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WUWOW線上英文】好評回文活動將延後於4/24開跑,為感謝配合,BBH將提供神秘加碼好禮唷,敬請期待!

yagisu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

2017年10月04日
公開
28

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林美容、李家愷.五南 魔神仔的定義: 狹義的魔神仔可說是特定指涉的魔神仔,是指矮矮小小,會幻化,會作弄人的一種存在,其本質是山精水怪之屬;而廣義的魔神仔則泛指鬼類,不過是單一的出現,不是一般所祀的好兄弟。好兄弟是集體的鬼魂,而魔神仔通常是單一的鬼魂。 一、魔神仔本質上是精怪 魔神仔本質上是山精水怪。對於這些人類現實生活裡並不存在的精怪,何以文獻裡記載著,何以口頭流傳著?漢民族有「物久而成妖」、「物老而成精」的傳統觀念,就如同相信「人死為鬼」一樣,都是一種普遍於民間的觀念。妖精或妖怪,都是妖,即相信自然存在物有可能時間久了之後,累積了相當的能量,就變成妖了。自然的物事都有它的生命週期,但是有些物種的生命週期可能很長,或是某些機緣下,某個個別的存在物,存活得特別久,或者是有些存在物在好的條件下,正好可以吸收日月精華,就可成精、變成妖。成精之後,又知所修煉,產生可以幻化的超能力。特別東方社會又有修煉與修行的傳統,也是建立在類似的信仰之上。這在漢人的文化脈絡裡,都是不難理解的事情。 魔神仔是山精水怪,所以魔神仔跟山林水域脫離不了關係,和大自然的物事也脫離不了關係。魔神仔可能是山林水域裡的動物靈,也可能是植物靈,但是從台灣魔神仔的傳說故事看來,或許偏向動物靈的成分更多。因為是精怪,所以時不時要藉著它的超能力來作弄一下人們。說是作弄,有時卻致人於死。 台灣的魔神仔大部分還是維持著喜愛作弄人的形象。魔神仔男女老幼都會作弄,但是特別喜歡牽囝仔,那是因為魔神仔生性好玩的緣故。 人類成長的過程,每個人都要經歷牙牙學語、跌跌撞撞學習行走的過程,亦有對於萬事萬物充滿著想像的童年夢幻時期,不過人類的成長與社會化的過程,基本上就是在脫離這樣的童幻歷程;人類學習社會化,學習擺脫童幻,學習理性,這難道也不像整體人類的進化,逐漸脫離蒙昧未開,逐漸脫離與動物無異的蠻荒、迷茫之歷程。 二、魔神仔即台灣版的矮人 魔神仔是漢人版的矮人,原住民的傳說裡也有類似東西,儘管兩者存在差異,譬如台灣的漢人不會拜魔神仔,有些原住民(像賽夏族、鄒族)會拜矮靈,但是魔神仔做為台灣漢人與原住民的共同話題,與類似的傳說故事的表達,讓我們可以歸結說:魔神仔就是台灣版的矮人,而且這點是原漢共通的。 三、魔神仔具有比較民俗學的意涵 魔神仔的傳說故事性質上是口傳的民俗資料,雖然「魔神仔」的字眼在台灣日治時期的文獻才出現,但台灣多數漢人的原鄉,福建也流傳類似的傳說故事,可見這是漢人還在原鄉的時候,就已經是民間普遍口耳相傳的民譚或是民話,只不過文獻並未紀錄這個名詞而已。 四、魔神仔傳說故事是人類遠古生活經驗之集體無意識的迸發 我認為魔神仔的傳說故事,基本上是種從整體人類的集體無意識迸發出來的經驗,主要是因為早期人類在歷經了數十萬年漫長時期的叢林生活(基本上,那時人類與動物差異不大),這種叢林生活的集體記憶,基本是一種無意識的記憶,基本是屬於人類全體的,魔神仔傳說故事反映了人類在演化的過程當中,幾個巨大而深刻的轉變,這些巨大的轉變對人類的文明發展影響深遠,在人類的集體無意識產生深刻的烙印。 文化人類學對人類族群性的文化系統研究較多,基本上也就是在研究族群性的意識建構,但是透過探索這類族群性意識建構所產生出來的,像是魔神仔傳說故事這樣的口傳素材,我們其實也有可能觸及整體人類之集體無意識的深層。 五、魔神仔傳說故事提醒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 在蒐集魔神仔的傳說故事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何以在戰後的5、60年代,魔神仔相關的報導傳聞出現了一波高峰,又為何會再沈寂了40幾年之後,在21世紀之後,突然又開始沸沸揚揚,引起大眾媒體的關注、討論。 我思考的結果是,魔神仔的傳說故事對當代人最大的意義,是它不斷提醒人們,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魔神仔傳說故事的發生與存在好像具有一種「提醒」作用,藉著這樣的傳說故事來提醒人類與大自然原來的密切關係。 魔神仔本質上是山精水怪,精怪存在於自然界,與大自然的山水關係密切,與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關係密切。魔神仔這種精怪雖然大部分是動物性的(我也不否認它有人性的一面),但是它和動物或植物,它也和節氣或氣候都有著密切關係。 魔神仔傳說故事之所以在現在重新流行,與環境保育觀念的普及、抬頭應也是很有關係的。

媽祖林默娘

2017年06月09日
公開
36

媽祖林默娘�文:鄭宗弦、圖:曹泰容.晨星 1.真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默娘聽著,覺得女人真可憐,天天得看婆家臉色過活。難怪說女人是「油麻菜籽命」,落到好田就長得好,落到壞田就憔悴枯萎,若是落在磚瓦上,那是死路一條,就看運氣好壞遇上什麼人家。 2.凡人不論男女都是由陰陽所聚化而成的。「陽」是天地之本,人在母胎之中尚未出生之時,是為純陽之體,純淨無雜,因此無須呼吸,也能跟著母體脈動。可是等到了出生的時候,世間環境中的「陰」隨著啼哭呼吸而攝入嬰兒身體中,眼、耳、鼻、舌、身、意都開啟了感知,卻也因此步上老、病、死之途。 3.一個人如果能靠修煉去除全身的陰穢之氣,練就純陽之元神,就可以長生不死,永存天地之間。那時心之所嚮,神必隨至。換句話說,元神出竅隨處漫遊,可飛天遁地,也能入海升空。少了肉體的羈絆,純陽的元神不只可雲遊四海,還能穿梭在大千世界,不受任何限制與阻撓。你以為現今與你對話的我,是我的肉身嗎? 4.婚姻似乎不是情愛那麼單純,嫁給一個男人不是嫁給一個男人,而是嫁進了一個家族,除了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更得跟妯娌姑叔周旋,還要應付一大堆親戚。最重要的是要傳宗接代,否則遭受冷落與歧視,地位不保,這樣的壓力好龐大啊! 5.外面蟬聲唧唧,似乎要回答她的疑問,卻又是一片不知所云。默娘覺得心煩,盤腿打起坐來,這似乎已成了她逃避現實煩惱的方法了。

鬼神思想信仰

2012年04月21日
公開
37

鄭基良老師〈為何會有鬼神思想信仰?〉 鬼神思想和善惡報應,都是生死哲學的範疇,雖然,鬼是回老家的意思。但是,許多人仍然有鬼神的思想信仰,卻不知道為甚麼會有鬼神的思想信仰?我提出十三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先民對自然現象的無知和恐懼 先民因為沒有科學的知識,而且,總是少見多怪,例如深山的動物,深海的魚類,不是本地生產的動、植物,我們都以為是怪物,所以有所謂山怪、水怪、海怪等傳聞。又例如一些少見的疾病,現代醫學稱為罕見疾病,有人認為是鬼神降禍而生的怪病,不找醫生治療,祈求鬼神治療,不僅造成財物的損失,家人的不安,更賠上了寶貴的生命。 因為先民的科學知識非常有限,對一些自然現象,例如:打雷、閃電、洪水、颱風、地震、日蝕、月蝕等原因一無所知,懷疑這些現象是天神發怒,鬼神作怪,害怕對他們降災,於是,滿懷罪過,請求寬恕,並以各種祭拜儀式,祭祀牛羊豬等祭品,表示虔誠,平息鬼神怒氣,達到趨吉避凶,祈求賜福免禍,人生能夠平安幸福,避免自然災害。例如:漢文帝在位第二年,發生日蝕,文帝立即下詔罪己,又要求天下推舉「賢良方正極言極諫」之士,匡正天子的過失。之後,宣帝有〈日蝕詔〉、〈地震詔〉,元帝有〈日蝕求言詔〉、〈因災異改行新政詔〉,成帝有〈日蝕求言大赦詔〉,東漢光武帝有〈憂旱詔〉,明帝有〈禱雨詔〉,章帝有〈地震舉賢良方正詔〉,和帝有〈蝗災罪己詔〉等。歷朝歷代都有類似的詔書。 第二種解釋是:對天地生養萬物的感恩之情 天地生養萬物,陽光、雨水更能造福人群,因此,人類發現各種正常自然現象有利生存,於是有了感恩之情,對天地、日月星辰、高山大河興起敬畏之心,以各種祭祀或慶祝方式表達感謝,並以祂們為崇拜的對象,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年年豐收、六畜興旺。相反的,嚴重的水災或旱災,被視為是上天鬼神的懲罰,因此,董仲舒《春秋繁露》有〈求雨〉和〈止雨〉兩篇旱災求雨和水災求天放晴的詳細內容的記載。此外,臺灣的原住民,如:阿美族、邵族、魯凱族、鄒族等,都有盛大的豐年祭。 第三種解釋是:萬物有靈論的信仰 人類學家泰勒認為宗教的起源,是先民對於「靈的存在」的信仰。所謂靈的存在,表示一種超越自然現象的存在,因為所有自然界的萬物,都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先民相信「靈」是無所不在的,能夠超越有限的時空,並且相信天地萬物都有靈,這種泛靈的信仰,稱為萬物有靈論。先民以萬物有靈論的思想,解釋天地之間各種現象,包括:天災、貴賤、貧富、疾病和生死。 泰勒又認為靈有三類:(1)是存在於活人身上的靈魂;(2)是死後離開身體的鬼魂;(3)是人類以外的精靈,存在於日月山川、草木、鳥獸、風雨、雷電等自然萬物之中。以傳統的宗教信仰來說,就是天神、地祇和人鬼,統稱為鬼神。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民間的宗教行為,就是一種萬物有靈論的信仰,這種多神的民間信仰,可以分為自然崇拜、人鬼崇拜、幽靈崇拜、器物崇拜等四類。 所謂自然崇拜,相信日月星辰和動、植物,都有神靈的存在,認為打雷有雷公,太陽是太陽星君,月亮是太陰娘娘,還有火德星君、土地公、大樹公、石頭公等。臺灣有不少大樹公和石頭公,還有更多的土地公。 所謂人鬼崇拜,相信人死以後,鬼魂是不滅的,可以影響人間的吉凶禍福。此外,受到儒家慎終追遠的孝道影響,子孫祭祀祖先以及崇拜古聖先賢,例如:孔子、關公、媽祖、開漳聖王等。 所謂幽靈崇拜,是祭祀無主的孤魂野鬼,相信那些橫死、冤死或溺死的鬼魂,能對陽間的人作祟,為了安撫這些孤魂野鬼,農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渡,相當普遍。 所謂器物崇拜,認為人類製造或使用的器物具有神靈,而加予祭拜,例如門有門神,灶有灶神,尤其是孩童睡的床有「床母」,老一輩的人都把祂當作是孩童的守護神而祭拜。農曆七月七日,祭拜「床母」。又如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神。 第四種解釋是:祭祀有功於國家百姓的人 《禮記.祭法》說:凡是有功於人民,因公務而死亡,有安邦定國的功勞,為人民防災除禍,保護人民避免受苦,凡是這些人死了,都要祭祀。另外,日月星辰是人民賴以見識天文,區分季節,有利農耕,也要祭祀。還有山林川谷丘陵,是人民賴以生活的地方,也都值得感恩祭祀,除此之外,不得祭祀。 值得注意的是,中華文化的傳統,不以祭祀為純粹的宗教行為,而是國家重要的慶典,一直到現在,政府仍然每年舉行祭孔大典,祭祀忠烈等祭禮(因公殉職者入祀忠烈祠),而民間的祭祀更是普遍和盛大。 然而,百姓卻認為祭祀的對象就是神,因此,關公、媽祖、開漳聖王等成為民間信仰重要的神祇。例如:高雄市鳳山區曹公路的曹公廟,奉祀清朝鳳山知縣曹謹,他在任內興修水利,有功於民,而成為百姓祭拜的神。鳳山還有曹公國小和曹公圳,感念曹謹的德澤。 第五種解釋是:上帝創造人類和萬物 西洋的基督宗教認為人類和萬物都是受造物,上帝和受造物存在著一種密切的因果關係。上帝是唯一尊神,祂不僅是人類和萬物的第一因,也是最終目的。因此,信徒要相信、依賴、服從、崇拜、敬仰上帝,人有原罪,祈求上帝寬恕。 第六種解釋是:社會的不公不義 人世間常有善人沒有善報,惡人沒有惡報的現象,正人君子渴望有死後的最後審判,使善人得善報、惡人得惡報,這是社會的黑暗面引發人心對鬼神的信仰。因此,世界各大宗教都強調死後的最後審判,《玉歷至寶鈔》正是一部描寫最後審判的道教勸善書。 《聖經•新約.羅馬書》第二章說:「天主要按照每一個人的行為報應他。有些人恆心行善,追求從天主來的尊貴、榮耀,和不朽的生命,這樣的人,天主將以永恆的生命賜給他們。」因為伸冤在天主,天主一定報應。例如《聖經•舊約.創世記》天主對挪亞說:「我決定要滅絕人類。」結果天主消滅地上一切的生物,包括人類、牲畜、爬蟲、飛鳥,只有挪亞以及跟他在船裏的家人和動物,仍然存活。《聖經•新約.啟示錄》第二十章強調最後審判:「死了的人都是照著他們的行為,根據這些案卷所記錄的,接受審判。」 所以,只有死後的最後審判,代表人心良知,才能彰顯最後的正義,使罪惡得到應有的懲罰,使善行得到應有的善報,善惡分明,沒有隱瞞的罪惡,沒有冤枉(隱藏)的善行 ,並以此教化世俗人心,勸人改過行善,戒除罪惡,改邪歸正,端正社會善良風氣。 第七種解釋是:自然災害,無法避免,造成損害傷亡 自然災害,造成財產和生命的損害傷亡,在無助的苦難困境中,百姓當然會祈求超自然的鬼神保佑,在臺灣最普遍的民間信仰神衹,就是媽祖和觀世音,尤其是觀世音的信仰流傳已久,因為據《法華經.普門品》(或稱《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簡稱《觀音經》)所說: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也就是說,凡有眾生,若在苦難之時,只要專心虔誠地稱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便會立即聽到每一眾生的聲音而同時予以救濟,所以,稱之「觀世音」。觀是觀看,世是人世間,觀看人世間苦難的聲音,即刻人世間的苦難,都得到解脫。 正由於觀世音菩薩的悲願宏深,感應廣大,故從歷代以來的佛教史傳之中,對於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及靈感事蹟,可謂俯拾即是,史不絕書。此外,臺灣各地媽祖廟的各種慶典,更是盛大。因為媽祖是海神,漁民的守護神,過去漁民出海捕魚風險高,祈求媽祖保佑。 第八種解釋是:對父母祖先的感恩和懷念 祭祀的主要意義是孝道的表現。《禮記.祭統》說:祭祀祖先是補充生前未盡孝道的奉養,而延續孝敬父母的行為。祭祀是孝道的表現,在儒家典籍中多處可見。《中庸》認為周武王和周公是天下最盡孝道的人。所謂孝道,是能繼承先人的遺志,完成先人的志業。 《孝經》認為從前賢能的帝王,奉養父親非常孝順,所以,祭天的時候,能夠明白上天庇護萬物的道理。奉養母親也非常孝順,所以,祭拜后土的時候,可以明察大地孕育萬物的道理。知道天地養育萬物的道理,又孝順父母,神明降福,保佑人民。到宗廟祭祀,內心誠敬,表示不忘祖先的恩澤,努力修德,謹言慎行,恐怕自己犯錯,有了過失,會羞辱祖先的名譽。以誠敬祭祀,力行孝道,可以感通神明,光耀天下。 荀子認為祭祀祖先不是純粹宗教的行為,更重要的意義是表示子孫的孝心,對祖先的懷念,是一種人文道德的表現。只有聖人才知道祭祀的人文意義,百姓民眾以祭祀為風俗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荀子分別祭祀的兩個社會層面。對知識份子而言,祭祀是人文精神和孝道的行為,是理所當然的人道表現;對一般百姓而言,祭祀是祭拜鬼神的宗教行為。 子孫對祖先的感恩和懷念,除了定期的祭祖,清明節掃墓外,還有超度、牽亡魂、「觀落陰」、招魂等民間宗教儀式。 第九種解釋是:人類對死亡的恐懼 人類害怕死亡,而使先民產生「靈魂不滅」的信仰。在佛教未傳入中國之前,傳統以陽間和陰間分隔人鬼,陽間是人間,陰間是黃泉、九泉。人死之後,到陰間過著與陽間相同的生活,秦始皇的兵馬俑,最能表現這種思想。子產所謂「鬼有所歸,不為厲。」影響臺灣民間人鬼「冥婚」的習俗,人鬼可以相戀、結婚,鬼有了歸宿或有後代子孫祭祀,就不會危害人間了。 第十種解釋是:圖騰是神格化的象徵 所謂圖騰,就是以動物或植物為原形,並被原始族群尊之為神的吉祥物。圖騰(Totem)的解釋是:「原始社會中有假借一種自然物為符號,以表示一團體或一民族之血統,尊其神聖而崇拜之者,稱圖騰。」。常見的吉祥動物圖騰有龍、鳳、麒麟和龜,並列稱為「四靈」。「四靈」是神格化的象徵,代表吉祥、長壽、永生,正是百姓追求的理想。 第十一種解釋是:百姓對因果關係的主觀聯想 自然科學有嚴格的因果關係,科學的因果關係是客觀、絕對而不是主觀、相對,然而,人世間的社會現象,並不是絕對而是相對。可是,一般人常以主觀想像或猜測人事的吉凶禍福,認定成功或失敗,是出於神明保佑或鬼神懲罰,百姓相信鬼神可以禍福於人,因此,造成淫祀求福的現象,也產生宗教詐財騙色的情形。 第十二種解釋是:人類企求永生和不朽 永生和不朽,象徵永遠的幸福和快樂,然而,人世間卻沒有永遠的幸福,不僅生老病死是痛苦,人心的貪、瞋、痴和仇恨敵對,更是痛苦和煩惱。人世間有太多的苦難和不公不義,因此,一般人追求死後的天堂和極樂世界,天堂和極樂世界象徵永生和不朽,可以得到永遠的快樂和幸福,這是鬼神信仰最迷人的思想,也是宗教起源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神仙信仰者更追求不死之藥、不死之民的神仙,葛洪就是著名的神仙道教學者。 另外,儒家追求精神的三不朽。孔子在《論語.衛靈公》說:「君子深怕死後他的道德人格沒有被人讚揚。」俗話說:人死留名。人人希望死後留下不朽的成就,被人稱頌。孔子以此勸人修養道德,以免死後留下惡名。這就是叔孫豹所謂「三不朽」。 根據《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魯襄公派叔孫豹到晉國,范宣子問他:古人所謂死而不朽,是什麼意思?叔孫豹還沒有回答之前,范宣子又說:我的家族,歷代當官,一直到現在,這是不是所謂死而不朽? 叔孫豹說:依我所知,這只能稱為「官位福祿」,並不是不朽。魯國的先大夫,名叫臧文仲,死之後,他的言論和事跡,仍然留傳在人間,這才是死而不朽。死而不朽最好的榜樣是樹立道德人格的典範,例如:黃帝、堯、舜等。其次是建立事功,譬如:夏禹、后稷等。再其次是樹立說話的典範,例如:臧文仲等。所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這三種人可以死而精神不朽。 第十三種解釋是:聖人以神道設教,托鬼神以勸善教化 人死曰鬼,墨子的天志明鬼,具有勸善教化的意義,誠如《淮南子.氾論訓》認為世界上的事物太多了,不可能每一種現象都明白其道理,因此,聖人利用鬼神賞善罰惡之說,制定各種禁戒。比如說:世俗百姓以為祭祀鬼神或祖先,以豬肉為上等的供品;埋葬死者,不能把皮裘埋葬在墳墓裏;拿利刃相互嬉戲,祖先會推開他的胳膊;枕著門檻睡覺,鬼神會踩在他的腦袋等等,都有真正的用意。 認為豬肉是最好的祭品,並不是豬肉會比其他肉品好,而是豬乃家畜,百姓容易得到豬肉,所以,依照它的方便而認為豬肉是最好的供品。皮裘不能埋在墳墓裏的原因,是因為皮裘是難得而價格昂貴的衣物,當成陪葬物對死者沒有益處,而對生者可用來保暖身體,因此,按照實際用處而禁忌陪葬。用利刃互相嬉戲,祖先會推開他的胳膊,是因為擔心失手傷人,而有刑罰之災。枕著門檻睡覺,將受風寒,容易得病,因此,假借鬼神來告誡世人。 所以,〈氾論訓〉認為對於天下的奇怪異物,只有聖人能夠明察;對於人事吉凶禍福,行善是否得福?行惡是否得禍?只有智者能夠通達禍福之理,而一般人對於自然界的少見現象,以及人事的吉凶禍福卻深感迷惑。 凡是以上種種,為的是愚蠢的人,不知道它的危險性,於是,依托鬼神的威勢,強調其教化,由來已久,而一般人認為是吉凶禍福的禁忌,只有智者才能明白真正的意義。因此,以神道設教,托鬼神以為勸善教化,例如《尚書》和《詩經》的「天命靡常」思想,就具有道德勸善的意義。 〈氾論訓〉認為百姓祭祀門、戶、井、灶等,不是因為灶神、門神、井神等能享用祭品,而是因為百姓經年累月都要使用它們,祭祀是表示不忘記它們的功勞。 只有泰山的的雲雨,能在短時間內澤及廣大土地。也只有長江、黃河在大旱三年後,還能潤澤滋生草木,這就是天子感恩它們而祭祀的原因。所以,牛、馬在患難中能使主人免於一死的,死後都要好好安葬,何況那些曾為百姓建立大功勞的人呢?這就是聖人祭祀報功,永懷德澤,神道設教的原因。 〈氾論訓〉認為炎帝以火治天下,死後被尊為灶神,因為炎帝教人用火;后稷教人種植五穀,死後被尊奉為穀神;羿為天下除害,死後被尊為禳除災害之神,凡此種種,對社會人民有功勞的人,死後都被尊奉為神,受人祭拜,這就是鬼神思想所以產生的原因。。 可知,〈氾論訓〉認為聖人為了伸誡教化和感恩報功,以神道設教,借鬼神之威以聲其教。所以說:百姓以為鬼神可以主宰人間的吉凶禍福,而只有智者才能明白鬼神的教化意義。 鬼神思想是人類對生死問題的終極關懷。所謂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是對社會、道德、宇宙存在、善惡報應等生命價值與意義的體悟,最後臻於超越生死的永恆。換句話說,鬼神的思想和信仰,有勸善教化、感恩報功、安頓人心、安定社會的道德功用及超克生死的終極意義。 註1:范縝和王充是哲學思想家,基本上他們反對宗教,崇尚儒學。 註2:為甚麼會有鬼神的思想信仰?我提出十三種解釋,其中以第一、三、六、七、九、十一、十二、十三等八點最為重要。

方外之士

2010年05月15日
公開
37

【文化長廊】 方外之士 2010/5/12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心務 僧人、道士總給人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因此有「方外之士」、「方外之人」之稱。 「方外」一詞,意涵甚多。一般泛指區域、範圍之外,或指中國之外、邊遠地區。《史記•三王世家》:「遠方殊俗,重譯而朝,澤及方外。」在《魏書•程駿傳》中則曰:「今天下雖謐,方外猶虞。」 「方外」做為世外的用法,最早見《莊子•大宗師》:「彼遊方之外者也。」指的就是言行超脫於世俗禮法之外。《世說新語》中載:阮步兵喪母,裴令公往弔之。阮方醉,散髮坐床,箕踞不哭。裴至,下席於地,哭弔唁畢便去。或問裴:「凡弔,主人哭,客乃為禮。阮既不哭,君何為哭?」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禮制。我輩俗中人,故以儀軌自居。」 《北史•王晞傳》亦載:(王晞)性閑澹寡欲,雖王事鞅掌,而雅操不移。在并州,雖戎馬填閭,未嘗以世務為累。良辰美景,嘯詠遨遊,登臨山水,以談宴為事,人士謂之「方外司馬」。 「方外」進一步藉指仙境或僧道的生活環境,則見《楚辭•遠游》:「覽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方外之士成為僧道代稱的最早用法,出自《宋史•隱逸傳》:陳搏於後唐長興中,舉進士不第,不求祿仕,以山水為樂珥珥太平興國中來朝,太宗待之甚厚。九年復來朝,上益加禮重,謂宰相宋琪等曰:「搏獨善其身,不幹勢利,所謂方外之士也。」 相傳唐朝詩人顧況,也有一段得道成仙的故事。《尚書故實》:顧況志尚疏逸,近於方外,有時宰曾招致,將以好官命之。況以詩答曰:「四海如今已太平,相公何用喚狂生。此身還似籠中鶴,東望滄洲叫一聲。」後吳中皆言況得道解化去。 民間以「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比喻修行人超凡脫俗,不受世俗的染汙和拘束。用五行代稱五蘊,其實三界、五蘊均為佛門用語,五蘊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乃佛教對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活動現象的說明。真正的佛教修行,並非脫離人間,因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應該如《維摩詰經》所說:「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正所謂「何用別尋方外去?人間亦自有丹邱。」

星雲禪話見如來

2010年05月12日
公開
31

近日外頭修路惹人煩躁,對應這篇文章,還真的很有用,其中人生哲理有如法語清涼,醍醐灌頂。 2010/5/12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麻吉 有的時候,聽了智者闡述一席話,心中頓然會有某種涼澈心扉之感;也有時候,看了一本好書,內心也會激發一種豁然開朗、喜悅、溫馨、豁達,還有……愛的感覺。我喜歡每日清晨閱讀《人間福報》,尤其特愛《星雲禪話》裡頭的許多語帶禪機的小故事。 節錄其中幾篇故事,寫下感想,期待能分享我的感動予您: 故事一 以前趙州從諗禪師,曾提出一句禪話:「佛是煩惱,煩惱是佛。」 學僧不解,問道:「不知佛在為誰煩惱?」趙州禪師答:「為一切眾生煩惱。」 有一次,趙州從諗禪師看到弟子文遠在禮佛,便用柱杖打了他一下:「你在做什麼?」文遠答道:「禮佛。」 趙州禪師呵斥道:「佛是用來禮的嗎?」文遠不解:「禮佛總是好事!佛當然是要給人崇拜的。」 趙州禪師指示:「好事不如無事。」 禮佛雖然是好事,但是切莫執著於「好事」(功德),無事才是真正的好事。 當初達摩祖師到東土來,梁武帝一見到他就問:「朕印經、建寺、造佛像,請問有何功德?」達摩祖師回答:「並無功德。」梁武帝不懂。我們自性法身裡的功德,那裡能在事相上求呢?印經造像這是有為功德,當然無法與無為的功德相比。 布施行善雖可說是有為的功德,但卻不是因布施的金額多寡來定論果報,而是從一個人的行為與誠意來斷因果。誠如一位拾荒老者將一月所得積蓄悉數奉捐公益,也許其金額遠遜於企業主隨便樂捐的任何一筆款數,然而誰的「發心」較多,上帝或菩薩自有定數。行善,不能光是求一點福德因緣而已,最主要是要讓般若智慧的法身自性現前。 星雲大師說:「無事,才是真正的禪心法身的現前了。」所以常聽人說,最不平凡的生活就是 :平凡!尤其在這種庸擾的時局,倘若能放下滾動的心念,好好地享受所有簡單的生活,或許也可稱做是幸福。如同好好地看一篇文章、守一幕電視劇、欣賞他人的一個微笑或「放過」自己一個下午,這應該也算對自己布施的一項功德。 故事二 有一位壽州道樹禪師,他建了一座寺院,院址恰與道士的道觀為鄰。道士看到寺院建在他的道觀旁邊,心裡很不高興,想逼道樹禪師把佛寺遷走。於是,道士們每天不是呼風喚雨,就是撒豆成兵,以法術將佛寺中的年輕沙彌們全都嚇走了。可是道樹禪師不為所動,在這座寺院裡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後,道士們的法術神通都用盡了,再無伎倆可施,可是仍然看不慣佛寺就位於自己的道觀旁,因此只得忍痛放棄道觀,遠走他處。 後來,有信徒問道樹禪師說:「那許多的道士們,神通廣大,法術高強,您怎麼能勝過他們呢 ?」 道樹禪師說:「我能夠勝他們的只有一個字『無』。」 以前就聽過一個笑話:有位老奶奶在自家客廳的佛像前敲擊著木魚並持誦經典,一旁的孫子調皮地也跟著敲打著玩具,整個客廳於是嘎然作響,彷彿正在進行一場即興演奏會。老奶奶不堪困擾,手裡雖仍敲著木魚,但嘴邊持念的經典霎時轉為咒罵言語,結果最不堪其擾的會是誰?佛前的菩薩?當然不是!再怎麼吵祂依舊慈悲微笑。 當今社會,遭遇艱難挫折在所難免,如同古賢銘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要常取其中快樂的一二,保持定力以不變應萬變,才能平安度過人生中各種逆境。所以說,道樹禪師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禪心,應是擾亂動盪的社會中,提領我們最好的生活態度。 故事三 有一位禪師在禪定。而另有一位禪師在旁磨磚。 這位禪師出了定之後,覺得磨磚的師兄好奇怪,就問:「你磨磚做什麼?」 「磨磚成鏡。」 「磨磚怎可能成鏡?」禪定的禪師笑了。 那位磨磚的禪師反問:「那你禪定做什麼?」 「禪定成佛。」 「禪定怎可能成佛?」磨磚的禪師更是大笑不止。 星雲大師說:「禪心不是敷衍隨性,而是對任何事都是至誠懇切的態度。有了禪心,做人處世,人會做得好,事會辦得圓滿。禪不是知識,不是辯證,而是能在生活、思想、見解上運用,在人間發揮禪光,讓人間多彩多姿的!」這番話的用意,即是告知我們凡事都不需要想得太過複雜,單純、用心的過日子就很好。 一如「禪」這個字,拆解來看剛好是「示」與「單」的組合,正好提示著大家凡事化為「簡單」應該就容易「放下」了。如同腳步停下時,才有更多機會逢遇花開;活著就是一切,活著就是樂,活著雖有苦,但苦裡卻也樂 ;這比喻就如一片樹葉,當它該生的時候,自然會生氣勃勃地美,長它的綠,現它的形;但是一旦到了該凋零的時刻,就讓它痛痛快快地落,因為又將有新葉從原有的落疤裡自然芽生。 生命的過程,是一連串不間斷的磨性歷練,愈是在患難裡愈能見證心性。再直的筷子,插進水裡也是彎的;倘若我們的心能如水,想必更可以參悟一些人生哲理。 知道自己能夠做些什麼,說明你在不斷地成長;知道自己不能夠做些什麼,說明你在不斷地成熟。凡事凡物沒有恆久的;即使是生命、金錢,甚至愛情!所有的橫逆與挫折一切都是在「磨性」!因此,既知這樣,何不樂觀的去面對這些磨考;何不耐心地包容所有可能成功卻導致意外失敗的一切錯誤? 原諒自己,是普世裡最聰明的慈悲。也許有一天,您真的可以磨磚成鏡,但是您的心必須先行澄淨;唯有如此,萬物於您眼見時,呈映於心的才會皆是朵朵桃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