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人間尤物是青衣

2017年06月07日
公開
24

中國戲劇裡扮相最美,唱腔最美,身段也最美的當屬青衣。 曾有人說,「青衣是夢。是男人的夢,也是女人的夢;是一個人的夢,也是一代人的夢。」 青衣,一般是風度凝重,行為端方,氣質含蓄的成熟女子。然而,青衣又不僅僅是我們平常理解的那樣單薄,在舞台上那個「青衣」的藝術形象背後,似乎還有一群女子,一種文化,一段時代,一個夢想,去值得我們慢慢的探尋。 一個未知的朝代曾經孕育了「青衣」這樣一種女性:她們溫良謹順,德言容工,相夫教子,勤儉持家,支撐著歲月中不足為奇的平淡的日子。她們雖然桃李不言,卻有著細膩柔婉的閨中情愫和綿長如縷的繾綣愁思。 她們豐富的心智,因為男權社會對女性的種種框范而無法表達。然而這種心智卻是不可磨滅的,它逐漸升騰凝聚起來,成為一種「青衣氣質」,籠罩於千年中國女性歷史之上。 經過無數代文人和藝人們的發現,提煉和演繹,「青衣」這樣一個涵聚了中國傳統審美理想的女子,終於在台上羞澀的舞起水袖,咿咿呀呀的唱出了自己的一腔心事。 青衣不是天上的仙子,而是民間女子,她既是女子的形,也是女子的魂,不管是皇后民婦,胖瘦媸妍,骨子裡都是青衣。 在青衣的臉上,一嗔,一喜,一笑,一怒,一嬌羞,一傷感,一愛戀,一幽怨,統統是凡塵女子的表情,有煙火氣,有人情味兒。 青衣的身段是微微含著胸的,順目低眉的姿態。她的風情,不像花旦的風情是如三月楊花一般漫天飛灑襲人面,也不像閨門旦占著年輕的便宜,卻淡妝濃抹總相宜。 青衣的風情是要人慢慢品味,你乍看她,如冰如雪,凜然不可犯,因為那份嫵媚是藏著不肯輕易示人,卻禁得起仔細推敲的。那是一種幽深的,有內容的靜美。 花旦美在青春,青衣美在歲月。 真正的青衣來自於民間,現實中的青衣總是寒薄平淡的。青衣的舞台,應該是像魯迅的《社戲》中那樣的舞台,露天而建,親近於民,戲裡的疾苦有關於柴米油鹽和人情冷暖,一詠一嘆終關情。 都說青衣苦。 青衣的苦,是出嫁離家的苦,是生兒育女的苦,是少米少柴的苦,是獨守空房的苦,是奉婆養姑的苦,是紅顏漸凋的苦……歸根到底,是千百年來女子心底的苦楚。所以最憐惜青衣的,不是男人,而恰恰是女人自己。 男人看青衣,看的是風月,女人看青衣,能看清楚一輩子的悲傷。 所以愛看青衣的人都是有些年紀的人,因為她們和青衣有著共通的歲月。看青衣,是看自己。 一個雲手,一個盤腕,一個轉身,幾步圓場,到水袖的輕顫,眼神的流轉,指尖的蘭花形狀,面龐的百媚千嬌,這樣精緻致攢出來的一個女人,她靦腆,淡秀,恬靜,嫵麗,她包含著中國傳統女子所有的風情,她堪稱人間尤物,怎能不美呢? 台上的女子青衫鼓盪,水袖飄忽,亦真亦夢…… 人間所有的女人,經過歲月之後,都會成為青衣;所有的男人,數盡紅塵以後,都會愛上青衣。青衣最後的歸宿,就是這些了解到人世滄桑的人們的心裡。 文字來源:古典書城

千古最淒美的絕唱

2014年12月02日
公開
24

千古最淒美的絕唱 1.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己亥雜》 2. 相思樹底說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梁啟超《臺灣竹枝詞》 3.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 (唐)元稹《離思》 4. 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 張先《千秋歲》 5.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 李白《三五七言》 6. 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相信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水深! ——(唐)白居易《長相思》 7. 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宋)晏幾道 《鷓鴣天》 8.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淚還惜別,為君垂淚到天明。 —— (唐)杜牧《贈別》 9.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柳永《鳳棲梧》 10.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 (元)元好問 《摸魚兒》 11.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宋)辛棄疾 《青玉案》 12. 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 —— 納蘭性德《虞美人》 13. 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夜過也,東窗未白孤燈滅。 ——(宋)張先《千秋歲》 14.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白居易《長恨歌》 15.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 (宋)李清照《一翦梅》 16.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 (唐)劉禹錫 《竹枝》 17.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 (唐)張籍《節婦吟》 18. 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 (唐)溫庭筠 《更漏子》 19.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 李白《三五七言》 20.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裡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雲斜。 —— (唐)溫庭筠 《望江南》 21.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 (唐)李商隱 《無題》 22. 知我意、感君憐,此情須問天! ——(五代)李煜《更漏子》 23.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 (宋)歐陽修 《玉樓春》 24. 君若揚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沈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 曹植《明月上高樓》 25.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宋)蘇軾《水調歌頭》 26.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歐陽修《浪淘沙》 27. 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顛倒看,橫也絲來豎也絲,這般心事有誰知? ——明代山歌 28.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 (唐)崔護《題都城南莊》 29. 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 !——蘇軾《江城子》 30.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 . 鄭風 . 子衿》 31.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 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 《漢樂府 . 上邪》 32. 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 (唐)李白《三五七言詩》 33. 南浦淒淒別,西風嫋嫋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 (唐)白居易《南浦別》 34. 心事共疏檠,歌斷誰聽?墨痕和淚漬清水。留得悲秋殘影在,分付旗亭。 —— (近代)王鵬運 《浪淘沙》

風流儒雅亦吾師

2010年06月28日
公開
21

【詩人心事】風流儒雅亦吾師 2010/6/28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羅秀美 「風流儒雅亦吾師」典出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二〉:「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臺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杜甫自唐肅宗乾元三年(七五九)自甘肅入蜀,至代宗大歷三年(七六八)離蜀,約莫十個年頭。永泰元年(七六五),五十七歲的杜甫離開成都,次年春夏之交來到夔州(四川奉節),又在此旅居近二年。 夔州乃少數民族占多數的邊遠之地,詩人在此不免鬱悶,加以一身貧病,青壯時期的雄心壯志,已逐漸化為沉鬱頓挫的深思。 此詩首句以「搖落深知宋玉悲」之「深知」,點出此詩的眼目,說明了當世與人「深知」之難得,乃遙寄古人以尋求聲息之相通。 杜甫以自身處境,深刻理解了宋玉感受過的「蕭條」之感,更懂得了宋玉在〈九辯〉所說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就衰」的「搖落」之意,那正是一種極深沉的,來自歷史與時代的悲憤之感。 是以,杜甫乃以「風流儒雅亦吾師」表彰他對於宋玉的崇仰。「風流儒雅」既標舉宋玉的人格與文風;「亦吾師」三字中又有自陳淵源宋玉、祖述其文之意;歷來詩人多無以忘懷屈、宋,杜甫自無例外。由此可見,杜甫自認「深知」宋玉,言外之意便是「知音者稀」的當世慨嘆了。 接著,「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承「深知」而來,杜甫之「灑淚」為的正是他已感受到了宋玉當年曾經有過的「蕭條」與「搖落」之感,因此為宋玉之悲而落淚。 然而,杜甫更恨的是「異代不同時」,無法和宋玉同聲共感,僅能做為宋玉的異代知己,乃深有所慨。 因此,最後四句,杜甫以「雲雨」點出至宋玉宅憑古弔今之感,一個「空」字加強了首句的「深知」,可見宋玉理想的完全落空。 然而,儘管宋玉之宅已空,但幸其文藻能傳世能感人,這又是炙熱於一時的富貴權勢所難以望其項背的了。 是以,杜甫訪宋玉故宅進而大書宋玉之悲,借以一抒己懷,可見杜甫感慨之良深。唯有遙寄異代知己,以求相契共感吧,這也就是杜甫所謂「風流儒雅亦吾師」的真義了。

蘇軾作梅花詞哀悼王朝雲

2010年04月09日
公開
26

【雙溪學衡】蘇軾作梅花詞哀悼王朝雲 2010/4/8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劉昭明 蘇軾多妻妾,與姓王女子最有情緣,元配王弗、繼室王閏之、愛妾王朝雲皆姓王。朝雲雖非蘇軾明媒正娶,亦非蘇軾首位姬妾,卻最獲寵愛,服侍蘇軾最久,最了解蘇軾,既是侍妾,亦是紅粉知己。 在蘇軾詩文中,朝雲形象清麗脫俗,才藝過人,聰敏靈慧,正直敢言,識見不凡,有情有義。她十二歲進蘇家,服侍蘇軾二十三年,敏而好義,溫恭淑慎,忠敬如一,一生奉獻蘇家,為蘇軾而活,為蘇軾而死。 蘇軾妻妾,僅朝雲伴其貶黃州、惠州,萬里隨從,看盡蘇家盛衰與人間炎涼,最後甚且釵分颶海,粉墮蠻煙,蘇軾作〈西江月•梅花〉哀悼之:「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挂綠毛么鳳。 素面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宋哲宗紹聖三年(一○九六)夏天,惠州瘴疫橫流,七月五日朝雲病亡於嘉祐寺,年僅三十四。十月,松風亭梅花盛開,物是人非,蘇軾觸景生悲,感昔思今,而作此詞,表面詠梅,實乃悼亡,託物喻人,藉花抒感,所狀神態、韻度,非朝雲無以當之。 上片以惠州梅花之玉骨冰肌頌美朝雲玉潔冰清、貞毅過人,以南海珍禽倒挂子映襯朝雲識見、才藝之不凡。下片以惠州梅花之素面紅唇稱美朝雲朱脣粉面、清麗脫俗,末尾毫不保留地抒發對朝雲的哀悼與悲思,自誓從此斷情絕愛,感情傷悲,語氣堅決,感人至深。 蘇軾人花雙寫,形神兼似,妙語雙關,既富藝術創意與巧思,更有感人深情與悲思,引人入勝,佳評如潮,宋•晁說之、王楙、胡仔稱美其藝術創意,突破常規,超越前賢,發人所未發,道人所未道,奪天地造化之巧;明•楊慎更頒予古今第一梅花詞的冠冕。 此詞藝術成就高妙特出,流播久遠,深為世人喜愛,其遣詞用字與作法作意常為文人墨客所取資,蘇軾澆灌,後人汲取,形成一種有趣的〈西江月〉現象:「玉骨冰肌」、「海仙」、「么鳳」、「素面」、「粉涴」、「洗妝」、「脣紅」、「高情」、「梨花(夢)」等詞彙與意象不斷出現於後人詠梅詞,因襲套用,氾濫成災,既乏藝術創意,又無感人情思,只學皮毛,難成佳構。 此種模仿學習現象雖不足取,卻充分展現蘇軾〈西江月〉梅花詞巨大深遠的影響力,蘇軾與朝雲一生情義將長留人間。

人間憾恨

2010年02月06日
公開
26

【獨釣詩心】人間憾恨 2010/1/29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鄭頻 我們都冀求人生的圓滿,然而,有誰能夠?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我們需要歷經多少人世的歷練,才能明白這個道理呢? 年少的時候,我們面對挫折失敗,經常哀傷流淚,「為什麼會是我?」紅塵輾轉,幾度飄零,不再是未解世事,心卻已斑剝蒼老,至此,也對人生有了寬容的諒解。 近日,讀李商隱的〈暮秋獨遊曲江〉,感嘆於對情的深深執著,人間才有這麼多的憾事啊。他的詩是這樣寫的: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春天荷葉生長時,在盎然的生意裡,並不全然都是一團歡喜。秋天荷葉枯殘時,也不盡然都是纍纍秋實的豐收。成長和凋零,生存和死滅,原都是相依相倚。所有的繁華富麗都不過是眼前的雲煙,轉眼就要飄逝了。在這個世界上有什麼會是永恆的呢?風聲、水聲和無邊的寂寞罷了。人生也不過只是一場悲喜劇,嚴格的說來,傷痛多而歡娛少。一切的美好,其實是鏡花水月,留不住的。這麼說,難道人生只有悲哀嗎?也不必以這樣的消沉來看待。雖然,情難了,夢難圓,然而只要勇於面對苦難和缺憾,我們依然可以給予生命正面的肯定,願意接納,便有了一種對世事的洞澈和了悟。當我們在心境上有所超脫時,對萬事萬物也就多了一份珍惜的心,痛楚也罷,憾恨也罷,無非都是「人生的功課」了。 大自然中花草的榮枯,早已告訴了我們一切的繁華靡麗不足倚仗。人生的殘缺,不得圓滿,或許令我們惆悵,那是一種無奈,但是卻不該因此而喪志。有陽光的地方,也會有陰影的存在。讓我們感激生命中的美好,那是上天給予的恩寵;也讓我們感謝生命中的困頓吧,這也是提供我們學習的地方了。 我們不應由於缺憾的存在,就棄絕生命,那是軟弱和不負責,更辜負了行走人生的這一遭了。 李商隱的詩美,卻顯得隱約朦朧,但是這首詩有對人生的深刻探索,也特別的耐人尋味。

高山知音、流水情長

2009年12月29日
公開
25

《才子佳人》高山知音、流水情長 俞伯牙.鍾子期 2009/12/29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陳菽蓁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勸學篇•荀子》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夜霧,不知何時悄然隱走,迷迷茫茫的江面有一綹綹的水氣,直往那高懸的月兒飛去。望著緩緩清澈透亮的水面,月兒雖是娉娉婷婷含羞帶怯,欣喜的面容卻再也掩藏不住。 如此空靈美絕的樂音究竟何處傳來?也莫怪薄霧聞之紛紛起舞;江水為它沉靜無聲。這操琴之手又出自何人?惹得天上人間兩相動容! 忍不住探頭下望:夜裡的漢陽江畔,水闊天空杳無人跡。一片闇然的水側有琴音錚錚、似遠若近的飄來,漢陽江上絲絲垂柳,聞聲若感低迴沉吟,這江邊之夜顯然不同於往常。原來那彈琴之人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國郢都人氏,知名樂師也! 時當春秋戰國,伯牙返家途中路經漢陽江口,夜泊江岸,見江山勝景大為所動,焚香爐內、開囊取琴以拂絃遣懷。江上楊柳依依月色清朗,伯牙正好一抒胸中丘豁,只聽琴聲高妙爾雅,卻不知伯牙卻因而憶起授藝恩師成連先生。 年輕時隨先生苦學三年未能出師,師徒二人遠赴東海蓬萊山中求見名師,先生卻獨自駕舟去而不返,獨留伯牙一人在島上。潮水翻湧、山林杳杳,伯牙悽愴之情無以排解,於是撫琴高歌,創作了〈水仙操〉,曲罷自覺天人合一,琴藝更超以往,先生卻霎時出現伯牙面前。但不知,今夜此時,成連恩師仙蹤何往?此刻能否再來一會?可有人一如先生那般,深解伯牙琴音? 念頭方起,在這夜深人靜、客途舟中,感覺江上有人。伯牙命童子仔細搜尋,只聽有人應聲:「是山野樵夫,適才崖上避雨被琴聲吸引而來,別無他意。」伯牙聽他言談不俗,請來舟中一見。 兩人一見如故,互敘家鄉、年輪,又聽他對音律之道對答如流,一貫孤芳自賞乍遇同好,歡喜之情不可言喻。不禁邀約奉茶,暢談絲竹之樂。伯牙於是置琴座前,輕攏慢捻、屏氣調絃,琴音於焉流洩江上水面。 鍾子期凝神聽之,喟然而嘆:「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伯牙聽到子期懂他宮商之意,驚喜之際再下一曲。鍾子期心領神會由衷再嘆:「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 伯牙欣喜若狂,推琴而立長揖不起:「得此知音契友,吾生足矣!若蒙子期不棄,願結八拜之交,從此兄弟相稱、死生契闊!」是夜二人徹夜長談,並約定來年,中秋月明,江邊再會,殷殷話別不覺東方既白,兄弟二人只得含淚揮別。 別後日長,伯牙無日不惦記會面之期,終於到得見面之日,在昔日相約會面之處,伯牙攜琴等著子期,切切期待再度以琴會友,誰知久候不見子期蹤影。 伯牙無奈只得詢路訪求子期家鄉。幾經路途輾轉,終於來到子期所居之鍾山村,並到子期家中。哪知滿心等待換來青天霹靂:「子期自去年中求結識晉大夫伯牙,歡喜雀躍更思上進,白日採樵夜晚攻讀,不料心力耗弱,數月之間已染病亡故,今日已是百日了。」 伯牙聞言,五內俱絕,良久方甦,到子期墓前,含悲忍痛手拂瑤琴,再為亡弟奏一曲〈高山流水〉。曲罷,雙手舉琴用力摔向祭台,碎玉裂帛聲傳來,瑤琴應聲碎地,「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鍾子期死矣!伯牙「破琴絕絃」「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高山知音、流水情長,從此成了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