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OYOMAMA

如何做健康的「直升機父母」?

2009年03月02日
作者:丁嘉琳 出處:天下雜誌

近來愈來愈多國外調查及研究顯示,只要「直升機父母」適度帶領,能幫助孩子發展出思辯能力與自信,課業表現更出眾。父母要怎麼做?才能讓親子關係像是放風箏,剛開始線很短,愈放愈長,但是線不會斷…

在少子化浪潮下,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像直升機上頭的螺旋槳盤旋不去的「直升機父母」於焉產生。


以往普遍認為,「直升機父母」過度關心孩子,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但近來愈來愈多國外調查及研究顯示,只要「直升機父母」適度帶領,能幫助孩子發展出思辯能力與自信,課業表現更出眾。


根據《The Capital Times》對美國二十四所大學做的一項調查顯示,與其他學生相比,「直升機父母」的孩子,對大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更滿意。因為,父母會協助尋找各種資源與網絡,幫孩子深度學習,而他們的孩子在寫作和批判性思考等領域的成績較為突出,且更願意與老師和同學討論深層次話題。


特別是當孩子進入大學後,準備從生理成年邁向社會成年,為進入社會做準備;在過去,上大學就意味著獨立生活的開始。而現代青少年成長時期,出現了不斷往後推延的現象。


哈佛大學伯克教學中心主任威京森(James Wilkinson)觀察到,「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有一個特別之處,他們非常喜歡自己的父母,樂於與父母相處。」他認為,這與過去世代的父母時常失去功能(dysfunctional)不同,現在的年輕人非常在意父母的意見,是非常健康的關係。


關係愈密切,父母親就愈難放手。究竟該如何在健康的親子關係上,幫助孩子從高中到大學這階段,發展出良好的學習與生活態度,成為健康的直升機父母呢?



幫孩子邁好大學「第一步」
多位教養專家的建議,父母不能亳無限度呵護,須適度提供援助,幫孩子儘快融入新的環境。在引導與放手之間,宜掌握幾個原則:

Dos
1.平時建立良好溝通
 上大學後,青少年依舊需要父母的關懷與支持。特別是,若能與孩子一同認識新環境,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陪伴,覺得父母看重他。
 去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一千六百名新生中,高達八成五的新生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新生入學訓練。


 在台灣,愈來愈多大學仿效美國的做法。元智大學在新生入學時,舉辦「訪校日」,邀請家長認識學校環境。中央大學由學務長林能暉執筆「給大一家長的一封信」,也鼓勵父母多貼近孩子,了解孩子的學習環境外,也別忘了與他們建立生活的聯繫。


 東吳大學社工系講師黃倫芬建議,每週和孩子吃飯一至二次,聊聊學校及社團發生的趣事,有助建立良好親子關係。若孩子到外地讀書,通過手機和電子郵件、甚至MSN保持聯繫,都是很好的方法。
作家龍應台和十八歲的兒子安德烈,就利用書信來往,溝通彼此想法的差異,也參與了兒子的成長。


2.學習上,斟酌進場時機
 在課業上,大學是獨立自主學習。台灣的孩子學習習慣較被動,父母也可以來個家庭新生訓練,告知大學學習方式的不同。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生命教育部主任鍾美慧,在大學新生入學當天,聽到一位爸爸對兒子叮嚀:「請不要忘記你來這裡的目的。」
 否則,克制力不夠的青少年,容易把大學生活當成「由你玩四年」,卻忽略有些學校仍保留「二一」的退學制度。


 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陳慧慈,曾碰到一位媽媽氣急敗壞地趕到學校質問,「小孩都跟我講沒問題,怎麼突然間就被退學了?」
 陳慧慈建議,在新生期中考後,可針對學習狀況,和孩子討論學習態度,或是親子共讀學校規章等,提醒孩子建立良好的自學習慣。


3.教導尋求資源
 十八歲之前,很多孩子很努力用功,可是卻不知道是為了什麼而努力。上大學後,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追求自己的生涯目標。
 長期從事親職教育的北投八頭里仁協會理事長楊俐容指出,如果家長了解子女在大學的表現、鼓勵他們參加各類比賽及活動,其實都是讓孩子知道,「我所學的學科,將來要用到哪裡。」


 父母都有自己的職業及朋友群,進入大學後,讓孩子提早接觸職場,對他追尋人生方向很有幫助。
 利用寒暑假,讓孩子去朋友公司幫忙或安排參觀,也可以鼓勵孩子對外尋找實習機會。這其中,會牽涉價值觀的探索,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工作?父母可以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感受。


 儘管這個世代與父母的關係前所未有的緊密,卻也有幾條警戒線,會讓父母成為討人厭、過度介入的直升機父母。哪些事不能越界:

Don'ts
1. 緊迫盯人,隨時以電話追蹤
 進入大學後,孩子要求的自主權,相對更大。
 波士頓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的新生講座中,校方就要求家長不要動不動就緊盯孩子的行蹤。諮詢中心主任湯普森認為,「若孩子在大學時接受過獨立人格鍛鍊,在未來職場上面臨難題時,就有自信迎接挑戰。」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像是放風箏,剛開始線很短,愈放愈長,但是線不會斷。父母應引導孩子的方向,在卡住時提供協助,找到出路。


2.「代理」孩子處理生活事務
 只要孩子不喜歡室友、在班上遇到困難,或與教授處不好,父母就趕緊跳出來「救」孩子,甚至幫孩子填入學申請書、選課、或出面向教授抱怨成績評分不公。楊俐容、黃倫芬等專家皆認為,父母管太多,容易造成孩子無法自行解決問題、求助、尋求和解等能力,而這原本就是人生這門課該學的。


3.幫孩子決定人生志向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許多父母熱衷於替孩子決定職涯。結果,孩子沒有來自自身的學習動力,為了滿足父母要求的被動狀態,往往很難學有所成。
 被譽為「華人之光」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年輕時,家人反對他習舞,要他攻讀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碩士,熱愛舞蹈的林懷民,卻在留學行囊中偷偷地夾帶了一雙舞鞋,最後仍奔向舞蹈世界。


 因此,父母要了解和尊重孩子,不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而是協助孩子比較利弊、提出忠告,最後讓他自己選擇。親情是一輩子的聯繫,讓孩子覺得「父母了解我、支持我」,會是孩子面對挫折時最重要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