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幸福佳廷

親子共讀三本

2008年10月18日
昨天下課回家,孩子們就將功課都寫完了
除了冠廷的共讀單
今天要去淡水,預期會到周日晚上才回家
所以今天出門前,必須確實檢查聯絡簿,完成所有的功課


檢查了一下孩子們的聯絡簿,確定都寫完了
那…今天就寫閱讀的部分好了
先看昨天在圖書館,圖書室阿姨極力推薦的「瘋狂星期二」


現學現賣,因為昨天愛繪本的阿姨,為媽媽導讀過了
今天依樣畫葫蘆,孩子們聽到相當入神
把昨天阿姨對媽媽提出的問題,拿來問孩子
發現他們的觀察力比媽媽還好


共讀的第二本書,是佳靈清小借書:「小火車做到了!」
因為佳靈昨天下午已經看過,而且完成閱讀單的文字及插畫
所以我讓佳靈去寫「閱讀百分百」中,有關瘋狂星期二的心得
我和冠廷在一旁共讀佳靈借的小火車做到了


經過上回參加清小繪本的研習營後
發現媽媽說故事的功力有稍稍提升
加上昨天那位喜好繪本的同事分享
今天說來,得心應手


當我攤著繪本,口沫橫飛、語言表情豐富的說著…
寫完心得的佳靈一靠過來,就糾正媽媽說錯了目前翻的那頁
果然犯了我曾告誡佳靈的話,「嘴上說的,和眼睛看的內容不同,那是因為不用心」


第三本共讀的繪本,是冠廷培幼借書:「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
這真是一本相當有趣的繪本
而且能讓孩子們知道,不同動物的便便,都長的不同
孩子們爆笑聲連連,連郭爸都忍不住靠了過來…


兩個孩子的功課全部完成後
我們開始準備行李,出門兩日


出門前,先洗個澡
爸爸在整理垃圾、泡茶
媽媽帶著孩子先去洗澡
一會兒,忙完的爸爸,唱著歌開門進來,然後說了一句話,
「你們好可憐哦!跟著媽媽一起洗澡,沒有聽見笑聲,只有罵人的聲音」
媽媽如夢初醒
也不知在不爽什麼
只是一直不順眼的碎碎唸
尤其小冠拿小臉盆沖地板時,被媽媽的手掌,結結實實巴了兩下Q屁屁


*****************************

「瘋狂星期二」
在一個寂靜的池塘邊,什麼事讓老烏龜嚇得縮在殼裡,魚兒們驚訝得張大嘴巴呢?
星期二晚上快8點,烏龜抬頭,在看什麼呢?
原來是一群青蛙,乘著荷葉,從池塘裡飛了起來。牠們飛向小鎮,使平靜的小鎮瘋狂起來。
晚上11點21分,從一個男人的窗子飛過…
清晨4點38分,準備離開了…留下滿地荷葉…
下星期二晚上7點58分,又會有什麼事發生?
故事中沒有文字描述,卻充分運用圖像特質,表現出動感和鏡頭運轉的效果。



深度賞析:
《瘋狂星期二》是大衛.威斯納(David Weisner)勇奪繪本的奧斯卡「凱迪克大獎」的名作。威斯納作品的一貫特色,就是整本書沒有字或字很少,全部用圖在說故事。《瘋狂星期二》也不例外,全書只有三句話。
我們要用圖說故事,圖就要能傳達夠多的訊息,讓讀者在我們的安排下,把訊息組織起來,構成完整的故事。圖要畫什麼才能明顯的傳達訊息?
動作。人的目光做容易被什麼吸引?就是在動的東西。一群馬在吃草,我們會看見哪一匹馬?在跑的那一匹。我們會注意一排停在路邊的車,還是正在移動的車?一場演講再精彩,只要有個人突然走進來,馬上就會分散聽眾的注意力。長髮的女生為什麼比較動人?因為她有長髮飄動,可輕易撩動人心。頭髮一短,動作也就小了,吸引目光的效果自然要打折扣。看文字本身也能明白,「感動」、「動人」、「心動」……都得有「動」才行。

(配角的動作運用)
我們看《瘋狂星期二》開頭的第一幕:「星期二晚上快8點」,領頭由遠推近,一隻烏龜抬起頭來,然後翻頁過來,一群青蛙低空撂過烏龜的頭頂,嚇得烏龜縮頭。這一段情節如果碰到不好的畫家會怎麼畫?通常會畫遠遠一堆小點,慢慢拉近,青蛙越飛越近,越變越大。這樣做就沒有「好奇」,也沒有翻頁後的「驚奇」。
多角度的變化,可以製造較多的動感,增加閱讀的活潑。那是不是一定要這樣做呢?當然不一定,像莫里斯.桑達克創作的《野獸國》、《在那遙遠的地方》、《親愛的小莉》,都是用「舞台式的運鏡」,等於把書當作一個舞台,角色一一上台,入境表演,戲劇的張力也十足。要達到某種效果,絕對不會只有一種方法,就看每一個創作者如何組合運用。

(疑問?驚嘆!下一個疑問?)
烏龜抬頭看見什麼?大群青蛙飛過來。青蛙要飛去哪裡?青蛙飛上空,把在電線桿休息的鳥嚇昏。然後青蛙飛到人的住宅,牠們要幹什麼?繪者用鳥瞰的角度,青蛙像外星人一樣坐著飛碟大軍壓境,製造更大的疑問和緊張。
「晚上11點21分」,一個男人在廚房吃三明治,眼睛瞄到窗外有青蛙跟他打招呼。這個男人就是「配角」,把他安排在前景,用他來作戲。青蛙是主角,如果只用主角來作戲,每一頁都是以青蛙為主,那一下去就黔驢技窮,沒翻幾頁就很膩。
青蛙正得意,下一頁青蛙飛進人家的後院,撞到晾在外頭的床單,顯得驚慌失措。這裡給青蛙一點打擊,引發下一個好奇。正負、正負,有對比、對立,才有戲劇性。
青蛙潛入住宅,老太太在客廳睡著,青蛙在玩電視。這一幕威斯納給我們電視的背面,用光製造詭異的氣氛,門邊的貓低頭弓身,張力由「配角」來拉緊。沙發、壁紙繁複的花色,客廳豐富多樣的擺飾,對比老太太的孤寂。這一幕有很深的人文精神。
一群青蛙倒過來追狗。正負、對比、衝突,戲劇性。像球一樣,丟出去,彈回來,丟出去越大力,彈回來越強勁。單向的東西就很無聊,像我們小時候讀的課文:「小貓叫、小狗跳,白雲飄、綠水搖」世界真無聊!沒有好人,沒有壞人,沒有衝突,沒有對比。
天亮,青蛙都回到池塘,世界好像恢復原狀。是嗎?不,馬路上全是蓮花葉。媒體來了,正在採訪目擊者。警察也到了,但他們不問目擊者,暗示警察不理會他的胡說八道。警探小心翼翼用鉛筆拿起證據,正在思考到底怎麼回事?狗知道真相,但牠不會說話。對比兩隻無所事事的警犬,很絕。
「下星期二晚上7點58分」,到底又要發生什麼事?青蛙會再飛起來嗎?每逢星期二青蛙就會飛嗎?翻過下一頁,哇!是豬,是豬飛起來!製造一個大驚奇!

(尋找與發現的樂趣)
我們回頭看「警察、媒體到場,蓮葉滿地」的那張圖,仔細找找,有沒有發現什麼?有沒有兩隻大青蛙?在哪裡?是不是藏在雲裡?
威斯納巧妙的利用雲,藏了兩隻大青蛙。不管孩子什麼時候發現這兩隻大青蛙,他都會因為「尋找」,而有「發現」的快樂,這樣的快樂會激勵他再去「尋找」,然後再得到「發現」的快樂,如此產生正循環。
反過來,無趣的圖,訊息不夠豐富的圖,一目就了然的東西,沒有更多更深意涵的圖,發現不了什麼東西,也不用費力去尋找,就會形成負循環,以後孩子就逐漸失去看圖的熱忱,建立不了圖像的思考能力。我們就看不懂文字的人叫「文盲」,也可以說看不懂圖畫的人叫「圖盲」。
所以,好的插畫家,好的繪本,都會在圖中隱含許多訊息,激發讀者的想像,導引孩子更多的好奇。平滑的表面留不住水滴,單調的圖畫留不住記憶。


「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
一隻小鼴鼠有一天出門時被便了一砣便便在牠的頭上,牠很生氣便一一去問每一隻動物:"是不是你嗯嗯在我的頭上?"動物們都回答:"不是我,我的便便是長這個樣子的。"說完就便了一砣便便讓小鼴鼠看,最後小鼴鼠請蒼蠅幫他找出牠頭上便便的主人是誰,原來是狗便的,小鼴鼠就去找他理論,小鼴鼠在狗的頭上一邊跳一邊罵著時,突然自己不小心也便了一小陀便便在狗頭上,有禮貌的小鼴鼠十分不好意思的說"對不起!"就鑽回洞裡去了。

我覺得這個故事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每一隻動物都好可愛,為了證明小鼴鼠頭上的便便不是自己的,就當場便便給小鼴鼠看,小朋友從這個故事中可以學到各種動物便便的形狀及顏色。故事的結尾很有趣,小鼴鼠居然自己也便了一砣便便在狗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