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2009年06月04日
試闡析陳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概括性?

吳美慧老師:

俄國文論家別林斯基說過:「偉大的詩人談著他自己,談著我的時候,也就是談著大家、談著全人類。人們在他的悲哀裡看到了自己的悲哀,在他的心靈裡認識到自己的心靈」。這指的是藝術家所表現的,決不只是他個人的情感而已,而是表現了他認識到的人類情感。在我國古代詩詞中,儘管表達的情感品質和容量有高下、厚薄、深淺、大小之別,但相同的是任何詩詞作品「獨感」是前提,如果沒有從一己的獨特經歷和感受出發,作品抒發的情感必然是空泛無根的;但若只限於「獨感」而無法跳出個人生活和情感的小圈子,也就難以在最大的程度上引起讀者共鳴。所以,獨感只有指向共感,盡量提升為人類普遍共通的情感,才會具有非凡的動人力量,才能成為經典作品。經典作品,既有民族關懷,又有人類關懷;既有現實關懷,又有終極關懷。以下你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初唐詩人陳子昂出身世家,從小有匡時濟世的理想,他的政治見解和才華雖曾被武后賞識,卻因為言多切直,屢屢碰壁,甚至因事入獄。

他曾兩次從軍邊塞。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 696 年)契丹叛變,陳子昂隨建安王武攸宜出征東北,參謀軍事。武攸宜沒有將略,又驕傲輕敵,導致前軍失利。陳子昂積極進諫,自告奮勇,願為前驅,但武攸宜謝而不納。他再次進諫,反被貶為軍曹。陳子昂滿懷悲憤,登上薊北樓,寫下了這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全詩幾乎沒有沒有寫景的文字,也無法探究其比興象徵意義,而他用的是概括性很強的人事意象,他的詩主要在表達懷才不遇的感慨。而這種情感在屈原的<遠遊>「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及阮籍的<詠懷>詩「去者餘不及,來者吾不留」大體相同。

他要讓這種自己的感受超越,普遍化而成為人類的「共感」,於是將所緬懷的歷史人物和他們的事蹟抽象化。他追念燕昭王用賢的事蹟只以「古人」一詞概括之;並且以「前不見及後不見」的句式,讓「古人」與當今的「來者」之間構成一種時間上的巨大跳躍,以天地之悠悠,讓登幽州台歌不拘泥於一地之景物、一時之人事,極大地拓展了詩歌所歌詠的時間和空間,從而構成了廣闊無垠的意境。「獨愴然而涕下」將被抽象化的古人、來者、天地與抒情主人公相互映襯,「獨」字更突出了歷史至久,天地至大,兩者悠悠,而自我至為渺小,至為孤獨,這正是抒情主人公強烈的悲劇性情懷,而這種悲劇性情懷,也是許多人在生命旅程中所面臨到的,所以深具概括性,也自然能撼動世世代代讀者的心靈,引起人們巨大的共鳴。 ( 概括的意思就是總括,是一般性而不是單獨特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