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WUWOW線上英文】好評回文活動將延後於4/24開跑,為感謝配合,BBH將提供神秘加碼好禮唷,敬請期待!

yagis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國文老師一定要告訴你的終極祕密!

2018年08月10日
公開
53

國文老師一定要告訴你的終極祕密!�陳怡嘉.五南 1.大考寫作時,可善用選擇題題幹的內容,在一邊作答一邊構思作文時,同時將適合的名言錦句圈出來,於之後的作文中運用,如此便有最便捷的寫作素材了。謄寫時,也要留意不要粗心寫錯、漏了字! 2.考前一個月,應該每週利用40∼50分鐘時間就歷屆作文試題寫作一篇作文,讓自己持續進步! 3.寫好作文的不二法門就是「多看、多寫、多背」。 4.多看 ヾ作文指導書籍:瞭解作文題型,對建構大綱與作文結構有莫大助益。 ゝ名家散文、名人傳記:讓大腦資料庫「喝雞精」,增進腦內知識增長。 ゞ報紙社論:掌握最新時事,培養多元思考與論證的能力。 5.多寫 ヾ寫日記→一天中最精彩、難忘的片段→詳述片段+感想 ゝ寫作文→模仿造美句→寫段落→寫整篇文章→不斷重寫、修文 6.多背 ヾ老師平常規定的課文默書,要開心的背! ゝ中外古今名人例證,要感動的背! ゞ名言錦句、成語典故,要用心的背! 7.老師平常要同學背課文,絕對不是吃飽撐著,故意折磨同學的記憶力和鍛鍊老師們的批改力!而是唯有背下來,才能用得上! 8.寫作文就像種植花草樹木一樣,需要供給養分,植物才能生長。因此,「多看」能激發思考力,「多背」可以累積充沛的「墨水」,而後「多寫」能從潛移默化中截他人所長,補自己所短。 9.「多看」、「多寫」、「多背」這三項基本功努力了之後,卻還是有同學拿不到高分,因為他們「犯了大忌」!「大忌」就是:作文像是背公式,假惺惺,沒有真情意! 10.有三項基本功後,還要有一顆「真性情」! 一篇好的作文除了前面所說的「外表好→版面工整、文字美觀、文句優美:修辭、名言錦句等」及「比例好→文章結構完整」外,最重要的是作者的「內涵好→對事情的體悟、對人生的感懷、對人對事的真性情」。 唯有真正讓你有所體悟的事寫起來才能夠栩栩如生,唯有真正讓你感動的片段寫起來才能感人肺腑,唯有真正從生活中去體會生命才能化為人生的智慧。 而我們生而為萬物之靈,擁有的便是敏銳的五官與柔軟的心靈,因此,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多多去觀察周遭的一切,從大自然的一花一木去體會生命的奧妙,從待人接物的人我之間去體會人性的真摯與美好! 11.這些豐富的個人體會就是別人偷不走、買不到的寶貴資產,也是你在寫作時最真摯的素材。 12.好的文章在於找到和讀者的共鳴點(文章的「亮點」),真正動人的文章在於能將個人體驗化為深刻文字,更能在深刻中引發讀者的同感,而共鳴點往往是情意真摯的關鍵,也是最能引人入勝之處。 13.知識內涵不輸人,真心真意最動人 ↓ 開啟五官與心靈去感受每一天,用溫暖正向的眼光去善解人生的挫折,用感恩歡喜的心情去珍惜人生的美好! 14.讀書並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但,在年少記憶力佳的時間多吸收知識,培養自我思考的能力和智識的基礎,卻是未來不管從事任何行業的基本訓練。 15.不需和別人比較,因為一旦和別人比較,就多了無形的競爭壓力,不僅增加了人際間的緊張疏離,也容易受到對手的影響;相反的,你應該放寬心胸向對手學習,甚至教導、鼓舞對手,畢竟在出色的團隊中脫穎而出的才是具備真正實力的一流人才;而你的團隊是否出色,你除了有一部分的責任之外,也和你的成就密切相關。 16.願意花力氣時間督促你的人,就是你生命中的貴人! 17.面對別人的評論,是最能夠看清自己的時候。如果今天有人誤解了你,你不必急著去找人理論,而是要反省自己,因為有絕大部分是你自己表現出來的。

吳明益語錄

2018年06月04日
公開
54

吳明益語錄: 1.人不能不滿意二十幾歲的自己,因為那是構成四十幾歲的我的重要經驗。 2.我常對學生說,人生不如意的時光占比較多數。承認自己是平凡人,認真活下來,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事。 3.我現在已經不是少年,也遠離青春了,該死的是,讀到這段話還是會激動。這是沙林傑(《麥田捕手》作者)用他無與倫比的才能,讓我們在閱讀的這一瞬停留在青春裡。  話說回來,我覺得「青春」就是還沒能容忍虛偽的年紀,等到妳能容忍它,妳一定是某種意義上的「告別青春」了。 4.如果有人告訴妳十六歲時的戀愛會變成以後避免戀愛傷心的經驗,那一定是在騙妳。人生只能有一次十六歲的戀愛,也只能有一次二十六歲的戀愛。二十六歲戀愛時妳一定會想起十六歲的戀愛,但妳無能為力,也會發現「經驗」多數時候起不了什麼作用。同樣,人生裡的悲傷也是無法練習,不會結繭的。 Q3、請問考試的寫作與普遍的文學作品的差異在哪裡呢?   前者強調運用,後者的本質在獨創;前者強調正確,後者的精神在解放;前者是一種可展示的技術,後者是一種態度;前者有時強調科學性,但後者可以接受偽科學……。   寫完一篇考試的作品妳會鬆一口氣,但寫完一篇真正的作品,妳會發現自己衰老一點卻心眼明亮。妳不會期待下次考試,但妳會期待再寫一篇讓自己感覺衰老的作品。我多年前在《蝶道》裡的〈行書〉寫過這樣一段話:   「回憶在腦細胞裡繁殖,時光閃過語言區,透過神經指揮肌肉化為文字,然後有一天細胞死亡。遺忘。書寫是記憶的骨灰甕,時間的墓碑。……. 我為衰老而寫,你為衰老而讀。是為行書。」   真正的寫作會讓妳覺得自己在走著,也許沒有方向感,即使是走向衰老。這是我的理解。

從國中會考作文題目,淺談提升學生作文能力

2018年05月23日
公開
98

【從國中會考作文題目,淺談提升學生作文能力】李光福 《從那件事中,我發現了不一樣的自己》(102會考試辦) 題材:生活體驗 書寫技巧:敘述、說明、或抒情 《面對未來,我應該具備的能力》(103會考) 題材:生活體驗 書寫技巧:敘述、說明、想像 《捨不得》(104會考) 題材:生活體驗 書寫技巧:敘述、抒情 《從陌生到熟悉》(105會考) 題材:生活體驗 書寫技巧:敘述、抒情 《在這樣的傳統習俗裡,我看見……》(106會考) 題材:生活體驗 書寫技巧:敘述、說明、或抒情 《我們這個世代》(107會考) 題材:生活體驗 書寫技巧:敘述、說明、或抒情 一、培養孩子對生活的敏感度:就本人教學作文的觀察,現代的孩子大概生活太安逸了,只會過日子,不會過生活,對生活無感,變成「生活白癡」。如果未來作文的命題方向大致不變,培養孩子對生活的敏感度很重要――對生活有感,才能找到感人的題材,寫出感動的文章。 二、熟悉敘述與抒情的寫作技巧:敘述寫法(記敘文)是最基本的,無論是寫人、敘事、描景、狀物,基本功一定要具備。至於抒情,可在寫人、敘事、描景、狀物適時加入,無須單獨訓練,但要求情盡於詞,以免落於無病呻吟。 三、加強說明文的技巧:這是目前許多學生普遍缺乏的,而說明文的寫法很多,應該加強學生這方面的各種寫法, 四、一個學期作文的篇數:寫人、敘事、描景、狀物、議論、閱讀心得各一篇(寫人、敘事、描景、狀物、議論每次用不同的寫法),兩年半下來,即可打好作文基礎。 五、以上提供教學參考。

DSE範文作者教你中文/林黛嫚

2018年04月24日
公開
59

DSE範文作者教你中文 文:林黛嫚(《孤獨的理由》原作者) 2018年4月17日(星期二) 世紀編按:DSE開考,台灣作家林黛嫚的文章《孤獨的理由》成為中文科閱讀篇章,但這份試卷連作者也不知如何作答。今日本版刊登林黛嫚另一篇文章,沒有考試,從其他角度談閱讀,又可以得到什麼? 我知道,時間與距離都不會對閱讀造成障礙,我們讀?李白、杜甫的詩,徐志摩、琦君的散文,帕慕克、孟若的小說,便是如此。 當我們念誦?《靜夜思》,李白對??前明月光發出的詠歎,我們的國文老師告訴我們,「皎潔的月光灑落在李白的?前,起初他還以為是地上結了霜,抬頭仰望夜空的明月,低頭不禁想起了遙遠的故鄉」。但是那真的是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彼時彼刻的所思所想嗎?隔了這巨大時空我們對?夜空的明月,抬頭低頭之間仍然是鄉愁嗎?我和學生一起賞析王鼎鈞的《白紙的傳奇》,學生說,當年白紙很值錢,他父親仍然拿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和清清白白的意念不相符,但那一箱白紙的作用只是這樣嗎?這些問題的答案仍然在閱讀裏。 閱讀是透過文字藝術傳達作家的思想情感,同時也是作家設計了一個廣大的想像空間,邀請讀者一起去創造,所以閱讀不只是理解,也在於閱讀之後帶?這位作家的所思所想以及你自己的發現,走向下一場閱讀的旅程。 按照注音符號借書 那麼閱讀如何與寫作相遇,就從我的經驗說起吧。 小時候,我最羨慕的同學是那種早上起來,她坐在椅子上,母親為她梳辮子,打上蝴蝶結,漂漂亮亮去上學;稍長之後,我羨慕的是遇到難懂的知識,可以拿?本子去向父親攀問的人;待我識字稍多能感受讀書的樂趣之後,我羨慕有許多書可讀的家庭,這幾樣我都沒有。我成長的階段,父親忙?工作掙錢,好養活一大家子,母親終日臥?,簡單的家事都無法打理。小孩自己起?穿衣,出門上學,放學後自己做功課,打發漫長的課後時光。有一段時間,不知是小學生太多還是教室太少,各年級生分段上學,一三年級上午班,二四年級下午班,下一個學期再對調,於是那課後時光更是又長又齊整。 我最常消磨的公園裏某天突然出現一間圖書館,要發現這房子得排開許多吸引小孩子的遊戲器材,也就是要對秋千、滑梯、搖搖馬視而不見,直接從各個遊戲器材的空隙中穿越,才會發現這間放書的房子。我一向夢想有許多書,看也看不完的書,但那是不可能實現的願望,因為那是一個書本十分昂貴的年代,至少對孩子來說,比衣食飽足更重要的事都叫昂貴。 當我擁有一張借書證,我就取得了通往書城的鑰匙,可以堂而皇之走進去,學每一位大人,走到一座書卡櫃前,握住把手,拉出長條抽屜,尋找想看的書。索引卡片是依注音符號排列,我第一眼就決定,按照注音符號的順序借書,剛好拉開ㄇ字頭,就從《木馬屠城記》開始吧。 距離最後一個字母還有多遠 相對那滿屋子的書,小學二三年級的學童,那些書如何能讀懂?看一本《兒女英雄傳》,如果把不認識的字塗黑,大概每一行都有三五個黑點,一整頁看起來活似填字遊戲般,有相當多的空格等待填補,不過就像玩任何遊戲一樣,我一個人玩一個人作主,看不懂的字就跳過去,上下文連起來,總能猜懂五分,整頁猜出來也能弄懂八分,那就夠了,其餘的,就交給時間吧。 我通常在沒課的時段去圖書館,用卡片借出一本書後,或在圖書館裏,或在公園的樹蔭下,或拿了書回家看,總之,對只上半天課的低年級生來說,有一整個半天可供揮霍。我天生急性,往往等不到找到位置坐下,便已迫不及待翻開書頁,才幾個鐘頭就看完所借的書,到明天之前接下來還有一整個夜晚,怎能無書相伴?有一次,我急匆匆地趕回圖書館,又去挑了一張書卡,連同看過的書遞給櫃?的工作人員。那人溫藹帶笑地說:「小朋友,當天借的書不能當天還,你瞧,我都還沒有空整理那些書卡呢。」雖然覺得有些尷尬,可是我明白他微笑的意義,是在稱許我的勤於閱讀呀。我接受了這個稱許,更專注於閱讀,每一次翻動書卡時,也忍不住要去計量,距離書卡的最後一個字母ㄩ還有多遠。 打開人生之門 我帶?那間放書的房子一起離開家鄉的。 我長大了,圖書館卻沒有擴大,裏頭的書已差不多全納入記憶裏,或者說我想看的書差不多都借過了。而且我不是不想再去,而是不能再去,教科書一本比一本厚,考試卷一題比一題難,只好暫時和圖書館告別。 當然我會有另一間放書的房子,就像我有了婚姻、有了家庭、有了小孩,買了房子、買了車子,書房從房子游走到辦公室、到咖啡廳,到每一個等候的空檔,成為無所不在,那麼那間在腦海中矗立的房子,滿是書的房子呢? 原來那棟瑰麗典雅的建築是有歷史的,圓形拱柱四周採光的建築物矗立在綠蔭扶疏的公園內,圖書館搬走之後,變成了托兒所,變成了咖啡館,又變成了素食餐廳,很久以後,我才知道父親工作的衛生院曾短暫在這兒辦公,父親晚年帶他來這兒用餐,父親還指?現在是洗手間的位置,說當年他夜晚值班就睡在那兒。這房子牽繫?兩代記憶,我把它留在記憶裏,留?告訴孩子們,曾經有一間這樣的房子。我會帶?孩子,走那條通往公園的路,讓他們一步一跳地點數?大理石小徑前進,走到現在是素食餐廳的圖書館,說?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我從前在那ㄅ字頭到ㄩ字頭中讀來的故事。 閱讀也是一把鑰匙,打開我人生中一道一道的門,其中一道門通往寫作。 童年的大量閱讀奠定我成為作家的基礎,也滋養了我教授寫作課程的能量。 擁有說故事的能力 散文家王鼎鈞寫過《文學種籽》、《作文七巧》、《作文十九問》等提升寫作技巧的參考書籍,這幾本寫於三四十年前現在年輕人看到書名就覺得古板而不會去翻閱的書,卻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告訴讀者如何取材、如何拓展文章內容,還包括如何經營、如何收尾,這些所謂的作文書,如今讀來仍能讓喜愛閱讀、有志於寫作的人觸動與感發,從而能心領神會。 王鼎鈞《文學種籽》裏提到:「寫作雖然不是木匠做桌子,不過剛起步的功夫可能和木匠做桌子差不多,一個尚未成為作家的人,可以把寫作當作一項技能、一門手藝來學練。便是這個道理。」這個意思便是認為寫作可以訓練,尤其對初學者來說,在學習寫作初期,像木匠做桌子或紡織工人學織布一樣得從基礎學起。 把寫作當作一門技藝,然後不斷學習、琢磨,限於篇幅,在此先談一個琢磨寫作技巧的原理,說故事以及把抽象情感立體化的能力。 世界愈來愈接近,人與人的互動方式雖然在改變,未來卻也將更加密切,我們經常會需要和別人溝通,但現代人主觀力強,想要說服別人,只有提出論證是不夠的,要用迷人的故事來打動人,告訴對方為什麼一加一等於二,不如編一個故事,讓他從故事中得到一加一等於二的道理,所以我們需要說故事的能力、能夠把自己的想法準確表達的能力。 我以前是文學編輯,後來是教授文學創作的老師,但是我卻從來沒有教過我的孩子寫作文,一些母親(或父親)睡前為孩子說?邊故事的事我也沒做過。因為工作的關係,我下班回到家的時間常常是阿嬤看完八點檔連續劇,把孩子哄睡了。直到阿嬤病逝,孩子不敢獨眠,於是我會陪孩子躺?說說話,等他們睡?了,我再起來讀書寫作。 所謂說說話,通常也只是不?邊際閒聊,不過這些閒聊也有派上用場的時候。兒子考國中基測前一周,我知道他最沒把握的是國文科,但是到了考前,測驗題的部分也無法臨時抱佛腳了,於是我開始每天給兒子說故事,大部分是發生在身邊我自己或朋友的事,然後我告訴兒子,看到題目,想想媽媽說過的故事,你覺得哪一個故事適合,就把故事放進去。那一次基測的作文題目是「漂流木的獨白」,於是兒子就把我說過的故事化為漂流木順流而下的所見所聞,那一篇作文拿了五級分,算是穩住了他的國文成績。可見說故事多麼有用。 從別人的故事中思考人生 寫作常強調情感真實,真誠的寫作紀律更是優先守則,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都不喜歡被詐騙,難道有人會喜歡讀滿篇謊言的文章?在這裏不是要討論真實與虛構的問題,其實虛構正是文學十分珍貴的特質,是要強調迂迴曲折,譬如說話,我們通常會直接表達我們的感受,譬如說無聊死了、這個秋天熱爆了;譬如在捷運上看到長者我們會叫年輕人讓座……但是更多時候,我們是透過故事來表達感受,因為故事可以表達同樣情感,但字面上不?痕迹。 故事的原則是有的說,有的不說;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文學作品帶給我們的享受既是說出來的,也是沒說出來的,文字直接呈現的東西,讓讀者感到歡喜感動,但其他隱藏在字裏行間讓讀者陷入沉思的東西,卻能促使讀者進一步去思考。我們經常從別人的故事中,了解如何思考自己的人生,這是閱讀的收穫,也是許多創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帶給讀者的,可能是具體的感受,也可能是抽象的思考。 故事不會憑空出現,但也不是和靈感一樣可遇不可求,故事除了發生在自己身上,和親近的人有關,更多的是從陌生人的經歷中組織而成。 從前以公車為主要交通工具時,我有一段時間常常要搭公車從南港到公館,基隆路一段到四段這長長的橫貫南台北的重要幹線,尖鋒時段幾近要走兩個鐘頭,這麼長的交通時間,除了睡覺就只能東張西望。幾個月下來,我對基隆路沿線的店家可說相當認識,在和平東路前一個巷口三角地帶有個文具店,老闆是個胖胖的中年人,不管熱天冷天常常是長袖襯衫搭一條及膝的中短褲,寒流來時頂多加一件灰夾克,下身仍是中短褲,腳上是一雙皮拖鞋。他的長相和打扮提供給我的信息是外省人、老榮民等等。我坐的基隆客運經過他店門前通常是七點半左右,每天這個時候,公車停在紅燈前的車陣中,剛好有一分多鐘讓我看?老闆拉開文具店的鐵捲門,把一座一座大型雜誌架放到騎樓的大柱子旁,開始一天的營業。 如果我每天經過,就每天準時收看,但是—— 但是有一天,文具店的鐵門嚴密地闔緊?,老闆的身影沒有在我乘坐的公車停留期間出現。 老闆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今天是公休日嗎?是稍晚才會開始營業嗎?第一次發生,我有這些疑問,第二天鐵門依然深鎖,第三天,第四天…… 似有若無變得具體 關於文具店的老闆,每個人都可以有許多想像空間,也許他返鄉探親了,那是個許多老榮民返鄉探親的年代;也許他生病了,胖胖的身子容易讓人聯想心臟病發作;也許他不想再每天守?這個店,而出遠門展開長長的生命之旅…… 這些不斷聯想、疑問、解釋、發明的過程可以是一首詩、一篇散文或一部小說,即使什麼都不寫,在腦中構思一番,也是在寫文章了。 文學家擅長探究事情的意義,以及發覺微細的心靈境界,人與自然萬物,人與人之間的巧妙互動,透過文學家的描繪,那似有若無的感情便具體起來。 舉例來說,有時候我們心情不好,情緒低落,如果有人看到平日開朗歡笑的你竟然臉色凝重,沉吟不語,而問你,怎麼了?你也可以說出為了什麼事心情低落,考試沒考好、求職面試了十幾場還是沒找到工作、上司交辦的事弄砸了被削了一頓,或是相交多年的好友遭逢變故你替他難過……這些說法只是交代你情緒低落的原由,卻沒有形容出你的心情狀態。正因為情感是這麼抽象的東西,我們寫作時,要為這種抽象的情緒立體描寫,讀者才更能掌握到正確的情緒,而不至於你寫某人很難過,讀者看了卻不覺難過,甚至哈哈大笑起來。 日本推理小說家宮部美幸的小說《Level 7》裏是這麼形容一個男人心情低落,「他在往下墜落。明明應該只是一瞬間,但在記憶中,時間卻延長了好幾倍,感覺上似乎永遠在不停墜落。每當又這樣『發作』時,男人總是來到這種高處,像小孩念咒似的在心中告訴自己:已經不會墜落了,已經沒事了」。讀者看了,想到自己去遊樂園搭雲霄車等刺激的遊樂器,飛車下墜時,那種心頭揪緊、臟器扭結的痛苦感覺,免不了產生「啊,原來情緒低落就是這樣啊」。 「被啄了一口」般立體 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想告訴別人這個夏天天氣很熱,熱到什麼樣子呢?英文諺語dog-days意思是大熱天,熱得人無所作為、無精打采的日子,看到這個詞就想到一隻狗懶洋洋躺在陰影裏避暑的畫面。又或者換幾個說法,柏油路面像蒸軟的橡膠;太陽亮晃晃照得人睜不開眼睛;曝曬在太陽底下的機車騎士都包裹得緊緊唯恐曬傷……這些描述固然可以使讀者想像出溫度高的狀?,但如果像吉田修一《橫道世之介》寫的:「世之介不再遲疑,飛快脫掉T恤和短褲,站在甲板的前端,踮了踮腳尖,隨即一鼓作氣,縱身跳起。世之介只覺得胸膛一熱,原來是太陽輕啄他的胸口,接?身體很快接近水面。」用「太陽輕啄他的胸口」形容熱的程度,讀者立即可以連結自己走在大太陽下,太陽的熱力照在裸露的手臂上,果然是「太陽輕啄我的手臂」,有那種像被小鳥啄了一口的刺痛感。那麼「熱」這個名詞,就從摸不?的抽象意思,而有了「被啄了一口」的立體感覺。 現代人常有的情緒障礙如憂鬱症,我有些朋友罹患此症,但憂鬱也是一種很抽象的感覺,沒有這種病症的人很難理解憂鬱症發作時到底是什麼樣子?我一位有憂鬱症的朋友敘述給我聽,「每到夜裏兩點,我就感覺頭上飄來一片烏雲,把我整個人罩住」。是啊,如果全身被烏雲籠罩,你走到哪兒,它跟到哪,當然快樂不起來。這樣一描述,我就聽懂了,憂鬱一詞也彷彿立體起來。 作家們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出發,把各種感情傳達得絲絲入扣,閱讀時細膩揣摩作者的鍛字煉句,寫作時調動閱讀時感受到的情意,當閱讀與寫作相遇,想起詩人編輯?弦說的一句鼓勵年輕人寫作的話:「拿起筆來(或者打起鍵盤來),你就是作家。」 作者簡介:曾任《中央日報》副刊主編、《人間福報》藝文總監、東華大學駐校作家。著有《移動的夢想》、《單獨的存在》等。另編有《台灣現代文選.小說卷》等。現任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教授台灣現當代文學、文學傳播、寫作訓練。 文:林黛嫚 編輯:彭月 原文載於《明報》世紀版(2018年4月16-17日)

大腦開發課!

2017年09月07日
公開
54

大腦開發課! 作者:蔡淇華 2017-09-07 詩其實可以是科學的,是可以分析可以複製,只要你能洞察天才的大腦,走一遍天才的思路是如何形成,你,也可以是天才。 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們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培根 「鐵道長軌的『穩』是『抽象』的,要如何拍出來?」 「用『具體』的水杯晃動來比較!」 在擔任《台中鐵路百年換軌》紀錄片的編劇時,常和劇組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分鏡。劇組中有攝影、有導演、有製片,每人角度不同,但重點都是如何將「抽象的概念」給「具體圖像化」。 製片常問我:「創意哪裡學的?」 「語文課學的?」我總是如此回答。 「真的嗎?」製片常不置可否:「為什麼我以前上課都沒學到?」 「那是因為你的老師沒有幫你『解開天才的大腦』。」 「解開天才的大腦?」 「是的,就是幫你分解『偉大作品的心智圖』。」 詩是科學 「例如教我寫詩的嚴忠政老師,有一首詩叫〈履歷表 〉:今年比去年渺小/小到可以穿越雨隙和文藻/只有袖口微溼,而名姓有些受潮/但為了和你一起長出青苔/做為我們的盆栽/我錯過乾燥的日常/和景氣明朗⋯⋯」 「哈哈,蔡老師,聽不懂啦!」 「沒關係,我來幫你『解開天才的大腦』。因為現在年輕人『錯過乾燥的景氣』,找不到好工作,所以詩人就要用『乾燥的相反—潮濕』來表示『履歷表的渺小』。你看,雨隙=潮溼+細小,文藻=細小+藻苔,盆栽=潮溼+微小+生長。你看這些具體微物間,有科學的邏輯。」 「蛤,詩是科學,蔡老師,你愈講愈模糊了!」 「沒關係,你再來看一首張愛玲寫給胡蘭成的詩: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嘿嘿,怎麼有一點類似的邏輯。」 「沒錯,天才的大腦其實都有類似的美學與邏輯。張愛玲見到胡蘭成時,超級崇拜他,所以感覺自己很低下、很渺小,張愛玲就用具體的、最低下的、最渺小的塵埃,來形容她卑微的心境。因為文學與藝術絕對不能用A講A,一定要用B講A來『虛實互換、陰陽相生』。」 「那為什麼從塵埃裡開出花呢?」 「因為張愛玲當時內心是快樂的,若要用塵埃來派生『意象系統』,就要讓泥土開出花來,來表達她的快樂,因為塵埃就是泥土啊,這和嚴老師的『盆栽一起長出青苔』,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解密天才的思考脈絡 「蔡老師,聽你這麼一講,我好像真的可以進入天才的大腦了。但天才會彼此模仿嗎?」 「喔,不止模仿,還要彼此偷取!」 「怎麼說?」 「自謙師天下而有蘋果的賈伯斯,曾引用了畢卡索說過的一句話:『傑出的藝術家模仿,偉大的藝術家偷竊 (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模仿看得出痕跡,但偷竊就像今日無敵的蘋果手機,是把舉世天才的大腦分析後,內化為自己的風格與邏輯。」 「哈哈,所以好的老師是帶學生去偷竊嗎?」 「沒錯!沒錯!像是我大學時有一位好老師,帶我去偷了很多好東西。他帶我們去看《緬甸的豎琴》。我們看到日軍被英軍包圍時,連長指示士兵彈奏世界名曲〈甜蜜的家園〉,並命令全連合唱,引起屋外舉槍英軍的共鳴,一起附和唱起同樣曲子的(Home Sweet Home)。老師當時告訴我們,導演市川崑在1956年就知道用『用愛講恨』、『用生講死』,因為藝術一定要『用相對面抓張力』,要『用恨講愛』、『用死講生』、『用多講少』、『用少講多』。」 「厲害!偷了以後好用嗎?」 「好用啊。像我看到電影《鐵面無私》,一邊殺人一邊救小孩,或是《鋼鐵英雄》,用救人來戰鬥,就會想到『用愛講恨』。還有看到《通靈少女》,就會想到編劇用『青春少女與老宮廟』、『人界與鬼界』的對比抓張力。連在看李白的『對影成三人』,都能聯想到李白是『用多講少』來顯現他的孤單。這些都是現在幫我寫作與編劇的內在邏輯。」 「你英文課也會這樣上嗎?」 「會啊!像是三民課本第一課是A Recipe for a Delicious Friendship,用『雞湯的食譜』講友誼的成分,甚至用『煮雞湯的過程』講朋友相處之道。我就會請學生練習這種『虛實互換』的意象語言,看看友誼像甚麼?曖昧像甚麼?一位學生比喻的很有趣,她說:『曖昧像是冬天裡的馬桶座/原本冰冷的刺骨感/卻在不知道坐了多久以後/突然感覺到一絲的溫暖。』」 「哈!這有趣?學校的語文課都可以讓老師帶學生這樣『偷』嗎?」 「當然!不管英文、中文,不論古文、現代文,只要不被外力操弄,能被選進課本的,幾乎都來自『天才的大腦』。這些文章,不管形式和內容,都一定有精準的內在邏輯。例如Emily Dickinson,用女孩騎上腳踏車,轉過街角,揮著像手帕的馬尾,告訴母親,不必相送,這些出於日常的設計,其實與龍應台的〈目送〉,有類似的調度。而金恩博士的『在絕望的山中,挖出希望的岩石。』以及海倫·凱勒的『夏日流逝,用什麼來安慰我的寂寞,惟有那絢麗多彩的秋葉。』都是英文課本中,本於科學的文學語言。這些都有待老師在教完單字與翻譯之餘,帶學生去解構,去模仿,去偷,幫學生建構出自己創意的腦,甚至寫出一樣藝術高度的文字。」 「但是我以前在學校,國文課都著重在形音義、古文翻譯、以及作者生平;英文課文哪有甚麼解構與賞析,都嘛在講文法、跟翻譯而已,難怪我現在一點創意也沒有。但我很好奇,形音義跟翻譯,慢慢Google都可以取代了,連催生PTT的杜奕瑾都回台灣推出「記者快抄」,用AI寫新聞,那以後記者與老師會不會失業?」 「有可能喔!美國媒體Quartz歸納出老師與記者,是未來較容易被淘汰的工作。但李開復也說,懂得藝術和美,並能結合AI的創造人才,是不會被取代的。」 在慶祝《台中鐵路百年換軌》紀錄片殺青的慶功宴上,製片和得過金鐘獎的導演,一直討論著台灣文創產業的動能不足,台劇一直重播,拍片量一直下滑,台灣影視音漸漸去產業化,產品的的質與量落後陸韓越來越多。我聽在耳底,有一點食不下嚥。想起李開復《人工智慧來了》一書中說的:「當人類面臨AI挑戰,教育體制需要重啟。整個教育體制應更多地關注素質教育和高端教育,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學習和嘗試各種更複雜,或更需要人類創造力的工作種類,培養更多的博學之才、專深之才、文藝人才。」 然而台灣語文教育的「百年換軌」開始重新啟動了嗎?台灣語文教育真的有滋養下一代的創造力,並培養更多的博學之才、專深之才、與文藝人才嗎?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要訓練學生成材,就不能再把所有的語文教育花在瑣碎的、網路既存的記憶性知識。 我只知道。創意山岳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文化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語文從來有本有源,不可能斷裂橫生。事之博者其辭盛,我們應跳出鎖國的文白之爭,向歷史天涯無盡處,探尋所有天才的大腦。 我只知道,日末途窮,大敵將至。如果我們不想讓下一代被AI取代,那就讓每一堂語文課,都是大腦開發課吧!

作文第一課不是起承轉合,是認識讀者

2017年09月03日
公開
53

作文第一課不是起承轉合,是認識讀者 作者:蔡淇華 2017-08-16 傳統作文中,「起、承、轉、合」或許是完美的結構。不過,溝通的目的、對象各異,台中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蔡淇華認為,我們該讓孩子學習的,應該是更尊重讀者的表達方式。 「想想你的讀者是誰?他是時間有限的教授,在看了如山高的文件後,去思考,甚麼能打開他的眼睛,所以請把最厲害的部分放在最前面(Put the best in the front)!」5月辦米蘭設計學院的演講時,阿浪(Allen)老師談到如何申請學校,越講越興奮:「別怕一直談論你自己(Don’t be afraid to be too personal),重點是你與這個科系的連結,其他不相關的都要拿掉,這是這個時代的邏輯。」 我在台下點頭如搗蒜,但也懷疑學生真的能了解嗎? 面試自傳 族繁「用力備載」? 這幾年很多學生會拿自傳給我看,我的意見很一致:「小學得過的獎、國中時當的幹部、哥哥姊姊的資料,都可以去掉,家庭介紹最多兩行,重點是你與申請校系的相關,講重點,不要超過兩頁半。」 學生總是捧著十幾頁的自傳,一臉不忍:「這些真的⋯⋯真的⋯⋯都要刪掉嗎?」日後再看到學生送出去的資料,發覺包括「哥哥正在當兵、姊姊在當護士」這些「族繁用力備載」的冗文,仍原封不動留著。 「為什麼還要留下這些累贅呢?」 「老師說,主任的建議是錯的。」 天哪!我真的無言以對,只能吶吶喃到:「喔!好,那就聽你們老師的。」但一顆心卻糾結的厲害,心想,台灣真的還要鎖國,繼續死抱著這種「自絕於時代、自絕於世界的表達教育」嗎? 上學期到一所國中分享,老師拿了一疊學生作文,請我表示意見,看了十多篇後,我不禁抱怨:「為什麼第一段就矇掉了,每一個學生都在替『孝順』下定義呢?」學校老師指著作文前面的「作文引導」:第一段必須說明題目的定義,這樣子觀念才會明確,事理才能顯著……。「蔡老師,是我們要求學生這樣做的。」 該拋棄「起承轉合」的表達方法 我有點不好意思,只能苦笑無言。終於了解,為什麼學生一到高中,交過來的都是這種「起承轉合」式的八股。 「其實在這個眼球和手指都在滑動的世代,我們應該藉由作文課教他們現世需要的寫作素養。也就是一定要把重點、結論、最亮的部分放在最前面。等到受眾有興趣了,再慢慢加入支撐論點的細節(supporting material)。這有一點像行銷學的AIDA受眾思考:先勾起注意(Attention),再引發興趣(Interest),讓受眾有欲望(Desire)繼續閱聽,最後再用文學修辭的『意象語言』,寫下理中帶情、帶餘韻的結論,引發受眾的改變與行動(Action)。」 「那起承轉合要丟掉了嗎?」 「丟掉吧,當我們的『起手式』還沒打完,世界的重拳早已一記記打中我們下一代的心臟。欣賞經典是一回事,教會一生行走的能力又是一回事。語言要有時代性,要契合今日的『美學與禮貌』。」 「美學與禮貌?」 「是的,今日的設計美學是『由簡馭繁』。你可以比較一下台灣與西方的頒獎典禮,台灣的頒獎典禮還是用起承轉合那一套,頒獎者把整個場子當成自己的,要哈拉鋪陳好久,等場子都冷了,時間都用光了,觀眾的臉上都三條線後,才會進入重點;反觀金像獎和金球獎,頒獎者一開始會先講個笑話,這是尊重整個場子,然後言簡意賅切入重點,快速頒完獎,領獎人也只講重點,這是尊重空間、與觀眾的時間。所有表達都是一種尊重,一種禮貌。」 「尊重空間、尊重觀眾的時間?我不是很懂耶。」 「例如等公車時,兩個陌生人眼神接觸時,會有人說一句"Good weather, isn't it?"然後另一人微笑點頭:”Yes, it’s a nice day.”這個表達就結束了,但整個空間的氣氛會好多了。又例如在宴會時,當場子快冷掉時,常會有人開始讚美食物、或是評論當日的擺設,這種對話不傷人,又可拉攏所有的人進來互動,時間可長可久,所以叫做small talk。而且在十倍速的網路時代,訊息轉換快,若把以前一、兩個小時的演講,濃縮在18分鐘的Ted Talk中,講重點,講故事,也給感動,就可以行銷全世界。然而這些尊重、禮貌、與素養,都是必須從小訓練的。」 「難道我們寫十幾年作文訓練還不夠嗎?」 「那是訓練應付考試的花招,是台灣人集體浪費生命的慢性自殺,是師生被聯考體制化與能力弱化的反教育,這種不根基於當世,不與人類心理學接軌的文字,書空咄咄,拿到現實世界,沒人想看。我們可以學學歐美教育將寫作與口語教育結合,例如小學生從小被訓練要面對全班展示與討論(show and tell)學表達,小四開始要報告與計劃(report and project)學邏輯。因為長期互動式發表,所以較了解受眾的反應。曾經問一位在德州州政府工作的台灣友人,問她為何效率較高,卻總是無法升官,她只是幽幽地回答,他們都選那些會講話、上的了檯面的(presentable)人當領導。」 寫作課第一步:了解你的讀者是誰 這個暑假,就讀麻省理工一年的鼎鈞回台,請他吃中餐時,發覺他當天中午說的話竟然比他過去三年說的都要有多,而且有條有理。我跟同仁都很好奇,問他到底發生甚麼事?他說是因為修了一堂寫作課,但是這堂課的名稱叫做「溝通」 (communication)。這個課程的老師一學期只要他們寫三篇文章,第一篇是「科普文章」,要寫到市井小民都懂,第二篇是學術論文,第三篇寫活動企劃。「老師說,寫作第一件事是『讀者意識』,也就是思考『你的讀者是誰』,要用他能懂的語言敘述或比喻,才能產生『高效能溝通』。」 今年六月帶學生訪問矽谷「英特爾公司」時,工程師發給每位同學一盒樂高積木,做好後,寫一份說明書,之後交換說明書,若他組同學根據你的說明書做出越類似的積木,則你的分數越高。 「以為你會帶我們做機器人,想不到竟然是教學生『表達』?」我面露不解。 「寫說明書是英特爾工程師每天都要做的事,若不會寫,那麼印度的工程師可能會做出錯誤的產品,這將會帶來全球性的災難,所以要成為英特爾工程師,第一件事是學會『站在讀者的立場』去表達。」 尊重受眾的表達 才是有效溝通 8月時,指導的校刊社辦了一場中部14校校刊茶會,分享者是一位20歲的自學生L,會後請她吃飯,她問我:「台灣體制內的學生真的都這麼不敢表達、不會表達嗎?」我知道她講的是台灣學生的音量不足、缺乏重點與邏輯、與冗詞贅字一堆。」 「唉,的確如此。我是老師,我有責任,我以後要在這一塊努力。」 L自從14歲就開始自學,最後參加台灣的聯考,考上北部高中第一志願、與大學第一志願,但她選擇不進大學,因為她從十六歲開始,就在上海微軟工作了。L靠自學,學會了UI/UX(使用者介面程式設計) ,這幾年一直在北京、香港、和矽谷接案子。 「妳怎麼可以16歲就在上海微軟工作?」我很好奇。 「我飛到上海微軟公司,見到名牌上面有研發、或工程字樣的,就跑過去毛遂自薦。」 「妳有多少時間介紹你自己?」 「就他們從門口走到電梯的一分鐘,所以我只能講重點。一開始他們都不理我,但3天後,我終於被帶上去面試,最後以實習生任用,從此開啟我工程師的生涯。」 L的例子告訴我們,學會表達,勇於表達,對下一代走向世界有多重要。其實,不管是書寫或是簡報,都是一種「展現」 (presentation),若學生能拋棄「過時的自言自語」,開始擁抱讀者、與尊重「出席的」(present)受眾,那我們的學生,未來一定可以成為「上的了檯面的」(presentable)世界領導人!

如何寫出一篇好的作文?

2017年06月20日
公開
51

【關於考試作文】如何寫出一篇好的作文? 作者:詹志超【隨寫人】 2017/06/12 今年高三畢業生中,有一位學生趙英鈞學測非選擇題部分獲得相當高的分數,第一題9分「文章解讀」得到7.5分,第二題18分「文章分析」得到16分,第三題27分「引導寫作」(關於經驗的N種思考)得到24分,總計54分得到47.5分,相較於平常模擬考估六成得分,他獲得了八成八的分數,國文考科得到15級分,語文能力A+,學測總級分74級分,申請入學如願錄取臺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誠屬不易。 趙同學非常有自己的看法,文章論述頗有深度,唯常淪為批判;因此,考前我特別叮嚀:文章雖貴有主見、看法,但應避免流於主觀的偏見或個人的批評,尤其不能出「險招」,「該放則放,該收宜收」。或許在面對關鍵性的重要考試時,他體會到、也接受了我的叮嚀,終於在學測考試中獲得高分。 究竟這位學生是如何寫出高分數的作文呢?他給了我一份近3000字的文稿,我整理出1300字,在取得同意之下,以一篇專文方式發表,期望提供給即將參加七月指考的考生參考。 【原文摘錄】 學測國文作文手寫真的很重要,佔總分的一半分數,如果手寫分數不高,絕對沒有辦法15級分。究竟要如何寫一篇好的作文?首先,必須先定義什麼才算一篇「好的作文」? 我認為一篇「好的作文」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 作文必須表達心中所想。 二、 作文是要充滿想像力的,寫作文就是在發揮你的超能力。 三、 作文是要有意境的。 例如:「1+1等於多少?」我相信大家都知道等於2,但是如果轉換成作文的角度,便是「一加一等於十一」,這就是更有意境的詮釋。但是,以上的定義,卻不完全符合我們學測寫的作文。 那麼究竟學測寫的作文叫做什麼?其實我們寫的並非「作文」,而是「考試作文」,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考試作文」有「公式解」。何謂「公式解」?我認為有幾個公式可解: 第一個公式—引用名言佳句 雖然名言佳句只是華麗的包裝,不過建議背一些名言佳句,至少十句,儘量選擇不同的面向,而且不一定要一字不漏,只要不要差太多就可以了。 第二個公式—務必要扣題 所謂「扣題」是指「把你對題目的答案,用各種形式的語言說出來」。例如:如果題目是「最令人感到可悲的個性」,我的回答是「囂張」,當我不知道怎麼寫的時候,我會想「怎麼扣題」。 我用以下三種方式來詮釋: 一、那個總是高高在上,以為自己是全世界最資優的人,我看不慣他「囂張」的嘴臉,他大概是我這一輩子看過最目中無人的人了吧! 二、學會了俯瞰,就不懂得下位者的視角,當這種自命不凡的人跌落神壇時,他將淪落的連一條魚都當不成,這種人的「囂張」,才是這個世界上最令人厭惡而可悲的存在! 三、當一個不願承認自己不過是平凡中的平凡人而已,這種自傲卻又怕人否定的自卑心理,有可能用一個令人反胃的形式表現出來,大概就是所謂的「囂張」了! 以上三個例子,用了各種不同的文字描述,但其實只是一直重複說明「囂張」的可惡。然而我用這些言語包裝,讓這些文字看起來不那麼直白,同時又符合題意,這便是我所謂的「扣題」。 扣題有三個好處: 一、 每一段都出現,會讓教授認為很有邏輯感。 二、 不會偏題。 三、 教授重頭到尾能把握文章的核心,加深印象。 第三個公式—設計排比句 修辭中,我覺得除了譬喻外,其他就只是考試體制下的衍生物;不過因為是考試作文,所以設計排比句並不吃虧。 第四個公式—不要寫到忘我 作文好,不代表「考試作文」很好,雖然可以用一些華麗的詞藻,但是「考試作文」偏重說理,千萬不要讓詞藻勝過說理;或許你覺得自己的文筆很好,但在別人眼中,卻可能一文不值,因此寫作時「換位思考」很重要! 第五個公式—正面的想法 我的思想其實蠻灰色的,不過,為了學測,我屈服了,因為教授似乎比較喜歡正面的結尾或論點。 第六個公式—不要用過於氾濫的論點 不論舉例或是名言佳句,切記不要用已經俗濫的例子,要說出自己不一樣的地方。 例如:「國父革命成功」的例子就被濫用,如果舉這個例子,教授極有可能認為,你並沒有比別人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我的國文老師詹志超老師常常和我們提及的缺少「亮點」。 至於「死親人」的方法,的確可以賺取同情心,但是由於過度氾濫,這種寫法已經淪為俗套,即便是真的,也很容易被懷疑其中的真實性。 總之,「考試作文」就是要內容扣題、舉例說明、引用名言、正面論述、善用修辭、還要注意是否自己的舉例已經淪為大眾化的陳腔濫調;最後,「手速」也非常重要,字數多,通常會加分的;當然,也不能忽略質量。 【老師的叮嚀與提醒】 寫作能力是平時累積的實力,雖然不見得在一個月內能大翻盤,但參加指考的考生,有了學測的實戰經驗後,應先回想並檢討學測寫作時有那些缺失必須加以改進,將有助於指考寫作測驗。 看到題目,首先要花2〜3分鐘詳讀寫作導引,尋找題材和靈感,第一步要審題正確;下筆前,先在腦海中作文章布局,字數約以600字為宜,切忌少於500字;段落以四或五段為佳,段落轉折必須分明。 審題正確,文意表達清楚,標點符號和遣詞用字沒有犯大錯誤,多引用名言佳句、舉例說明,善用譬喻修辭以及排比句型,字體工整,如此應能讓閱卷教授眼睛一亮。 最後必須特別注意的是:在僅剩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最好每三天習作一篇作文,並請老師批改,而且應該在限定時間(35分鐘)內完成,以練習手感並掌控時間。

在這樣的傳統習俗裡,我看見⋯⋯

2017年06月18日
公開
171

106年國中會考國文寫作簡析與試寫:在這樣的傳統習俗裡,我看見⋯⋯ 作者:詹志超【隨寫人】 2017/05/22 106年度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題目,首次以圖表出題,題目如下: 從小到大,許多傳統習俗伴隨我們成長。在這些傳統習俗裡,也許你感受到他所傳遞的情感,也許發現它值得保存的內涵,也許查覺到它不合時宜的地方。請就個人生活見聞,以「在這樣的傳統習俗裡,我看見⋯⋯」為題,寫下你的感受、經驗或想法。 題目簡析 「傳統」是指世代相傳、有傳承延續性質的;「習俗」是指人們長期養成的習慣、風俗。考生必須讀懂、分析、歸納,再提出見解,尤其應能「省思」,說明何以「值得保存」或「不合時宜」之處。圖表大致歸納四種傳統習俗:歲時、祭祀、生育婚喪、其他,非常清楚地列舉熟知的傳統習俗,考生只要依圖表列舉其中一、二項傳統習俗寫作,實不難發揮;當然,如果能想到並寫下圖表中未列舉的習俗(如:中秋烤肉習俗),特別是全篇能聚焦於某一議題闡述,絕對是一大亮點。至於如果考生寫「母親節」(節日)、「耶誕節」、「潑水節」(西方、泰國節日或習俗),則恐有離題之虞。 「在這樣的傳統習俗裡,我看見……」試寫 時代在變遷,社會價值觀也隨之改變,很多的觀念與做法勢必要跟著調整。 在諸多傳統習俗中,我們仍可以接受其中隱含的意義,如「父母分贈新生兒彌月油飯」代替「滿月酒」以表達喜悅與送禮的心意;「端午節配戴香包」用來驅邪避凶。然而,卻也有傳統習俗未能隨著時代的脈絡而改變。 每到祭祀時,我們便會「焚香、燒紙錢」。通過焚香,便能與神、鬼結善緣,那氣味隨著煙飄飄向上,神明似乎就能享受到祭品的美味;陽間燒的紙錢,則在陰間將貨幣交到特定的鬼、神手上,更具有超渡、祈福、答謝不同的意義。但是焚香、燒紙錢的過程中,我看到所產生的煙霧,卻含有多種粒狀物和揮發性有機物,不僅有礙健康,也造成空氣污染。 其實,祭祀時敬神最重要,心誠則靈,我們可以用雙手合十祝禱代替焚香,以播放錄音帶替代燃燒紙錢,如此,才能減少焚燒香與紙錢,讓環境品質獲得改善。 「中秋節吃月餅」的傳統習俗演變至今,「月餅」的意義只是用「月餅之圓」象徵「人之團圓」,仍具有重要節日「家人平安團圓」的意義;不過,現在的中秋節習俗,除了「月餅」,「烤肉」已快要和「月餅」的地位並駕齊驅了,中秋節如果少了「烤肉」,好像少了中秋味一樣。「烤肉」在中秋節大行其道,儼然已經成為中秋夜晚全民的戶外活動。 「烤肉」所以成為大家最熱衷的秋節活動,是因為在烤肉的同時所飄散出來的,不只是香香的烤肉味,還有那一股濃濃的人情味;每個人吃的不只是香氣四溢的烤肉,也品嚐著親情、友情以及所有人間一切美好情感的滋味。 只是在烤肉的過程中,我看到了空氣汙染,為了地球的生態環境以及溫室效應的關係,我們應該一起關心地球,不要舉辦大型的團體烤肉,大家應該共同創造「減炭無煙」的環境,以享受一個乾淨、清新的中秋佳節。 有意義的傳統習俗,值得傳承下去;如果已不合時宜,便應省思其存在的意義。無論從地球環境或個人身體健康來看,「焚香、燒紙錢」以及「烤肉」的習俗必然會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及環境髒亂問題,衷心期盼今後「祭祀」或「中秋」時,人類千萬不要成了破壞地球生命環境的殺手。 國中教育會考試題研究組試題說明 考生可從習俗的細節、習俗中的人我關係、對習俗的情感認同等方面鋪展成文,敘寫個人體驗、感受,帶出傳統習俗的意義、背後蘊藏的價值;亦可以習俗作為思辨的媒介,由反面論述傳統習俗之弊,例如:過度燃放鞭炮金紙可能造成環境危害、某些作為可能缺乏科學根據等,探討傳統習俗背後值得省思的部分;還可以從習俗消逝延伸論述宗教時代議題(例如:尊重多元宗教、拒絕商人炒作特定節日)、族群面臨的社會處境(例如:原住民豐年祭因過多觀光客而失去原有意義),或傳統產業升級(例如:Q 版媽祖、文昌帝君等文創公仔風行),可取材面向極為多元、書寫層次豐富。 命題未預設任何價值判斷,透過經驗見聞,「看見」可以體現於個人感受想法,可以是對社會的影響,也可以是蘊含的意義精神、沿革轉變等;切入的觀點,可正可反,寫作發展空間寬廣。

怎麼教孩子寫作文?

2015年06月26日
公開
60

Jan 17 Thu 2008陳安儀 怎麼教孩子寫作文? 最近,因為很多重要的考試都加考國文作文,因此,「作文」從一項冷門課,一下子變得熱門起來。我大學時,曾經擔任四所國小安親班的作文老師長達兩年餘,最近,我打算重作馮婦,在家裡試辦「寒假作文班」,一方面教自己的小孩,順便也帶著鄰居朋友的小孩一起來「玩」作文。或許,這會成為我的下一份工作,也說不一定喔! 在「寒假作文班」開始之前,我在腦海中,回憶了一下自己的「作文歷程」。 我的文學啟蒙應該來自於我媽。從會說話起,我媽就按著「唐詩三百首」,一首一首的教我背誦,除了五言、七言的絕句、律詩之外,李後主、李清照的詞,她也讓我背得滾瓜爛熟。媽媽說,我兩歲時,就已經可以背誦超過40首的唐詩、宋詞。直到現在,很多都已經忘了,但「春花秋月何時了」我還可以倒背如流。 五歲那年,爸爸回國之後,他就開始教我認字、寫字。從我有記憶起,我家就有三份報紙:中央日報、中國時報、國語日報。每天的國語日報,爸爸都會跟我一起閱讀,從四格漫畫「小亨利」開始,每天選定一、兩篇文章,讀完之後,他就會問我文章裡面的意思、寫得好的地方在哪裡?每天晚上,爸爸都會讀故事書給我聽,從「安徒生童話」到「金銀島」;「西遊記」到「鏡花園」。爸爸的床邊故事,一直到我到我國小六年級,離家到舅舅家寄居才停止。 因此,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書是一個很有趣的東西,它可以讓我不需要玩伴、不需要出門,就可以獲得很多的快樂。而我家每一個人都喜歡閱讀:翻翻家裡廁所旁邊的書,就知道我爸最近在看「白話史記」;餐廳旁的茶几上,一定有我媽最愛的「皇冠」雜誌。在我童年印象中,關於書的記憶,最深刻的一次,是爸爸替我訂的、光復書局出的一套精裝版「世界少年文學全集」寄到家裡來的時候:那一個下午,我們全家寂靜無聲,每個人各據角落,趴在地上看(因為全彩精裝的書很大、又很重),一直看到天黑,我媽才驚覺:「啊!忘了煮飯了!」 因為愛看書,所以我比同齡小孩早熟的多。我小學一年級時,最喜歡國語日報的單元是「茶話」,那是林良跟幾個作家合開的專欄,那時,對我來說,其他兒童版面的文章都已經太淺薄了。我小學四年級時愛上了黃春明、白先勇,五年級迷上林語堂。我看「京華煙雲」、「紅牡丹」時,才小學五年級。有一次,我媽看到我在看描寫很多情慾內容的「紅牡丹」時,罵了我一頓:「那是大人看的書!你不准看!」她根本不知道我已經快看完了!當時我心想:「啊!還好,你不知道我也看了『金瓶梅』!」 我是個閱讀狂。小學五年級時,我的導師曾經一度擔心我有問題,因為我每一堂下課都黏在書桌前,體育課也想盡辦法不去上,為的就是我們班上有一座班級圖書館,裡面還有很多書我沒看過。班上的圖書看完之後,我以好成績拿到了學校圖書館的通行證,可以在午休時到學校圖書館去看書。哇!至此更不得了,我每天幾乎都泡在書堆裡。到後來,連老師都很好奇我最近在看什麼,有時候她也會跟我借我的書看! 國一時,爸爸有一次到台北來看我,丟了一本法國作家的作品「莫泊桑短篇小說選」給我。從此以後,我開始瘋狂迷戀各式各樣的短篇小說。張愛玲的短篇小說、褚威格的「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毛姆的「十二個太太」、俄國作家科契夫還是什麼鬼的,反正我拿到什麼看什麼,只要同學手上有什麼書,我偷搶拐騙一定要拿到手,而且以最快的時間看完!我記得有一次,我同學帶來一本華嚴的「蒂蒂日記」,她說很多人排隊要看,我立刻說:「妳先借我,我保證放學前一定還你!」於是我連著八堂課都在看,一口氣看完,放學前準時還給她! 我看書很雜。瓊瑤、金庸我看,琦君、冰心、桂文亞.....的散文我也很愛。我看西方巨著「憤怒的葡萄」、「酒店」,也看西方古典「十日譚」,我看余光中、泰戈爾的詩集,也看中國典籍「詩經」、「紅樓夢」。我看保真的「原始森林」,也看楊青矗的「工廠人」。我看「拿破崙與約瑟芬」,也看「梵谷傳」。反正,我拿到什麼看什麼,只要有字的我都看!可以借的我就借,借不到的我可以一整天站在書店裡看!那一陣子,我爸爸非常氣我,嚴禁我看小說,因為我念中山女中的時候,因為看太多「閒書」導致七科裡有四科不及格,英文、數學、物理、化學全部都不到50分,太多科目死當,差一點就面臨留級的命運! 還好是我的作文救了我! 我的班導師是生物老師,她把我叫去:「陳安儀,老師每次看到妳的週記,都非常感動。妳的文章真的寫得很好!老師覺得,妳應該要去念文組。不應該念理組。」於是,在我偷了老爸印章,並有班導師的護航之下,我轉到第一類組。並在英數補考、理化老師放水之下,終於升上高三。不用說,我爸氣的吹鬍子瞪眼,很後悔小時候給我看那些「閒書」。 閒書對我的作文有沒有幫助?那是當然的。更何況,我不只是愛看書而已,我還喜歡重複的看、不停的抄寫、甚至勤勞的做摘錄! 我從小就有一個我爸稱之為「壞習慣」的習慣,就是不停的看同一本書。比方說,少年版的「格列佛遊記」,我大概看了不下有三、四十遍吧?「小太陽」更是看到都會背了!我還記得,有一次我爸抓到我做功課時在抽屜裡藏別的書,他一把把書抄起,一看,又是「小太陽」!頓時怒從中心起,把整本書撕個稀巴爛! 他不理解,為什麼有些書我要一看再看?他不明白,有些東西,隔一陣子再重看,會體會出不同的味道。比如說,小時候看「格列佛遊記」,只是覺得很好玩,小人國、大人國很有趣。後來再看,才會發現格列佛以「敲蛋」引發戰爭的昏庸。「馬國遊記」以「馬」為「人」,除了描寫人類的醜惡,也敘述了對死亡的觀感。很多小說中蘊含很深的道理,你必須要一再閱讀,才能體悟。 除了重複閱讀,我也喜歡做佳句摘錄。我瘋狂迷戀張愛玲時,曾經發痴到把她的整篇小說抄寫一次!為什麼要抄?我也說不上來,只覺得字句實在太過美麗,我不抄一遍,無法抓住它的美麗。因此,高中時期,我很愛抄蘇軾的「定風波」、我抄晏幾道的「阮郎歸」、抄歐陽修「玉樓春」,抄李清照、柳永、李白,我抄「桂花雨」、抄「三經有夢書當枕」。前兩天整理舊物箱,我還翻出了好幾張工工整整抄寫的宋詞,如今看來,那應該算是一種年少時的浪漫吧! 抄寫,讓我記憶文章的美,而「心得報告,則讓我練習抒發己見。從小,我最愛做的功課,就是「讀書報告」。我把「中央日報」上我看了很感動的散文仔仔細細的剪下來,在我喜歡的句子旁邊畫線,再洋洋灑灑的把我的感想寫出來,配上我自認為畫的很美的花邊,貼在剪貼本裡。從國小開始,這樣的剪貼本我有好多本,一開始是學校的作業,後來則是我自己的喜好。我剪貼文章的習慣,一直到我大學都還持續著。 如今回想起來,這些都是寫作的練習。我在無意間,將美好的文字,深深銘印進我的腦海。每當我下筆之時,這些過往的訓練,很自然的就展露出來,而我自己卻不自知。 但是,如果想要擁有一隻利筆,光是這樣是,當然是不夠的。 小學四年級時,爸爸曾經為我報名過國語日報的作文班。我在作文班大概上了足足有一、兩年課吧?但老實說,事後回想,老師教的那些什麼「藍圖」、「寫作大綱」對我而言,並沒有什麼助益。我之所以願意去上作文班,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爸爸答應我在每一次作文課下課後,可以去樓下的國語日報,自由自在的看一小時的故事書!那才是最大的吸引力!所以我每一次都是盡快把作文寫完,為的就是能下樓看書! 不過,可能是因為每週比同學們多寫一篇作文,再加上從五年級起,爸爸要求我每天寫日記,我的作文能力漸漸的變的突出。剛開始,我的日記總是只有一行,開頭永遠都是「今天」,寫的不外乎流水帳。爸爸看了之後,要求我每天針對一件事情敘寫,要有開頭、中間、結尾,寫完了要給他檢查。剛開始,我的日記經常被他批評得狗血淋頭,他看煩了,甚至規定我不可以用「」今天」開頭。後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爸爸沒有檢查我的日記了,而日記,卻悄然成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 我的日記,一寫就是二十年。 每次搬家的時候,看到那成堆的日記本,我就覺得很安心。它好像是一個永不變心的老朋友,陪著我長大,陪著我變老。他不會說話,但他瞭解我的秘密;他不會走路,但它陪伴著我的青春歲月。 對我來說,寫作、寫日記,已經不是一個功課,而是一種治療、一種發洩、一種成就,與一種本能。 在心有所感的時刻、在情緒激動的時刻、在喜悅或悲傷的時刻,如果不讓我寫些文字的話,我可能會因為心中塞的太滿,無法負擔而死亡吧! 媽媽曾經回憶,我周歲時抓週,第一樣抓的,就是「筆」。我從來也沒想過,有一天我會「靠筆吃飯」,雖然我的作文後來一直都很好,從國中起,就陸續代表班級、學校參加作文比賽,後來又念了台大中文系。曾經,我想要當一個小說家,不過,後來我發現,除了考試之外,我沒辦法「為了閱讀而閱讀」,「為了寫作而寫作」。我在台大得過系上的小說獎,不過,我發現比我有天賦的人實在太多,我不覺得我會是一個很出色的藝文創作家。 沒想到,投身記者工作之後,我每天要寫的字更多!而且,記者的工作對於文字訓練更是有利,因為我經常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寫出很多篇報導。當時,「短文」對我來並不容易,同一篇稿子我可能要寫上五遍,才能夠將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在500字以內精準且完整的表達出來,並讓自己跟受訪者滿意。在報社待久了,我養成了快、狠、準的文字實力:長話短說、直擊中點,500字搞定。那時我經常在母乳協會討論區發表意見,我的高中同學後來告訴我,她很難把我本人跟網路上的人連接,她形容:「妳本人很溫和、柔軟,但妳的的文字有時候真的很『暴力』耶!」 偏偏我後來又到了壹週刊。週刊要的是「長稿」,動輒三、四千字,跟報社相反,它要「短話長說」、「廢話多說」、迂迴曲折,絕對不能直擊中點。我剛開始時很不適應,自己知道自己寫得不好,於是我每天下了班就待在報社看文采好的記者怎麼寫長稿。我又開始像從前一樣,一段一段重複閱讀,看看他每一段怎麼抓重點、怎麼敘事、怎麼鋪陳,然後再閉眼想一想,如果是我寫這個題材,我會怎麼寫。 由於我對自己的文筆一向非常自傲,所以我很不喜歡別人「動」我的文章。我知道,要長官不改稿,重點就是要寫的好。所以我很用功,一段時間之後,我很高興的發現,我的稿子,長官幾乎不再修改。在社裡,我的的「快筆」很有名,也備受稱讚,我下筆快、完稿快、品質好。這,也成了我離開週刊後,自由接案的本錢。 對我來說,現在寫文章,是興趣,也是工作。寫部落格是我的興趣;各式各樣的採訪稿、代筆書,則是我的工作。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我覺得,教孩子作文,其實不出幾點: 一、多練習。 把自己的心情,轉化為文字,絕對是需要練習的,而且,是不斷的練習。 當然,寫作時有很多技巧,是可以幫助孩子增加「將想法轉成文字」的能力的,這些可以藉助一些小遊戲、小方法,去執行。但,「多練習」絕對不可或缺。練習不光只是寫一篇完整的文章,還包括造句、造詞、以及標點符號、描摩、創意、想像、模擬等等練習。 二、多觀察。 我會把「觀察」放在「閱讀」前面,是因為我認為作文要寫的好,重點在於對於生活周遭的體認。一個對生活沒有感覺的人,不管讀再多的書,都不可能寫出動人的文章。 三、多閱讀。 很多人都知道要「閱讀」,但卻以為讀過了就算,這樣的「博覽」,對於知識的增加可能有幫助,但對作文卻不見得有幫助。我不太贊同「張曼娟小學堂」讀古書的作法,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要念中文系。作文要流暢,要言之有物,重點在於「表達」,而不是讀古書讀得多就行。那種舉一反三、隨時引經據典的作文法,不見得可以讓作文有聲有色;一篇沒有血淚的作文,充其量只是堆積辭藻罷了!它沒有「感動人」的條件。因此,閱讀,必須要是閱讀自己心有所感的作品。我的建議,孩子不必死背詩詞,但可以從優美又有趣的散文、小說讀起。 四、多辯論。 我以前教小孩時,經常讓他們做正、反方的辯論。一個不懂的怎麼說服別人的人,是寫不好論說文的。 五、耐心的修改。 最後一點,就是要有一個會改作文的老師啦!一個好的作文老師,必須要有耐心,看懂孩子的意思,並幫助他學習去表達的更完整。而不是古板的教導一些所謂的「作文大綱」、「作文七法」,那是沒有用的。一篇不通順的作文,很可能只要更動幾個標點符號、加上幾個連接詞,就可以脫胎換骨;一個作文不好的孩子,可能只是在某幾個表達關節上,出了狀況。 最後,我要說,作文存在我們的身邊,無時無刻。找工作、寫履歷要作文;寫信、寫情書要作文;在網路討論區聊天要作文;寫個便條紙給老闆,也要作文。作文很重要,作文會影響你的思考與邏輯。最重要的是,一個作文很好的人,表達能力必然不差,而且一定思慮清晰,口才便給。而且,作文,其實並不難。只要你願意,你會發現,作文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暑假作業救急6招

2014年08月08日
公開
50

暑假作業救急6招  暑假作業還沒做嗎?看完這篇文章,即使沒有百分百的信心,至少也會提升八○%的戰鬥指數,讓你指導家裡的小朋友寫作業,一點也不急,甚至還能帶著幾分優雅呢!(被暑假作業逼成八爪章魚的窘境,絕對不會發生在各位身上)。  首先,心情放鬆,別把責任往你沉重的肩膀上扛。畢竟,暑假作業是小朋友的作業,不是你的!既然不是你的,老師處罰的對象也不會是你,你現在擔心的,純粹是心理作祟,甚至是童年的夢魘延伸。別怕別怕,再跟我念一遍:「作業是小朋友的責任,沒寫老師不會處罰我!」  心情輕鬆了嗎?  沒有?  為什麼?  「因為打在兒身,疼在娘心。」你說。  好,我懂。別急,我前頭說的是幫你卸下責任重擔,後頭開始要說說暑假作業這回事。  現在的暑假作業,一般是愈出愈靈活,尤其愈是賢明負責有耐心有愛心的老師更是如此。他們會在假期前絞盡腦汁,希望出很多「別出心裁」的作業折磨,哦,不好意思,是培養孩子的創意。  因此,如果能用「一起玩」的心情來寫作業,把作業當成有趣的事,激發孩子的興趣,他必能「廢寢忘食」,沉迷在暑假作業裡,根本不必你照三餐催孩子寫作業。  那要怎麼玩呢? 第一招 找出主題輕鬆寫日記。  主題,也可以拿來當做題目講。很多家長以為日記就是自由寫,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不過,那通常只適合給冰雪聰明、熱愛閱讀,肚子有一大瓶墨水的小朋友,而不是現在與你困坐燈下的兒子(或女兒)。  一般小朋友寫日記,八○%都成了流水帳,他們還不太懂從每天的生活裡取捨。  所以,先和孩子討論個主題來寫,例如:美食日記如何?  小朋友每天挑一道菜來寫,紅燒獅子頭、東坡肉、臭豆腐,一天寫一道,練習觀察食物的色香味,甚至還能學學美食家給食物打分數,全家上小館子時,還可以交由他點菜,讓他品評餐桌上的菜色。嗯,這樣的日記,絕對受小朋友歡迎。  怕孩子變成小胖子,那麼,運動日記怎麼樣?  暑假,孩子有消耗不完的體力,出門打球、在家爬樓梯,每天挑一樣運動來做做。做完了,自己檢討一番:有沒有進步?明天想怎麼練習?這樣的日記,適合給小男生,光是練習上籃、投籃,他們就有說不完的話題。  探險日記也很有趣,家裡、社區、小公園,總有新鮮的人事物,從沒走過的小路,新開張的店鋪,商家剛來的新產品,只要張大眼睛,觀察身邊事物,每一天都能過得很精采。  把自己變身為芭比娃娃,用芭比娃娃的口吻寫日記。如果男孩子要寫變形金剛日記也不錯,只要陪孩子討論一個主題,寫出的日記絕對很有創意。 第二招 增加經驗作文有內容  提升小朋友的「經驗值」,才能言之有物。  丟開作文範本!暑假作文,大多都和暑假有關,事先和孩子約定好,把某次旅行計畫交給他,由他去調查地點,決定路線,安排行程,負責攝影,計算經費。  從行前的規劃到事後的檢討都交給小朋友,這些活動過程寫下來,就是一篇生動的好遊記。  這樣的遊記,也是一篇萬用的文章,不管老師出的題目是〈暑假記趣〉、〈難忘的一天〉、〈參觀○○記〉,都一體適用。  旅行時一定要帶相機,很多老師會要求附上照片,當然你可以用電腦合成啦,不過就是少了那麼一點回憶。空白筆記本也要記得帶。大多數的地區都有到此一遊的戳記可蓋,別忘了多蓋幾個,多出來的印章還可用來裝飾暑假作業。  遊樂區的導覽手冊也要拿一份。重點是免費,上面不但有地圖,還有各種簡介,小朋友讀讀看看,還怕作文寫不出來嗎?  如果沒辦法去太遠的地方,短程的旅行計畫也不錯。  住家附近的廟宇、古蹟、公共博物館、圖書館和小公園等,都值得一訪。因為離家近,可以一去再去。只要事先讓小朋友找齊資料,絕對會玩得樂不思「家」,寫出來的文章言之有物。 第三招 挑選想看的書閱讀心得變有趣  寫閱讀心得前,先找到小朋友想看的書。鼓勵閱讀,買書別手軟。帶他去書局,讓他挑書,買下來送他。住家附近的圖書館,也是你利用的好幫手。  中規中矩的閱讀心得分成大意與心得。  只要小朋友有看完書,寫個大意應該不成問題。如果他還是不懂,可以先從繪本開始,請小朋友看完後把故事內容講出來,那就是大意。  一般的書籍,作者序、封底的簡單摘要,也是參考的重要資訊。  心得也不難,只要按照人事時地物五大類問題,挑幾個來寫就可以了。  人-喜歡(或討厭)這本書裡的誰?為什麼?生活中誰和他很像?  時-這本書發生的時間有什麼特別?如果發生在別的時間會怎樣?  事-這本書的結局喜歡嗎?可以有不同的結局嗎?主角有改變嗎?  地-這本書發生在哪裡?那是怎樣的地方?有什麼地方跟它很像?  物-故事裡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有什麼特別?換別的東西不行嗎?  把上面幾點,和小朋友討論一下,讓他把討論的重點寫下來,輕輕鬆鬆就把閱讀心得完成了。 第四招 先有故事 看圖說話做小書  製作小書是最流行的暑假作業,幾個簡便的方法,讓你掙脫小書的煩惱。  有趣的繪本改編-像是《我家的長板凳》,整本書以板凳和家人之間的關係為主幹,例如長板凳是爺爺的床、長板凳是是爸爸的工作桌、長板凳是阿嬤的供桌。一張長板凳有無窮的變化,那麼,讓小朋友畫一本椅子的書,把他看過的椅子各畫成一頁,寫幾句話,就是很有趣的小書。依此類推,家人的汽車可以變成書、住家附近的行道樹可以變成書、家人的娛樂當然也可以變成書囉。  老故事新編-伊索寓言、童話故事等經典故事拿來製作小書也可以。有個老故事,省去找故事的時間,再陪著小朋友把故事拆成幾頁(像是電影的分鏡),照著分鏡去安排圖畫與字的空間,小朋友把圖畫完,字體再用印表機列印,就是一本看起來有模有樣的手工書了。  用照片寫故事-把假期的照片沖洗出來,每一頁貼一張或數張,再寫上幾句話,例如時間、地點、一起出遊的人、心情如何、有什麼有趣的事,題目就叫「暑假」,不錯吧! 第五招 從身邊找起觀察研究做紀錄  觀察研究作業,範圍不要大,對象不要遠,做起來才方便。  觀察研究型的作業,簡單的分成固定法和移動法。  定時定點的觀察就是固定法。種一盆綠豆,綠豆很容易種。小朋友可以記錄綠豆的向光性、記錄它長的速度,加上一點素描和色鉛筆著色,就很有專家級的味道了。  住家附近小公園,找看看有沒有鳥窩,陽台上放點小米,也可以吸引鳥類朋友。教小朋友有耐心的等待,按時拜訪,用數位相機拍下來。這樣的觀察雖然簡單,只要做得深入,效果同樣精采。  不定時不定點的觀察必須先定主題,例如觀察研究社區的老樹、社區出沒的鳥類。只要先找到主題,有計畫的出遊,就能四處去拜訪觀察對象。  動手去做是不可免的。準備相機或錄音機,「圖文並現」、「有聲有色」最佳。有的小朋友會畫素描,用素描代替相機,加上簡單的解說,這種「純手工」的感覺,保證得高分。  除了觀察記錄每天的改變之外,去圖書館找圖鑑借光碟片,把別人的觀察拿來做比對;公共電視、探索頻道等節目表查一下,按時收看,一定能給孩子更多啟發。  《法布爾的昆蟲記》可以當做延伸閱讀,寫伊媚兒向學者專家請教,他們的回函就是這份觀察記錄最佳品質保證了。 第六招 做足功課去採訪寫出精采報導  報導作業,把小朋友訓練成新聞小記者。只是,要報導什麼呀?  各行各業是其中選項。父母的行業是最佳的選擇。一來採訪方便,二來比較不會害怕。但是,如果想更有趣些,最好和孩子挑一個有興趣了解的行業,讓他做足功課,親自打電話去採訪,收穫會更多。  行前要做足功課,請小朋友先去看相關書籍,上網查一下資料。出發前,還要把採訪題目寫下來,免得到了採訪的時候,手忙腳亂。  出發前一天,讓小朋友在家裡先行演練一番。你可以和他討論哪些題目好、哪些題目可以再改過。  正式採訪當天,要帶著相機和錄音機,現在有很多數位相機都有攝影功能,用來錄影效果也不差。可惜因為容量問題,時間有限,被採訪者也會不自在,還是用錄音機好。  回來後,統整一下,附上照片、錄音帶,就是一篇很棒的採訪報導了。當然囉,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再打電話去確認(別忘了禮貌),所以向採訪對象要電話或電子郵件地址也很重要。  暑假快樂玩  作業開心寫  暑假作業的樣式,說也說不完,每年總有極富創意的老師,想出極富創意的作業來。不管如何變化,老師們的想法,就是希望能讓小朋友在暑假玩得快樂,又學習滿滿,不要白白浪費了大好的假期時光。  所以,最好的方案就是真的讓孩子去有創意的玩。只有這樣,才能玩出興趣,做出精采的作業。  萬不得已時,也希望這篇文章裡的幾個小方法,能助你一臂之力,免除與孩子坐困愁城之憾。 摘自《做孩子的學習好夥伴》

鄭宗弦創作經驗談

2014年06月24日
公開
50

少年小說創作經驗談5.鄭宗弦 世代交替中的哀愁與困惑 參加比賽是為了得獎,無可避免的,參賽者多少要跳脫自己,去參考評審的角度,來取捨寫作方向。而當我得了首獎,不再參加九歌的比賽之後,我決定完全遵照自己內心的呼喚,去追尋我的寫作目標。 首先,我從年少時最感困擾的生命議題開始。 我從小生長在大家庭,阿公和阿嬤是家族裡的核心人物,也是威權的代表。還記得進入少年時期,我看見阿公和阿嬤形體逐漸蒼老,體力漸漸衰弱,爸媽在工作和家務上開始接棒,並慢慢過渡到完全接班。那過程中,爸媽有新想法,公嬤有舊堅持,兩代之間的矛盾在互相折衝,最後公嬤江河日下,不得不棄守,而爸媽雖有變法,卻也磨損打了折扣。 就讀中學時,家中的支柱阿公過世時,我才驚訝的發現,「老」不只是齒危髮禿,彎腰駝背,行動遲緩,爬梯會喘而已。「老」是緊挨著懸崖,被尖刀逼著往前走,而下一步等著的,是腳底下那一片黑暗所代表的永遠的消失。 在失去親人的不捨傷感之後,一個個巨大的疑惑充塞我的內心。「人死後到哪裡去了?人死之後就完全消失了嗎?還是有另外一個世界,隨時等候我們捨身投入?」如果人死後化為烏有,那麼人活著是為了什麼?是否研究出死亡後的世界,那麼活著的人就會知道怎麼經營在世的時間了,是這樣嗎? 那一些儀式,那一些宗教的生命觀和宇宙關,除了安慰生者的哀痛之外,都在定義生者和死者的定位,也試著建立彼此新的連結。它們有用嗎?它們是真的嗎?看來生死問題只有宗教可以釋疑,因此從那時開始,我對各種宗教產生興趣,並且接觸研究。 我第一本完全自由創作的長篇少年小說「我家要嫁鬼新娘」,便藉由與靈媒接觸的親身經驗與台灣特有的冥婚習俗,來展現我的研究成果。這本書講一位害羞怯懦的小男生,如何克服內心的恐懼,幫早夭的姐姐完成冥婚而建立起自信,並擺脫在媽媽眼中「姐姐的替代品」地位,獲得獨立自尊的經過。 感謝富春出社的邱各容先生,幫初出茅廬的我出版這本書,數年後它又獲得小兵出版社可白女士的青睞,重新出版,更名為「我的姐姐鬼新娘」。 接下來,一部十萬字的長篇小說「前世今生愛上你」,歷經一年半問世,由九歌出版社出版。 它寫少年蕭天雨苦戀轉學生王美雪的過程,進一步以前世今生輪迴的生命觀點,來詮釋南投當地三代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並且佐以山坡地超限利用的環保議題,類比情愛的因果循環,來呼籲人們檢視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環境的種種關係。 這本書後來改為更適合少年心境的書名「水男孩•雪女孩」。 加上前面四本九歌的得獎作品,有人開始把我歸類為「本土文化」的少年小說作家。其實我寫「本土文化」的初衷很單純,並不是為了所謂「本土化就是國際化」的「高度自我期許」,而單純只為我來自這一塊土地,很自然的寫生活而已。 但我作品中的本土民俗風格,似乎也漸漸形成一種品牌形象了。

閱讀+觀察 累積靈感來源

2014年05月29日
公開
38

閱讀+觀察 累積靈感來源 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一個年輕人坐在馬奎斯的肖像下閱讀。 關於「寫作」,很多人會這麼說:「今天沒靈感,寫不出來。」其實寫作大多不靠靈感,而靠大腦記憶體裡的豐富資料。  法國19世紀短篇小說大師莫泊桑,曾拜俄羅斯文學家屠格涅夫為師,後來接受法國作家福婁拜指導。福婁拜的作品揭露醜惡的資產階級社會,著名的有《包法利夫人》等。⋯⋯  他有一天故意叫莫泊桑去買東西,然後要他詳述途中見聞。莫泊桑因而瞭解,細心觀察和探索日常,累積經驗,是提高寫作水平的必經之路。  馬奎斯作品的魔力,建立在對現實的專注觀察。天馬行空的狂熱幻想,來自對日常生活的心領神會,愛與痛苦的極端都可以在看似平凡的人生中找到。  馬奎斯更廣泛閱讀,從美國的海明威、福克納、馬克吐溫和梅爾維爾,到歐洲的狄更斯、托爾斯泰、普魯斯特、卡夫卡和伍爾夫。他說:「無法想像你對之前一萬年的文學連模糊的了解都沒有,怎麼能想著要寫一部小魔幻寫實 錯置夢幻與現實魔幻寫實主義(Magical Realism)  馬奎斯二十歲出頭擔任記者。他曾表示,「如果我沒當過記者,不可能寫出這些書來,因為所有的材料都來自事實。」  在文學藝術史上,純然幻想(或原創)的作品不多見,因為人總是基於自身或他人經驗,不自覺地做為創作基礎,經想像、虛構,發展成作品。  馬奎斯的材料來自新聞、日常生活,但他有無窮盡的才思、包羅萬象的想像,所以能在平常處捕捉特異處,在奇幻中寫出似曾相識,一般記者或作家望塵莫及。 資料來源:東寫西讀電子報2014/04/29 第50期

鄭宗弦創作經驗談

2014年03月06日
公開
47

【鄭宗弦少年小說創作經驗談】鄭宗弦的「鬼」故事系列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又說:「敬鬼神而遠之。」 雖然我和孔子同為老師,但我想我們是不同掛的,因為我花很多時間,完成了「鄭宗弦的『鬼』故事系列」多本長篇少年小說。 從小我聽過許多前世今生因果報應的故事,還有「夜半不怕鬼敲門」的惕勵,我覺得如果能探知死後的世界,瞭解人、鬼、神之間的關係,找出人生跨步前的定位,那麼現世的生活便不會茫然無目標,不會終其一生在名利中浮沈,而失去自我。 我不宣揚特定宗教,但我鼓勵孩子思考「生命的意義」。不過純哲學的思辨對少年太抽象困難,不妨先拿身邊親朋好友的「信仰」作為觀察的對象,看看他們口中的「神」、「鬼」是什麼?有什麼特性?他們又如何與「祂們」相處?如果祂們真的是高靈能的先知,我們何必害怕遠離,何妨探詢祂們傳達的訊息,當作人生的參考。 我相信少年朋友很自然會產生興趣,因為它們涉及人生存在的意義?生活的目的?為何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如何看待其他生命?如何跟親人相處? 我相信師長也會欣喜,因為有作者願意花心思,著力在這些教育上所探討的「生命教育」議題上。 我寫的「鬼」故事,不以恐怖嚇人為目的,而是藉由人們對民俗信仰與神秘事件的好奇,吸引他們的目光,來打開蘊藏諸多智慧思考的人生寶盒。 由於內容豐富,容我稍做介紹: 一、我的姐姐鬼新娘: 藉由靈媒與冥婚習俗,講一位害羞怯懦的小男生,如何克服內心的恐懼,幫早夭的姐姐完成冥婚而建立起自信,並擺脫在媽媽眼中「姐姐的替代品」地位,獲得獨立自尊的經過。 二、調皮的鬼娃娃: 以一位少女的口吻,描述她所觀察到的小阿姨,小阿姨墮胎後驚恐憂鬱,不時聽見嬰兒哭泣的聲音。作者分別從民間「嬰靈信仰」和現代醫學「墮胎後症候群」的角度,來闡釋分析,進一步提醒少女們,如何與異性相處,並學習保護自己。 三、我家的神鬼老大: 擔任濟公乩童的阿公,因酗酒罹患國病肝癌,家人徘徊在急救與否的矛盾痛苦中。阿公過世後,家人幫阿公舉行傳統的「做師公」儀式,在過程中看見傳統喪葬習俗對於「面子」與「孝順」的誤解與扭曲,卻也看見許多規勸為人處事的金玉良言。作者藉此鼓勵少年讀者,發覺「真愛來自身邊最平淡的相伴」、珍惜身邊親人與反思「孝順的真諦」。 四、有人在鹿港搞鬼: 清朝時期的鹿港,一個唇額裂的小乞丐缺嘴宏意外通靈,與一位膽小的竹笛鬼阿泉結為朋友,兩人在與惡霸對抗的過程中,展現了真摯的友情,和無私助人的情操。文中也表現出母子親情、生命的可貴,以及善惡有報的不滅真理,還融入鹿港舊時風土民情,與「送肉粽(送吊鬼)」習俗的先民智慧。 五、鬼強盜與大屎神: 無意中被開了「陰陽眼」的少年,發現「萬善公廟」中有一百多個孤魂野鬼,還躲藏了搶劫紙錢的「鬼強盜」。而傳說中能帶給「孝順的兒媳」巨大財富的「屎公祖」,讓照顧臥床阿嬤而極度不甘心的媽媽,獲得回饋與平衡的希望。作者藉由神鬼議題和溺愛孩子的媽媽(同時是偽孝的媳婦),激誘父母和少年讀者,一同來探索「老年化社會中」親子相處之道。 以上分別涵蓋了:牽亡、冥婚、嬰靈、超渡、乩童、做師公、陰廟、拜硬屎、送肉粽,台灣特有的民間習俗和信仰。第四本由四也出版,其餘四本由小兵出版。 相信我,當你家的孩子開始思考這些「鬼」問題時,你要開心,因為他已經真的長大了。

寫作上菜

2010年10月05日
公開
45

寫作練功•作家經驗談�寫作上菜 2010/10/04【聯合報╱沈惠芳(寫作老師)】 期待孩子在寫作園地盡情馳騁,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只要準備色香味俱全的寫作餐點,就可以讓孩子大快朵頤,健康的成長!新手父母上路,別著急,參考以下菜單可以使你變成「營養師」;知道如何為孩子選材、配料、拿捏火候,培養出「寫作達人」。 低年級菜單 低年級孩子認識的國字有限、描述事情較不完整、有時可能用詞不當,或反覆使用相同語句。透過繪本,引導孩子; 1.有順序的看。 2.有根據的想。 3.有條理的說。 這樣做可帶來哪些效果呢? 1.可加強字詞應用和串連。 2.還增強思考和組織能力。 3.進而提升寫作能力。 ●看圖�烹飪祕笈: 為了培養孩子的認知和概括能力,要從整體入手。 1. 先連續觀察幾幅圖,領會故事情節,再配合一幅幅圖畫,有步驟有順序的觀察。 2. 問句不是揭示觀察的結果,而是像掌舵一樣,用來引導孩子觀察的方向。 例如提問:「男孩為什麼站在雪地?看看他肩頭的積雪!」讓孩子了解:男孩在屋外已經站了很久。 ●想圖�烹飪祕笈: 啟發孩子結合實際生活,開展合理的想像。如在《花傘該借給誰?》一書裡,花貓思考著花傘該借給青蛙、烏龜、鴨子還是公雞?這個時候問:「什麼動物不怕水?」孩子很快就知道,花傘該借給公雞了。 ●說圖�烹飪祕笈: 看圖說話要有頭有尾,內容有重點。說出什麼地方?什麼時間?有誰?做什麼事?力求避免「鸚鵡學舌」,並且鼓勵孩子不要侷限於在一種結局。 ●寫圖�烹飪祕笈: 圖的時間、地點、事情起因、經過、結果要完整。可採不同的寫作形式激發興趣。如: 1.繪畫日記:圖為主,配短文。 2.插圖日記:文為主,配簡圖。 3.家庭日記:圖或文為主皆可,家人輪流寫。 中高年級菜單 閱讀是「進」,從外到內。 寫作是「出」,從內到外。 寫作源於閱讀,吸收充分,表達才更有力。多讀多賞析,在閱讀中積累豐富的語言,寫作才能精確應用,思維才會廣闊。 ●摘錄美詞佳句 鼓勵大量閱讀,將美詞佳句摘錄在筆記本裡,多讀熟記。 ●說寫結合 讀寫結合,相得益彰;讀寫分離,兩敗俱傷。 以詞語和句型仿作或創造性說寫。例如:理解「眼花撩亂」後,和孩子比賽說寫「何時會眼花撩亂?」「眼花撩亂近義詞有哪些?」 ●模仿篇章結構 從閱讀中學習3段式、4段式、散列、總分4種結構。 提醒孩子先構思內容,接著安排順序,確定先寫什麼、再寫什麼、後寫什麼。通過理解、賞析、復述和背誦等方式積累精彩的片斷,再仿寫。 ●學習描寫和表達方式 落實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腳到,易激發寫作興趣。 例如;配合文章描寫人物外貌的片斷,讓孩子抓住人物特徵,描寫親朋好友的外貌;郊遊時不忘提醒孩子仔細觀察鳥兒的外形特點,對照文章裡的細描。 ●續寫、擴寫、縮寫、改寫 配合繪本、散文、寓言、漫畫或故事等,練習續寫、擴寫、縮寫、改寫,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並豐富孩子的想像力。 激發孩子的寫作興趣,最重要的是對待孩子的態度。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期待讚譽。父母若給予鼓勵性的評語,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就能樹立寫作的信心。一縷春風可以吹皺一池春水,相信一句春風般的讚美也會激起孩子心中的陣陣漣漪!

寫作給我的幫助

2010年06月26日
公開
41

【寫作小撇步】寫作給我的幫助 2010/6/11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姚儀敏 還記得嗎,小時候媽媽把你送到補習班去學作文,那時你可沒想太多,只是一堂課一堂課的寫著,老師給什麼題目,就寫什麼題目。 等到大一點,開始喜歡看小說,不管是科幻魔法或網路愛情,你被文字裡的人物、情節吸引住,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那些作家一樣,揮筆創造出無限的想像世界。 至少我是這麼走過來的,即使沒有粉絲擁戴,甚至不被其他人理解也無所謂,因為認定了就是要勇於表達才有動力去追求夢想。 及至年紀更成熟些,尤其把生活重心放在發展人際關係上,經常發生誤會衝突的狀況,也許是我反應不夠靈敏,也許是我沒辦法精準細膩地使用工具,總之,每當衝突一發生,我總是拉不下臉來,無法及時澄清真正的想法。 一次次的挫折,讓我學會了用白紙黑字釋出善意,試著化解彼此的歧見,因為比起口語來,書寫具有更大的空間,可以慎選字詞去緩和被挑起的情緒,避免直接面對面的尷尬。 終於明白,其實寫作就是透過文字說自己的故事,提供一個靈感的棲息地,以及展現知識深度的機會。 當我記下刻骨銘心的事情,好讓別人更加了解我時,也督促我明確的定位自己,包括過去偷瞄隔壁班男生的青澀經驗,包括那些失戀而痛哭流涕的日子,包括進入社會後的適應症候群,更包括在大千世界中活出炫麗人生的獨門心得,有痛苦的回憶,也有甜美的夢境。 雖然從中無法得到滾滾而來的名利,卻不必違逆自己的內心,不必權衡妥協,只須把複雜抽象的意念轉為簡單具體的符號即可,這滿足了我對內心深處的精神追求,也讓我把對生命的熱情與心靈上的嚮往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

寫作給我的幫助

2010年06月09日
公開
38

【寫作小撇步】寫作給我的幫助 2010/6/4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姚儀敏 有人說生命有一種絕對,那就是沒有所謂的絕對,這句話看似耍嘴皮子,其實仔細分析,並非全無道理。 像以前自己認為,要提起筆來安安靜靜地坐著寫作,簡直是件不可能的事,因為自己就像顆不斷跳動的乒乓球,一刻也無法沉靜下來。 直到年紀漸長,心靈沉澱了,才發現原來寫作是很美妙的事情,執筆的行為非但存在於當下這一刻,更牽引出其他的部分來。 我也發現,生活中的任何點滴都會製造屬於它的漣漪,只是常被大環境的波濤掩蓋而忽略掉了,當我靜心觀察其中的意義,以不同的角度,慎重篩選屬於自己的體悟和認知時,往往出現這種感覺:「天啊,原來我知道的還真少!」 因為寫作,讓我學著細細品味身旁的事物,即使再小的東西,都有值得審視的一面。對我來說,寫作也是生命的記錄器,或許只是隨手記下的字句,卻能連接某個回憶的片段,重現不再有的感動,酡紅的晚霞、湛藍的天空,照片般的畫面或是溫暖的懷抱,以及做了某件讓人會心一笑的傻事,在在成為日後重新檢視的replay鍵。 寫作也是宣洩情緒的好辦法,在我不管做什麼都覺得世界對不起我時,只要一支筆,一張紙,幾個段落,用最簡單、最深刻也最有價值的方式,哭訴自己的鬱悶,不在乎有沒有衝擊到其他心靈,不在乎別人最後的評論是什麼。 其實關於寫作的功能,管仲、韓非、司馬相如這幾位古人最清楚不過了,當不擅表達的他們以文字為工具時,一揮筆總能渾然忘我,充滿自信,熱情澎湃。我雖然跟他們一點也沾不上邊,不過仍想說,沒有寫作,就沒有今天的我。

完美的抒發管道

2010年06月04日
公開
41

【寫作小撇步】完美的抒發管道 2010/5/21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姚儀敏 寫作能對生命產生幫助,這是無庸置疑的,紙筆雖然不是宣洩情緒的唯一出口,卻是最唾手可得的。 人類是一種敏於接收與反應的有機體,思緒特別複雜,尤其當身陷困擾時,大腦往往變得非常混亂,像一團打結的毛線般,理不出頭緒來。 內心的鬱積造成精神上的壓力,若找不到管道傾瀉,把這個氣球愈吹愈大,終究會爆裂開。 不過不是每件事情你都願意去跟別人分享,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對他傾訴心事,只有寫作可以兩全其美地解決這個煩惱。 藉由下筆,做一次有系統的解析,看到導致行為的因果,了解本身的執著與不足,再將這些死結依序拉開,自會轉為正向、清明的成長經驗。 所以當你急於丟出情緒,不必靠任何人,只要一篇給自己的文章,就能溫和地卸下過重負擔,收藏所有偉大與失敗,不會有他人的評價,也不涉及道德上的考量。 曾有人說,在現實裡讓人頭痛傷感的患難與疑懼,往往是寫作園地最重要的養分;的確如此,中國第一本紀傳體史書,就是受過宮刑的司馬遷所寫的;希臘著名的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則是瞎了眼的樂師荷馬傳述下來的。 還有很多中外大文豪,不是放逐天涯,無處安身,就是窮途潦倒,憂憤抑鬱,屈原是,蘇東坡是,太宰治、海明威也是。 所以不妨這樣說,一篇感人的文章,一本偉大的著作,背後常有串串憂愁的印記,篇篇都是作者血淚的結晶。 沒有一個人能終生順遂而不遇到挫折與困境的,無數在事業與生活上不如意的人,把智慧貢獻在筆墨上,成就了不朽之作,並從摧殘他們的困頓不幸中,培育出美麗的文學花朵。

情緒的新陳代謝

2010年05月31日
公開
43

【寫作小撇步】情緒的新陳代謝 2010/5/28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姚儀敏 忘了是誰說過:「文采是枝魔杖,它可以點石成金」,在人生旅途上,用書寫來刻畫人生,就像用站牌記錄旅程一樣,一站一站的過,等你回頭一看,點點滴滴已成了無數令人回味的小故事。 沒錯,寫作能讓生命充滿感情而不孤單,當我們把那些無法被深刻記住的過程,藉著一個字、一個詞保留下來,成為一種永不消失的形式,就如同在沙漠中旅行的人,為了怕迷失方向,不斷回頭尋找自己的腳印一樣。 寫作的另一層意義,像在未乾的水泥地上踩一腳。任何人能夠寫出文章來,也表示他曾認真地思考人生的意義,這是很有趣的,人不就是愈了解自己,愈能讓生命趨於完美? 生命中的美麗色彩,要靠有心人將種籽播撒下去,然後在心田裡澆澆水、鬆鬆土,久了,自然形成一座花園。 花園需要有園丁每天除草、修剪枝葉,才不會荒蕪。 人生也一樣,「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讀者所欣賞的那一種美,說不定曾是作者的痛苦,透過創作,為我們記錄下心靈的成長與轉換,讓我們學會了釋懷,這就是額外的收穫。 放眼文藝界,「寫手」這麼多,真正偉大的作家卻寥寥可數,大概就因為傳誦不朽的文章,除了流暢優雅之外,還得涵泳作者出於抑鬱、失敗、病痛、試煉所逼出來的深度。 有人說,生命有了寫作的加持,更顯意義,這是因為我們在字裡行間刻畫了所有過程,並將各色各樣的味道,用一定的比例調和,用苦澀凸顯甜美,辛辣添增香氣,悲傷對比歡樂,豪放襯托含蓄,最終端出一道人生的極品。

【寫作小撇步】樂於模仿

2010年05月08日
公開
57

2010/5/7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姚儀敏 這個世上的鬼點子太多了,既然不能剽竊,那就模仿吧。 反正從小到大,從偷擦媽媽的口紅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大人,到照著黑板的例句寫出流暢的句子,誰敢否認自己沒有過模仿經驗? 即使在專業上,大部分的新手也都是以前輩的作法為藍本,等到完全掌握技巧後,再加進自己的意念。 寫作也一樣,當我們讀到了與自身相關或能激起共鳴的字句,那個章節便會深深地銘刻在腦海中,等到再次萌生相同的情感或記憶時,就會從我們筆端以自己的語言呈現,這就是一般良性的「模仿」。 我支持並肯定模仿對寫作的幫助,它的好處在於,能使我們累積大量的經驗,即使純粹抄寫,只要是好作品,也會讓我們的文筆一點一滴的進步。 如果一拿起筆來,腦海裡就能盤旋浮現幾個熟悉名字,像是寫了暢銷小說的幾把刀,文化苦旅苦了幾年的余某人,拜讀千遍還是讓人無法搞懂如何交到女朋友的搭訕高手……那就表示你已具備模仿的潛力了。 總之,大家都這樣做,你照做,沒有人會說什麼,捷徑走起來的確很輕鬆,不過,對於鍛練腳力來說,卻沒有什麼幫助。 金庸筆下的楊過,就是一個模仿高手,從他被任性的郭芙斷去右臂之後,融合了九陰真經及雙手互搏,自創黯然銷魂掌,果真武林之上無人能及,但他並非有樣學樣而已,而是懂得自出機杼,結合各家之長,自成一派。 寫作也像這樣,練習的部分不需限制,盡量接觸多而雜的資訊,不拘格式只求精髓,但必須牢記,自己努力拚得的成果意義最重大!

用文字為自己出聲

2010年05月03日
公開
35

【寫作小撇步】用文字為自己出聲 2010/4/30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姚儀敏 寫作和閱讀,就像一場棒球遊戲,作者投出一顆球,讀者要設法接住他的球。 每個投手的球路都不一樣,有的是直球,有的是指叉球,有的是蝴蝶球,讀者可以任意挑選自己喜歡的模式。 有人投了一輩子球,卻沒有引起任何的迴響,有人只投了一局就聲名大噪,關鍵到底在於球路,還是投手本身呢? 作家之所以成為作家,是因為鋒利的文筆、明晰的思路、深廣的閱歷,或是具有有充棟的知識呢? 或許,原因只有一個,作家握筆在手,用文字為自己出聲,擁有一心嚮往以紙筆表達的意志,才配稱為作家吧。 只要有文章,就有作家,一旦有了他人的評價,又有所謂好作家或爛作家。 我們常聽到有人臧否某某文筆如何,又說寫作應該如何如何,文字其實就是傳達與交流,硬要把條件加上、門檻拉高,未免太不近人情! 很多人有熱忱,有想法,卻為了所謂的條件與門檻,丟筆掉頭而去,在噓罵聲中,捨棄了原該長流世間的不朽,難道不令人惋惜? 作家並非要達到什麼水準,而是具備決心成為當代社會的眼與耳,努力看著別人的生活,聽著別人的故事,然後用自己的語言傳述下去。 作家若有獨特的地方,也就像人與人先天個性不同、後天教育與閱歷不同一般。 當然,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作家,除了不同於一般層次的觀察力,還要有一種不受框架限制的創造力,我以為邏輯及對人性的透析,加上豐富的情感和文字的掌握功力一樣很重要。 這種能力讓作家能夠不只用心靈去「想」,去「思考」,還會從很多角度觀察體驗到這個世界有什麼驚奇、特別之處。 這樣才能把別人活了一輩子看不到、聽不懂、想不出,以及不敢說的層面挖出來,這是作家創作的本錢。

另類的真

2010年04月23日
公開
37

【寫作小撇步】另類的真 2010/4/23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姚儀敏 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就會出現不同的答案。 作品既以作家的認知去下注解,所以寫出來的東西,通常不會超越作家的思考深度,也不會離自身的概念太遠,就像古希臘哲人羅塔哥拉斯說的:「人為萬物的尺度」,即使我們的感官不見得靈敏或準確,但一切判斷仍出自於此。 我們不否認寫作要有「求真」的精神,愈是經過人生淬煉的,愈能夠觸動人心,但寫作畢竟不像素描般要求與原物一模一樣,寫作比較像攝影,除了要眼見為憑,從真實的角度取得一般人看得到的畫面外,還得找出一般人看不到的「事出有因」那一部分。 因此,斬釘截鐵的「真實」或許沒有,我們只能在不確定中,繼續保持熱情來探討這個問題。 常看到一堆網友大力聲討不符史實的小說,甚至把其中一個個矛盾挑出來,真讓人佩服,對於作品「真」的定義,是否應該側重於作者試圖傳達與重現的意念,而不是刻意去挑剔敘事的真實性?透過人們的閱讀和詮釋,讓虛構的題材鮮活起來,成為「另類的真」是不是比較重要? 其實很多作家在將想法轉成文字時,就已經失真了,讀者對於內容的真偽,能做的不過是接受或不接受,刻意烙下真偽的註記,根本無益於文學。 就像質疑三毛在撒哈拉沙漠行走的經驗是真是假,追究琦君寫大家庭的酸甜苦辣到底有沒有發生過,意義不大。 不過,故事的情節可以虛構,但感情卻無法遮掩,灌注在作品裡的心意不能有半分虛假,一旦想掩飾什麼、美化什麼,讀者是很容易察覺其中蹊蹺的。 因此,寫作何必拘泥於人們口中的真偽,就讓創作的意念自由飛揚吧。

假作真時真亦假

2010年04月16日
公開
38

【寫作小撇步】假作真時真亦假 2010/4/16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姚儀敏 大概是這世上的虛假太多了,讓人特別珍惜那些不重包裝、原汁原味的單純與坦率。 但是對於寫作上的真,我曾迷惘過,何謂「真」?是永垂不朽的真理,眼見為憑的真相,還是自然流露的真情? 平常我們把真理交給哲學家思考,真相留給歷史家紀錄,至於站在文學的角度,探討一件作品的真實性有何意義?是真是假,那又如何?要求真誠的創作態度會不會比較重要? 文學裡究竟蘊含著多少「真」?一味追究真偽,是否造成執著? 我們喜歡翻看別人的日記,因為寫日記是透露真心的一種方式,沒有打算給誰看,也就沒有很多修飾、掩蓋與躲藏;我們也喜歡真實事件寫成的文章,因為它能引領我們深入別人的生命旅程,探知別人的隱私。 然而若要保證故事是真,情節是真,沒有誇張奇幻或脫離現實,那麼吳承恩、羅貫中、金庸、莎士比亞和 J. K. 羅琳都不用當作家了,市面上很多登上暢銷排行榜的書,也老早可以拿去回收成廢紙了,畢竟一個人的生命經驗有限,非要經歷過才能寫的話,誰又見過狼人、巫師和吸血鬼? 即使有機會為追求真而真,真真假假的觀點也會因人而異,能夠貼近讀者頻率、讓他們願意相信的,才叫真吧。 就寫作來看,能不能體認生命是一個重點,使人感動的事物必有一定的深度,只要不捏造感情「為賦新辭強說愁」,就能達到「弄假成真」,如同將軍帶兵打仗,說的無非是「我們會贏」、「一定會活著回來」之類的話,一旦投入強大意志,就能引起感動,讓將士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也許,寫作有虛有實,變化多端,才成為一門值得一再探討的學問吧。

是形塑還是內化?

2010年03月28日
公開
37

【寫作小撇步】是形塑還是內化? 2010/3/26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姚儀敏 談到模仿,不得不提一個相當有名的電視節目──《全民最大黨》,靠著幾個搞笑藝人臨場應變,傳神地模仿新聞人物,換來觀眾開心的笑聲與掌聲,並帶出其中的諷諫意味,這大概是模仿的最高境界了吧! 模仿雖是一個曖昧難明的詞兒,但其實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因模仿才變得更美好,從小到大,我們不都是從模仿中學習,哪一件事是天生就會的? 從牙牙學語開始,一次次不斷的重複地跟著說「爸爸」、「媽媽」,進而記住其他的單字,然後連成完整的句子,模仿,讓我們點亮了智慧的火炬,並從中領悟新事物。 在同儕間,一個受歡迎的人物帶動了某種風潮,大家也會一窩蜂跟進,因為照著別人做就對了,即使把自己縮得愈來愈小,讓我們成了一顆平滑卻光澤黯淡的石頭,卻能避免招來異樣的眼光。 模仿無所不在,所有新發明的產品,都是依照舊有的東西下去改造的,人類渴望快速達到某種成就,所以從模仿下手,有樣學樣,有助於成長。 為了增進不足的寫作能力,很多人對於不知如何處理的素材,也是透過模仿的過程,就像在球場上跟著教練揮拍一樣,可以快點進入狀況並跟上進度。 但寫作上,模仿的目的是在尋找靈感並觸發自己的感動,而不是整段抄襲換個名詞,或僅僅抓出別人的結構與意念。 透過薰陶或吸收,我們從中看到別人對這件事的想法,引起認同或批判的立場,然後學著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意見。 問題是,到最後往往跟模仿對象切不開,分不清界線,因為字句沾染了別人的色彩,文筆透過接觸也受到了影響,即使不是有意識的形塑,卻可能在無形中透過模仿而內化,這是與外在連結必須付出的代價嗎?

人人都是作家嗎

2010年03月19日
公開
38

【寫作小撇步】人人都是作家嗎 2010/3/19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姚儀敏 很多人一提到作家,第一印象若不是天賦異稟、與眾不同,就是命運坎坷、有志難伸,甚至在成名之前被發了「好人卡」之類,所以才決定奮發向上,以筆戰勝挫折,一解仇怨。 總之,在普遍印象裡,作家的個性和際遇有很多不同於一般的地方,才會寫出引人落淚或歡笑的東西,足以吸引其他人的目光吧。 如何成為作家?一般人總帶了點偏見來回答這問題。 比如,當我們匆忙梳理趕著上班,而「作家」肯定還窩在特製的懶骨頭裡,補足昨晚因靈感突至而被耽誤的睡眠;或者他們有異於常人的觀察力和閒適的個性,擅長翱翔於夢的字海中,於是連上市場買菜、聽路人對話這種小事都寫得出文章來。 成名不應是作家唯一的目標,但如何成為大家認同的作家,倒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寫作之人無數,揚名立萬的,卻寥寥可數,不把寫作視為志業,雖然一樣能生產很棒的作品,終究不會成為傳世不朽的文豪,不在功力,而是志向本就不在此。 像盤旋天空的老鷹,飛得又高又快,是個好獵手,但永遠不會向南飛去,因為牠只為了地上的獵物,不像南飛的候鳥,始終抱抵達終點的渴望。 電影〈食神〉裡有句話:「人人皆是食神」,換成寫作,人人都是作家嗎?要當作家是否該有一種覺悟,就是熱愛寫作、樂於分享並真誠對話。 作家這個職稱,雖像偶像般令人崇拜、景仰、敬佩,高不可攀,但其實跟我們一樣都是平凡人,呼吸一樣的空氣。 唯一的差別在於他們肯用手上的筆,老老實實地記錄內心的想法與感動,猶如農夫辛勤灌溉一般,比別人細心的照料,更重視持續的力量,才能讓這棵寫作的樹結出纍纍的果實。

別人沒有的才珍貴

2010年03月13日
公開
38

小學二年級,我從鄉下名不見經傳的學校轉到城市裡的明星學校,生活一下跳脫原有的藍天泥土草地芬芳,沒有了草蚱蜢、無法呼朋引伴灌蟋蟀去,更沒有吆喝打芒果的玩伴,全然陌生的環境讓我無所適從。 在都市的孩子沒有泥土味,下課後的才藝更讓我眼花撩亂,不少女同學對塗鴉有興趣,流行畫紙娃娃自行剪裁來玩,我也跟著學。 以班上最會畫公主圖的同學為模仿對象,學到維妙維肖時,那同學已無法忍受我模仿她的畫作,一把抓過我的畫冊撕個粉碎,並警告我不准再畫時裝、公主圖,不管是否模仿她,只要看到我畫任何人物畫,一律撕。 不能畫時裝,那時古裝戲劇、武俠片盛行,為我另闢一條古裝仕女路,手腳不能露出,那我包裹起來總行。誰也沒想到我的仕女圖風靡校園,幸好有她當頭棒喝,讓我走出自己一條路,仕女畫也因此在我往後的校園生活暢行無阻,成了我的標記。 【寫作小撇步】別人沒有的才珍貴 2010/3/12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姚儀敏 「喂,妳幹嘛模仿我,討厭啦!」 我從小就不喜歡「大眾化」,不希望自己成為既定模式裡的那個「型」,但是曾因為太過仰慕鄰家大姊姊,而在不知不覺中仿效她說話的口氣、表情和習慣性動作,她怎麼做,我就怎麼做,直到有一天被她識破了,怕失去珍貴的情誼我才停止模仿。 乍聽「模仿」二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偷竊」或是「不尊重智慧財產權」等負面的印象。 在成長環境裡,不論老師家長也都再三叮嚀:「不准模仿,不要抄襲,要發揮自己的獨創性!」如此觀念的薰陶下,大部分人都認為模仿是一項大罪,不可饒恕。 但仔細想想,「模仿」是不是也帶有「學習榜樣」和「激勵跟進」的正面效果呢? 至少在我個人的經驗中,「模仿」相當重要,因為它提供了既輕鬆又容易的一套行為模式,讓我可以不經思考而安心地有個依據,減少了摸索的時間,從而建立了不少自信心。 尤其在求學階段,隨著每次模擬考的無情打擊,曾有一段茫然、自我放棄的黑暗時光,當我意識到「該是努力的時候了」,於是選定某位同學當模仿對象,請教作息時間與讀書方法,漸進式的仿效,果然成績不久就有了起色。 沒錯,找到目標,選對方法,就有前進的道路。 若將這段歷程統整,不就是模仿的良好延伸示範嗎?這與拷貝抄襲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行為,曾有人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比他們更多更遠。」當你模仿時,必須把它當道具、媒介,而不是最終的目標與結果,吸取別人的智慧並結合自己的想法,就能跟別人不一樣。 在寫作上,若要模仿,那就要挑戰「模仿別人所沒有的」!

詞窮 作文就寫不好

2010年03月12日
公開
40

〈親子會客室〉詞窮 作文就寫不好 文�雲霓.自由家庭版 孩子要使自己的描述更有內涵與精確,並加以想像、轉化,才能進而創作成文章或是詩詞。 每當剛開始教導國小學生練習寫童詩時,總會發生相同的狀況。例如以「蘋果」為題,若未加以引導,大部分的學生所寫的幾乎都是「圓圓的蘋果,紅紅的顏色,吃起來香香甜甜的。」等形容。 但是拿掉「蘋果」兩字,這樣的形容可以拿來描述番茄、櫻桃……等紅色、圓形的水果,並不單用來指稱蘋果這項水果。所以,究竟什麼是蘋果?它和其他水果有何差異? 以兒童發展的歷程來看,學齡前階段的孩子即開始練習分類。一般幼兒在進入兩歲之後,在許多經驗的累積配合語言能力的發展,開始把有輪子、在路上行走的交通工具歸成一類稱之為「車」,路邊會汪汪叫的動物是狗,喵喵的是貓……,孩子們將視覺觀察獲得的經驗歸納成類,構成認知的基本概念。但是這個過程是一種感官(視覺、聽覺……)接受刺激,訊號直接輸入意識運作下的結果,它經常是沒有太多意識加以思索及重新以語言與描述的。所以當孩子進入國小之後,在描述身邊物品時,經常會發生詞窮的狀況。 <可以這樣教1>增進描述能力 首在觀察 如何增進孩子以語言描述物品的能力?首先即要仔細地觀察身邊所有的事物。 以水果的描述為例,可先請孩子觀察幾種水果,比較這些水果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這些水果有什麼特色? 可以將這些比較製作成比較有系統的表格,表格一個向度寫其種類的名稱,另一項度寫出它的特點,以這項特點的有或無歸納它們的特點。 譬如說蘋果是可以吃的、一般都是拳頭般大小、有紅色薄薄的外皮(但也有綠色、黃色等不同品種)、咬起來是脆脆的、有甜甜的汁、是圓形的、上下有一點點凹、中心有核、有籽……,番茄是可以吃的、是圓形、紅色、軟的、上面有綠色的蒂……,仔細地比較,會發現蘋果與番茄有許多類似之處,但有更多不同的特點喔! <可以這樣教2>問答練習 發掘細微差異 除了比較這些水果的差異之外,還可以將這些觀察化成謎語讓大家猜一猜。請一位孩子想一項水果,確定之後即開始題問。 出題目的孩子只能回答是不是,其他孩子輪流題問,看誰先猜出正確的答案。例如,「它的外皮是黃色的嗎?」「它的裡面是白色的嗎?」「是軟軟的嗎?」「甜的嗎?」「是乾乾的嗎?」「形狀像手指一樣的嗎?」「有一層皮可以剝開嗎?」問到此處發現以上問題的答案均為是,即可發現答案就是「香蕉!」 經過這些觀察練習,孩子比較能以簡單的描述觀察各種水果不同的特點與其間細微的差異。而這類練習並不只限於觀察水果,若能持之以恆地挑戰身邊各種視為理所當然的物品、事物與動作(例如刷牙、走路……),孩子才能多留意身邊周遭的一切,之後才能以這些觀察為基礎,使自己的描述更有內涵與精確,並能加以想像、轉化,進而創作成文章或是詩詞。(作者為國小教師)

其實沒那麼難

2010年03月09日
公開
44

【寫作小撇步】其實沒那麼難 2010/3/5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姚儀敏 人對於不熟悉或害怕的事情會產生懷疑。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寫作蠻難的,因為擔心自己的文筆不好,所以一提筆就深感怯懦。 其實,這種顧慮是多餘的。 剛開始練習的時候,難免會碰到一些挫折,「萬事起頭難」嘛,只要靜下心來,將自己的想法,用自己認同的語言表現出來就夠了。 第一次寫,完全憑感覺去寫,先不要想。我們一直認為寫作最重要的條件是「想」,是「思考」,但是在《心靈訪客》這部電影中,史恩康納萊曾藉由大作家威廉•佛瑞斯特的嘴巴告訴大家:「寫作的第一要旨是寫,不是想。」 當你開始寫作的時候,就是寫,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哪怕只是一兩個閃過腦際的念頭都不要放過。 只要願意寫,勇敢寫,勤勞地耕耘,筆端飽沾著情感,編織真心的圖騰,就像是弓箭手一樣,箭射多了,一定會命中目標的。 據說,最初寫下來的文字最令人感動,因為乘興而來的靈感會讓文字煥發出一種特別的光彩。 總之,不要有其他多餘的想法,思考會改變自己第一時間的感覺,而把文字的連貫性破壞掉。 「先憑感覺寫,再用大腦去修改」,最後再看看有哪些地方是需要加強或改進的。 「想」的定義很廣,有的人整天趴在桌子上發呆,這是空想或幻想,有的人固定抽時間去設定目標,這是理想或夢想。 這些都是不必要的,在創作中,感覺是用來寫的,不是用來想的,只要我們把想講的話講出來,讓內心的想法藉著文字躍動,自然而然地走進心裡那個祕密的角落。 寫作一點也不難,真的沒那麼難,寫就對了!

看見生活裡的繁花盛景!

2010年03月06日
公開
43

作者:廖玉蕙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有些父母慣於嬌寵兒女,只要考試能拿高分,一切勞役均免,每天嚴加看管,除了考試,彷彿這世界再無其他,這樣子長大的孩子,看不到生活裡的繁花盛景,自然描繪不出美麗的天光雲影.... advertisment 「作文課真是讓人傷腦筋哪!」 每次去和中學教師切磋教學方法時,第一線的老師常常這樣反應。當他們設定題目時,學生常一邊哀號題目差勁、一邊寫出見證一言堂教育成功的相似文章;而當老師決定開放學生自由命題,學生又總是抱怨每天上學、下課,生活單調、無趣,乏善可陳,想不出來有什麼題材值得寫。 這樣的苦惱,在每回前去大學指考或學測閱卷時,可以得到充分的驗證。考卷上大部分的文章不是缺少心意、言不由衷,就是人云亦云、鮮少新意。 要破除寫作題材貧瘠的困境,翁森的<四時讀書樂>裡有秘訣:「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只要有一顆溫暖、好奇的心,就不愁找不到寫作的題材。 一般說來,能敏感地發現周遭環境的變化、對複雜的世態人情產生好奇,且偶而會抬頭看看天邊雲彩或樹葉光影的人,才容易找到落筆的材料。問題是,我們的學生往往因為過度關注考試成績,捨棄基本的人生關照,跑到補習班去尋求速效,讓技術掛帥的補教老師傳授一套「以不變應萬變」的奧步:讓學生熟背一段詞藻優美的文章後,無論考題為何,硬拗強拉,胡亂填塞,以乍看有理的華麗藻繪企圖亂人耳目。 因為人數眾多,遂成厭套,蔚為考場奇觀,讓人啼笑皆非;甚至還曾經因此驚動高層諸公,下條子要閱卷老師特別注意此種瞎掰胡扯。 讓我們平心靜氣想一想:對所處的社會沒有意見、沒有想法,怎麼寫議論文?對周遭環境不屑一顧、對人際關係漠不關心,怎麼寫記敘文?對親情、友情滿不在乎、對社會人群沒有同情的理解,又怎麼寫得好抒情文? 學校不該淪為填充、灌輸的機器,課堂上,老師得想法開發學生的情意,讓他們有機會回顧、整理自己的人生,並提供思考、討論的時間和環境,不要只是讓學生抄筆記、畫重點,要鼓勵他們動動腦袋想問題,否則,看到題目當然只有發呆的份!提起筆來也只能人云亦云。 而有些父母慣於嬌寵兒女,只要考試能拿高分,一切勞役均免,所有需求都為兒女置備齊全,拿孩子當沒有行為能力的曾祖父母侍候,每天嚴加看管,甚至接送到校門口,除了考試,彷彿這世界再無其他,這樣子長大的孩子,既看不到生活裡的繁花盛景,自然描繪不出美麗的天光雲影! 其實,寫作之道無他,認真生活而已。想寫好作文,不要光想著走捷徑,而是要結結實實下功夫:一方面多閱讀,汲取別人的智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看,讓自己的視野更寬、更遠;一方面老老實實過日子,把眼光稍稍從課本上挪開,凝睇人間的美醜妍媸,好好地將看到的風景或人情在心裡過一過、在腦子裡想一想,再學著說個有情有趣的故事或歸納分析出一番說得過去的道理。這樣,不但學好了作文,也連帶學會了做人。 *摘自廖玉蕙新書:"文學盛筵"

和寫作交朋友

2010年02月25日
公開
41

【寫作小撇步】和寫作交朋友 2010/2/19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姚儀敏 回想一下,人生當中最常搖筆桿的階段大概就在出社會前,尤其是在中學時代,可惜這段經驗要不是痛苦比甜蜜多,就是曇花一現。 除非是因為天才橫溢或失戀痛苦,找不到抒發管道而迷上了寫作,否則這時期寫東西泰半是非自願性的,題材也往往受到限制,如課堂作業與考場上的作文,以及聯絡簿上的日記、周記之類。 強制而寫,往往像是要把零件拼裝成機器般,寫不出一絲絲感動的內容。 不過由於閱讀量大、記憶力強,加上這種年紀對文字總有特別的感覺,很多想法會源源不絕地湧上心頭,只要碰對了題目,就能擺脫招式,隨著心情自由揮灑,難怪不少作家都成名於早期。 成人以後,寫作的框架愈來愈多,有時想寫點東西表達心情,不是找不到頭緒或起點,就是提不起勁,尤其一想到要把生活瑣事和滿腹心事濃縮成百千字的篇幅,是非常消耗腦細胞的事,想寫的心情就在下筆前消失不見了。 明明有很多感觸,卻無法在字面上表達,偶爾冒出幾篇咬文嚼字的東西,也不免東躲西藏的,不願輕易將真實的感覺讓人知道。 其實,寫作是很單純的事,盡量以自己的體會為主,不必洋洋灑灑,更不須矯揉造作。 下筆,只為了輕鬆的訴說內心話語,自然地讓感情流露。 想想在夜深人靜時,坐在昏黃的燈下,泡杯茶或在杯子裡裝滿了溫熱的牛奶,然後筆桿一搖,讓白天的景象、過去的生活、所思所感浮現腦海,融化在筆墨之中,即使字數不多,稱不上文思泉湧,但因為用心探索,將深刻的意象拓印其中,就會愈顯得文字的可貴。 這時你會發現,和寫作交朋友並不是一件壞事。

修辭莫因循舊法

2010年02月05日
公開
38

【寫作小撇步】修辭莫因循舊法 2010/1/29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姚儀敏 去年暨南大學前校長李家同的一篇讀者投書「小學生學修辭學」,曾引起很大的迴響。 其實不只小學生學「修辭」感到痛苦萬分和不合適,就連國中、高中國文課堂也「過度重視」修辭在文章中的分量了。 試想一般作家都不需要認真分析句型和辨識擬人、頂針、譬喻等修辭格,若折騰年輕的孩子理解這些抽象概念,要他們判別哪一個句子叫「映襯」,哪一個句子叫「排比」,哪一個句子叫「設問」,甚至搞懂「遞進複句、承接複句」之類的東西,這樣合理嗎?難怪當前的國文教育被異口同聲地批評為「太艱澀」、「本末倒置」、「小學而大遺」! 但修辭不是不重要,文句鋪陳是屬於另一層次的問題。 一般人在閱讀的時候,只須掌握文章在寫什麼?內容是否充實?不必計較這個字的詞性是什麼?哪一段、哪一句用什麼修辭法來拆解? 一般人在寫作的時候,也不過就是好好用筆講話,把想法通順完整地記錄下來,然後再加入典故、例證或人生經歷,深入淺出地將道理帶出來,就算具備了基本架構。 至於修辭問題,留給作家去傷腦筋吧,想超越其他人的等級,在修辭上有所發揮也是應該的。 說到底,修辭最重要的原則是「與眾不同」、不因循舊法。 舉個例子,當別人說:「她拿起高腳杯敬酒的樣子很優雅」,如果你能換個方式:「發明優雅這個詞的人,必定看過她拿起高腳杯敬酒的樣子」,是不是比較漂亮? 後面這種講法雖算不上正統修辭,不過要有生命力、有美感不就需要突破嗎?莊周、司馬遷跟李白、杜甫都未必學過修辭學,他們卻因為表達方式的獨特性而留名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