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甄甄滴娘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代替處罰的十種方法

2007年07月05日
公開
13

   孩子雖然有時像小天使般可愛,有時卻又頑劣固執得像個小惡魔,教爸媽頭疼不已。當孩子實在是太過份時,再怎麼理智的爸媽,也很難不被激怒。這裡提供幾個小祕訣,幫助爸爸媽媽以和平的方式圓滿解決問題。 【方法一】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   避免老是以大人的權威命令孩子這樣那樣,讓孩子有機會作選擇,覺得自己意見被尊重,往往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問他「你想先刷牙還是先洗澡?」本來兩者都不想做的孩子,可能就會勉強選擇一種。 【方法二】尋求其他解決之道   當孩子想做一件會引起麻煩的事時,不要直接告訴他不可以,而是提議另一種能夠讓他做那件事的方式。例如,如果孩子想要在廚房蓋積木城堡,建議他到客廳去玩,因為在那裡可以蓋更大更豪華的城堡。 【方法三】聽孩子說內心的感覺   氣極了的爸媽,往往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試著冷靜下來,問問孩子的感覺,或許你會發現孩子其實也是情有可原。例如孩子欺負弟妹,可能只是因為害怕弟妹搶走爸媽的愛,所以想引起爸媽注意而已。 【方法四】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外,爸媽也要在實際情境中教孩子道理,孩子才會愈來愈懂事。例如,孩子搶弟妹的玩具,問他「如果你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了,你會不會不高興?」,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別人。 【方法五】讓孩子嚐到自己行為造成的苦頭   在無大礙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體會自食惡果的滋味。例如,孩子堅持繼續玩不吃飯,屢勸不聽後,就別勉強他;當他自己餓了要求吃飯,告訴他「你說不吃的,我們就全都吃完了啊!」先讓他餓一陣子,再拿東西給他吃。有了這樣的經驗,他就會知道準時用餐的必要。 【方法六】以有趣的方式轉換衝突情境   爸媽如能發揮幽默感,不但能讓自己不生氣,也能化解孩子的反抗態度。例如孩子不肯刷牙時,爸媽可以說:「我們來試試一種好玩的方法,我刷你的牙齒,你刷我的牙齒好不好?」 【方法七】協商雙方都能接受的辦法   有時和孩子談條件、彼此各退一步也是不錯的方法。例如,天色已晚,孩子還不願意離開遊樂場,可以和孩子協議再玩三次溜滑梯就回家。 【方法八】稍作讓步   爸媽稍作讓步,通常可以立即解決問題,不過這種方式只能偶爾為之。例如,孩子吵著想睡覺,不願意刷牙,爸媽可以說:「好吧!既然今天你這麼累,就不要刷牙好了,可是只有今天喔!」 【方法九】暫時離開,直到自己平靜為止   極度忿怒的爸媽,可能無法理智處理問題,此時最好先離開一下,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做點其他事,例如打電話給朋友、聽音樂等,暫時不想孩子的事。等自己平靜以後,再來解決問題,和孩子好好談談。 【方法十】修正自己的期望   有時換個角度想,孩子年紀小,好動、固執、健忘、沒耐性、自我中心、異想天開,其實都是很正常的。只要自己不要太苛求,事情並沒有那麼嚴重

停、收、等、慢--- 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的四口訣

2007年07月04日
公開
23

父母給愛的方式必須設限,忍一時,能給孩子更強壯的心靈、更卓越的競爭力,停止溺愛,永遠不嫌遲!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闢,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在《溫公家範》這麼說。 對溺愛世代的父母,這句話無疑是當頭棒喝。這群父母往往給了太多的愛,卻不知道「該給什麼」、「該給多少」?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表示,現代孩子最需要具備的十一種大能力(編按:十一種能力包括:同理力、自信力、勇敢力、接納別人的能力、適度的表達力、決定的能力、等待力、親和力、尊重力、合作力、智慧力),經過核對後發現:被寵溺的孩子幾乎樣樣缺乏。 尤其,父母溺愛孩子的「首要傷害」,會造成孩子缺乏同理心。因為孩子從未被父母喝叱「不行!」,他就無法體會別人的情緒、需要、想法。被溺愛的孩子也容易沒有自信,因為父母為他做了一切,他還能做什麼?而總是伸出一隻手要幫孩子的父母,也要小心孩子表達力會有問題,因為在他還沒表達前,父母就已為之代勞了。 所以,不論你的溺愛是放任型,或是過度保護型,父母都要謹記四口訣:「停、收、等、慢」,收回一隻手,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 首先,要停下來。 停:給愛前,先問這是誰的需要? 溺愛的父母在行事前要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要替他做的,是我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 第十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類佳作,樊雪春寫的〈我看見我的女兒〉一文,內容就描述她母親給她的是一份「專斷的愛」: 成長的歲月中,她嫌我洗澡洗不乾淨,帶著菜瓜布好心的把我拎進浴室,做一場脫皮之旅,她洗得很高興,我則是低著頭像一隻代宰的羔羊,就這樣一直幫我洗到十八歲。她嫌我的頭髮太長,蓋住了眼睛,把我拎到理髮店,剪一個西瓜皮。理髮師一面剪,我一面掉著眼淚……如果我拒絕吃下當歸雞,她會滿懷憤怒的把雞吃光光……「沒人要的雞我自己吃。」她恨恨的說。 「母親的背影,是我最熟悉的姿勢。」樊雪春這段話隱喻著,母親的好意和子女的需要經常背道而馳。因此,父母在給愛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這是誰的需要? 收:孩子的問題,留給他們解決 第二,有些事要收手,好父母最好是少一隻手。父母應該問:「現在發生的問題,問題所有權人是誰?」 讓孩子處理屬於他自己的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政大心理系教授鍾思嘉指出,父母這樣做並不意謂停止對孩子的愛,而是肯定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個管教態度對子女而言,就像送給子女一份『信任他』的禮物,不用花錢,卻是一份無價禮品。」 如何劃分問題所有權? 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這事有沒有干擾或妨礙到我的生活?」、「這事對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傷害,甚至危害生命安全?」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就不關父母的事,父母要收手,不要剝奪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父母只要從旁鼓勵和注意就夠了。 等:不立即服務,讓他為自己負責 第三,父母要學會等。等一等,不要立即反應,讓孩子經歷自然與合理的行為結果。 父母一直為孩子做太多不必要的服務,叮嚀嘮叨,結果讓孩子養成不在乎的習慣,父母就得一直扮演「為孩子負責」的角色。 張老師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總幹事涂喜敏舉例,很多父母一早就耳提面命要孩子帶外套、到學校後要記得隨溫度變化穿脫,出門前又親自將衣服穿上。如果這時父母能夠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嘗到沒帶外套的自然結果,父母往後就不需再吃力不討好的提醒了。 鍾思嘉也輔導過一個個案:田先生有四個女兒,在一次家庭會議後,他們同意在晚餐後負責收桌面、洗碗筷,但幾天後,他們忘了該盡的責任。隔天,田太太也停止做早、晚餐,孩子不解。只見田太太說:「很對不起,我實在沒法在又髒又亂的廚房裡做飯。」 接著,田先生夫提議出去吃飯,孩子歡呼的問要去哪一家。想不到田先生說:「我沒有說要帶你們一起去啊!你們得照顧自己,自己想辦法了。」結果,等到他們回來,孩子都吃過了,而且也把廚房整理乾淨。 慢:延後享樂,競爭力更強 第四,要慢。因為延後孩子享樂,是他以後競爭力的來源。 這是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針對史丹佛大學附近社區的四歲小朋友們,進行一系列為期十多年的追蹤研究。當時,他手上拿著兩種零食,讓每個小孩區分出最喜歡和次喜歡的。然後他告訴小朋友說,他會出去這個教室,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不想等的小朋友會拿到次喜歡的食物;如果可以等,但不知會等到何時的小朋友,會拿到最喜歡的食物。 十多年後,米歇爾發現:「等待越久的小孩,長大後處理挫折的能力越好,比較專心,表達力、邏輯力、計畫力等也越好,且其日後SAT(美國大學入學的學力測驗)的分數越高。」這就是被稱為「延後享樂」(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經典研究。 改變給愛的方式:先降低頻率,再找出孩子真正的需求 要父母突然改變與孩子長期相處的模式,並非一蹴可幾。初期,父母可先將溺愛的頻率降低,然後再將「給愛」的方式移轉成孩子真正需要的。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舉例:「很多高中生的父母,花一千小時為他們補習上學接接送送,但大學基測出來,卻只能以分數落點去找志願科系。其實父母應該做的,可能是花五十個小時陪孩子去瞭解適合的科系,這五十小時的影響遠比一千小時的接送要重要。」 「停、收、等、慢」,將你的愛昇華,才能真正對孩子有幫助。

教三歲小孩做家事

2007年06月27日
公開
44

「教育即是生活」,父母可以藉由日常生活機會,讓孩子參與一些家事,如挑菜、擦桌子、摺衣服……,從做家事的過程中,訓練孩子的觀察力、理解力及自信心,建立他的成就感、參與感和榮譽感,除此之外,更可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責任心,何樂而不為呢? 星期天的中午,有很多客人到華華家中做客,媽媽在廚房忙著做菜,爸爸在客廳招呼朋友,兩歲的華華在一旁向媽媽嚷著:「好無聊哦!妳陪我玩好不好?」 「媽媽現在要忙著做飯,怎麼有時間陪妳玩呢?」華華低著頭沒有說話。 媽媽看到華華失望的表情,就對他說:「那你幫媽媽挑菜好了,這樣就不會無聊啦!」 華華高興的點點頭,拿著小凳子,坐在廚房裡幫媽媽挑菜。 「華華好乖呦!會幫媽媽挑菜,華華也可以看客廳一共有幾個人,然後幫媽媽擺好筷子嗎?」 華華興奮的到客廳開始唸:「1、2、3、4……」 此時,所有的人都拍手稱讚華華:「好棒,數得真好,還會幫媽媽做家事。」…… 培養對家庭責任心 從前孩子幫忙做家事,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但隨著時代改變,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全心用功讀書,不必分擔家事;有的則希望藉此機會教育,培養孩子幫忙做家事。「到底應不應該讓孩子做家事呢?」「應該做多少?」「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他們幫忙?」 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老師表示,父母常會發現,孩子幫忙做家事,只做了十分鐘,而大人必須花二倍的時間和精神去善後;前一分鐘還興高采烈拍胸脯保證,會幫忙打掃家庭環境,結果卻只有五分鐘的熱度。孩子的幫忙,令父母感到礙手礙腳、越幫越忙,難怪父母再忙、再累之餘,還是謝絕孩子的好意,自己來忙,才不會引來更多的麻煩。 其實,做家事應當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活動之一。孩子協助做家事,可發展身體上和心理上的技能,包括可以訓練他的觀察力、理解力、應變力及體能。孩子每學會一項新的任務,他的能力和自信心便會向前邁進一步。而藉由做家事,孩子也會有參與感、成就感和榮譽感,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家庭有分責任心和歸屬感,協助他獨立自主。父母要求孩子一同分擔家事,也可減輕自己的負擔,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在教孩子做家事要有耐心且不厭其煩,永遠承認其努力的成果。雖然孩子的熱心參與,可能往往是越幫越忙,如:洗菜、洗水果,濺得到處都是水,父母必須容忍這些混亂,並將每件事分解成小步驟來教孩子。此外,不要叫孩子做一些他能力不及的家事,如:叫一個三歲的孩子收拾自己凌亂的房間,會使他茫茫然,不知從何收起。要培養孩子這種能力,做父母的就要陪著他,一面指導、一面監督,上了軌道後,才可以漸漸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 引導技巧及原則 一個三歲的孩子所能做的家事,想必就只有抹抹桌椅、收拾玩具而已,但對於較大的兒童來說,便可參與打掃家庭環境、洗碗筷或是擦地板了。然而,並非每個孩子一教就能馬上學會,還須有賴父母嫻熟的引導「技巧」和「原則」。 如何培養孩子幫忙做家事,享受做家事帶來的樂趣及成就感呢?以下一些方法提供父母參考: (一) 把握時機 每個小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小時候,看見父母掃地、擦桌子、拖地板,也會依樣畫葫蘆。把握時機訓練孩子做簡單的家事,耐心的告訴他正確的方法,並陪著他一起做完。 (二) 視年齡交托加事 哪些家事可以交由孩子幫忙,得視年齡而定。當孩子牙牙學語、懂得大人意思時,可以叫他收拾玩具,此為奠定日後做家事的基礎。三、四歲左右,可以開始訓練做簡單家事,如開飯前,幫忙排椅子、分筷子,爾後可以教他幫忙擦桌子。和孩子一起摺剛收進來的乾淨衣服,他一定會很高興,因為這些事對孩子而言,都是有趣的遊戲。 (三) 陪孩子一起做 如果孩子對書籍有興趣,此時,可以拜託他幫忙收拾書房,或指導他將書分類放好,這工作比要求他去掃地來得有效多了。此外,可陪孩子一面工作、一面聊天,甚至交換彼此的心得,以增加工作情趣。 (四) 視能力定目標 父母經常要求孩子分擔家事,有時反而造成親子間的衝突,其原因多半來自於不當的要求或過高的期望。因此,視孩子的能力而可適切的目標,才能收到效果,更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五)肯定他的努力 孩子參與家事可以讓他感到自己是家裡的一份子,以身為一份子為責任與義務,增加對家庭的歸屬感,父母要讓孩子有參與家事的機會,並多給予鼓勵讚美,使孩子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及自信心,且肯定自己的能力,並從做家事中培養責任感及積極的人格。 (六)利用家事機會教育 站在媽媽旁邊看媽媽做家事,孩子特別愛問:「為什麼我要吃這種菜?」「那種菜是怎麼長出來的?」也可以讓孩子注意看蝦子煮熟前和煮熟後的變化、什麼菜可以讓寶寶長得健又壯、什麼菜會讓他眼睛清澈明亮,利用一起做家事時間,來個機會教育,讓做家事也能成為經驗分享的好場所。 (七)增進親子感情 孩子與父母一起做家事,不僅可以培養參與感及成就感,從合力完成的家事過程中,將有更多時間與孩子相處,增進親子感情,孩子也會從中體會、暸解父母的辛勞。此外,利用這段時間,聽孩子訴說一些快樂或不如意的事情,也增進你對他小小心靈的了解。 享受分工的樂趣 此外,交代孩子家事時,對較小的孩子,父母應小心不要讓他碰觸刀鋒銳利的水果刀或菜刀;當瓦斯爐上正燉著一鍋熱騰騰的湯,或正在用大火炒菜時,不要讓孩子靠近爐邊;當菜刀等鋒利工具不用時,應該養成隨手收到櫃子的好習慣;不要讓孩子一下做太多的事情,孩子還小,沒有耐心也沒有能力同時把好幾件事情都處理的很好。 讓孩子幫忙做家事,正是提供他參與親子分工合作的機會,讓孩子在你身邊當幫手,不僅可以讓他學到獨立自主,同時也能讓親子間一起享受工作的樂趣。別忘了,孩子可以從工作中得到成就的滿足,及對自我的信心。所以,不要從小就把孩子趕出家事外,如此一來,你和孩子都將失掉許多值得學習及享受樂趣的機會! http://www.mama123.com/b/bb/bbc/bbc_03052003/lower.ph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