,這樣他才知道生的是不能吃的。 "
大人向孩子認錯
蘇珊娜博士認為, 家長必須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給以孩子儘量多的愛而不是寵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長要常把 "對不起 " 、 " 請原諒" 和" 謝謝 " 之類的詞掛在嘴邊 。由於得到父母的愛護和尊重,德國的小孩從小就參與家庭的各種活動,並提出自己的意見,比如購買什麼樣的家用電器、汽車,如何佈置房間、處理家務等,孩子都可以以 小主人的身份與父母一起商討,父母也願意傾聽孩子的意見,充分肯定孩子正確的想法和行為。
在德國,愛護兒童、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已被列入法律條款。一方面法律規定孩子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和買東西 ,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另一方面, 嚴禁父母"嘮叨、打罵或不愛子女 " ,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雙親。此外,法律還詳細解釋了兒童享有的各項權利。
獨特的抱孩子方式
從下午2 時開始,家長們陸續趕來接自己的孩子。 中國的父母天冷時把孩子裹得嚴嚴實實緊緊地摟在懷?,聽說德國人不這樣做。這時,我看到一些還在牙牙學語的小孩被家長一手抱在胸前。有趣的是,他們的抱法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隻胳膊上,紅撲撲的小臉朝外,後背貼著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著,樣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在瑟瑟的寒風中, " 狠心 " 的家長不給小孩過多的遮蓋,還不慌不忙地走出幼兒園。
蘇珊娜博士說: " 德國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他們需要自然的生長環境,不可過於控制,給孩子留下儘量多的自由發展空間。比如,抱孩子時孩子的臉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視野基本一樣,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動,全身能充分地與陽光和空氣接觸, 有利於他們適應自然環境,茁壯成長。 "
轉載自《環球時報》
發表於 2006/02/28

教小孩怎麼有錢的
猶太人理財教育冠全球 ,對小孩的理財教育有一套獨特的方法,他們會送股票給剛滿周歲的小孩,這是他們民族的慣例,尤其是北美的猶太人。
小孩三歲時; 父母就會開始教他們辨認硬幣和紙幣
五歲時; 讓他們知道錢幣可以購買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並告訴他們錢是怎麼賺來的
七歲時; 得看懂商品標籤的價格,並加深「錢能換物」的理財觀念
八歲時; 教他們可以透過打工來賺錢,並且把錢存在銀行裡
十一到十二歲; 要他們看穿電視廣告的假象,並且執行兩周以上的開銷計畫,懂得正確使用銀行的術語。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就是猶太人,他要求他的孩子在每天睡覺前記下當天的每一筆開銷,甚至告訴他哪裡可以買到更便宜的商品,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學會過節儉的生活。
雖謂為世界第一位擁有十億美元財產的大富翁,但他給子女的零用錢卻少得可憐,而且比一般的家庭要求更嚴格。
他規定:
七至八歲,每周給三十分美元的零用錢;
十一歲至十二歲,每周一美元;
十二歲以上,每周給三美元;
他每周發一次零用錢,並要求子女們事先做出預算並記清每一筆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領錢時交由他來檢查,若帳目清楚、用途正當,下周增發五美分,反之則減。
連大富翁洛克菲勒都用這種辦法,讓孩子從小養成不亂花費的習慣,你還要怎樣寵壞孩子?
盡量 避免孩子養成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優越感,希望他們和普通孩子一樣接受基礎的理財教育,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 賺錢不容易,才容易守成。
過去,我在工作上採訪不少大老闆,包括嚴凱泰、王令僑等被認為銜著金湯匙出生的小富翁,從小的生活並不輕鬆,像嚴凱泰就跟其他孩子一樣要趕校車上下學,沒有大轎車接送。
財富可能歸零, 智慧卻長相左右
「 只要你活著,智慧就會伴隨你一生。」
在猶太家庭的母親啟蒙小孩時都會問:「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你的財產被人搶光,你將帶著什麼東西逃命?」
一般,小孩會直覺地想到錢或是鑽石、珠寶的答案,但是母親會說:「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 智慧 。」
因為 【智慧 】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