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麵包媽咪

解開孩子成長的密碼 —3-4歲

2010年04月23日
解開孩子成長的密碼 —3-4歲嬰幼兒發展手冊

謝謝Hardy媽的分享
3-4歲的孩子
■生理動作發展
• 孩子四肢動作的協調性愈來愈好,可以同時控制手和腳的動作,如:一邊拍手、一邊踏步。
• 能用一隻腳站立,踮著腳尖跑,會自己下樓梯、上廁所,接近四歲,排便後能自己把屁股擦乾淨。
• 孩子會熟練地自己吃飯洗手,學習解開拉鍊、鈕釦脫下衣服,會自己穿襪子和不用繫鞋帶的鞋子,能雙手接球。
■父母可以做的事…
• 孩子精力旺盛,因為他正在學習掌控、運用自己的身體動作能力,父母不要過於苛責或擔心。
• 如果無法常帶孩子外出活動,可以在家裡準備一塊軟墊,帶孩子隨著音樂的節奏自然擺動。
• 鼓勵孩子自己解開鈕釦、拉下拉鍊、穿鞋、擺碗筷,對孩子來說,都是有趣的事。
■孩子用餐習慣的建立
家裡應有固定的用餐時間,跟孩子約定好,在開飯前把電視關起來,要求孩子把玩具收好。不讓孩子在吃飯前,從事劇烈活動,或是開始一個遊戲,如果孩子玩得正高興,他當然不想乖乖坐下來吃飯。
家裡可以營造愉快的用餐氣氛,可以讓孩子更愛與全家人一起用餐,享受家人的共處時光。如果孩子愛在吃飯的時間滿屋子跑,應該要求他坐在固定的位置用餐,不要在後面追著餵他吃飯,要求孩子坐在固定的位置上,才能吃東西。
■認知能力發展
• 孩子常只關注事物的某一點,無法掌握全面,只能從自己的角度思考事情。
• 孩子會把不相干的兩個事件連結成因果關係,如:媽媽生病,是因為我不乖。
• 因為日常生活經驗的累積,孩子可以指認出常常看到的數字、標誌或符號,如:知道招牌上的M代表有吃有玩、有麥當勞叔叔的地方。
■父母可以做的事…
• 鼓勵孩子多觀察生活周遭的事物,與孩子討論他有興趣的主題,如:昆蟲、寵物、動物等。
• 讓孩子嚐試自己解決問題,不要搶著幫孩子做事,鼓勵他尋找問題的答案。
• 常說故事給孩子聽,與孩子討論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結果,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想法。
■為孩子打造閱讀環境
為孩子布置豐富的閱讀環境很簡單。首先,在家中一個舒適的小角落,預備好書架及充足的光源,圖書資源則可以從下列很多方式取得:
(1) 到書店或各縣市立、鄉鎮圖書館看書或借書。
(2) 可與親戚朋友、孩子的同學交換圖書。
(3) 到二手書店或是拍賣網站尋找二手書。
(4) 文建會兒童文化館網站有提供繪本動畫。
http://children.cca.gov.tw/home.php
■語言溝通發展
• 學到許多新字彙,能理解較長的句子,如:請你把地上的球跟球拍拿給媽媽。
• 喜歡聆聽、模仿各種聲音,如:各種狀聲詞「咩咩」、「喵喵」。
• 開始使用有連接詞的「複合句」,如:「彤彤不去睡覺,因為還不累」,也能使用問句及否定句。
• 會哼哼啊啊,唱簡單的歌。
■父母可以做的事…
• 多與孩子溝通分享生活中的經驗,如:今天做了哪些好玩有趣的事情,你最喜歡哪一樣?
• 教導孩子說話時應注意的禮貌,如:借東西時說:「我想跟你借這本書,可以嗎?」
• 利用睡前,為孩子說一個床邊故事,或播放合適的有聲書、好聽的歌謠給孩子聽。
■鼓勵害羞的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每個人的氣質有天生的差異,某些孩子天生害羞,父母不要一直責怪他不夠大方,安靜害羞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優點。父母可以別種方法,慢慢地鼓勵孩子願意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1) 不要強迫他發言,愈給他壓力,他就愈會抗拒。
(2) 多與他討論生活中的事件與經驗。
(3) 當他願意發表自己的想法時,多肯定他,增強他的自信心。

■社會情緒發展
• 會和同伴一起遊戲,能夠與人合作,尋求同伴的幫助,能適應團體生活及遵守群體規範。
• 因為剛上學有適應上的問題,孩子會有更多的負面情緒,喜歡告狀。
• 會主動向人打招呼。能對他人表達同情。會依據外顯的特徵,如:髮型或服裝,來認定性別。

■父母可以做的事…
• 爸媽可以邀請班上小朋友到家裡玩,讓他有更多機會練習與人相處互動的方式。
• 孩子鬧情緒時,可以適時回應孩子的情緒,幫助他認識情緒,如:「你看起來好生氣。」
• 提醒孩子與人互動時應該注意的禮貌,如:「請」、「謝謝」、「對不起」。

■照顧自己的情緒
照顧孩子是十分費心辛苦的事,父母當然也會有情緒失控時,當你心情低落時,可以
(1) 跟孩子說:「我現在心情不好,需要安靜地休息一下。」
(2) 鼓勵孩子在一旁安靜地玩,自己聆聽輕柔的音樂,泡一杯茶喝。
(3) 請人幫忙看顧孩子,讓自己放個半天假,出門散散心,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
(4) 帶孩子到朋友家跟小朋友玩,自己則跟好友聊天、紓解情緒和壓力。

■ 爸媽的Q & A
1. 該如何跟情緒暴躁易怒的孩子溝通?
「小偉只要不如自己的意,就會大哭大鬧,在地上打滾,該怎麼跟這樣的孩子溝通?」
暴躁易怒的孩子,有時因為容易受挫折,面對不合自己心意的人事物,常有激烈的情緒反應。這樣的孩子,可能天生情緒反應就比較激烈,但還是可以透過合宜的教養方式,提升孩子對挫折的忍耐度,幫助孩子學習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情緒,用正向的方式處理情緒問題,與人溝通。
• 更好的溝通:同理心的語言
使用責罵或處罰,對孩子是沒有用的,孩子可能哭得更激烈,覺得自己很委屈。即使一時停止吵鬧,心中可能累積更多負面情緒,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更缺乏善意與信心。
如果父母學習對孩子使用同理心的語言,讓孩子感受到爸媽瞭解他的感受與難處,孩子可能變得更容易溝通。這樣,孩子可能學會如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與感受。當別人無法滿足他的需求時,他比較不會感到憤怒與生氣。

• 甚麼是同理心的語言?
孩子的情緒正處於激烈、無法控制時,建議父母可以蹲下來,平緩自己的情緒,試著用同理心的語言與孩子說話,如:「你現在很生氣。」
使用同理心的語言時,父母可以試著描述孩子的狀況,如:「你現在看起來很不舒服」、「你的表情好像很不高興」、「你覺得很難過」。
當成人有不同的反應,不是大聲叫罵,孩子可能會停下他無理取鬧的動作,想要與你說話。這時,你可以跟孩子有更多溝通的機會,記得先傾聽孩子的感受,不要急著解決問題,也不要責罵他。

2. 孩子有交友問題,該如何是好?
「孩子常抱怨同學不理他、不跟他玩或不跟他作好朋友。該如何處理呢?」

• 耐心傾聽孩子的困擾
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先學習耐心地傾聽孩子遭遇到的困難,雖然孩子抱怨的事情可能大同小異,但他的情緒需要抒解及安慰,父母應該傾聽他的苦惱,給他一些鼓勵與建議,幫忙他想一些積極的方法挽回友誼,也可以藉機讓孩子學到一些社交相處的技巧。

• 積極的作法及建議
父母可以邀請幾個熟悉的孩子到家裡玩,示範如何與他人交往互動,帶孩子們一起玩簡單的遊戲,與其他家庭一起出遊活動,讓孩子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下,長時間與別的小朋友相處熟識,慢慢地就會玩在一起。
鼓勵孩子與別人分享玩具及點心,讓孩子帶玩具或點心到學校與同學分享。挑選跟友誼有關的繪本與孩子共讀,與天生害羞的孩子分享交朋友的經驗與方法,這些都是幫助孩子解決交友疑難的方法。

• 幫助不會交朋友的孩子
有些孩子不被其他孩子接納的原因,可能包括:服裝儀容不乾淨,喜歡說粗魯的話,搶同學的玩具,常推擠同學,破壞別人正進行的活動。這些孩子往往以為這樣做可以吸引大家的注意,不知道這樣是不適當的。

建議父母瞭解孩子的交友狀況後,從旁觀察孩子與別人的相處的情況,從其中找到問題的關鍵,幫助孩子學習尊重別人,瞭解正確的社交方式,在團體活動進行中,學習與他人互動、合作、分享,注意他人的需要,學會用正確有禮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要。
幫助孩子轉變的過程是漫長的,父母也可以透過繪本童書跟孩子討論分享,在家庭關係的實踐中,以身作則,多瞭解孩子的想法與動機,孩子如有情緒上的問題,可以多使用同理心的方式,傾聽孩子的情緒及心聲,才能真正地幫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