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親子關係(網路分享)

2014年05月23日
我某個親戚。
小孩會說父母煩其實是因為,

他爸媽一接近他,就一直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你不該打電動、你該寫功課、你不該玩手機、你該去睡覺」,

卻不告訴他為什麼,也不尊重他的想法,只想立即的達到效果。



更糟的是,在他沒做到的時候,就告訴他「你真的很糟糕」。

這個情況維持十年後,想想這孩子對父母的出現會有什麼反應。



但後來情況有改善了,

因為他的父母不知為何,

竟開始放下成見去瞭解他、跟他聊天、而不下任何的評估判斷。



漸漸的,他覺得他父母的敵意少了,自己才比較敢講真話,

而且在說出來後,甚至還得到真誠的回應和建議!



結果他說,他到現在才感覺到父母的溫暖、也才感覺到自己被愛,

甚至,覺得這個世界都變得美好了…


父母,是這個世界的源頭,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父母,

而父母的所作所為,是影響孩子的完全關鍵,

孩子會如何成長、會如何改變,絕對不會只是因為兄弟、因為朋友、因為情人,

絕大多數,甚至可以說95%,都是因為父母。



既然「3歲看大7歲看老」,那大家覺得這些孩子看的是誰呢?



但各位父母,請不要壓力過大,

因為你們都是愛孩子的,這是天性,所以「愛」已經有了,

而所謂的「尊重」與「包容」,



其實也只是「不帶任何想法的去和孩子溝通」,

也相信「這個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會發生」、「任何想法都會是真的」,



因為只要是從孩子口中說出的真實想法,就有了解和探討的必要,

但是當我們一直帶著某種目的或成見要去跟他對談的話,

就絕對問不到真心話。



如果說,我已經對孩子很不尊重和不包容很久了怎麼辦?

那就慢慢來吧。

我鼓勵所有的父母從現在開始去跟孩子隨性的聊天,

練習「健康開放的互動」。



所謂的「健康開放的互動」,是有階段與層次的,

陪伴=>純關心=>分享自己=>聽他分享。

這是四個不同深度的階段,請讓我來一一說明。


一、陪伴:就是物理距離的接近。

在同一個屋簷下是基本,但最好是在同一個空間裡(一起在客廳或廚房)。

但如果連最基本的同一屋簷都做不到,

父母們就要慢慢開始花些心力製造機會,

一週一次都好,慢慢讓自己有跟孩子碰觸的機會。





二、純關心:就是不給予任何「指令」和不期待任何「善意回應」的問候。

畢竟現在網路通訊這麼方便,

偶爾一句「今天有沒有吃飯啊?」其實並不難,

但不要有「不吃怎麼行?」「難怪你會常生病」這種話出現,

因為這裡頭都包含了「指令」,純關心裡是不能有任何「指令」的。



如果他回「你不要一直問很煩耶!」我們絕對不能生氣,

因為我們本來就不該期待善意回應,

搞不好他正在忙啊?還是跟女友吵架?



最基本可以回:「好吧,你覺得煩我就少問一點囉。」

進階可以回:「我愛你嘛。」



總之就是純關心,單純的「維持互動」就好,

而不要有任何「增進感情的期待」,就是單純互動而已。
三、分享自己:「分享自己的擔憂」是一個好的開始,

但也不要有「渴望回應」的想法,單純「分享」就好,

講完就丟,不要期待,然後結束。



因為我們偶爾展現那「不求幫助」的脆弱,有時會讓兒女感覺親切。



但前提是「不求幫助」,否則他們一定感覺的到,

甚至會覺得我們是在博取同情,那就會造成反效果了。



其實「分享」是重點,

所以不論是好事壞事,跟兒女偶爾「不求回應」的分享,

長時間執行後是會產生某種正向聯結的。





四、聽他分享:這一步幾乎是終點,但也最不容易把握,

因為當前三步都做得好後,有一天或許兒女就想要「分享他自己」了。



這時要很謹慎,要把持住「尊重」與「包容」的原則,

就要做到「只回應心情、只給予建議、但不下決定」這三點。



也就是說,他說他最近喜歡上一個女生,我們最好不要回「你先好好唸書吧」,

而是要說「哦?她是誰?」,再問問看他想怎麼做。



徹底瞭解他的心情、想法,以及聽他說完所有的話後,
我們才可以開始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但要誠實。


例如「我還蠻替你高興的,我兒子要開始青春囉」

或「蛤怎麼辦?我擔心你會開始不專心唸書耶哈哈∼」。

但都要「尊重」,並且把這件事「當一回事」,

因為這是兒女們的心情,即使我們聽起來再荒謬,對他們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只給建議、不下決定」非常難,但一定要做到,

就是不管我們說了什麼,最後一定要讓他清楚

「這只是你老爸我的想法,你會有你自己的,但不管你做什麼,我都會支持你」,



所以我們可以給出我們所有想要給的誠實建議,

只是最後要把決定權交給他自己,這才是健康開放的溝通。





當做到了以上四步,我相信大家的關係就會變好,

但請記住,「不要急著、或勉強自己去做這四點」,

因為在現在的社會裡,或許一年有做到一次四步循環就夠了不起了,

但當然,如果可以的話,一週一次是很理想的,

畢竟感情真的很好的母女,搞不好一天就有365件事可以分享了。





最後,在這裡分享一個奇妙的大絕招:「靜默的陪伴」,

就是用「物理親近」的方式出現在兒女的附近,

然後「放鬆的做自己想做、但完全不干擾他的事(例如玩手機或看書)」,



先逼迫自己跟他的互動「暫時等於零」,直到他「自己開口」為止,

然後才能慢慢走那四步「健康開放的互動」。





例1,爸爸開始每天坐在兒子的房門口看自己的書,

兒子可能會忍不住問:「你在幹嘛?」

那我們就回:「沒有啊,就想跟你靠近一點」,

「神經病」。



但我們還是持續的做,直到他問:「你到底想幹嘛?」

那我們就誠實的說:「其實我想跟你拉近距離,可是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例2,爸爸開始在兒子每次看電視的時候出現,然後陪他看,

他可能會問或「你要看電視嗎?那給你看」,

那我們就可以回「不用啊,你看你的,我只是在這裡放空,我今天累死了」

「可是我怕你會無聊」「不會啊,我根本沒在看其實,你看你的,別管我」



然後我們也真的放鬆,也不針對電視內容講任何話,只是陪伴,

除非他先開口聊,才開始慢慢進行四步互動。



一定要找一件事專心的做,否則那像是在站哨,兒女一定會感覺很不舒服。

當然這一步是險棋,但拿捏得好的話效果其實不賴。





以上都是我自己的生活心得,並沒有任何專業背景的支持,

所以「這只是宥勝我的想法,你會有你自己的,但不管你做什麼,我都會支持你」。





傳統社會給了我們很多限制、很多距離、很多規範,

再加上現代社會的忙碌,我們真的都過得很辛苦,



但如果真心想改善關係的家庭,讓自己更快樂的話,

不妨可以開始試試四步「健康開放的互動」,

不管是父母對兒女、或兒女對父母,都適用,

因為,親子關係是世界上最緊密、也是最不容易被破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