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WUWOW線上英文】好評回文活動將延後於4/24開跑,為感謝配合,BBH將提供神秘加碼好禮唷,敬請期待!

yagisu

童年會傷人

2018年03月16日
童年會傷人�留佩萱.小樹文化
1.就算成年了,童年創傷並沒有離開你,而是以另一種形式跟隨著你;無法信任另一半、有憂鬱症或焦慮症、覺得沒有人愛自己、常常覺得達不到他人期望、習慣逃避衝突、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所以經常委曲求全,或是健康亮起紅燈,受困於各種身體上的疼痛。童年所承受的「惡性壓力」不會讓你更強壯,只會傷你更深。

2.「惡性壓力」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ACE測驗裡詢問的創傷像是肢體暴力、性侵、疏忽、父母長期冷落、羞辱、嘲笑、貶低等等,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身上就像綁了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會爆炸。

3.當孩子承受太多恐懼時,他們甚至會切斷所有感覺,築起一道牆杜絕所有情緒,變得麻木、沒有感覺,就不用感受傷害所帶來的恐懼,這也是一種身體保護機制。

4.家庭裡的傷害往往世代相傳,很多時候,父母用不適當的方式對待孩子,因為自己小時候也被這樣對待、也受過傷害。唯有被好好愛過的孩子,長大後才有能力好好愛別人。

5.了解自己的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就能降低自己成為孩子惡性壓力的來源、減少傷害,並且提供孩子更健康的童年。

6.孩子的大腦發展順序:情緒腦→理智腦
下層腦掌控情緒,上層腦掌控思考與決策

7.如果以為體罰後多給孩子愛和溫暖,就可以抵消體罰的負面作用,那就錯了。無論如何修補,都無法消除體罰對孩子的影響。

8.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的管教目的是幫孩子理解「為什麼做錯事情」。但是,體罰會讓孩子的注意力從自己的行為轉移到即將被打而產生的害怕、恐懼情緒,像是:「不公平,明明就是哥哥先打我,為什麼要懲罰我!」當孩子被情緒佔領,就是被下層腦掌控了,你也失去讓孩子思考、學習的機會。

9.看不見的傷口:言語暴力反而傷害孩子更深
言語傷害不但沒有教育效果,反而讓孩子長大後,繼續用這些負面核心信念看待、解讀事情。成年之後,孩子可能在親密關係中沒有安全感、工作職場上處處碰壁,或是承受各種身體健康或心理情緒問題。

10.每一種創傷對孩子來說都非常嚴重,但是父母可能不這麼認為,你可能會覺得,這些嘲諷、貶低的話語是為了激勵孩子、讓孩子更上進。但是許多研究都告訴我們,這些傷人的話語不但沒有效用,反而讓孩子在成年後,受困於各種身心健康問題。

11.每一句負面語言需要五個正向語言來平衡,才能維繫良好關係。

12.在父母高度控制的環境下,孩子就失去了嘗試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沒有機會讓孩子建立自信與能力,孩子就會更不敢嘗試、不敢犯錯、常常責怪自己。於是,他們更容易焦慮、倚賴大人替他解決事情、更容易有憂鬱傾向。

13.孩子有時候需要家長的介入與幫忙,但多數情況下,你可以做的是陪伴與支持,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14.當孩子有機會嘗試、失敗、然後再嘗試,就可以理解失敗是難免的,就不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的人」;孩子可以體驗到:犯錯沒什麼了不起,再試試就好。當我們放手,就可以發現,孩子能做的事情比我們想像中多很多。

15.父母應該是孩子可以信任的人,讓孩子覺得安全與可靠,但是如果孩子連最值得信任的人都無法依靠時,孩子長大後在親密關係或是人際關係中也會產生許多障礙,造成衝突和困擾。

16.爸爸與媽媽不斷找出「證據」指控另一方是個不合格的家長時,只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報復對方,完全忘了自己還是孩子的父母。孩子被捲入大人的紛爭,在學校和家裡都有非常多行為和情緒問題,到處打人、吼罵、無法調節自己的情緒。

17.孩子在父母離婚後充滿許多不確定性、焦慮與恐懼,他們最不需要的,就是再被捲入大人的戰爭中。

18.被性侵的孩子中,大約百分之九十的受害者是被認識的人性侵,只有約百分之十的受害者是被陌生人性侵。當施暴者是孩子認識,甚至信任的大人,孩子會感到更困惑、更不敢說出來,也讓父母更難察覺。

19.藉由覺察自己的過去、了解自己的言行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你能找到辦法,避免給孩子不必要的傷害和惡性壓力,給孩子健康的原生家庭。

20.孩子需要可以信賴和依靠的大人,身為父母,你可以選擇當這位生命中重要的人,當孩子的後盾。孩子遇到挫折和壓力時,知道你會支持他;孩子感受到被保護、受到支持,就有足夠的復原力處理困難。

21.父母要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不能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22.孩子被下層腦掌控時,父母要幫孩子重新啟動上層腦,孩子才能開始思考和學習。如果用打罵、恐嚇、威脅,只會讓孩子恐懼,繼續啟孩子的下層腦。

23.若父母能夠改變看待孩子的眼光,就能換一種方式回應。

24.父母必須花點時間好好照顧自己,因為,你的情緒會傳染給孩子。當父母能夠照顧好自己,讓自己身心健康、情緒平穩,這樣才能好好處理孩子的問題。

25.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覺得被理解。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開心、難過、生氣……每一種情緒都很正常,而父母要做的,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

26.心理學家潔妮絲•韋伯博士用「情緒疏忽」來形容常常否定孩子情緒的父母。她認為:「在情緒疏忽下長大的孩子,常常會覺得『我的情緒不重要』,也因為孩子的情緒經常被否定,他們無法理解、信任自己的情緒;長大後,孩子可能會覺得內心空虛、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和他人連結,或是覺得自己有問題,但又說不上來到底哪裡有問題。」

27.一些孩子害怕或難過的事情,在大人眼中看起來只是「小事一件」,但是,對孩子來說卻很重要。孩子感受到的每一種情緒都是真實的,請讓孩子擁有這些感覺,不要否定他的任何一種感受。

28.家長都希望孩子開心,看到孩子傷心難過,父母也會難受。但是,一生中,不可避免會經歷各種負面情緒──悲傷、痛苦、氣憤、羞愧或是緊張焦慮……每種情緒都是正常的,我們不能奪走孩子的負面情緒。
情緒來了也會離去,父母要做的是陪孩子感受、接納並同理孩子的感覺、教他們如何適當處理情緒,孩子才有能力面對各種挫折與困境。

29.孩子也需要練習覺察,當他們能夠感受到情緒,才能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

30.當父母急著幫孩子想辦法時,孩子就錯失練習解決問題的機會。

31.每一次的衝突和爭執,都是孩子學習的機會。父母要做的不是立刻替孩子解決問題,而是把機會留給孩子,提供陪伴與協助,讓孩子練習使用上層腦,幫助孩子增加自我調節的能力。

32.如果父母能向孩子示範健康的情緒處理方式,孩子就能學會用適當的方法平撫情緒。父母能夠穩住情緒,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33.成績並不是決定未來成功與否的關鍵,孩子的社交情緒技巧才是。如果父母願意花時間與孩子互動談心,就能幫助孩子學習社交情緒技巧──聊聊孩子心裡在想什麼、有哪些情緒、有沒有碰到什麼有趣的事情,或是生活中和學校裡遇到哪些挫折與壓力?孩子在與你聊天的過程中,能夠辨認自己的感覺,並且思考要如何處理挫折與情緒。

34.你可以試著用聊天談話取代嘮叨,每天花時間和孩子講講話、增進親子關係;親子關係良好,很多事情都很容易解決。

35.特別親子時間讓孩子掌有主導權、可以自己做決定,並且有父母百分之百的注意力。所以,請父母記得把手機收起來、關掉電視,把所有心思放在孩子身上。因為,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是教養中最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