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臺灣山林野趣

2018年10月22日
公開
39

臺灣山林野趣�劉伯樂.幼獅 世間的美景盡在個人方寸之中,美好的境界也都存在自己腳步之間。 〈跳石海岸阻斷婚姻路〉 海洋受到原油汙染已經是國際問題。生而自由的野鳥們,無論高山險阻或大海橫隔,都可以來去自如。人類環境汙染恐怕才是牠們最大的隱憂吧! 〈迷路山毛櫸〉 森林是自然環境重要的一部分,無限度砍伐,竭澤而漁的後果,是自然的浩劫,也是人類的災難。 (太平山翠峰湖)步道沿途沒有名山大川,只有參天紅檜和臺灣杉夾道相伴。無倫什麼季節、什麼天候,只要踏入步道走進自然森林,就像是回到了心靈的深處,觸碰了人類原始本性一樣。 文學家曾說:「如果忘掉不同路向,我會答覆你,人類雙腳所踏都是故鄉。」 〈火炎山九九峰〉 九九峰又叫作「火炎山」。顧名思義這座山的外貌,就像是燃燒中的火焰形狀一樣,擁有許許多多大小不一的尖峰突出稜線。奇怪的是:構成這座山的地質,既不是土壤,也不是岩石,而是一粒粒卵石組成的礫石層。 是什麼樣的作用力和工作天,把這些石頭壘壘堆積成一座一座像火焰一樣的尖峰呢?渺小的人類無法想像,只能用「渾然天成」來解釋它的成因,用「惡地」來評價它的良窳。 〈塔塔加高山風情〉 強風中夾雜細雨,紅榨槭殘餘的葉片,岌岌可危的掛在樹枝上,似乎還眷戀著偶爾出現的陽光。透著光的葉片,正閃爍著秋日山林最後的榮耀。不過終究還是不敵寒涼,哪怕只是微風輕拂,彩葉還是片片飄落。地面上早已像調色盤一樣鋪滿了繽紛彩葉,有些葉子在落地前還要賣弄,以優美的弧度和輕柔的身段從樹上落下,在草地上翻滾。 臺灣高山的植物相呈「垂直分布」。一座臺灣高山就可以擁有北迴歸線和北極之間,歷經熱帶、溫帶、寒帶的所有植物了。所以,有人說「一個臺灣等於半個地球」,確實也不為過,只需在阿里山區的塔塔加鞍部,就可以看到相當於寒溫帶的動植物生態。 不過,土地在經濟發展、利益掛帥的前提下,檳榔、茶樹、咖啡這些經濟作物,鋪天蓋地滿山滿谷的種植,已經慢慢取代原始林相應該有的山貌了。 〈上帝的部落〉 為了防止褐鷽危害,部落農人在小米田附近張設捕鳥網,意圖嚇阻褐鷽入侵,可是效果並不彰顯。褐鷽面對這一大片美味食物,總是成群結隊呼朋引伴而來,飽食之後呼嘯而去。在自然界中辛勞的農人和饑餓的野生動物,永遠無法和平相處。 〈隱晦的祕徑〉 十八世紀中葉以來,西方列強於未開發的東南亞地區頗多垂涎,常藉著種種理由進行侵略,以達到殖民的目的。侵略必須借重武器,硫磺正是那個年代重要的戰略資源。原來探險隊以「尋找船難失蹤的歐洲人」為藉口(干他們什麼事?)實際上是想要探查北臺灣的自然資源。而「硫磺」正是侵略者真正的目的。 〈古道浪淘盡〉 一條臺灣現存最原始的臨海古道,在一片拓寬、通車和便民聲中苟延殘喘。抗議的布條和保育宣導的告示牌兩相對峙,無聲的謾罵更加深了古道存廢的爭議話題。古道南北兩端的臺26線,早已經鋪好了柏油路面、路燈和道路護欄以及里程標示,全部以文明設備披掛,以快速、先進的姿態,一再訕笑著夾在中間這一小段食古不化、齷齪不堪的古道。通車的野望,隨時可能召喚怪手和壓路機,輕而易舉就可以抹煞歷史痕跡,吞噬先民的足跡。 現在的臺9線通車以後,臺東和屏東之間往來便利,古道被冷落了。塵封在古老的時空裡,甚至有一陣子還乏人問津。幸好也是交通不便,使得人為產生的變化趨於緩和。古道有了休養生息的空間,在有心人士疾呼奔走保護之下,勉強保留部分原貌。 阿朗壹古道緊臨臺灣東部海岸,行路人必須研判、退潮時間,避免海浪侵襲。 全程四個小時的腳程,好像穿越了四百年時空,緬懷先人一步一腳印的開路精神,那一粒粒數不清的卵石,印染著先人的汗水,波瀾壯碩的海濤,一遍一遍重複訴說著拓荒精神。保留一條僅存的古道,讓我們保存可以和歷史溝通對話的管道吧! 〈瓜石黃金夢〉 走在雜草叢生的小徑中,偶爾還可以看到封閉的礦坑、軌道和簡陋的機具,或標示著「危險,勿靠近」的豎井,以及好幾條像巨龍橫臥山嶺一樣的大煙囪。可以想見當時為了採礦,真是無所不用其極,讓毒龍盤踞山嶺噴煙吐霧,對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黃金耀眼貴在虛榮;土地質樸擁有永恆。為了可以取得那黃澄澄的貴重金屬,對土地深掘、開挖,爆破沖刷、篩洗,一旦取得了黃金,虛偽、炫耀、巧取、豪奪,人類的理智受到迷惑,一味追求虛榮,加諸於環境如同飲鴆止渴。 金花石蒜開花綻放在崎嶇山壁上,這種美麗的植物只見花不見葉。半年生的金花石蒜,不開花的時候,葉片會和禾本科草葉,一起混雜在荒山野嶺中,像是深埋的黃金一樣。 這種稀有罕見的石蒜科植物,不在乎土質貧瘠或地處懸崖峭壁,只要是開花季節,一朵朵金花從雜草叢中冒出來,也像黃金般閃閃發光,再度照亮這一片飽受蹂躪的大地。 晦暗的路燈慵懶的照著山路和民家,遠處捕鎖管的漁船相約出航,漁火點點好像螢火蟲在夜空中飛舞一樣。金瓜石居民經歷了開發、繁華所付出的代價,現在他們以安靜、平淡自處,深深體會:沉默才是金的道理。 每年八、九月間,金花石蒜盛開,取代了黃金成為地方上耀眼的代表植物。 經過黃金熱潮洗禮後,金瓜石的民宅以樸實為貴。居民都認為平靜安逸的生活才是天地至寶。 〈國境之南──墾丁〉 三月間,冷氣團的威力減弱,南風帶來溼熱的空氣,綿綿細雨和濃霧籠罩半島。

秋天的墾丁

2017年11月21日
公開
48

秋天的墾丁:恆春半島的自然生態觀察日記�杜虹.晨星 熱帶的呼吸 散步草原,白日的炎熱盡釋,明淨月色浸透全身,紅塵種種在此時都沈澱為胸間無限寧靜……。 這段時日,我其實也是不好受的。自小撫育我成長的祖母長壽辭世,我雖沒有流淚,但一股幽沈的不捨卻時時盤旋心頭,只是當我如此刻般獨自沈浸在大自然中,哀傷便彷彿淡了、平緩了。我相信,雖然生命中許多傷心的事都不會真正從心中消失,卻可以被好好收藏。山水於我,便是心靈貯藏室的延伸。 朋友帶走熱帶艷陽與海風的記憶,我卻在她剛離去的夜晚,呼吸著熱帶月光裡的清爽空氣。 紫背鴨跖草 紫背鴨跖草是生長於森林底層的耐陰性植物,四季皆開造型精巧的紫紅色小花,但最令我著迷的,卻是它的葉片。 採光罩下的中庭花園內,紫背鴨跖草正精神奕奕地鋪疊如毯,每一片葉子都在微光裡吐露寧靜的銀輝……。 自然造物,各有適所,人應該也不例外吧。 小小幸福 人與人之間,必須熟悉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如此自在地沈默相對吧。我們彼此都明白天地之美在對方心靈中的份量,所以只需陪伴對方安靜地走著就行了。 胖弟與小蝙蝠的邂逅 其實,我自己也是這幾年才學會尊重自然界中的捕食現象,但那種因為懂得,所以袖手的情境,並不等同於毫無知覺的冷漠。 秋天飛起來 為了等候鷹群,每個秋天我們都來這個亭子,尤其他為了紀錄旅鷹數量,更是天天報到,為什麼我們老是看到這植物的果實而沒看過它的花?想來花期恐怕很短,短到我們一不留神便錯過了。大自然就是這樣子,同一個地方你年年守候,還是能有不同於以往的小小發現。 奇異的紅雲滿天,水畔鳥影不斷,大隊鳥群離去必有部分返回,返回的鳥群又再集結,不死心地一次次嚐試南飛;往返的旅鳥交會,天空撒下幾聲嘎鳴,我的心緒隨秋天飛起,一切塵事都在思緒之外。 台灣欒樹 熱帶地區植物的蟲害與病變不少,一整片的大葉子受到感染時容易蔓延,分裂成許多小葉則可降低感染率。羽狀複葉,一舉數得。 台灣欒樹是一種對季節感應極為敏銳的樹:冬日乾旱的氣候裡,會脫去身上的葉片以減低水分蒸散;春來則嫩紅、新葉萌竄,滿枝鮮翠;夏末點點黃花綻於樹冠,風搖金雨落;入秋後黃花紅果同見於山林,為季節粧點氣息。這美麗的樹,是台灣特有種,也就是說:在地球上,只有台灣這個島嶼有這種樹天然存在。 度假的方式 浮水仰望夕陽裡的雲天綠樹和青山,忽然對世事有點領悟。因為在國家公園工作,常接觸到各類型的遊客,以往我和同事對來到國家公園卻留在旅館不出門的旅者,或遠道而來只盤桓一宿看場公園簡介即離去的外賓,總充滿不解,這趟意外的旅程卻讓我醒覺到:以往或許太侷限於「專業」的範疇中了,誰說來到國家公園就非得各處探看自然生態不可呢?愜意享受一段自在悠閒的時光,也不失為度假的絕妙方式。只不知我此番旅遊型態的改變,是否也反應出了年紀? 與好友共明月 不管他給吃什麼,我總覺特別味美,可能因他加了友誼調味。 「教我認星座吧。」我知道今天教他,他明天可能就忘,但那也無妨,為好友重複述說美麗星空,也是件愉悅的事。夜已深,冬季星斗正東升,偏斜的月隱不住那些明亮的星星,星光與月華相映,層層把人包圍……。我將滿天星座連了兩遍,又應要求說了幾則星座神話,然而在朋友以科學精神重重提問之下,神話都成了笑話。 山芙蓉 其實開車賞花也是不錯的。山芙蓉可說是秋日墾丁最明麗的花朵,雖說全世界只分佈在台灣,但在恆春山區卻是相當常見的植物,半島上的山村人家門前常有一棵山芙蓉大樹在秋天開滿花,也許是在開墾建屋時刻意留下的。有時山路小徑上轉個彎,在人蹤已渺的舊厝院落,仍能看見山芙蓉自開自落,頗具詩境。 山芙蓉一旦開花,要看不見它是不容易的,不過,可不要在陽光西斜後才去看它,因為日光一淡,它就開始閉合入睡了。 雨的草原 路,其實只是青草間的二道車轍。 疏雨敲窗,風過長草起浪,我們在雨的草原行車如行船,我慶幸我們開著一輛高底盤的車,而開車的人不是我。他在收割後堆捲成圈的乾牧草旁停下車,聽風、賞雨、看風雨中的青草。 看雨,我一向習慣登高台,總覺由上而下的視野才能空闊無垠,芊芊草原則適合充當雨的舞台;然而來到舞台的中央,才知是以往過於固執了。草原上看雨在遠處礁林間作畫,水霧如簾,一層濃似一層,漸遠漸迷濛,重重山林渺渺茫茫……。這樣的角度,雨多了幾分靈性優雅。「真不像墾丁。」我說。 雨後 使海水變色的是泥砂,山坡上、馬路邊那一塊塊逐次失去綠林的土地則是泥砂來處──當一片森林被砍伐,除了原來居住其間的生物失去生存棲所,裸露出來的表土也會隨雨水流入河川、匯入海洋。而一下雨海水就變色,影響所及也並不止於視覺美感或觀看者的心情,這些使海水變色的泥砂,最後會沈降至海底,覆蓋海中珊瑚,造成珊瑚窒息、魚貝失所,威脅珊瑚王國的存亡。 若論國家公園外,山林消失的狀況無疑更加慘烈(有一回風雨中自花蓮開車回墾丁,沿途海洋教泥漿浸染的場面令人怵目驚心,墾丁海域的黃濁度還算最輕),區外的山林濫墾也同時威脅著國家公園內的海域生態──因為河川,山與海血脈相連,陸地的每一寸傷痕,疼痛都由海洋一同承擔。 一條條蜿蜒匯入珊瑚海洋的溪河,一路流經多少個「管理單位」呢? 雨後的天空,深邃得像一道謎題,雨後的海洋,黃藍分明。 旅途 秋天的旅行,原只是在忙碌的間隙找個理由,藉旅途風光與一位朋友好好說說話。漁港的鮮美肥蟹只是這趟旅行的終點,而在去來之間,我已攬下旅途中的秋日風景,且與朋友共度了一段愉悅時光。 島嶼的美麗與哀愁 這四處的垃圾,反映出的是我們無法掩飾的遊憩水準。 濃艷霞光裡,看著遠方如畫山海與腳邊凌亂垃圾,我彷彿看見這個島嶼的美麗與哀愁。 凋落 在科學文字中,凋落物被定義為死亡的植物器官,包括葉片、枝條、花、果實及種子等組成,是森林能量流動及養分循環的重要路徑。這樣的凋落物,看起來似乎有些沈重,但若從「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自在飛花輕似夢」、「一川煙草,滿城風絮」的角度看,死亡的花、葉或種子便轉換成極具美感的動人畫面了。「角度」二字,讓天地間事,有著懸殊如正反兩面的可能。 月橘往事 隨著歲月的推移,我早已遺忘病人的名和姓,也與林老師失去聯繫,但這段往事卻與月橘花香交織,在記憶底始終清晰。或許,林老師並不知道她有一位學生,對這件往事如此牢記;也或許,林老師當年並不存心教導我做人與做事,而流水浮萍,在生命與生命交會的過程中,因緣成就。 月橘花香令我想念林老師,而每當我想起林老師,心底便有花香湧溢。 空地 直到有一天,長官突然發現草海桐的野氣亂了庭園章法,於是一天的功夫,草海桐被截枝斷葉成光禿矮籬,並被大舉挖根縮窄地盤,庭園豁然開朗,陽光暢快奔躍每一處角落。 這最平常的陽光,改變了空地生態。土壤中富饒的種子庫開始一場不顧後果的競爭。 土壤中盡是各種植物的種子,除非環境改變,否則任何困阻都擋不住它們生長、繁殖的決心與行動。 果然一個月後,院中空地又是滿目欣榮。 種子需要充足的日照才能發芽,在陽光被擋在草海桐葉叢外的年月裡,這些生命都在土壤中耐心地等待萌發時機。 如今陽光來了,土壤中的生命爭先恐後自休眠已久的種子裡蛻蹦而出,直衝人心……。哎!何必插栽嬌貴的奼紫嫣紅呢?如果我們懂得欣賞生命,那麼只要給空地一點自由,就有機會閱讀土地的奇蹟。 樹頂光陰 雨來了,我反正無處可躲,乾脆張開嘴與綠色植物一同迎接旱季甘霖。 我一向不是個忙碌的人,但也不曾這般徹底清閒,閒到可以靜看光陰的移轉,閒到公事私事情事都上不了心……。我不覺輕鬆的笑著,在老師架設的高塔上,承接陽光雨露,宛如一株著生植物。 檸檬香蜂草 夏末到田尾旅行時,看見花店裡一叢爽心的綠意,那泛著綠光的葉片令人感到生命的活潑喜悅。搓揉葉片,滿手清涼檸檬香,看名字,是檸檬香蜂草。 我重新更正栽植之道,但同事的香草還是愈來愈憂鬱,我的這兩株倒是日勝一日蓬勃。原因再清楚不過,因為我有換盆而其他人沒有。原本生意盎然的香草在狹小的盆中,很快便將土壤中的養分耗盡了。養花原得有閒情與殷勤,而鬱悶的心,理不出活潑的花草。不知哪裡可以買到塑膠做的抗憂鬱香草? 關心 經驗告訴我,成全他人的關懷比讓他人理解你、支持你來得容易。我明白他是好意,若他一個人獨自散步,他也許會感覺孤單無聊吧?我們總難免以自己的想法去看待或關心別人。 對於我們所關心的人,還有什麼比支持他走他想走的路更重要? 寧靜的戰場 綠色戰爭安靜激烈而自有章法,但人類的活動卻不經意地擾動著這自然的章法;隨著人們開墾的腳步,一些善藉人類助力開疆拓土的陽性植物(如銀合歡),已成為最優勢的競爭者。但在無人為干擾的森林中,各種原生植物固守著族群領地,這類植物是毫無插足餘地的。 季風暫歇,葉落有聲,當我停下解說的言語,森林群樹在生生死死之間,仍然一片寧靜。 咖啡的滋味 「睡不著,看書寫稿不正好?」 她說得愜意。怎奈在肢體疲累而意識清醒的深夜,唯一的結果總是輾轉反側地在記憶底翻箱倒櫃,偏偏這樣的時刻,歡樂的記憶多已睏倦,一一浮現的,多是平日不願重提或刻意收藏的往事,舊思一起,入眠就更難了。 尋常星夜 在日夜遞嬗、四季流轉間,天地時有大美,只是我們常不經心地錯過了。 黃菊 一個星期過去了,其他各色花朵非枯即萎,唯有黃菊依然鮮亮,花序中央蜷縮的新花漸次舒展,瓶花更見燦爛;十天過去了,黃菊仍無褪色與枯萎的打算,同事們開始驚訝於它的保鮮能力;二個星期之後,黃菊依舊在瓶中端莊肅穆,我惋惜這麼好的花竟被視為喪葬與草賤的象徵。玉瑩卻說:就是因為端莊肅穆又耐久,才被用在喪葬上吧。 三個星期之後的今天,我清理掉花色已褪的黃菊,明白了象徵之外的菊的本質。 琉球來的貝殼 至於琉球的貝殼與墾丁的貝殼之別,其實只在於人的想法。生態系統無國界,人們都生活在一個由大氣層保護的地球村中;而對今日的旅人來說,旅程也早已無疆界。 秋去了 落山風又吹緊了,秋天也到了最後。 每年秋天到了最後,墾丁的欖仁樹葉片便轉紅了。車緩緩行過生長著大片欖仁樹的熱帶海岸林路段,一片紅葉恰巧飄落車窗上。 我在海邊停車取下卡在車窗上的紅葉,心裡對秋之將去,有些不捨。我知道秋去後,風將更吹更狂,大地會愈來愈蕭瑟。 風裡的海邊,每一道浪都似長了水霧的白髮,白髮逆風飄揚成一片迷茫。我背風向海而立,時時不能穩住腳步,而在步履踉蹌、散髮鼓衣的狼狽之中,心底卻品味出一種精神上的解放。風,吹吧,吹吧,再吹吧。不吹夠這樣的風,怎能懂得墾丁?半島上的生態與人文,都受這風絕對的影響。閉上眼睛聆聽風的呼嘯,那山海間的嘯音,是半島最道地的歌吟。 海天蒼漭間回思這一季,不禁自己笑了起來──真是個美麗的秋天。

地球的心跳

2016年11月27日
公開
48

地球的心跳�廖鴻基 主編.幼獅文化 【山•虔仰】億萬年蜷縮在地底中心的神獸蘇醒,耐不住渾身灼熱擠壓,身軀不斷掙扎伸展,破殼而出成一處處隆起的山巔,各自俊秀壯麗。薄雲繾綣,掩住她的瞬息萬變,那是萬物仰望的神祕。 〈三月合歡雪〉陳列 太陽升至奇萊北峰的稜線上。 我回去山莊煮咖啡,時而抬頭看山。 厚厚地積在屋頂上的雪,昨天融化了一些後,有的來不及滴落而被夜裡的冷氣凍結成許多枝尖削的冰柱,高高垂懸在屋簷邊。此時則又開始融化了,先是一滴一滴地落,然後轉為快速連續而下,在陽光的照射裡有如亮麗的銀珠串,淅淅瀝瀝地在窗口的雪上響個不停。後來,有的冰柱整支掉落,碎片甚至撞到我的身上來,驚起在窗外漫步的金翼白眉。 這些臺灣特有的鳥,真是貌如其名啊;雙翼銀藍中泛著金黃,眉毛既白且長。牠們有時一隻、兩隻或是三、五隻,在堆疊至窗口的雪上與窗外不遠處的幾棵冷杉間來回飛躍棲停。牠們毫不畏懼人,經常自在地走到我伸手可及的地方,尾部上下擺動,和我那麼近,使我感到莫名的歡喜。然而牠們卻無平常的熱鬧喧譁,而只偶爾低沉鳴叫,叫聲中似乎還透著些微的寒涼和寂寞。 我不清楚牠們是整個冬季都待在這個冰天雪地裡,或是在遷降之後最近才回來的,但牠們卻使我想到,對所有的野地生命而言,寒冬畢竟是相當殘忍的季節。在雪封的大地裡,絕大部分的生命是沉滯靜止的,有的甚或死亡了,如昆蟲;有的則長期睡在重雪下,將身體的功能降到最低,如箭竹、虎杖和高山鼠類,或者如一些鳥類乾脆出走他地。所有的動物和植物,都在大自然的寂靜裡感受著生存的嚴苛。 不過,春天總會來的。春分距此時只有十九天了。這些金翼白眉的低鳴和雪滴的聲音,或者也可能是一種和聲,一種生命的節奏吧。這和聲與節奏在冰雪上回響,和遠近不一的各個高山深谷相呼應,一起呼喚生機的重臨。 今年合歡群峰的春天也許真的來遲了。然而高山上的春天本就不是一下子來的。暖陽和冷風一再地交替著分別照顧和吹拂之後,雪層才會逐漸消融;然後梅雨到來,解凍的水緩慢地點滴滲入岩隙,冷杉和枯灰了的箭竹則開始萌出嫩芽,小草急速發葉和成長;五、六月之後,某些植物趕緊開花,蟲卵也已孵化,而我這兩天當中不曾見到的酒紅朱雀、鷦鷯、深山鷹、栗背林鴝等,則將呼朋引伴回到這青蔥連綿的高山草原上互比歌喉。 或許,這一切都是宇宙大地的祕密吧,是時序的祕密,風雲的祕密,大自然的祕密。 金翼白眉繼續在我的身邊走動,融化的雪更是不斷滴答著,時間的光影在雪地裡行走。一切都是美,都是令人安心、憧憬和快樂的秩序與奧祕。我喝了一口咖啡,抬起頭來,遠遠望見北邊南湖大山和中央尖山積雪的山頭附近,正有一絲薄雲浮走。 【山水踱步】 作者文字洗練、簡單、乾淨,恰如合歡山上三月雪景呈現的安靜與空靈。本篇選文為作者書寫於合歡山雪地漫步所見、所感,儘管文中描述的時間只有一個傍晚和隔日清晨,然而傍晚守候的是「一個雪中寒日索漠卻又輝煌的結束」,清晨則是「凝視這高山的日子如何悄悄地從那豐潤顏彩層出不窮的幽微湧動中走出來」。高山雪地上的動物、植物,是生態書寫的重要場景,更重要的是作者從現象觀察中獨到的體會與領悟。 作者也提及,雪地美則美矣,但是對野地生命實際上是嚴苛的寒冬考驗,「雪封的大地裡,絕大部分的生命是沉滯靜止的,有的甚或死亡了……有的則長期睡在重雪下,將身體的功能降到最低……或者如一些鳥類乾脆出走他地。」時間在冷冽的寒風中流淌,三月,平地早已開春,而高山的暖春還得殷殷期盼。 接著,作者想像,暖陽、寒風幾陣交替後,山頭雪融,水滴滲入岩隙,植物萌芽、抽長,高山暖季短暫,植物把握時機用力開花,昆蟲乘機趕緊孵化,季節的節奏在雪地裡、在作者腦子裡馳騁……這是高山的祕密,是作者的視野,也是大自然精深的奧祕。 【川•恩典】自天際垂落三千丈的長髮,扒疏成一條條沄沄蜿蜒的水,潺潺溪澗、涓涓圳渠、濤濤江河,沿途走訪的森林曠野、稻田農園、城市工廠,千絲萬縷的牽繫,是上蒼無私的給予,是水之湄生靈的生存依感。 〈清水溝溪〉吳晟 有愈來愈多的民間人士,熱心於溪河的復育工作,河川保育的呼聲,愈來愈響亮,已是共同的願望。但是往往一樁粗糙的水利工程,就會把熱心人士費盡思量護溪的成果全擊垮,河川生態未能改善反而加速枯竭。 【山水踱步】 一切人為的努力,不敵一場颱風的折騰,也經不起任何一樁混泥土施作水利工程的僵化摧殘。 【原•豢養】多大的創痛在她身上肆虐又止息了,大地之母遒勁的生命力,默默成長了花草樹木,悄悄茁壯了蟲魚鳥獸。芽萌蔥翠爭妍鬥豔,是大地的真心;竹雨松濤鳥鳴蟲嘶,是大地的魂魄。 〈臺灣紋白蝶〉凌拂 我輕輕伸手,把窗紗上羽化的臺灣紋白蝶托在指尖,牠掙破的蛹殼仍在我屋裡不知的某處留作印記,他日若偶意發現,一切原委因由只有我自己知曉了。方死方生,我要重新帶牠回到屋外的無垠荒野,空氣裡發散著花粉的香甜,綠葉的生青,菜園裡那麼大片的甘藍菜、高麗菜以及開了紫色小花的蘿蔔,大片的黃色粉蝶迎面飛來,蝶舞呼躍,飛竄著在田畦四處。生物網、食物鏈,我們被整個自然循環的律則所統治,緊緊的鎖鏈誰也不能脫身其外,小小的意外插曲,我完整地看完一隻小粉蝶的羽化,生命在巨大的狂亂裡獨自完成,那樣真實。我看著牠自我指尖飛去,所有的生命都一樣,孤寂與沉凝的美,生命在自身的悲辛裡鼓舞前行。 【山水踱步】 紋白蝶為臺灣平地尋常可見的蝶類,即使人車喧嚷的城市,只要一小塊綠地,一片草蔬,春風一吹,天候轉晴稍暖,便四處可見紋白蝶翩翩飛舞。 本文最動人之處在於作者對這隻紋白蝶羽化過程的描寫,呈現了生命無可免的掙扎與糾葛:「顛躓中有著戰慄,傾仆中有著欲生的堅持」。當羽化的這隻紋白蝶自作者指間飛回屋外的無垠荒野裡,作者感觸寫下:「小小的意外插曲,我完整地看完一隻小粉蝶的羽化,生命在巨大的狂亂裡獨自完成……所有的生命都一樣,孤寂與沉凝的美,生命在自身的悲辛裡鼓舞前行。」作者自一隻紋白蝶的觀察,寫下生命莫大的驚喜與啟示。 〈相思樹〉許達然 多年來,偶爾溫習山上那些讀書的日子。歲月壓不彎的相思樹愈老愈美,照顧更多學生了。從前年輕時相隔的葉,現在該已親密相連,陰翳更濃,情致更深。只是我綠不起來的頭髮已較稀疏,相思樹怕已摸不到了。 【山水踱步】 本篇選文書寫的對象是東海大學校園中聞名的相思樹群,以節奏頗快的文筆記述了人與樹情感上的、實際面的多層次關係。無數光陰,作者徘徊在相思樹林裡,朗讀、沉思、想像,甚或與相思樹問答對話,樹林子或含蓄、婉約、寧靜,或嘆息、抑鬱,或頑皮遊戲,樹林子當下的狀態,一一折射作者的心思與心情。 當一個人的生活中有群樹陪伴,又當一個人的生命能與樹林如此交集,有了情感,生態書寫的養分就此悄悄融於作者心底。不僅如此,實際上相思樹林把荒曠的山妝扮得更秀氣了,將喧鬧的外界與校園隔離,抵擋強風,使我們少吃沙塵,從辦公室看出去,相思樹就對我微笑,紓解疲勞,植物是生態生產者,轉化陽光能量,成為地球環境生態的最大支援。 本文作者的求學生涯伴著相思樹一起成長,及至畢業後留在學校工作,羨慕相思樹不必做研究、不必按上下課鐘聲作息、不必以書以學問為生活重心。一階段、一階段,離開樹叢的僻靜,踏入社會的風雨,這片相思樹林,遂成為作者生命中的一段美好回憶。 〈記──港都最後一塊溼地之死〉洪瓊君 1.當苦楝隨春風飄散紫一般的暖香漸漸蛻去之後,小鷿鷈開始在溼地中構築甜蜜的家庭。 2.整個夏天,這片草地和那群羊卻充分餵飽了我們這些久居都市的孩子對原始荒野的飢渴之心。 3.內惟埤溼地的魂魄是小鷿鷈,小鷿鷈走了,溼地便失去了大量動力,翠鳥、綠蓑鷺、黃小鷺和釣魚客也消失在這塊溼地之中,溼地正面臨垂死的荒蕪。 八月,推土機和運載大量泥沙的卡車訇然駛入,蟲鳥魚獸紛紛驚飛逃竄,只賸小白鷺在乾涸的土地上沒有明白一般地貪婪搜索最後的午餐! 4.野鳥進駐內惟埤,日積月累,創造了豐富的野地生命,也提供在大都會中窘迫生存的釣魚客、自然觀察者及戶外休閒者享用豐盛野宴的好去處──最後,所有鮮活的野趣結束在推土機和除草機之下,只賸冰冷的鐵籬和寂寂的荒漠野草。 回顧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竟是帶領人們一步步走向與自然背道而馳的荒涼。 記得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我經常獨坐於草原中凹凸不平的石礫上,田青的綠,鬼針草的白及孟仁草的深褐被風吹的線條揉成濃烈的相思,這一片曠野連結了另一座小島,我的故鄉──澎湖,海天一色,山羊奔馳天人菊盛開的原野,原來土地才是鄉愁的根源。 當思緒越過鹹鹹的海風飄回這座城市,只剩下深深的寂寥。山羊是草地的魂魄,草地變成光禿禿的沙漠,山羊移棲他處,草地便死了;沒有水鳥而乾涸的溼地也宣告死亡。當時光不斷往前推移之中,人們將會遺忘這塊城市野地曾有的豐饒;內惟埤的歷史終將塵封於無人問津的史冊中,只有麻雀、荒地的野草和我,記得憑弔。 【岸•交會】彼時,縱身一躍投入未知的玄虛;此時,被命運之手送回海與陸的分界處,再見已是隔世。潮蟹水鳥、魚塭蚵架,生命的面貌總是令人意外,在水中、在風中,邊疆傳奇一次又一次往遠方傳送。 〈寂靜的航道〉林文義 我很快地走了出來,從進去到出來,不到兩分鐘,我的臉上是一片漠然,真的,否則我能夠怎樣?虛矯的感傷,廉價的憐憫與同情,對於這些受難的人們有什麼實質的助益?一點也沒有。我不喜歡這樣,這個茫茫的塵世,虛假的人太多了,放言空泛的知識分子多於螞蟻,我真的很不喜歡,更不能在內心容納某些用虛矯的淚水所凝聚的文字──那種空泛高遠得不符實際,軟性而黏膩的溫暖。 我們的車緩緩地走在廣闊的鹽分地帶上,蛋黃般巨大的夕陽正落向被染得一臉霞色的海面。我坐在車窗旁,將視線投向北航道的方向,遠方一排蒼鬱而朦朧的防風林;而我知道,澳內的漁船應該已經陸續出航,拖著長長白色的浪尾,通過北航道,到海峽去開始一天的營生。 【海•寓言】瀲灩的海上,人魚翻飛騰躍,謳歌用千萬年釀成的美意。不料,一種叫作「貪念」的毒素滲入,不過須臾,揉成海洋墳場,人魚停止歌唱。海神的復仇掀濤大浪滾捲而至,咆哮著:哪能容你玷汙我的場域!

吳晟�擺脫死亡農業

2016年08月31日
公開
47

【翻轉迷思】吳晟�擺脫死亡農業 2016-08-29 聯合報 吳晟 食安、食安,大家都在講食安,只有懂得友善土地和環境,才有純淨的商業道德,才有純淨的糧食;食品安全、國人健康才有保障,「此一起碼認識之必要」。只有廣大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改變,養成習慣,支持自然農法的產品,友善耕作才得以實踐…… 1 2016年晚春,媒體報導,南台灣荔枝、芒果、文旦柚等多種水果作物,都傳出嚴重災情,產量預期大歉收,主要原因是「中了寒冰掌」,遇上寒害、連續冬雨、濕熱南風「三箭齊發」,導致果樹「不開花、酥花、空包彈」;但環境變異,尤其是蜜蜂等傳粉昆蟲大量減少,也是重大因素。 近幾年來,我連續看到「蜜蜂即將消失」、「蜜蜂消失之後」的研究報告、相關報導,全球蜜蜂正大量神祕消失中……工蜂無力回巢、幼蜂失智、羽化成蜂時不會採蜜,「蜂群崩壞症候群」明顯發生,很多專家研究,明確指出,最大的元兇、罪魁禍首,便是農藥廣泛使用,尤其是系統性殺蟲劑,因為是水溶性,植物可從根部吸收,幾乎整棵植物都有,而且噴灑後留存在土壤裡半衰期很長,所以在大環境下殘留不會消失,會和我們共存。 全球有三分之一以上農作物,尤其是瓜果類,仰賴蜜蜂授粉。蜜蜂大量消失,不僅造成農產品損失,威脅人類生存,生態浩劫更加緊迫,當蜜蜂消失了,也就是人類趨向滅亡的時候。 許許多多飛禽走獸,也因直接或間接「誤食」殘留農藥的作物,小動物不斷死亡,不只是水雉、老鷹等等「珍貴稀有」保育鳥類,連最平常、最多數量、台灣鳥類中的「平民大眾」雀鳥,數量也逐年顯著減少。 我的居家庭院有一、二十棵大樟樹,數十年來,每天傍晚,都可看到一大群一大群雀鳥,分批飛回樟樹住宿,非常壯觀、好看,估算至少千隻以上;每天清晨,在啁啁啾啾,清脆悅耳的鳥鳴聲中醒來,心情愉快。這是我日常生活一大享受。近一、二年來,忽然驚覺雀鳥數量快速減少,向鄉親提及我的「失落感」,有些鄉親也留意到我們的農鄉,雀鳥已經快要成為稀少鳥。 早在1986年6月,我在《聯合報》副刊發表了一篇〈雀鳥〉,最後一段提到:「以往鄉間隨處可見一群一群雀鳥跳躍翱翔,而今卻已大為減少。前一陣子有不少文化人,紛紛為文替伯勞鳥請命,掀起一股保護伯勞鳥風潮,我卻暗自更擔心雀鳥,深恐會像烏鶖、斑鳩、白翎鷥、「田雞仔」等等鄉間常見的野鳥逐漸稀少,果真到了那時候,連這種最為尋常可親的鳥類也無法生存,真要成為花不香鳥不語,可怕到極點的社會了。」 三十年前我的「遠慮」,我的預言,已成為「近憂」。 以往廣闊的稻田,稻子飽穗之後,到處可見為了趕走雀鳥的稻草人、圍繩索綁上瓶瓶罐罐或豎立選舉旗幟等等農民巧思的「裝置藝術」,是非常有趣的田野景觀,忽然好像都不見了、不需要了。 生態作家劉克襄也觀察到「稻米之鄉」池上地方的雀鳥,數量銳減,為文提出警告。 這些現象的報導,警訊頻傳,我們還能無動於衷嗎?還不願盡些力量,一起來謀求改善嗎? 2 工業禍害汙染河川、汙染空氣、汙染土壤,破壞自然環境、毀滅生態倫理,至為明確,無可爭辯、推託。雖然抗爭往往無效,至少至少,可以大聲、公開譴責,理直氣壯要求改善。 但更廣泛,更全面的生態殺手,其實是農民。農民漫無節制使用農藥,我們卻必須默默容忍,不能、不敢吭聲。只因農民是不自覺的劊子手,背後操縱的是利益龐大的化學工業廠商。 通稱的農藥,各種類別、各種品牌的殺蟲劑、除草劑……大約1960年代,透過糧食局、農會系統供銷部,進駐台灣各鄉鎮,「教導」農民使用。 農藥,是資本主義商品之一。商品,自有一套推廣、行銷策略。 1970年代左右,農藥商迅即遍布街市、深入村莊,農會不再是「孤行獨市」;和化學肥料大約同步盛行,到80年代已非常普及,幾乎和供應日常用品的柑仔店一樣,每個村莊至少都有一家農藥行(農藥店)。 只強調「效果」有多好,絕不會告訴你有什麼後遺症的農藥廣告、電台、電視不斷播放;鄉間道路也常見各種品牌的農藥旗幟飄揚。 還有免費廣告呢。農藥商舉辦某種藥品說明會的活動,現場發放印有商標的襯衫、棒球帽、手提袋,或是農藥店贈送,不少農民隨身穿、戴、拿,義務宣傳。 最近,我還收到本鄉農會發給「本會各水稻、蔬果產銷班」的公文,主旨是「本會為降低農民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益、辦理增加購買農會牌農藥單項藥價補助,請周知轄內農友知照。」繼續大力推銷、推廣。農會的主要業務之一,居然是繼續作為農藥商的大推銷員。 任何農民,稻農、菜農、果農、花農、茶農……農藥,成為必備「農具」,農民很快養成對農藥的依賴性,「毒癮」越陷越深,彷如沒有農藥便不會做農。 最直接受害、損及健康的,是農民本身。在我的農鄉,中壯年即罹患肺癌、肝癌、胃癌而亡的農民,不在少數。 更悽慘的是,農藥竟然成為苦命農民,結束自己生命最簡單的方式。因為多數農家會放置農藥,氣憤之下、委屈之下、賭氣之下……一時想不開,隨手拿取太方便。 其實不少自殺並非計畫性,而是作勢一下,喝下去那一瞬間,立刻後悔,往往已回天乏術、化作冤魂;尤其是除草劑,據醫師說,只要喝下一小口,即使馬上送去醫院,也難以挽救,死亡過程非常痛苦,不會立即死去,而是像草類噴灑除草劑,逐漸枯萎,受盡三兩天折磨而亡。因為台灣市面上發售的農藥瓶罐,為了縮小體積,方便搬運,濃度非常高。 統計一下數十年來因農藥直接中毒而去世的人數,一定非常驚人。至於農藥存積體內,慢性中毒而生重症的受害者,更無從估計。 3 農藥的危害,不只是傷害身體,同時帶來生態浩劫。 沒錯,有了除草劑(鄉間稱為殺草劑),太省事了。農村婦女不再需要跪在田間一行一行「挲草」;農村子弟不再需要手持鐮刀、頂著大太陽去割田岸草。取而代之的是,一桶一桶除草劑,一遍又一遍噴灑。但野草只會乾枯,萬年草籽卻殺不盡,無須春風吹,仍會生長、茂盛。 殺蟲劑一種又一種使用,「毒蟲」非但殺不完,抗體更頑強,蟲害也滋生更多,農藥依賴更加惡性循環;反而將捉不完、撈不完的溪流中魚、蝦、蛙、貝等等野生水中動物所有的卵,撲殺精光;所有的昆蟲,一一滅絕。 往昔我們這一代的童年,乃至於青少年,不但可以捉魚戲水,田野中小溪流泉眼處的清水,渴了還可以捧引來喝,非常甘甜。 我的子女出生於1970年代,孩童時期,我還可以帶他們去體驗田埂邊釣青蛙、溪流中捉魚蝦的樂趣;暑期的夜晚,頭戴「探照燈」、手持長柄「捕網」,去田野搜捕大隻青蛙,只需二、三個小時,即有一大簍,回家煮「四腳仔麵線」當消夜,滋味清甜無比,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然而卻已接近「尾聲」。 1980年代後出生的台灣子弟,即使在農村成長,大都很難想像,田野間大大小小尚未水泥化的圳溝,水草搖擺、魚蝦豐盈的景象,隨便拿個畚箕或簡單漁網撈一撈,就有滿籮筐的鯽魚、吳郭魚、大肚魚、鱔魚、泥鰍、土虱……取之不竭;夏天剛插秧的水田,有撿不完的田螺;田埂、小溪邊有釣不完的青蛙……這些都已無從尋覓。 鄉村抒情小品文最喜歡描述的田野漫步,「清新」空氣中,經常不期而遇濃烈的農藥味,令人窒息,屏氣快走逃不出瀰漫範圍。甚至居家鄰近的農田,三不五時噴灑農藥,關緊門窗也無法隔絕,又無權去阻止,實在苦不堪言。每一片田野,都讓人忍不住深深呼吸草香、花香、稻香、泥土香的芬芳,已一去不復返。 在工業汙染、農藥汙染和水利單位大小圳溝全面水泥化「建設」,封鎖土壤,多重肆虐下,我們的溪流、我們的遼闊田野,生機近乎死滅殆盡;也不再有孩童奔跑的身影、嬉戲的歡叫聲。 田野一片寂靜。寂靜的春天、寂靜的夏天、秋天、冬天…… 寂靜,並非安靜,並非寧靜,而是可怕的死寂。 短短數十年,我們就這樣眼睜睜「見證」田野豐富生命力,快速消失;傳承千萬年的自然界美好生態,一一毀滅,持續惡化,卻不去制止,不知如何去制止。 大量使用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藥劑,有什麼好處?就農產品而言,主要是為了提高再提高單位面積生產量。以稻米而言,大約高出一倍。 然而,我們的政府一方面放任農藥自由氾濫,另方面農業政策,卻消耗大量外匯,採購外國雜糧、穀物,其中不乏在歐盟、日本只能充作飼料或生質能源的基改黃豆、玉米,進口到台灣,做成豆漿、豆腐、玉米片直接供人食用,罔顧國民健康。同時,配合灌溉水源被工業占用而欠缺等因素,竟而以補償方式,鼓吹、獎勵農民休耕,寧願放任廣大農田荒廢,完全翻轉農民傳統的土地價值觀。從80年代實施至今,無疑是在消滅勞動力的農民,並為侵占農地鋪路。這是何其輕賤農業的錯亂政策。 我的鄉親,有機農業專家,前明道大學校長陳世雄教授,曾為文批評,並建言:休耕本來是有機農業重要的一環,早年農民都利用某一期作休耕、轉作,種植豆科綠肥培養地力,是永續經營的手段,台灣政府卻每年編列數百億,補貼20萬公頃休耕農地。如果將這些經費,直接獎勵有機耕作、友善農法,恢復種植雜糧,台灣最有機會成為全球有機農業的國家,怎會導致農藥如此氾濫、殘害農民、摧毀田地及生態環境?令人浩嘆不已! 我們的農藥管制太疏鬆,環境道德太低落,曾連續查到多起外國嚴厲禁止的藥品,農藥商貪圖利潤、照樣推銷;農民貪圖便宜,照樣使用;未被查到,而在農村通行的違禁農藥,更不知有多少。只為了殺死、控制幾種「害蟲」,不惜汙染整個環境,毀滅大量物種,付出如此慘痛代價,值得嗎?唯一得利的是,成就了化學藥劑產業結構。 4 農藥的農業,直接說就是死亡農法,殺滅的不只是鳥類、蜜蜂等昆蟲,人和環境都在慢性死亡中。 要對付「害蟲」,進而提高產量,除了化學藥劑這樣傲慢霸道、「控制自然」的方式,沒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嗎?事實上,無論水稻、蔬菜、瓜果等作物,早就有多種回歸自然、效果極佳的「生物防治法」可以遵循,民間及農業研究機構範例太多了,只是沒有行政部門願意廣泛蒐集、認真研究,透過公所農業課、農會系統,積極推廣輔導,而農民依賴農藥成習,不願主動花費心思改變,當然不可能普及。 據我所知,台灣各地已有不少農村青年、中壯輩,懷抱理想,投入無毒、友善耕作,似乎有逐漸蔚成風潮的趨勢,但只靠少數農民的覺醒,影響畢竟有限,唯有寄望農委會、各縣市政府行政部門主政人士,真正重視用心改革,研擬妥善政策,成立執行中心,全面推行,例如提高、補貼學校餐廳、幼稚園、國小、國中營養午餐的經費,全部採購友善耕作的農產品…… 食安、食安,大家都在講食安,只有懂得友善土地和環境,才有純淨的商業道德,才有純淨的糧食;食品安全、國人健康才有保障,「此一起碼認識之必要」。只有廣大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改變,養成習慣,支持自然農法的產品,友善耕作才得以實踐。 轉機,有可能來臨嗎?

黃麗錦:開始了,就不會結束的解說之路

2016年08月10日
公開
46

[人物專訪] 黃麗錦:開始了,就不會結束的解說之路 台北分會編採志工:文/何思琦(樟樹) 圖/何思琦,獵戶座 擔綱過許多職務的資深解說志工黃麗錦一現身荒野保護協會,便有許多人熱絡地打招呼。人面甚廣的她給人的印象,與其自然名「紫楝」(苦楝)相似,內斂、親切中又交揉著熟悉。當談起與自然接觸的經驗,自小便與環境產生情感連結的她,眼神晶亮,彷彿純真孩童介紹最要好的朋友。 小時候,媽媽會帶著她和弟弟坐火車回到桃園富岡的外婆家,農田及小溪都是他們的遊樂天堂,這是她接觸自然的起點。小學五年級時被分配至自然實驗班,老師帶著全班種菜、觀察及飼養動植物,以實際體驗取代教科書;此外,還要學生每天背一首唐詩、認識一句成語及蒐集自然科學相關的剪報。老師撒下了認識自然的種子,讓觀察植物成了麗錦的興趣;而剪貼報紙更讓她留意到日後成立協會的徐仁修老師的攝影作品與文章,瞭解進而支持徐老師的理念,也成為後來加入協會的契機。 2001年麗錦參加協會的自然觀察班,隔年受訓成為解說志工。自然觀察不僅是她抒發壓力的重要管道,更匯流成日後推行環境教育與出版著作的豐富資料庫。「因為常被指派和大家分享,我開始整理、拍照;去講課時,發現自己沒注意到的,又回去仔細觀察、大量閱讀」講課頗受好評的麗錦陸續接到不同主題的授課邀請,「因為植物是很多生物的食物來源,所以開始認識昆蟲和鳥類,越學越多,慢慢培養出其他專長。」 在擔任協會專職的八年間,麗錦曾兩度辭去職位,但她從未放下定點解說志工這個職務。不單是出於對解說的熱誠,人的回應也是動力來源,「我還滿喜歡走在最前線的感覺,因為直接跟民眾接觸,回饋也很直接。」提及解說志工訓練,去年剛卸任山海組組長的麗錦還有項創舉。早期解說志工培訓僅辦在平日晚間,參加訓練的志工多為上班族,假日才有空接解說場次,導致平日即使有活動邀約,也很難找到可上場的志工。麗錦一直想籌辦日間班的訓練,這個心願直到離職、凝聚足夠人力及資源後才實現。 「我的運氣一直都算不錯,這些夥伴們都還滿願意配合我的,」麗錦不好意思地笑說,「白天班的作業很多,結訓後還要實習一年。」她和夥伴們花費許多時間和心力設計課程與審閱作業。好的訓練,需要好的學員支持,才能發揮效益,而這群志工沒有讓她失望,「參加白天班的人很多是退休人士跟媽媽,他們很認真也很投入。」 費盡心思培訓出第一期日間班解說員,麗錦留意到可以跨組支援解說的志工很少,她決定成立一個沒有固定觀察定點的群組──山海組,為協會培養能全方位導覽且願意服勤、勇於承擔的解說員,也提供志工們新的舞台。 回首十多年解說經歷,麗錦勉勵志工不用怕被民眾問倒,「我們對自然的喜愛和熱情常常可以感動人,他不見得會記得你剛才介紹了什麼,但他印象深刻的會是這個解說員對自然的愛。」她真誠地說。 談到荒野人的鮮明特質,她笑稱很多解說員剛加入時都較為害羞,一旦在自然中有感動體驗,「開關」被打開後,就會滔滔不絕地分享。「一開始我不太會跟不熟悉的人相處,可是我覺得荒野是個大家庭,滿多夥伴的頻率很接近,也不會有太多的防備心,在這裡有很多可以真心相待、交流的朋友,所以我才會待了那麼久。」 卸下荒野職務的暫別期間,麗錦著手整理十年觀察紀錄,於2011年出版《野花999》。說起第一本著作的書名由來,由於她對花卉經典書籍《台灣野花365天》非常熟稔,志工遂為她取了「野花366」的綽號;後來志工發現麗錦對植物的認識又加深了,就幫她「升級」為「野花999」。構思本書書名時,同為荒野夥伴、牽線出版著作的黃一峰先生便提議不如採用她的綽號,想不到當時的主編也欣然接受。之後四年間,她陸續出版了《野果遊樂園》與《台灣野果圖鑑》,期望以書為媒介,促使讀者接觸自然、瞭解植物的生存智慧。 近年她還和幾位在荒野認識的夥伴一同成立「瓦拉米環境探索工作室」,規劃親子共學課程、至社區大學授課等。麗錦解釋,「瓦拉米(Maravi)在布農族語中,是『一起來』、『跟著來』的意思。」希望民眾能跟著他們接近大自然,學習與生態環境相處,進而尊重、愛護環境,讓生活與自然合而為一。無論是解說、培訓志工,還是出版著作,麗錦都傾力投入,讓更多人認識大自然這位好朋友,期待持續散播的種子,有天能遍地發芽。 對於荒野相關業務熟稔的麗錦,也於今年4月(2016年)被延攬進入荒野的台北分會,擔任主任秘書一職,屬於她的荒野故事,又將開啟新的一頁。

吳晟�討債的消費年代

2016年08月02日
公開
43

【翻轉迷思】吳晟�討債的消費年代 2016-06-06 聯合報 吳晟 生產帶動消費,消費刺激生產,大量消費刺激大量生產;從消費到浪費,成為理所當然,完全顛覆愛物惜物的美德…… 二十世紀八○年代前後,台灣人肝炎罹患率甚為嚴重,引起重視,多方探究,揪出「禍從口入」二大罪魁禍首。 其一是長年以來國人同桌共食的飲食習慣,各自沾滿唾液的湯匙、筷子,在大碗的湯水裡、大盤的菜肴中攪和,口水熱絡交流之際,病菌也迅速相互傳染。 有識之士一再呼籲革除互吃口水的習慣,提倡「公筷母匙」的衛生觀念,實施起來並不困難,也沒什麼衝突性,很容易廣為接受,逐漸形成普遍奉行的餐桌禮節。 日後發現,公筷母匙對改善B型、C型肝炎,並無助益,因為慢性病毒肝炎,主要經由血液傳染,例如母體垂直感染胎兒,最普遍的是玻璃針筒注射。不過,對「衛生習慣」總有貢獻。 其二是觀察大大小小餐廳、飲食店的杯、盤、碗、筷,絕大多數洗滌的時候,混來混去,為了省水省時間,往往一盆或一桶洗滌水,從頭洗到底,很少更換,甚且青青菜菜沖一沖,既未做消毒,還經常使用同一塊髒抹布,擦拭所有餐具。 「有識之士」推動「公筷母匙」之外,不斷為文批評、譏諷這種現象,進而大力鼓吹「免洗餐具」。 在美式速食文化、消費文化的推波助瀾下、在貪圖方便的人性作祟下、在稍稍富裕、工資調升、人力短缺的現實條件下,更有效率的當然是眼明手快的塑化製造業者,抓緊商機,各式各樣隨用隨丟棄的免洗餐具,大量出產,終於快速流行,整個社會人人不自覺的跟隨,蔚為風潮,莫之能禦。 悲夫!這一項「革新」卻帶來無窮無盡的環境禍害,而這結果豈是當年的倡導者始料所及? 所謂免洗餐具,亦即隨用隨丟棄的器具,除了紙杯,大部分碗、盤、盒、匙……都是塑膠、保麗龍產品;每一雙「衛生筷」,也須包上一個塑膠套…… 如果統計看看,全台灣大大小小飲食店,每天丟棄的免洗餐具數量有多驚人?每天每天,從早餐、午餐到晚餐的便當,加上點心消夜,多少人拎著內、外二層塑膠袋裝的餐盒回家,而後丟進垃圾桶? 免洗餐具隨手丟棄的習性,延伸而出易開罐、鋁箔包及硬紙杯、壓克力杯等等滿街飲料店免洗杯,無盡蔓延,浪費到只喝一、兩口水就丟棄的茶水杯,附帶一支塑膠吸管,大小會議桌上、戶外活動最常見。 風潮迅即入侵農村,每逢婚喪喜慶辦桌,一桌一桌,桌面鋪上大張紅色塑膠巾,宴會結束,塑膠巾當作大塑膠袋,將整桌免洗餐具打包,一包一包棄置,堆積如小丘。 母親晚年經常感嘆:討債啊!好好的物件,用一次就丟掉,人怎會變得這樣浪費,不知道撿拾,真正討債啊。 塑化產品未出現之前,許許多多民生用品,來自自然生產,如竹筒、竹椅、竹片便當盒、藺草編織的帽子、袋子、草繩、麻繩……無一不是可以回歸大地、回歸自然。 免洗餐具的流行,只因順應人性貪圖方便的強勢條件罷了!強勢不必然就是對的、就是好的;強勢,很容易形成排擠效應,而被排擠掉的,不見得不「優良」呀!亦即通稱的「劣幣驅逐良幣」效應。 生產帶動消費,消費刺激生產,大量消費刺激大量生產;從消費到浪費,成為理所當然,完全顛覆愛物惜物的美德。 塑化類產品宰制我們的日常生活太大了,塑膠袋、塑膠繩、塑膠套、保麗龍、寶特瓶、塑膠類各式飲料瓶瓶罐罐,以及花樣繁多的兒童玩具、遊樂器材……,無止盡氾濫,固然很便利,然而這些物品本身,釋放了多少傷害健康的毒素?生產過程和消費行為,汙染了多少空氣、水流、土壤、海岸,造成多麼嚴重的生態危機,留給下一代多麼龐大的環境債務,我們懂得關心嗎? 不少年輕夫婦不生小孩,論者常歸咎收入低、經濟條件差,其實是很多男性患了不孕症,並非不想生,主要成因來自塑化劑,會抑制睪固酮分泌,濃度降低,精蟲數減少。塑化產品(塑化劑)的危害,數不勝數,媒體經常報導,幾乎已經是「普遍常識」。 然而業者利之所趨,完全不顧,理直氣壯擴廠又擴廠;而消費大眾一旦習以為常,依賴成性、怠惰成性,便難以改變。 我參加過很多公家機構、行政部門、民間團體的會議、活動,午餐便當、茶水,幾乎一律使用免洗餐具;我去過多所大學學生餐廳,桌面觸目皆是免洗餐具,而自備餐具、水壺的大學生,少之又少。我也觀察到多數行政機構、公司行號等每天固定上班的地方,多數人並沒有為自己準備專屬專用的餐具器皿;在「本土」連續劇中,常看到從外面帶回便當、消夜,在自家客廳吃的畫面,總是隨手拿起免洗碗、筷、小湯匙,擺滿桌面,附加一大堆塑膠袋。難道自己家中沒有家用餐具嗎? 自備餐具有那麼困難嗎?汽車內、摩托車上,隨時放置手提袋、餐盒餐具,自備餐盒裝餐食、自備水壺裝飲料、開水,只要有些許環保意識的覺醒,不會那麼困難去實踐吧。 我每趟出門,必定背書包,書包內除了證件、筆記簿之外,一定有餐具、水壺,習慣了,我覺得很方便呀。 回顧當年,如果不推動「免洗餐具」,而是從餐盤、餐具如何「徹底消毒」的方向去設法改善,配合鼓勵自備餐具的方式去推行;從垃圾如何減量去思考、去擬定政策,今日許多垃圾堆積如山,闢建一處又一處掩埋場解決,占據大片土地,任由汙水在地底流竄;焚化爐消化不完,日日排放大量烏煙瘴氣的環境災難,應該可以避免,至少可以減輕。 而今已有越來越多人警覺,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儘量減少環境負擔,畢竟還是少數,影響有限;也有縣市首長開始推動禁用免洗餐具,但尚未普及,而且積極性、配套設施還不周全。唯有寄望內政部、環保署、各縣市有魄力、有見識、有社會使命的行政首長,研擬有效政策,例如獎勵自助餐、小吃攤、餐館、學校餐廳等公共食堂,設置餐具洗滌、烘乾、消毒等設備……。例如加強宣導全民隨時攜帶水壺、自備餐盒、餐具……;每人每天少使用、少丟棄一個塑膠袋、一個茶水杯、一份免洗餐具……,只要有決心,一定有辦法改善,塑化類的產量、消耗、毒害,減少到最低量。那麼,何須再興建焚化爐?何須再砍樹、占地設置掩埋場?

紫藤

2016年04月02日
公開
43

中研院數位典藏資源網 撰文 / 胡嘉穎 紫藤 學名: Wisteria sinensis (Sims) Sweet 科名:豆科Fabaceae 別名:藤花、招豆藤 花期:3-5月 「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鏤刻在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門前紫藤花架透明天棚上這句胡適先生的名言,彷彿是胡先生給想要栽植紫藤花者的殷殷叮嚀。 從栽下紫藤種子,到藤花盛放如紫色瀑布般壯麗,是一種漫長的等待。紫藤自播種至開花需要7-15年,而期望花朵又多又密,則得經過更久的歲月來醞釀。我想,願意在收穫紫色花瀑美景之前,先忍受稀疏零落的花架多年的人畢竟少數,也因此在台灣不容易見到壯觀的紫藤花,最著名的大概是武陵農場。而我見過最精彩的則是在陽明山竹子湖,就在那海芋盛放的季節,串串垂綻的紫藤花迎風搖曳,香風陣陣,典雅的紫色在一片白花綠葉的海芋田中,更顯嬌麗。胡適紀念館前的紫藤花廊是近年才新架設,藤蔓疏疏落落,透過枝葉仍可見到大片晴好的天光,真希望它可以長長久久經營下去,將來濃蔭蔽日、紫花如瀑時,正好做為胡適名言的最佳詮釋。 提到紫藤,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日本古典小說「源氏物語」,或許是因為小時候看了大和和紀所繪的源氏物語漫畫吧!這部漫畫畫風華麗細膩,每當主角上場,總是有著繁複優美的花卉草木作為映襯,尤其其中又有名為「藤壺」、「紫之上」的絕代美人,「紫藤」當然成為最常見的插圖,或是串串藤花隨風輕揚,昭示著兩情相悅的歡欣,又或是朵朵飄零的落花,暗喻著情傷難忍的悲痛。 事實上,除了日本之外,中國也有原生的紫藤,早在唐朝之前便有栽培觀賞的紀錄。詩仙李白所作:「紫藤掛雲木,花蔓宜陽春;密葉隱歌鳥,香風流美人。」一詩,恰恰點出了紫藤的特性:紫藤為藤本植物,常攀緣上高大的樹木而生長,在陽春三月開始開花;其枝葉濃密,歌唱的鳥兒可以隱蔽其間,而花香隨風散逸,使美人流連徘徊,不捨離去。 若是錯過了紫藤花季,卻仍想欣賞紫藤之美,或許可以往電影裡尋覓:我知道的一部是由大文豪雨果作品改編的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就在珂賽特的窗前,紫藤花靜靜綻放於夜色中,與小女兒情竇初開的羞怯情懷相呼應;另一部是動畫電影「言葉之庭」,在新宿御院的日式庭園裡,明燦陽光下的紫藤花,傳達了少年情懷總是詩的浪漫氛圍。我想,應該還有更多電影裡有紫藤的影子吧,發現的愛花人,歡迎上網回應喔! 觀賞地點:中研院胡適紀念館、史語所車棚、舊莊國小、陽明山竹子湖、武陵農場、阿里山沼平車站

許慧貞墾解進階研習報告

2015年11月25日
公開
42

許慧貞「104.11/14∼15、104.11/21∼22墾解進階研習──劉還月老師指導」報告 11月接連兩個星期假日,由墾管處安排的志工進階課程,探索恆春半島南仁山與四林格石板屋遺址及認識在地產業與生活。 自從去年上了劉老師的戶外化石課,覺得生動有趣,就特別期待今年的進階課程。果然如預期般,真是收穫好多。讓我對恆春半島的人文歷史及在地產業有更深刻的認識。 劉老師的上課方式,除了室內課程的講授,最精采的是帶著我們去實地勘察百年前舊部落的石板屋遺址,及當時的原住民如何利用山形地勢,捍衛自己的領域,保護自己的族人。 位於四林村的忠魂碑及四林格事件紀念碑更見證了日據時期琅嶠十八番社奮勇抗日保家衛土的精神。 在進入部落遺址前,總有虔誠的儀式敬告部落裡的祖靈,若我們當天的參觀學習或有不當清擾他們的安寧之處,祈求他們的寬恕,並獻上檳榔,菸,酒以示誠意。 傳統石板屋的構造,室內地板會較路面低,是為了防止敵人偷襲。因為入內需下腰,這樣的姿勢會讓前來偷襲的敵人處於防守最弱的時候,這真是先民的大智慧啊! 排灣族人傳統文化中採行屈肢蹲踞葬,只有善終者才能葬在室內,意謂著祖靈從未離去,常伴身旁守護之意…在四林格的石板屋遺址前,劉老師鉅細靡遺的介紹,如數家珍。 今年的進階課程除了探討恆春半島的石板屋還有在地產業與生活。早期的先民如何取得鹽分呢?有一種叫羅氏鹽膚木的植物,它的果核外有一層薄薄的鹽,幹皮上也會分泌鹽分,常有野生動物舔食以補充生理所需。而且與硝酸、硫磺混合更可製成獵槍的火藥粉。 而住在濱海的先民常利用海水打上珊瑚礁岩穴,再經風吹及陽光照射讓水分蒸發之後,留下濃度很高的海鹽水,稱為鹽鹵。取鹽鹵回去還要經煮鹽,炒鹽等繁複的步驟,才能製成海鹽,此鹽級富含礦物質。因現今取鹽容易,這樣傳統的技術已幾乎失傳。但車城鄉後灣的小漁村,至今仍有保存這項傳統。並可利用鹽鹵水製作入口甘甜的豆花、豆腐。其實,這次的鹽鹵只是在室內課口述,但是去年上化石課時老師有帶我們去實際體驗,上次偷懶沒紀錄:P 有句俗諺”火燒林投不死心”,因為林投的維管束長在樹幹中間,即使被火燒的烏漆麻黑,它還是能利用維管束吸取營養快速的復活。它的生果,熟果可煮成茶飲,消暑解渴是艱苦人農務勞作的最佳飲品又稱艱苦茶。 白沙、西台地是恆春瓊麻光景蕭條之後,較早利用落山風種植西瓜的地方,因植株受到風的威脅而使其發揮生命力,結出甜美的西瓜。請問每年8、9月栽種瓜苗,12月至次年1月採收,那冬天的西瓜賣給誰啊???答案是……..特種行業,哈哈,想想也是后,娛樂場所好像都會提供水果,不分四季。 在地產業的戶外課,劉老師帶我們去了西台地,參觀幾戶當時小型的瓊麻採纖場,台地現今已改種冬瓜,有些小農種了牛杙仔(就是白玉蘿蔔),1斤才10元,任君挑選,大家拔得好開心啊。 恆春的奇人異事也很多,劉老師帶著我們去恆春四溝參觀一位林大哥的家,大哥爽朗風趣,對著自己的園藝功夫卻一直很謙虛,不藏私地告訴我們,他如何從種子,樹苗開始…利用咾咕石塑形,培植成每株都獨一無二渾然天成的盆景,實在嘆為觀止。 遊覽車穿梭在狹窄的巷弄裡,只見家家戶戶的門庭都曬著蘿蔔乾,下車徒步一路拜訪了幾位當地的小農,並親手採摘新鮮的玉米,蘿蔔,體驗田園之樂,這裡的蘿蔔乾特別好吃,還有野生的山藥,與自製的胡麻油…這些沒有施灑農藥,自製的農產品,雖然沒有有機認證,但是,很值得推薦。 今天我們也看到了,幾種特別的民俗植物,像是木鱉子-熟果是天然的紅色素染料,它的種子真的長得很像鱉,難怪稱木鱉子。 黃梔子的熟果是天然的黃色染料。 大果藤榕的果實像愛玉子一樣可以做成天然果凍。 恆春山藥,葉子細長,其山藥長相細長,塊莖是圓的,葉子也是球形的,挖之前以此辨識,球型的莖就要把周圍挖大些才不至於傷到莖,因為數量有限,一下子就賣光了~而目前台灣山藥大多人工種植,使用半截水管,施重肥來種植。 或許下次有機會來恆春玩的朋友,可以早起到恆春市場走走逛逛,更能體驗南國之境的另一種風情~

季節書-自然與生活不斷在呼喚

2015年03月27日
公開
39

季節書-自然與生活不斷在呼喚 那迪亞 2003/06/09 新台灣新聞周刊 第376期 書名:季節書─自然生活與季節旅遊 作者:張碧員.徐偉 出版者:大樹文化 十年多前,原本沒有自然生態背景知識的張碧員與徐偉,先後進入自然書籍的出版工作,兩人結婚之後,先後搬了幾次家,所居之地都與自然綠意息息相關,在新店山區定居後,一家人與附近最常嬉遊一條山溪(蘭溪)產生感情,久而久之,夫妻倆便興起了記錄一條溪的念頭。 在心底腹案擱置許久,累積了許多體會與見聞後,張碧員與徐偉三年多年前才開始整理所有資料,架出書本的原始雛形,兩人陸續編寫繪圖後,才發現快完成的作品已與原先預期的架構相去甚遠,一條溪的紀實變成了記錄住家附近的自然四季與家庭生活,於是一本現代家庭與自然環境互動的《季節書》於焉誕生。 文化美術系學成出身的徐偉,與畢業於輔大日文系的張碧員,不但是對愛好自然的夫妻,也是目前大樹文化的美術設計人員與主編,每天送兒子出門上學後,夫妻倆就會到後山產業道路走一趟,回家後洗個澡便精神百倍地在家工作。家裡有多年來養植的各種植物,窗外則是山林溪流,盡是一片綠意,住處有許多植物都是從先前幾處居住的地方繼續帶過來種的,連兒子徐桐的名字也是取自植物名。因為在兩人賃租而居的日子中,有一回住到一個有個大院子的房子裡,院中有一棵讓他們印象極深的巨大老油桐,居住在老油桐上的嬌客四季不同,帶給他們很多驚奇,當徐桐讀幼稚園、老愛問他名字的由來時,夫妻倆也回答他,因為媽媽是在那處有老油桐相伴的地方懷了他......。 《四季書》裡分成四個季節、四十九個主題來書寫他們生活中的各種自然經驗,徐偉並親自描繪兩百五十多張彩圖加以說明襯托,雖然一開始是打算記錄山中溪流的生態,但後來卻變成各項與自然互動的生活體驗紀實,不管是花、鳥、蟲、魚,甚至是溪裡發現的化石,每一個小章節裡的主角,都藉由作者生花妙筆的描述而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眼前。雖是尋常的生活環境,但經由張碧員與徐偉兩人的利眼觀察與豐富的自然知識解說,彷彿也一同跟著走了一遭、學得不少生物知識,並會發現很多生活周遭忽略的小地方,不管在都市或郊區裡,都充滿了各樣的生物,組成一個或大或小的生態圈。 雖然主要是以記錄生活附近的自然生態為主,但免不了也會在人類破壞大自然環境時有所感嘆:在河岸濕地賞鳥時,看到沉積到下游的垃圾時,心裡對環境被污染而感到難過;喜歡檳榔涼冽的香氣,但想到人們為了牟利而大量開發山坡地、植檳榔,造成水土保持不易,事後須付償的社會成本太大而覺得十分不值;面對很多到山中為了獵捉各種「補品」,或是在產業道路旁的谷底傾倒垃圾,覺得這座島嶼業障深重......。 藉著這本書對於過去數年做了一個階段性的回顧,徐偉與張碧員兩人欣喜地看到自己的自然生活觀不斷在調整、改變,同時也希望透過這本書,讓大家能開始欣賞生活圈中自然之美,重燃對周遭生命的憐惜心,並將自然融入平凡的家居生活中,拾回人們曾有的簡單生活與美感。

玉山的召喚

2013年10月04日
公開
39

玉山的召喚�陳景聰.四也 冷杉林到大約三千五百公尺的森林線就繁衍不上去了。可是原本長得高大挺拔的玉山圓柏卻用匍匐生長的灌木型態,展現低姿態來適應高山的風霜雪雨,因此能超越森林線,成為臺灣海拔最高的喬木。所以越接近峰頂,姿態要越低,登山和做人都應該如此。 我們從長滿玉山圓柏的碎石坡蜿蜒上山。玉山圓柏不愧是玉山上的天然盆景,樹齡較高的都長得奇形怪狀,顯露出古老蒼勁的姿態。 攀爬過玉山圓柏生長區,周圍盡是在陽光下閃耀的嶙峋岩石,再也見不到任何植物。 玉山是臺灣的百岳之首,周邊高山林立,使得玉山國家公園的海拔落差達到三千六百公尺,具備各種氣候帶,因此孕育出極為豐富的森林生態和四季美景。凡是攀登過玉山的人,莫不對著山上型態萬千、樣貌獨特的景象發出陣陣驚嘆。 玉山上一花一草都美,樹也美,雲也美,夜晚的星空更美。我因為要撰寫這一本小說,懷著朝聖的心情走進玉山,這才重新認識了這一塊臺灣的森林瑰寶,也領悟到登山者該具備的謙卑胸懷。 自從真正領略到玉山獨特的自然風光之後,我終於稍稍體會出所謂的「山中的感覺」。懷抱著恬淡的心,生活在時時有美景,處處有驚奇的玉山,該是一種十分難得的幸福吧?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2010年02月17日
公開
38

【詠梅詩文】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2010/2/18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古傲狂生 小學課本裡就曾讀過王安石的著名小詩:「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至今仍印象深刻。 古往今來,梅花詩詞不勝枚數。據不完全統計,從先秦到清末,詠梅、蘭、竹、菊「花中四君子」的詩詞作品中,有關「梅」的就達三千五百多首,僅次於詠「竹」的四千一百多首,而高於詠「菊」三千四百首,和詠「蘭」三千首。 我國最早的梅花詩大約是《詩經》的《召南》中有首〈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另《終南》中也有「終南何有?有條有梅」之載。 嚴格說來,這還不算真正的梅花詩,梅在其中很大程度充當的是「比興」的配角。 晉時,詠讚梅花的詩賦開始出現。 陸凱賦詩云:「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這是他在早春梅開之時,自荊州摘下梅花,托郵驛贈送遠在長安的范嘩。詩意雋永,情趣盎然。 南北朝時,梅花詩文漸盛,尤以何遜〈詠雪裡梅〉、庾信〈梅花〉及蕭綱〈梅花賦〉等最為膾炙人口。 唐詩中的梅花意象漸漸走出自然局限。梅花的曲折多姿、傲雪鬥寒、幽香豔麗,激發了詩人更多的激情與靈感,由感官向心靈開拓,梅花開始被賦予品格操守的內涵。 同是吟早梅,朱慶餘說:「自古承春早,嚴冬鬥雪開」;齊巳說:「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許渾說:「素豔雪凝樹,清香風滿枝。」在主題上都比陸凱詩有所拓展。 許多著名的詩人也用細致的筆觸來描畫梅花,王維寫道:「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杜甫詠歎:「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後多」;李商隱則感慨:「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接下來的宋朝成為梅花詩的一個高峰,歐陽修、蘇軾、王安石、李清照、陸游等大家紛紛留下了眾多詠梅絕唱。 甚至有「梅妻鶴子」的林逋;有因「落梅詩案」坐廢十年、留梅詩一百三十餘首的劉克莊;還有堪稱「詠梅專業戶」的張道洽,一生寫梅詩三百多首。 在宋代還有不少含「梅」的詞牌名,譬如〈一剪梅〉、〈梅花引〉等。 姜夔還親創〈暗香〉、〈疏影〉兩個專寫梅花的詞牌。 值得注意的是,梅花還成為了詩人對抗外侮的精神象徵。 如:陸游的「恥向東君更乞憐」、「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辛棄疾的「更無花態度,全是雪精神」;謝枋得的「幾生修得到梅花。」 自宋以降,金、元、明、清各朝的梅花詩詞也均有所建樹,但卻再難現宋之輝煌。 不過,清代的龔自珍寫了篇〈病梅館記〉,另闢蹊徑,把精神束縛下的國人比喻為「病梅」,十分發人深省。 梅花,穿越了古今,是我們的精神寄託,更是我們不朽的民族象徵!

王維「辛夷塢」的詮釋

2009年10月22日
公開
37

台北中心面授教師 錢奕華 十月秋涼了,可曾發覺路上或高速公路旁見到朵朵紅色的落花,落花旁的樹上,枝枒上開放的竟是一朵一朵白色的花,好生奇怪呀?為何地上的花朵是紅色,但是樹上的花卻是白色,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它的名字叫木芙蓉,英文名字是:Hibiscus mutabilis L.,又稱醉芙蓉、千面女郎,或三變花、三弄芙蓉,原產於中國四川、雲南、廣東、日本,與山芙蓉,學名:Hibiscus taiwanensis,又稱Taiwan cotton-rose,或台灣山芙蓉、狗頭芙蓉,這種台灣區域獨特原生種類不同。 雖然木芙蓉與山芙蓉在葉、花、身上絨毛形狀上稍有不同,但兩者都是耐乾旱、耐污染、也耐貧脊,長在樹林邊緣,或者道路兩旁的樹木。古典詩詞常常提及芙蓉,其中最具禪意的當屬唐朝詩人王維(西元701-761年)有一首〈辛夷塢〉,曾描寫山芙蓉開花的情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詩中描寫芙蓉花在秋冬之際,滿山一片芒管花的山谷中,自開自謝,不在意深秋冷清,附近溪邊的居民,都已經無人出外踏青觀花,芙蓉仍舊兀自綻放出自己絢紅的色彩,詩中既寫出大自然環境的幽美清靜,又反映了芙蓉花孤高情懷,更顯露花的本質是不因外在環境影響,即使深秋蕭瑟,即使是只有一天短暫的生命,也要盡情的揮灑,努力綻放出最美的色彩。 難怪古代有一本探討花的書本《花鏡》,就讚美芙蓉花是:「清姿雅質,獨殿群芳,乃秋之最佳者。」芙蓉這種綻放後凋謝,凋謝後又重生,從夏末直到秋冬,持續不斷的展現美麗的花朵,象徵芙蓉是具有強韌的生命力的。 芙蓉花的歷史意義 芙蓉花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早在漢代《爾雅》、《說文解字》就有記載芙蓉的資料,但是當時是把芙蓉當作荷花,又名芙蕖、夫容,直到唐、宋詩文中才區分為生於水中的稱草芙蓉,生於陸地的稱木芙蓉,並讚美東晉時代山水詩人謝靈運(385-433)的詩,稱其詩像「芙蓉出水」,比喻詩的清新可愛,美妙自然,後來轉而比喻女子秀麗而風姿綽約之美。 這種形容是出自描述荷花之美而來,因此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把林黛玉比作芙蓉;另外芙蓉與牡丹常常在古代畫作中出現,因為蓉與榮同音,花與華古時通用,芙蓉的諧音是「富榮」,代表榮華富貴享用不盡的意思。 就因為芙蓉太美了,花色的變化,猶如原本素淨的雙頰,因喝醉酒而逐漸漲紅了臉,據說唐明皇有一天看到楊貴妃睡眼惺忪,儀態嬌媚可人,以為她酒醉未醒,但貴妃卻回答說:「芙蓉之睡未足也。」文人就將芙蓉花比喻像貴妃醉酒般美麗,故稱作「醉芙蓉」;所以唐朝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的詩句中以:「芙蓉如面柳如眉」,用芙蓉來比擬楊貴妃的美。 芙蓉的花期從十月以來,直到十二月,都看得到它開得十分妍麗,占盡深秋的風情,給蕭瑟的晚秋景色,增添了盎然的生意。因此從古代就有多少文人、雅士歌誦它。 古書曾記載南北朝後蜀時代,有一位皇帝名叫孟昶,由於妃子花蕊夫人非常喜歡芙蓉,皇帝除了封她為慧妃之外,並在京城成都,種了許多木芙蓉,前後長達40公里以上,真是壯麗! 因此,後世訂農曆十月的花神是芙蓉花,以歷史人物為代表的話,女花神是花蕊夫人,男花神是宋代一位非常喜愛芙蓉花的大學士石曼卿,傳說說死後成為掌管芙蓉城的仙人。 芙蓉花的植物學意義 木芙蓉與木槿是親戚,屬於錦葵科、木槿屬,錦葵科的特色是雄蕊多數連生成單體管狀雄蕊筒,將雌蕊保護在其中,只讓雌蕊柱頭五裂,高高的突出接受花粉,整個花絲合成筒狀或柱狀,稱作「單體小蕊」這可是錦葵科家族的正字標記,例如朱槿就是如此。 木芙蓉是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花期10-12月,果實期11-12月,通常作為庭園樹木之用,可以盆栽,以扦插、壓條、分株、播種等方式在春天播種。 木芙蓉猶如一位善變的美女,花朵的顏色有白色和粉紅色兩種,花的直徑約6-10公分,單瓣花瓣的有5片花瓣,重瓣花瓣的花瓣較多,花中央是淺紅色。 木芙蓉多半在清晨開花,早上是淡淡的粉白,過上午10點後花瓣漸漸呈粉紅色,大約中午以後,由白色漸漸轉成粉紅色,花色會隨著時間而加深,當傍晚即將凋謝時,花瓣蕊苞會變成深紅色了,花苞成為花萼狀的總苞,花謝了之後包裹住子房。 如果異花授粉成功,果實則留在枝頭上,花朵單獨掉落滿地;如果沒有授粉成功則子房隨花朵在第二天的早上,成為掉落滿地的紅萼,花朵的壽命通常都只有一天到二天左右,花期雖短,但是一天的變化,就夠讓你一天看上三回也不厭倦了。 為什麼它的花會變色呢?原來花本身含有花青素,花青素受到養料、水分、溫度的條件不同,呈現不同的酸鹼度,酸鹼不同,花的顏色就會有深有淺,有濃有淡,甚至會變色,酸性愈強,顏色愈紅,酸性的花青素會把紅色的長光波反射出來,陽光強烈的地方,就會反射了含熱量多的長光波。 山芙蓉是酸性的花青素,中午到下午受到陽光照射的影響,溫度熱量都提高,它的花青素呈酸性,紅光的波長長、熱量多,因此才會從白花轉成紅萼。 木芙蓉的葉形是互生的圓型,通常有5個淺淺的裂片,葉緣有粗鋸齒,葉子的基部則是呈心臟形,且由基部向上、向外伸出5-7條葉脈,也就是「掌狀葉脈」,摸起來是像是略硬的紙質,而葉背面和葉柄,全株都密生長毛,花是單朵由葉腋處長出,可以以阡插的方式種植。 花期約至12月,芙蓉的花期雖然結束,但是樹上仍有果實累累,它的果實是球形蒴果,果實由小變大,由綠轉黃棕色,徑約3.5公分,成熟後的果實慢慢的會由中間縱向爆開,爆開的種子內密生淡黃色剛毛或綿毛,種子數多,是腎形而背部有長毛,會隨風散開來,像乘著風兒的翅膀,尋覓另一塊向陽的土地生長。 〈辛夷塢〉中「芙蓉」之意義 王維賦詩以明志,其實是寄興詩於天地山水之中,由於他潛心佛理,詩中有禪境與禪意,故東坡美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晚年居藍田別墅,附近山邊溪澗,雖是山中無人,花卻自在的開與落,從不遺憾人之不知已,這種自在自得的心境在此詩中表現出來。 〈辛夷塢〉原指種滿辛夷花的花園,辛夷花又名木筆花、春花、白花樹花,會春花,望春花,屬於木蘭科 (Magnoliaceae),其命名是因為花苞初生如夷(芽),而味辛,多集中生長在亞洲的溫帶和亞熱帶山區,是大陸長江一帶原產的高級花木。 目前已成為世界各地有名的庭園花木,生長在山區及曠野中,通常在開花於3?4月的深冬和早春時節,花色有白色、白色帶紅暈、暗紫色,具有濃烈香氣。 王維以芙蓉花比喻,兩者都是枝頂開花,芙蓉為溪澗的樹種而辛夷為山區樹種,兩者在一在初秋,一在冬末初春,都可在山間開花。因此王維以「芙蓉」名之,此有兩種可能:一是詩人冷靜的報導ㄧ己的發現,以山中溪澗旁,有一片辛夷花美得像芙蓉ㄧ般,在偏僻的山谷中兀自的開放;二是王維這一區辛夷花的花塢中,也有芙蓉樹種,他特意發現它在秋涼萬花寂靜之刻,竟然開得如此絢爛。 以「木末」,象徵花朵開於枝條的頂端,是單生花,也是孤獨的花;傍晚發出紅萼,以鮮明的顏色,活潑而有力的生命展現它美麗的ㄧ刻,文字上「發」對應「寂」,產生強烈的對比,顯出熱鬧與冷清,借用花的開與落,象徵自我的蛻變與成長,雖無人欣賞,雖沒有掌聲,但自我的圓滿與豐富,別人又如何理解。 王維以客觀的描寫,色彩的鮮活,對比文字的手法如:「無人」、「紛紛」,「寂」與「發」強烈的表達一個自主的生命,其意義在於:存在的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真實,不必在乎別人知不知道你的存在,對我們的啟發應是:對於塵世俗人的汲汲營營,不甘寂寞,求為人知,這些辛夷花(芙蓉),真是活得自然.自在又自信啊! 這首詩以芙蓉花開落的情景,在寒冷的空山中,一朵朵鮮豔的芙蓉,讓作者與讀者開悟而深入到心靈的解脫境界,藉由形式上自然的書寫,如同一個觸媒的引發觸發了禪機,如此身邊平常的事物,卻讓作者開發心眼,有新的體悟與視野,作者產生一個與眾不同的新觀點,也是超越世俗的看法,更是發自內在的體會。 這種作者禪悟的體會,發而為一篇有禪味且具有精神意義提升的詩,一字、一句到一事,處處呈現禪式的文字或風格,讀者藉由禪詩作品,讀出作者的心靈世界,讀者與作者共同體會一個:形而上、超乎形象之外的世界,作者引領我們進入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謂「無我之境」,體驗與說明高妙的人生哲理之禪境,擴大生命的格局與侷限,走向圓融的悟境,開悟後的禪悅與自在,因此〈辛夷塢〉不但是首好詩,更是一首禪詩。 (94.11.23及94.11.24空大專版)

小兵立大功──芝麻

2009年09月14日
公開
40

原來芝麻在日常生活中是隨處可見、可聞、可食之物。 可娜咖啡的黑胡椒醬裡就有濃郁的芝麻味,平日的早餐是以黑芝麻粉加入牛奶配幾片麥芽餅而成,都是對身體有助益的食物。 芝麻的滑便功能,對於為便秘所苦的人不失為一大福音;不過,腸胃不好時真的要忌口。 教我食品營養與衛生的老師說過,因為熱量高,所以她對芝麻敬謝不敏。若不介意這點,芝麻真是很棒的食物哩! 文�陳潮宗.台北市中醫師會理事長 在寒冷的冬天裡,熱呼呼、香噴噴的芝麻糊,是暖胃的熱門首選甜品,想要品嚐一碗女人最愛的補品之一──麻油雞也行,但不論是芝麻糊還是麻油雞,這其中提供營養的最大功臣就是芝麻。可別瞧不起這小小不起眼的食物,它可是大有來頭呢! 芝麻又名為胡麻,性甘平,是胡麻科植物胡麻的種子,相傳由古代漢朝張騫探險家從西域帶回的新品種,取名為「胡」,故名為之。因其脂肪含量高,故又稱脂麻,後取其諧音轉變為「芝麻」。 芝麻產期在每年夏末,有白、黑、黃三種,中醫典籍記載白芝麻脂肪含量多,能補中益氣、滋養五臟、強健筋骨、降低膽固醇等,多作為食物用途;黑芝麻則有烏髮、通便、解毒功效,較常作為藥用。 小小芝麻看似不起眼,但其營養豐富的程度卻是讓人咋舌,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台灣地區食品營養成分資料記載,每100公克的芝麻含有水分2.3公克、蛋白質21.9公克、脂肪61.7公克、碳水化合物6.8公克以及維他命B1、B2、B6等,還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總熱量為660大卡。 根據醫學研究證實,從芝麻粹取出來的芝麻素,纖維含量多,磨粉食用可增加腸蠕動,排出有害物質,減少致癌因子,但腹瀉者要小心使用,避免情形惡化。 雖然芝麻的脂肪含量高,但其亞麻油酸的含量占居脂肪酸大部分,是為人體的必需脂肪酸之一。缺乏亞麻油酸則會讓體內某些荷爾蒙製造產生問題,因此愛美的女性大可不必害怕吃多了會造成肥胖,這反而有助於體內血脂肪的調控呢! 對於產後婦女而言,因為芝麻中所含的亞麻油酸可以幫助子宮收縮、惡露排出,這也就是產後媽咪坐月子時為什麼要吃麻油雞的原因了。 中醫醫學上指出,黑芝麻能滋補、烏髮、通便、解毒功效,白芝麻則能補益氣、滋養五臟、強健筋骨、潤腸胃、行風氣、通血脈、祛頭風、潤皮膚。對男女老少均有助益。 《本草綱目》記載:「服用芝麻百日能除一切痼疾,一年膚面光澤,二年白髮返黑,三年落齒更生」。這是因為芝麻中的木酚素能抗老,有改善關節疼痛之效果,有慢性神經炎的人可以讓末梢神經麻木症狀減輕,進而改善視力及皮膚乾癢症狀。 然而,黑芝麻除了可以吃之外,還可以研磨做成外用敷料,用途極廣。古人謂芝麻油性質清涼,有消炎防腐的功能。 食療 1.芝麻牛蒡 材 料:牛蒡300公克、生香菇20公克、胡蘿蔔20公克、芝麻5公克、橄欖油2小匙。 調味料:糖10公克、白醋1小匙、香油少許。 作 法:1.牛蒡、香菇、胡蘿蔔洗淨切絲。 2.起油鍋,爆香香菇,再放入牛蒡及胡蘿蔔炒熟。 3.起鍋前,放入調味料及芝麻炒香即可。 功 效:減少膽固醇吸收、預防高血壓、幫助血液循環。 2.淮山芝麻飲 材料:淮山5片、即溶燕麥片4大匙、黑芝麻3大匙、冰糖1大匙。 作法:將所有材料用食物料理機研成細末,加入350c.c.熱充分調勻,即可飲用。 功效:芝麻含有豐富的卵磷脂,不僅有潤膚功效,還可預防落髮和早生白髮功能。但芝麻有滑便之效,經常腹瀉者不宜飲用。 《鄉間小路98年1月號35卷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