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瑤池�李商隱

2014年03月05日
公開
38

唐詩世界──唐詩裡的神話與傳說故事 「羅鳳珠老師撰寫」 瑤池詩          李商隱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我們在李商隱的〈嫦娥〉詩中,提到后羿到崑崙山向西王母乞求長生不老仙藥的故事。西王母的神話,常被中國的詩人引用,更有趣的是有關西王母的容貌、性別,歷代的記載不同。雖然詩人所描述的西王母都是豐姿曼妙的女子,但事實上西王母的形貌,在現存最早的文獻記載中,他只是一隻人狀、豹尾、虎齒而善嘯的怪物罷了。我們就透過李商隱的另一首〈瑤池〉詩來探討這則神話故事。 這首詩首句的「瑤池阿母」,指的就是王母。〈黃竹歌〉是穆王作的哀民詩,八駿是穆王所騎的八匹駿馬,牠們的名字是:絕地、翻羽、奔宵、起影、踰輝、超光、騰霧、挾翼。詩中的穆王是指周昭王的兒子滿,在位五十五年。 詩的大意是說,住在崑崙山瑤池的西王母打開她美麗的窗子,這裏是她當年宴請穆王的地,當她在窗邊等待,希望穆王能夠再來,卻只聽到人間傳來穆王眼見天寒地凍,北風雨雪,路有凍人,心中悲憫,寫下的哀民詩-〈黃竹歌〉,哀怨的歌聲傳到崑崙山,西王母心想,穆王的八匹駿馬能夠日行三萬里,但是為什麼穆王不再到崑崙山來呢? 有關西王母的記載,最早見於《山海經》〈西次三經〉:「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頭上戴花),是司(掌管)天之厲及五殘(瘟疫、刑罰的怪神)。」 〈海內北經〉的記載則說:「西王母梯几而戴勝,其南有三青鳥,為王母取,食在崑崙北。」 這兩則記載中,前一段所形容的西王母長相很可怕,後一段則增加了三隻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同書〈大荒西經〉的描述較詳細:「西海之南,流少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文尾,皆白處之(有白點)。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燃燒)。有人戴勝,虎齒,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這則記載對西王母所住洞穴周圍的環境,又詳細描述。《山海經》書中,有關西王母的神話,其記載大致如此。 其後《淮南子》〈覽冥訓〉有:「羿請不死之藥於王母,姮娥(嫦娥)竊以奔月。」的說法,也就是我們上篇所講的,這裏對西王母的形貌沒有說明。 但到了《穆天子傳》中,對西王母的記載便有了很大的改變,《穆天子傳》說:「吉日甲子,天子賓於西王母,乃執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母。………乙丑,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天子答之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還)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再回到這裏)』」。 這裏的西王母已經由怪物變成一位會唱歌,會款待君王的主人了。而且還與穆天子相約來日再見。 再稍後的漢武故事中,有一段寫西王母會見漢武帝,對西王母的描述更詳細:「七月七日,上(指漢武帝)于承華殿齋,日正中,忽見有青鳥從西方來………是夜漏七刻,空中無雲,隱如雷聲,竟天紫氣。有頃,王母至,乘紫車,玉女夾馭,戴七勝,青氣如雲,有二青鳥,夾侍母旁,下車,上迎拜,延母坐,請不死之藥。」 這裏的西王母是西方的王母,有玉女幫她駕車,有青鳥當她的從者。 《漢武內傳》對西王母的形貌姿容,又有更生動的刻劃:「王母上殿東向坐,著黃金褡襦(披風),文采鮮明,光儀淑目,帝靈飛大綬,腰佩分景之劍,頭上太華髻,戴太真晨嬰之冠,履元璚風文鳥,視之年三十許,修短得中,天姿掩靄,容顏絕世,真靈人也。」 西王母的神話,流傳到漢朝,便成為一位雍容華貴,風姿綽約的美麗仙女,與最初虎齒豹尾的怪物相差十萬八千里。 李商隱詩中的西王母,等待穆天子再來瑤池,除了前所舉《穆天子傳》中記載外,《列子》周穆王中也曾記載說:「穆天不恤國事,不樂臣妾,肆意遠遊………遂賓於王母,觴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王和之,其辭哀焉。」二者可以互相比較。 李商隱用西王母的神話寫這首詩,是帶有諷刺意義的,詩中後一句「穆王何事不重來」,是以西王母唱歌邀請穆天子----「將子無死,尚能復來」,問穆天子如果沒死,能不能再來瑤池作客?穆天子回答她,回去把萬民安頓好,三年後會再來。然而西王母朝思暮盼,穆王沒有再到瑤池,詩人故意用「何事不重來」的問句,便是諷刺人那有不死的,想求仙以求長生,畢竟只是妄想,用這種藉神話傳說諷刺時事的寫法,是希望對漢朝君臣迷信長生不死之術提出一些警示。

〈桃花谿〉張旭

2013年11月20日
公開
36

小巧玲瓏、晶瑩亮麗的絕句是中國詩歌的一項偉大成就。短短四行的五言或七言小詩,完全符合詩歌所要求的經濟原則。一個空間景象的切片、一次剎那間的突然感悟,都可以作為表現的題旨。凝聚、濃縮是絕句創作的必經途徑,但最終完成的卻必須是一個完整的經驗或意義。僅只四行便是一個完整獨立的生命。 桃花谿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青谿何處邊 (1) 隱隱:隱約不明貌。 (2) 磯:水中之石謂之磯。 (3) 谿:同溪。 中唐以後,一個狂放的名字自在地隨著時間的洪流響過華夏的空間,人們稱他張顛,他就是中國書法史上赫赫有名的張旭。 他之所以狂,是因為他的字放蕩不羈,形象乖張,史書上說他「善草書,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復得也」,大詩人杜甫說:「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這樣的一個狂野形象深深嵌在人們的心中。 「如雲煙」是杜甫對張旭的草書的直覺印象,其實他的草書也不是無跡可尋,《宣和書譜》的作者說.「其草字雖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無一點畫不該規矩者,或謂張顛不顛,是也。」素來反對草書狂怪的黃伯思也不得不說張旭那種千狀萬變的字,「雖左馳右騖,而不離繩矩之內」,且用了兩個譬喻以說明其特性: 「猶縱風鳶者,翔戾於空,隨風上下,而綸常在手;擊劍者,交光飛刃,欻忽若神,而器不離身。」 難怪大唐文宗皇帝會許之為「絕」(《唐書》〈李白傳〉說,唐文宗曾頒詔,以李白詩歌、裴晏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 至於他在詩藝上的成就,因為《全唐詩》只收他的詩六首(五絕一首、七絕五首),短短篇章實難加以論斷,但此處所選的這首〈桃花谿〉,卻被人傳誦不絕,這或許和它被選進《唐詩三百首》冠於七絕之首有關,當然詩本身品質也是重要因素。 此詩無疑是由陶淵明〈桃花源詩〉(并記)而來。打從淵明記桃花源之後,反響此起彼落,唐代的大詩家如王維、韓愈、劉禹錫等人皆有桃花源之作,後人詩詞文章觸及的不計其數。張旭此詩亦是,但是張旭顯然並不認同淵明,而是帶著懷疑的心態在質問古人。 「隱隱飛橋隔野煙」是眼前景象,飛橋之所以「隱隱」,乃是因為隔著野煙,「橋」本是欲達目的所必經之地,其勢「飛」而且隱約不明,可想見張旭一開始就對桃花源的實有產生懷疑,言下之意頗有指認那地方只不過是虛無飄緲的幻象罷了,所以接著會有「問漁船」的行徑。陶淵明是藉著武陵漁人沿溪行以進入避秦人之地,張旭〈問漁船〉正是緊扣原作,而所問的當然是其地之入口,所謂「問津」者也。 問當然問不出一個所以然來,看到的只是「桃花盡日隨流水」而已。這「盡日」意指詩人於此流連時間頗長,桃花不斷飄落水面,隨著溪水向遠方流去,原作中的「落英繽紛」在張旭詩中被略去,但涵意卻被桃花隨流水烘托而出了。 既已問津,又盡日徘徊其間,仍然尋不著武陵人進入桃花源的洞口,(原作: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髟弗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洞在青谿何處邊?」他不得不深深的懷疑了,這懷疑的語氣充滿否定,想來張旭真是在寫「翻案」詩了。

還君明珠雙淚垂

2012年10月10日
公開
47

我鍾愛的一首中文詩詞──還君明珠雙淚垂�徐茂瑋 節婦吟 張籍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裏。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由字面而言,這是一首美麗的情詩。楚楚動人的少婦,不知在什麼場合被一位男子瞧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油然而生仰慕之情,顧不得少婦已婚,以兩顆名貴明珠相贈,追求少婦。男子想必亦是風度翩翩,少婦頗為感動,但已非自由身,而且,與丈夫感情篤實,只得「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忠貞少婦,遇熱情男子,婉轉還珠垂淚的淒美,對憧憬愛情的高中生,是多麼浪漫的詩教。然而,筆者更看重:浪漫背後的拒絕藝術與有所不為,因而〈節婦吟〉成為筆者國文課的必教教材。 詩首「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少婦直指對方的不是,明知已婚,卻來挑逗,先潑了一大盆冷水。──明確拒絕,降低對方期望。 接著「感君纏綿意」,因而,「繫在紅羅襦」攬鏡自照,令對方「感受到」少婦亦頗動心。──替對方挽留顏面。 少婦不是尋常百姓,「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裏」,即明白告訴對方,並非沒見過世面,雙明珠固然美而貴重,少婦與丈夫身世非凡,豈會因此就受誘惑?──婉轉拒絕,再降低對方期望。 「知君用心如日月」,肯定對方非一般登徒子,情意像日月一樣的光明正大,絕無汙穢不堪之意圖。──再替對方挽留顏面。 少婦受感動,然而回首想到良人,當初早已「事夫誓擬同生死」。──表現心中的掙扎,婉轉拒絕、挽留顏面也降低對方期望。 少婦幾番思量、矛盾、兩難,最後抉擇的時刻到了,決定「還君明珠」,但是少婦心裡仍舊掙扎,禁不住「雙淚垂」,仰首問天:何以至此?哎!「恨不相逢未嫁時」!──雖是還珠拒絕對方的求愛,然百般的不捨、無奈、憾恨之情表露無遺,追求者揮淚之外,大概只能怨恨命運捉弄,不能早日遇見伊人,挾怨報復的心理應無由萌發吧! 〈節婦吟〉以一拒一迎,一減低期望,一留顏面;如此反復,使其期望降到谷底,同時保持其尊嚴,不是不如人,只是來晚了,比雖敗猶榮更有榮耀。被拒絕者坦然接受,不會惱羞成怒。如果人人有此高明拒絕的藝術,紛爭、鬥毆、潑硫酸、情殺……等事件必然減低。 講解、分析後,同學猜測詩人該是聰慧的美少婦,結果作者竟是一臭男人──唐朝張籍,直呼上當了。這首詩的全題是〈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跋扈的藩鎮李師道有意延攬張籍入幕,張籍不願意,於是以已婚少婦比喻自己,追求的男子比喻李師道,表達自己有聘在先,無法再受聘,委婉拒絕,不傷人。展現了張籍有所不為的情操與高妙的拒絕藝術,而文學才華之高更令人折服! 載於《中國時報.浮世繪》(20060601)

在災難中站起來╱向陽

2012年09月17日
公開
52

聯合副刊策劃(2011.10.04)課本裡的作家▼現身說法 南一版國中國文第五冊第三課〈春回鳳凰山〉 在災難中站起來╱向陽 2000年1月29日下午三點,在我的故鄉鹿谷溪頭森林遊樂區,由災後重建民間諮詢團、台大醫學院策畫、聯合報系協辦的「心靈重建˙邁向健康社區」活動正式展開。這是九二一地震後四個月全國各界為震區災民點燈祈福的一項重要活動。當時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李遠哲先生親赴現場主持「春回鳳凰山點燈祈福晚會」,勉勵震區災民自助人助、積極參與重建。 〈春回鳳凰山〉這首詩,就是我應主辦單位之邀,為這場祈福活動所寫的詩,刊於當天的《聯合副刊》,並於活動現場為鄉人朗讀。記得是在李遠哲先生致詞、鹿谷鄉農會國樂團演奏〈春回大地〉等曲目之後展開。我選了三首詩,都與九二一地震有關,第一首是台語詩〈烏暗沉落來〉,接著是〈春回鳳凰山〉,最後以〈迎接〉結束。站在鄉人面前,朗讀這些詩作;面對九二一震後走山嚴重的鳳凰山,我的朗讀聲,在風中飄過,在我生長的土地,在我熟悉的厝邊面前,我讀「彷彿還是昨天,抖落死亡的陰影╱要讓春天重回,重回鳳凰山」,希望以微弱的詩安慰受到九二一大震受傷的鄉人的心。 九二一大震發生於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震央在集集鎮,震源深度八公里,芮氏規模達到7.3,因此造成了2400多人死亡的慘劇,房屋全倒五萬多間,半倒者不計其數。地震發生時,明月高懸,人間悲哭。我居住的台北市有東興大樓倒塌事件,故鄉南投縣更是山崩地裂,住在溪頭的母親也受困於災區,所有聯繫管道均告中斷──在這樣的氣氛下,9月22日,我在東興路斷水斷電的客廳中寫下〈黑暗沉落下來〉(華文),次日刊登在《自由副刊》上。詩的開頭出以哀告的筆調: 黑暗沉落下來 在台灣的心臟地帶 黑暗沉落下來 於我們憂傷的胸懷 黑暗沉落下來 當屋瓦牆垣找不到棲腳的所在 黑暗沉落下來 我的同胞陷身斷裂的生死之崖 921發生次日(9月22日),向陽摸黑寫下〈黑暗沉落下來〉,刊於次日自由副刊。 震後第三天午夜零時,台視新聞播出該台記者進入溪頭,我立即開車南下,下高速公路進入台中市區之後,往南投方向,沿途所見,屋毀樓塌、地裂橋斷,星夜之下,彷如死寂之域。我沿著中投公路,過名間,轉集集(震央地)、水里,再由水里過濁水溪,走瑞田、秀峰產業道路,經初鄉,上溪頭。這一程,驚心動魄,終於在清晨六點回抵家門,在晨光中將母親接來台北,抵達台北時已是下午三點。這趟災後回鄉的旅程,讓我親眼目睹九二一地震重災區車籠埔斷層沿線的災情,午夜行車,更覺焦慮驚恐。 10月2日,我將〈黑暗沉落下來〉改寫為台語詩〈烏暗沉落來〉,隨於次日在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由台北市文化局主辦的「同胞,你的名字我們記得」音樂會中朗誦,朗誦之際,眼前仍有災後回鄉的暗影閃動,這首詩其後發表於同月5日的《中央副刊》。 10月23日,災後一個月,全國救援行動大概告一個段落,重建之路開始。我在《聯合副刊》發表了〈迎接〉一詩,詩的末段出以鼓舞的筆調: 雙腳,站起來,迎接不再屈膝跪伏的路 雙手,闔起來,迎接不再斷裂破損的地 張開不再緊閉的眼,迎接我們張開的湛藍的天 擦亮不再蒙塵的心,迎接我們擦亮的世紀的臉 我希望九二一的受災者能站起來迎接新的世紀,張開眼迎接湛藍的天。〈春回鳳凰山〉這首詩的寫作,是在這樣的親歷災區、親睹災情的過程中逐漸醞釀,而在災後四個月完成的。 彷彿還是昨天 妳為我的行路鋪上青翠絨毯 要漫山鳥鳴陪我一段 沿途草花隨風綻放妳的叮嚀 依依難捨飄灑而下的竹葉 在林間含淚送我離鄉……(節錄第一段,原文共四段) 這首詩分四段,我嘗試以頂針回環的修辭法,將每一段加以連結,形成一種反覆叮嚀、抑揚起落的節奏感。第一段寫我年輕時離鄉的山水之美;中間兩段,寫九二一地震後我星夜返鄉接母親出災區的所見所感;末段則以短句穿插,表現震後四個月故鄉災區重見新綠、鄉民重現自信的躍跳的生命力,結於「要讓春天重回,重回鳳凰山」一句,呼應本詩詩題「春回鳳凰山」的主旨。 在這首詩中,我特意以擬人化的女性「妳」來呼叫「鳳凰山」,一方面有譬鳳凰山像大地之母,既溫柔覆育土地,又剛毅保衛子民之喻;也有以鳳凰浴火重生典故,寄望災區早日站起的寓意。 從〈黑暗沉落下來〉到〈烏暗沉落來〉,從〈迎接〉到〈春回鳳凰山〉,在九二一地震之後四個月內,我寫了四首相關詩作。前兩首作品,一詩兩語,寫出不分族群面對世紀災難時共有的悲哀、苦難和祈禱;後兩首則以重新站起、迎接新生的心情,希望能鼓舞災民走出悲情、悲運,堅強砥礪,再造幸福的明天。 〈春回鳳凰山〉這首詩,於九二一震後第四年(2003年)8月收入莊萬壽教授主編的南一版國中國文教科書,固始料所未及,但這首詩能因為課文的傳授,而為年輕的一代誦讀,則是作者的我備感榮幸之事。災難使人悲傷,也讓人堅強;使人仆倒,也讓人站起。九二一是台灣歷史上的百年大震,是台灣邁向二十一世紀前夕最後一次的集體悲傷與記憶。但願這首詩不僅留下這場地震的集體記憶,同時也能提醒我們的下一代,在未來可能出現的任何重大災難或考驗之前,堅強對應,展現生命力,不被任何不可抗拒的橫逆或挫折所擊倒! 作者出考題: 1.〈春回鳳凰山〉以今昔對比的技巧,寫九二一大震發生前與發生後的景觀改變,請根據詩作,逐一列舉。 2.作者在〈春回鳳凰山〉中運用了哪種修辭方式,來將每一獨立段落加以連結?此一修辭方式對本詩的閱讀產生何種效果?

鄉間之美

2010年06月30日
公開
39

【獨釣詩心】鄉間之美 2010/6/11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琹涵 很多年以前,我第一次到日本旅遊,搭的是華航,卻碰到他們的福岡首航。 參與首航,也算是帶有幾分幸運的歡喜。我們還天真的以為,那屬於航空公司,不關我們的事,卻忘了我們身在華航的飛機上。終於,順利的降落機場,可是我們被擋著不能進關。因為有歡迎的儀式,電視台還要來攝影報導。 還記得那是一個暑假,日本也一樣的熱,等啊等,有日本官員嘰嘰咕咕的說話、雙方代表簽字、鞠躬、握手……半個多小時以後,我們才順利的踏上了日本領土。 福岡在九州的北邊,算是一個繁榮的城市,卻沒有東京、大阪那種大都會的緊張急促,市區裡也有高樓林立,慶幸的是它還保有相當程度的悠閒,其實也很適合自助旅行。 平心而論,我反而比較喜歡他們的郊區或鄉野,一樣的潔淨,但是人車都不多,可以看到田裡的稻禾,可以看到屋邊的花木,那掩蔽的門扉內,主人外出了嗎?是前往購物,還是訪友呢? 讓人想起曾經讀過范成大的〈村莊即事〉一詩: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 鄉村四月閒人少,纔了蠶桑又插田。 說的是鄉村四月裡的情景:一片綿延的碧綠,伸展也鋪滿了整個山陵和原野,銀白的水光在河川上閃爍。你聽,在杜鵑的鳴叫聲中,飄著迷濛的細雨,宛如煙霧一般。鄉村在四月間,閒人很少,因為才剛忙完了採桑養蠶的事,又得要下田去插秧了。 田家的生活勤儉,無論男女,各有各的忙碌。鄉間四月,哪裡見得到有清閒的人?大家都在工作,一刻也不得閒,原來,迷人的,不只是鄉野風光,還有純樸的風俗之美。 或許,悠閒的,竟是我們這一群外來的遊客吧。 我喜歡鄉間的寧靜,在陽光的照耀之下,另有一種讓人著迷的氛圍,也像詩一樣的美。

學問之道

2010年06月25日
公開
35

【獨釣詩心】學問之道 2010/6/25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琹涵 朋友在文章裡寫了一段話:「學問之道,最怕自滿,唯有謙虛乃能受益。」覺得話語雖然平常,卻也是經驗之談。 年少時的我們恐怕未必能明白這些,往往急於表現,迫切希望得到關注和喝采。然而,就怕得意忘形,不只傷了別人而不自知,也極易招來忌恨,讓自己在學習的路上受到阻礙,而不能得到更多的進步、更大的發展。 長輩時時告誡我們:「成熟的稻子向下低。」也無非是提醒我們謙虛的重要。長大以後,經歷了許多事,也逐漸明白「滿招損,謙受益」的涵義。獨木難支大廈,有太多的事需要群策群力,人際關係益發顯得重要。樹敵,是不智的,如何受人歡迎?是當務之急。在一個團體裡,我們常能很快的發現:謙虛的人,讓人喜歡;驕傲自大,惹人厭惡。 因為謙虛,自知不足,願意常向別人請益,也讓自己多有學習。何況,在這個世界上,比我們優秀傑出的人多太多了,所謂「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如果我們居然自得意滿,那和井底之蛙,以管窺天,又有什麼不同呢? 「江山代有才人出」,而我們還不是那最出色的一個呢,又有什麼好誇耀得意的呢?曾讀過大詩人陸游的詩〈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詩裡說的是:古人做學問從來都是竭盡心力,年輕時下了苦功,努力打好基礎,老來才能有所成就。然而,從書本上學來的畢竟覺得淺顯,一定要親自去觀察實踐,才能有更深刻的認識。 果然,讀書是要下工夫的,我相信「功不唐捐」,所有努力過的,才真正是屬於自己擁有的。 讓我們時時懷著謙虛的心,在學問的路上日求精進,也從中獲得更多的知識,並學習做人的道理,有朝一日,當有機會為國家所用,也一定能交出亮麗的成績,造福人群社會。

流水落花春去

2010年06月22日
公開
38

【獨釣詩心】流水落花春去 2010/6/18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琹涵 讀詞,不可能忽略了李後主的作品,他被後人稱譽為「詞中之帝」。 常想,如果他後來不成為亡國之君,不是階下之囚,沒有國破家亡之痛,他會不會有今天文學藝術上的崇高地位? 他的詞好,是因為感情誠摯。以三十九歲被俘為界,前期作品旖旎浪漫,多的是歡樂甜美;後期則血淚斑斑,無一不悲痛逾恆。兩者截然有別,前者喜樂,後者傷痛。喜樂不能免於清淺,傷痛則引發了人間共有的悲情,相形之下深刻多了。我們讀他的〈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從夢中醒來,聽著窗簾外有雨水潺潺流著,不眠不休,竟無有止時,這時節已是春將暮了,多麼讓人感到惆悵啊。雖然擁有絲綢一般的薄被,如何抵擋得了五更的風寒呢?就在方才的夢裡,忘記了自己是在他方作客,彷彿又回到美麗的江南,重溫充滿了歡樂的歲月。 當獨自一個人的時候,可千萬別憑欄遠眺,面對著大好的江山,內心的感傷怕也更為深重了。想到當時辭別宗廟家園,何其倉皇,卻又何其輕易啊!今後要再見,又會是何等艱難不易啊!看著眼前的流水,負載著飄零的落花悄悄遠去,春天也將跟著消逝了。好想知道春歸何處?到底是天上,還是人間啊! 這樣的作品由於出自真心,沒有花間詞的矯揉造作、空幻多情。摒棄雕飾,彷彿從胸臆間流出,更加顯得自然。因為清純,沒有世故的偽飾,才能「不失其赤子之心」,格外顯得動人。他的思維敏銳,就像一池春水,只要投下一塊小小石頭,水波就會自然向外擴展,境界也跟著擴大了。 讀這樣的詞,讓人心弦為之震顫,久久無法自已。文學藝術的深刻,足以淪肌浹髓,不能忘卻。 詩人不幸詩家幸,讓人感慨深矣!

水流花放

2010年05月07日
公開
38

【獨釣詩心】水流花放 2010/5/7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琹涵 水流花放,一別幾十年,竟然是從青春年華直到兩鬢微霜。 每次,我讀到劉長卿的〈餞別王十一南遊〉,總不免要想起你來,思念悠悠。 這首詩是這樣的: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 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 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詩中說的是:當你遠去,我遙望你的身影,只見一片煙水迷濛;和你揮手告別時,忍不住淚水沾濕了手巾。你像飛鳥一樣,真不知將漂泊何處;青山依舊美麗,卻更增添了我的傷悲。眼前一望無盡的江水,載著你的船漸去漸遠了;夕照下,五湖的春景迷人。誰能看見,我徘徊在汀洲之上思念著老友呢?滿腔的相思之苦,只能愁對岸邊的白蘋啊!…… 思念如此輕易,遺忘卻也艱難。 還記得讀大學時,我住校,你則在山下租屋,每天通勤。按理說,我們的交集應該不多;然而,感激上天的恩賜,我們卻成了好朋友。 你家在高雄都會區,做木材生意。經商的父親雖然愛你,卻也太忙了。從小,你就跟母親說:「將來,我不嫁生意人。」然而,命運的安排有趣,你終究嫁給了珠寶商人,甚至,還飄洋過海,定居在日本的神戶。距離大學畢業,不過一年。 我們也是在那個時候分離,從此不曾相見。 那年的阪神大地震,死傷無數,也震驚了全世界,你家的電話已經無法再接通,音訊飄渺的你,真不知讓我們擔了多少的心!幸好,後來我們終於取得聯繫,知道你們全家平安。 有一年,我曾經到日本旅遊,臨行匆匆,居然忘了帶走你的聯絡電話和地址,於是冀望相會成為夢幻泡影。你回台省親時,我們南北遙隔,也居然排不到時間見面,只接到你從機場打來的電話,飛機就要起飛了。 好朋友,我的惦記如此深深,你可曾知曉? 水流花放,匆匆,幾十年的歲月就這樣過去了。你的友誼一直是我生命深處的珍藏,謝謝你所曾給予我的諸多善意,點點滴滴讓我溫暖至今。

炙手可熱心可寒

2010年05月03日
公開
33

【詩人心事】 炙手可熱心可寒 2010/5/3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羅秀美 「炙手可熱心可寒」,語出李清照詩〈上趙挺之〉:「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這二句詩為散逸之句,原詩與詩題已不可考,因此詩題也做〈逸句〉。 李清照於十八歲那年嫁給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太學生趙明誠為妻。不幸的是,趙挺之與清照之父李格非在政治上屬於不同黨派,李清照婚後一年,在激烈的黨派鬥爭中,隸屬蘇門四弟子之一的元祐文人李格非被罷了官,而趙挺之卻被獨攬大權的蔡京相中,當上右丞相,竭力排擠元祐黨人。 李清照為了救父,乃給家翁趙挺之寫了「何況人間父子情」與「炙手可熱心可寒」這兩句詩,但並未打動權欲熏心的趙挺之。兩個親家因政見不同,而無法顧全平日交情,令為人子女者亦不得不哀慟若此。 結褵後二年,趙明誠出仕。但自從父親李格非罷官事件後,夫婦二人更加以學術與文章為重。 當初趙挺之拜相時,李清照曾獻詩「炙手可熱心可寒」,諷喻之情即不言而喻。之後果如清照所料,趙家終被蔡京所誣陷。趙挺之病逝才三天,蔡京便誣陷他「身為元祐大臣所薦,力庇元祐奸黨」,於是降旨追回趙挺之的官號。 屍骨未寒,而人情冷暖至此,令人嘆惋。 李清照不顧新媳不可與家翁說話的傳統習俗,向家翁發出「炙手可熱心可寒」的心聲,意思是指公公你手中的權力太大太多了,難道你不覺得燙手嗎?你的權力愈大,地位愈高,我的心愈是感到寒冷。 此句是引申杜甫〈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而來的,充分表達了李清照對家翁的氣憤——未能為父親李格非的罷官及時伸出援手。 詩句中的「炙手可熱」其實是唐人的常用語,指的是勢焰之盛,手一靠近就覺得很熱;後比喻地位尊貴,勢燄熾盛。語出唐代裴庭裕《東觀奏記》:「時人語曰:『炙手可熱,楊、鄭、段、薛』。」 後亦用「炙手可熱」比喻廣受歡迎,名聲極盛之意。而今日使用「炙手可熱」,多指廣受歡迎之義了。 回顧「炙手可熱心可寒」一句,可知李清照做為有宋一代才女,其識見確實不凡,能言人所不能言,甘冒大不韙,為的是為人子女理應孝養己父的人倫價值,今日重讀她的故事,依然值得感佩。

一場綺麗的夢

2010年05月01日
公開
35

【獨釣詩心】一場綺麗的夢 2010/4/30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琹涵 旅行對我,永遠是一場綺麗的夢,也是一場永恆的尋覓。 讀到劉長卿的〈尋南溪常道士〉,心中不免莞爾。詩是這麼寫的: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屐痕。 白雲依靜渚,芳草閉閒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我一路行走過來的地方,只見到青苔上出現了鞋的痕跡。白雲依傍著安靜的小洲,芳草叢生,遮住了閒置的園門。當山雨過後,松色更美了,宜於欣賞,依著山路走去,直到了水的源頭。溪中的花與禪意相互契合,原本就不需要言詞來表達…… 詩人明寫尋道士未遇,然而一路的尋幽訪勝,美景當前,還領悟到禪意,多麼讓人羨慕。我常想:如果旅行的夢能如此,又有何憾? 旅行,帶著我到一個陌生的國家,遇見不認識的人,山光水色都是佳景。自助旅行,尤其帶有懸疑和冒險,走錯方向、迷路、被搶,或者是摔倒、受傷、生病……當時的沮喪落淚,都成為後來津津樂道的好話題。 有一些年常出國去玩,一方面並不覺得旅費是負擔,或許是那時年輕,一方面旅伴也容易找,只要看到行程還可以,就興匆匆的起程了。先是跟團,貪圖省事,凡事有人打理;後來,又覺得人太多,相互牽制,走馬看花,沒多大意思。有一陣子就自助旅行,然而凡事都要參與,訂機票、旅店……平日還要上班,實在太累了,不過定點旅行,機動性強,比較隨心所欲,是它不可抹煞的優點。 年輕,多麼好!旅行,在我,似乎去哪裡不是那麼重要,跟誰去?倒比較要緊。不合宜的旅伴很累人的,整個心情都打壞了,恐怕就像是一場惡夢。 現在呢,似乎意興闌珊,偶爾也玩玩,卻覺得台灣也很美,在自己的土地上更有一種篤定與親和,更好的是,若要回家可快速而又容易多了。或許,我只想要讀書,臥遊就好,連外出都省了呢。

別時容易

2010年04月23日
公開
29

挺喜愛這種散文裡有詩,詩裡有散文行走的文篇,感覺自己的心也踱步其中,悠閒極了! 【獨釣詩心】別時容易 2010/4/23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琹涵 唉,怎麼如此來去匆匆,只怕這次我們連一面也見不上了。 依然記得你往日的清純美麗。 多少歲月流逝,如今再來回想,其實是你善良的心思更彰顯了容貌的清麗絕俗。這麼多年了,我還記得我們在小鎮讀中學時,每天早上彼此相約一起騎單車去上學,一路上,陽光、微風和兩旁的樹影交織成一片迷離,是記憶裡溫暖的片段。 去年我重回母校,校園寬闊而漂亮,當年的樹都已成蔭,「自強不息」的鐘樓仍在,教職員宿舍已經不見蹤影了,新增的建築極多。這個曾經作育無數英才的學校有這麼宏偉的面貌,本也無須驚奇。 可惜你無法一起同遊,讓我的惆悵更增添了幾分。 年少時,你在繪畫上很有天分,居然是無師自通,不曾花錢去學的。書法也好,體育老師還希望你參加排球校隊……才情多方,比起我的什麼都不會,還真有天壤之別呢。我當年怎麼會那麼遜色呢?老是笨笨的,是上天的安排吧,竟然會有你這麼多才多藝的好朋友。 在美國的日子好嗎?台灣有你相熟的同學、同事和親友,歡迎你經常回來。別時容易,方知相逢不易啊。 我們居然只能在電話裡訴說別後的種種,不免讓人惦念。 記得竇叔向有〈表兄話舊〉的詩,是這樣寫的: 夜合花開香滿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遠書珍重何由答,舊事淒涼不可聽。 去日兒童皆長大,昔年親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別,愁見河橋酒幔青。 又是夜合花綻放的時候,香氣瀰漫了整個庭園。當夜已深沉,方才下過小雨,酒醉初醒。你從遠方的來信,是何等的珍貴啊,我很想回信,可是距離卻是這般的遙遠,又該如何寄達呢。 提起前塵往事,多麼讓人心中淒涼,不忍卒聽。別離時,當年還是孩童的,如今都已長大成人,從前的親友現在卻也大半飄零遠逝了。何況,明天你又要獨自搭船離去,河橋送別,只見那青色的酒旗招展,想來心中愁緒滿懷…… 幸好,我們毋需那麼傷悲,雖然惆悵仍不能免。今日交通便捷,乘著銀翼,朝發夕至,天涯也有若咫尺了。只是歲月悠悠,父母老去,韶華畢竟未肯停留。

留得枯荷聽雨聲

2010年04月14日
公開
33

【詩人心事】 留得枯荷聽雨聲 2010/4/12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羅秀美 「留得枯荷聽雨聲」,典出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此詩約寫於唐大和九年(八三五),當時李商隱尚未及第,曾寄宿在一駱姓人家園林裡,因思念兩位友人而寫下此詩。因此,秋夜聽雨,相思懷友之情盡在其中。 詩人寫道,水清而竹秀的竹塢中潔淨無塵,臨水的駱氏亭極為清靜,正是這清幽之地,特別引人懷念遠在長安的兩位友人,雖千山萬水也隔不斷相思之情。客中寂寥的詩人,仰頭望天,雲情雨意已濃,一片迷濛。讓原本已不夠開朗的心境,又蒙上一層陰翳。夏荷早已凋零,但見淅淅瀝瀝的秋雨,點點滴滴敲打在枯荷上,那錯落有致的聲響,無疑地特別有味道。 是以,此詩所寄之懷,全圍繞著幾個疏朗的意象而發:修竹、清水、靜亭、枯荷、秋雨等,都是詩人抒情言志的憑藉,真正是一幅情景交融的畫面。 詩寫懷友之情,但借景抒情,歷歷如畫。尤其是「留得枯荷聽雨聲」這一名句,含蓄的寫出因懷友而難以成眠、靜聽雨打枯荷之聲的情境,極富韻味。如直接說成雨夜不眠,則餘味盡失。而枯荷這一殘敗衰颯的形象與其上滴答的雨聲,更道盡詩人羈旅異鄉之寂寥心境啊。 因此,此句詩除懷友之情外,李商隱個人之身世蕭條寂寞之感,亦早已寓於其中了。李商隱因早慧而早有文名,然而卻無意地陷入朋黨之爭中。接踵而來的一連串不幸遭遇,更使詩人感受到身世遭際之苦。因此「留得枯荷聽雨聲」,於景中寄託其深遠的情韻。 而「留得枯荷聽雨聲」之「枯荷」也作「殘荷」,乃《紅樓夢》裡黛玉所言而致。話說第四十回裡,賈母率眾人遊湖。寶玉見大觀園裡一派奢華富貴,偏只殘荷擾了美景,便商量著要拔了去。而畫舫尾處的黛玉正倚窗而坐,玉手支腮,凝眸澄澈如秋水,柳眉顰蹙,只輕聲說了句:「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獨愛他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卻不留著殘荷了。」這樣的黛玉,其善感多愁在此表露無遺,卻也因此顯出李商隱此詩之脫俗,由「枯荷」到「殘荷」,反倒更添出塵之清韻。 因此,「留得枯荷聽雨聲」這樣的晚唐雨聲,便一直滴答至今,餘韻不絕。

人間有味是清歡

2010年03月30日
公開
35

【詩人心事】人間有味是清歡 2010/3/29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 羅秀美 「人間有味是清歡」,典出蘇軾〈浣溪紗(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蘇軾這首記遊之作,乃宋神宗元豐七年(一○八四)所寫,當時蘇軾正趕赴汝州(今河南汝縣)任團練使途中,經過泗州(今安徽泗縣),與好友劉倩叔同遊南山。 此時的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百日,後貶黃州復召入汝州,半途又值幼兒夭折與盤纏用盡的窘境。 遍嘗人生百味之後的蘇軾,對於功成名就的追逐已淡,能夠吸引他用心體會的,反而是初春曉寒中,品味茶飲與鮮蔬的清歡之事了。 蘇軾在這首詞的上片三句寫的是初春景致,下片三句則刻畫與朋友同遊南山,喝茶吃野菜時的清歡滋味。 以上片三句而言,「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乃描寫初春清晨細雨斜風且寒意侵人之景致。 先描寫春寒料峭之狀,但蘇軾僅以「曉寒」簡單帶過;接著寫出雨腳漸收後的上午煙雲淡定的美好,但見河灘疏柳沐浴在一片晴暉之中。其中「媚」字極傳神地寫出蘇軾之喜悅──於風淡雲清中覺察春之萌發。 最後,蘇軾由眼前的淮水聯想到它上游清碧的洛澗,當它匯入淮水之後便渾沌一片了。是以,眼前所見的淮水水流亦隨之逐漸高漲了起來。全幅展現一派春日溶溶的美好景致。 下片三句「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則寫到蘇軾與朋友遊覽南山時,以清茶菜疏野餐的歡快心情。 午時,啜飲泛著乳白茶沫的清茶一盞,搭配應時鮮蔬一盤;此時之飲食雖僅嘗其本味,心頭卻舒放至極,十足展現了蘇軾對清淡物質之滿足與適意。 是以,在這早春之日,三兩好友煎水飲茶,品嘗時令菜蔬,這樣簡單的生活也就是所謂的清歡了。 蘇軾的「清歡」是淡定的歡愉,也是智者洞察世態人情後發自內心的真誠喜悅。 只有閱歷人世如蘇軾者,方能徹底明瞭「清歡」之真義──最簡單最家常最無機心的審美品味,至今,這種清曠閒雅的清歡境界,依然閃動著熠熠光彩,引人無盡遐思。

真正的朋友

2010年03月28日
公開
28

【獨釣詩心】真正的朋友 2010/3/26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琹涵 在這個世界上,誰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酒肉朋友不是,患難之交才是。 爾虞我詐的不是,真心相待的才是…… 也許這麼說,有些抽象了。 我的朋友說得好:「能以你的快樂為快樂,那是朋友;以你的痛苦為快樂,那是敵人;以你的痛苦為痛苦,就值得把他放在心裡了。」 真正的朋友,就是那和我一起歡樂、一起傷痛的人。所有事情的發生,不論悲喜,他都能感同身受,願意和我共同承擔,不只是樂意和我在美麗的春光中散步,而是更願意與我共度風雨淒清的暗夜。 在我們的一生中,能得這樣真正的朋友,也就不虛枉人生的這一遭了。 有沒有這樣的朋友呢?有的,如伯牙和鍾子期,如管仲和鮑叔牙……足以名傳千古,萬世流芳。 在文學上,我們透過杜甫的詩來認識李白,那是一種惺惺相惜,也是永恆的情誼了。 杜甫的〈贈李白〉,是這樣寫的: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秋天來了,大地一片蕭颯,你的遭遇,我的過往,我們都是飄零於世間的蓬草。曾經想要煉丹成仙的你,畢竟是挫敗幻滅了,如今也只能愧對葛洪。為遣心中的愁懷,你痛飲狂歌,辜負了大好時光。李白啊,你這隻大鵬鳥,振翼高舉,又是為了向誰去稱英雄呢? 在世的時候,李白、杜甫就是好朋友,李白是不羈的天縱英才,或許天才也是寂寞的,在表面的輝煌下,恐怕也有太多不為人所知的孤獨悲愁吧。 杜甫對他的期許和敬重,深情和懇切,又是一樁怎樣的佳話。 杜甫寫李白的詩,常直接觸及李白內在的世界,豪放而飄逸,悲愴而痛苦,杜甫的確是李白的知己。 細細的想:李白有杜甫這樣的知音,一生還有什麼憾恨呢?我們透過杜甫寫李白的諸多詩作,對李白,也有更多的理解和崇敬。

英雄有淚

2010年03月19日
公開
32

【獨釣詩心】英雄有淚 2010/3/19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琹涵 英雄也是人,也有一己的悲歡,當觸動了心弦的那一刻,也應有淚。 只是,英雄和凡夫俗子的差別在於:前者雄壯豪邁,有大氣勢、大格局;後者則識見不遠,關注的也不過是一人、一家。 邊塞詩的引人入勝,在於那是英雄的詩。深遠遼闊的宇宙、浩瀚的山水大地都是書寫的好題材,戰亂流離、塞外蒼茫更是詩人吟詠的焦點,展現的是不甘於凡庸,是艱苦卓絕,也是特立獨行。 我讀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黃河從遠遠的山上奔流而下,彷彿是縈繞在白雲之間,只見一座孤獨的涼州城,荒涼的矗立在千萬丈的高山懷抱裡。羌笛啊,又何必一再吹奏著那惹人哀怨的楊柳曲呢?和煦的春風是從來吹不到玉門關的。 詩從黃河的浩浩蕩蕩、奔流不止寫起,好大的氣魄啊!涼州的地勢險峻,有高山圍繞,是一座孤獨的城,荒漠如此,塞外風光大抵這樣。春風何嘗抵達呢?沒有楊柳,春風不度;羌笛,也唯有在異地邊關方才得以聽聞,這首詩充滿了胡人的風情。羌笛吹奏的樂曲哀淒,襯托出來的氣氛也顯得凝重沉痛,詩裡勸說「何須怨」,怕也怨更深了。 〈涼州詞〉又名〈出塞〉。王之渙和高適、岑參、王昌齡齊名,彼此的作品風格也多相近,內容大抵以邊塞、戰爭為題材,表現出來的熱情和進取,使得詩更加讓人覺得雄渾壯闊,如英雄的豪放、果敢與承擔。 這首詩的用詞簡單、平淺,塞外風光卻也躍然紙上,黃河莽莽蒼蒼,流過了多少歲月,也流盡了千古風流人物……渺小的我們,只有敬畏和讚嘆,無法置一辭。 英雄有淚,淚落在國仇家恨裡,淚也流在對天下蒼生的悲憫中。

別欲論交一片心

2010年03月15日
公開
11

【詩人心事】別欲論交一片心 2010/3/15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羅秀美 「別欲論交一片心」語出李白〈江上贈竇長史〉:「漢求季布魯朱家,楚逐伍胥去章華。萬里南遷夜郎國,三年歸及長風沙。聞道青雲貴公子,錦帆游戲西江水。人疑天上坐樓船,水淨霞明兩重綺。相約相期何太深,棹歌搖艇月中尋。不同珠履三千客,別欲論交一片心。」 詩人李白出蜀三十多年,有六年在安徽度過;其間並曾四次在安慶暢遊或隱居,留下許多不朽佳篇。如〈江山望皖山〉、〈江上贈竇長史〉、〈贈閭邱處士〉、〈避地司空原言懷〉等名篇,其中〈江上贈竇長史〉即李白第四次遊安慶所寫之詩篇。 時為唐上元二年(七六一)。李白六十一歲,遇赦離開流放之地(夜郎)後,欣喜若狂,乘船沿江東歸之際,來到安慶驛東郊長風沙,好友竇長史前來迎接,並與之同遊江上,李白乃作此詩相贈。此即詩中首四句所云「萬里南遷夜郎國,三年歸及長風沙」之情景。 李白說道自己遠謫千萬里之外的夜郎國,三年後才得以回到安慶長風沙此地,而友人竇長史卻仍然前來迎接遭謫之人,自然讓李白深心感念。 因此,詩的末四句,充分寫出了李白與友人竇長史同氣相求的一面。詩人面對好友前來相迎,不免生發「相約相期何太深」之感,心中自然湧動著溫暖。 「珠履三千客」,原指戰國時楚國春申君門下三千名穿戴綴珠鞋履的門客,既說明楚春申君門庭之富貴,也有賓客盈庭之意。此處則借以說明李白與友人竇長史心性之淡泊,以及友人相交不以富貴顯達為標準之意,這也就是他們與珠履三千客「不同」之處。因此,遇赦歸來後,他們仍是好友。然而,友朋相交之美好支點何在?即「棹歌搖艇月中尋」之句。此句說明了他們共同的特質──淡泊如明月般澄淨。因此,李白乃生發「不同珠履三千客,別欲論交一片心」的心聲。李白對友人之真情摯意,至此表露無遺。

一片深情淚水中

2010年03月12日
公開
22

【獨釣詩心】一片深情淚水中 2010/3/12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琹涵 岑參是唐代出名的邊塞詩人,與高適同開盛唐時歌詠邊塞征戰的詩風。 他一生大半的歲月都在邊塞荒涼中度過。長年的遠離故土家園,思念親人的淚水全都深埋在心底,那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沿途縱有壯麗的山水,萬種風情,又該說給何人來聽呢?背離家園的方向,愈走距離愈遠,思念也愈深,塞外的風沙如刀似剪,征戰的苦,鄉愁的悲,交織而為雄渾豪放的襟懷,邊塞詩,於是成了我們詩歌園地裡一朵最為炫目的花。 他的〈逢入京使〉,是這麼寫的: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乾;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我向東遙望故鄉的家園,只覺得途程漫漫,遠不可及。一時觸動了我內心的愁思,淚水不斷的滴落下來,無法止住,兩隻袖子也盛載不了這樣的悲情,侷促而不安。很高興能和您在他鄉異地相遇,可歎身邊一時找不到紙筆,只希望您回鄉以後,請告訴我的家人,我在此平安的消息。 故鄉遙遠,相逢只在夢中;然而,思念的殷切,又何嘗有一日或忘?欲歸而不可得,又是怎樣無奈的心緒?唯有憑信,卻又找不到紙筆,那麼,就退而求其次吧,請千萬記得為我帶口信,告知家人我平安的消息,以慰彼此的相互繫念。 一張滿是淚痕的臉,怎麼擦拭也無法擦淨,卻也不忍讓家人為他擔心牽掛,就把一己的孤獨憂苦深埋,而把平安的信息傳達吧,也讓家人能夠比較安心的過日子。詩中那份體貼的心意,尤其令人感動。 誰的生命裡不曾有過滄桑呢?我們都是人間的過客,聚散離合都是尋常,不捨的,總是我們的心。 當我們在歡樂裡,請時時感恩,因為那絕非永遠,悲苦的影子是緊緊相隨的,一如人生中悲欣的交集,美麗裡仍不免有哀愁。

流光欺人忽蹉跎

2010年03月08日
公開
8

【詩人心事】流光欺人忽蹉跎 2010/3/8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羅秀美 「流光欺人忽蹉跎」,典出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其一:「春風東來忽相過,金樽淥酒生微波。落花紛紛稍覺多,美人欲醉朱顏酡。青軒桃李能幾何,流光欺人忽蹉跎。君起舞,日西夕。當年意氣不肯平(傾),白髮如絲嘆何益。」 李白此詩作於唐開元二十年,這首詩題由古樂府〈前有一樽酒〉變化而來。就內容而言,李白一反前人所寫置酒祝壽之主題,轉而抒發青春易逝之感,並歸結至「當年意氣不肯平」一句,表現詩人李白老而彌堅的意志。 與〈將進酒〉一般,李白在此詩裡歌頌及時行樂之美好感受。首二句「春風東來忽相過,金樽淥酒生微波」,既感時光迢遞、青春易逝,何不好好喝上一樽酒,要來得快活。 接著,「落花紛紛稍覺多,美人欲醉朱顏酡」,且看美人跳上幾段胡旋舞,否則還真是太苛刻自己。然而,「青軒桃李能幾何,流光欺人忽蹉跎。君起舞,日西夕」,終究白髮三千轉眼是,紅顏二八須臾空,看似愉悅的享樂,正在流光之蹉跎中,深藏著幾多無奈呢。 最後,詩人說道「當年意氣不肯平(傾),白髮如絲嘆何益」,詩人在時光流逝中回首前塵,當年不平之事,如今白髮三千丈,多說何益。 李白看似混於酒肆而狂放不羈的生活,終究敵不過「春風東來忽相過」的無奈之感;即使快意如「金樽←酒生微波」的生活,也仍舊逃不開「流光欺人忽蹉跎」的無情之感。 李白一生好酒,以酒哭、以酒笑,更以酒度日,他可說是古代文人中,最逃不出酒途的一位詩人;然而,詩人在酒中仍是清醒的,心志依然昂揚,由他所發出的「流光欺人忽蹉跎」之感嘆,可見一斑。 因此,「流光欺人忽蹉跎」要說明的是,人在時光中度日,稍一不慎,即可能頓生磋跎之感。而愈是對人生透徹者,愈能體味李白於酒樽中度日的況味,亦即愈醉者愈清醒;而青春易逝之感,正是人生滋味中最耐人咀嚼者。

心之嚮往

2010年03月04日
公開
7

【獨釣詩心】心之嚮往 2010/2/26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琹涵 每個人對自己的未來都不免有所嚮往,飛黃騰達?富貴名利?或者如閒雲野鶴,無所拘束?各有選擇,並無所謂對錯或好壞。 我從來就喜歡王維的詩,自然恬淡,有著田園山水的迷人氣息,彷彿塵俗遠了,陪伴的,只是天籟。那樣的清音,喚醒了原有清靜無染的本心。原來,快樂來自內在的豐美,不是外在的浮誇和奢靡。 我們來讀王維的〈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在中年的時候喜歡佛家的道理,到了晚年時,就隱居在終南山旁。興致一起,常獨來獨往,面對美好的景物,心中的快意,只有自己明白。走啊走啊,有時走到了水源的盡頭,就坐下來,看著白雲的冉冉升起,那是人生的另一個境界了。在路途上,偶爾也會遇到住在山林裡的老人,跟他們隨意聊聊,談到開心處,甚至還忘了回家呢。 寫盡了鄉野生活的情趣。那時候,王維住在輞川別墅,年少時候對功名的熱烈追求,宛如繁華富麗,已經遠去;中年喪偶,加上安祿山叛亂時的被俘,亂事平定後,又差一點被定罪……生命歷程的幾度翻轉,也使他加緊了學佛的腳步,回歸田園生活的恬淡,終於,他開創了盛唐的田園詩派。他的詩,意境幽遠,風格淡雅,實在是引人入勝。 大自然是生生不息的,充滿了和諧的韻致。繁華落盡以後,真淳自現。歷經了離合悲歡、生離死別的王維,開始享受田園的寧靜和獨處的愉悅,尋幽訪勝,一片悠然自得,他也彷彿是一朵雲,無所罣礙,處處歡喜。 山野間的樸素是美,人情的可愛是美,當我們能體會到大自然裡盎然的生意,我們方才是田園真正的知己了。 與其說,我嚮往田園山水的生活;倒毋寧說,我傾心於那樣的生命境界。「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不只是王維真實生活的摹寫,也應該是屬於我們生命的基調。

心情投射

2010年02月25日
公開
9

【獨釣詩心】心情投射 2010/2/19 人間福報人文| 作者:琹涵 每回讀孟浩然的〈訪袁拾遺不遇〉,內心總是悵觸萬端。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詩中說:我到洛陽去,探訪住在那兒,一個姓袁的才子。真不巧啊,他竟然因犯了罪,而被流放到江西的庾嶺去。果真是緣慳一面了,讓人心中怏怏。我聽說,庾嶺的氣候比較暖和,連梅花也開得比別處還早。唉,即使那邊的風景再好,又哪裡比得上故鄉的家園春色呢? 表面上寫的是訪友不遇,何嘗不有屬於自己的心情投射?痛惜友人因犯了罪而被流放,深深同情其遭遇的不幸,而作了此詩。 只是,讀了又讀,卻總是覺得,詩人是借他人的酒杯,以澆自己胸中塊壘罷了。孟浩然的一生坎坷,比起洛陽友人的不幸,也不過是在伯仲之間,又何曾好到哪裡去? 憐惜朋友的遭遇不堪,一如憐惜自己的懷才不遇。在那個「學而優則仕」的年代裡,遇和不遇,關係著個人前程與社會地位,甚至是人生價值。 孟浩然的一生跌宕起伏,卻終不為主上所用,無法得展長才,落魄而潦倒的際遇,讓人掬一把同情之淚。也或許,現實生活的舛錯,卻成了他創作上的養料,造就他成為傑出的詩人。 在當年,詩名已顯,張九齡、王維對他嘆賞有加,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還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他的詩作名揚千古,大多寫田園生活和隱逸、旅遊。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朓之後,開起盛唐田園山水詩派的先聲。清淡、自然的詩風在唐詩中獨樹一幟,格調甚高,頗受後人的推崇。 或許,這樣也就夠了。我們讀他的詩,懷想他的心情,孟浩然若有知,也當引以為知音,憾恨或可稍減吧。 相形之下,軀體的歲月短暫,文學的生命永恆。孟浩然畢竟以他的詩而不朽,美好的詩句永遠為後人所傳誦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