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ღ° 奶茶姐姐° ~♥

三伏貼--第二次

2007年07月21日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中醫「三伏貼」幫小兒抗過敏!
衛生署台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謝抒玲

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溼熱的環境也孕育了全世界最密集的過敏兒,幼稚園及小學課堂上隨處可聞咳嗽、噴嚏聲此起彼落。嚴重的過敏更因眼鼻「T」字帶血液循環不好導致黑眼圈,成了一隻隻小小貓熊,這也算是一種台灣的另類奇蹟吧!

過敏體質的小兒很容易引發氣喘,有95%是被外感及溫差變化所誘發,在秋冬之際往往是氣喘發作的高峰期,氣喘是一種「冬病」,除了好發於冬季,平時只要溫度變低、感受風寒就易發病。因此中醫研發了一套防患未然的理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觀念。在盛夏中養足至陽正氣,抵禦秋冬來臨時的陰寒之邪,因此趁一年中最炎熱的三天,敷貼上具有溫通補養功效的「三伏貼」,期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功效。

所謂三伏貼就是將中藥細辛、辛夷、白芥子、甘遂、甘草、延胡索、當歸等藥,以薑汁糊成約銅板般大的藥餅。敷貼時機大約在每年的小暑到立秋(國曆7月7日至8月8日),由於氣喘或過敏病位都在肺,五行屬金,因此在夏至炎熱之際選擇屬金的『庚』日或『辛』日,也就是每年的初伏天(今年的國曆7月20日)、中伏天(7月30日)、末伏天(8月9日),每隔十日,連續三次,利用至陽之日,人體陽氣旺盛此時陽氣運行於體表毛孔因熱脹冷縮的原理而充分舒張,皮膚腠理完全開泄,此時貼上具有辛溫逐寒、芳香通竅、袪痰平喘的藥餅,經由皮膚滲透到皮下來刺激穴位,經穴位走竄沿著經絡氣血的循環直達病處。不僅可調節身體免疫系統,並改善臟腑機能(尤其是肺臟、呼吸系統),期望達到「扶正驅邪」的功效。而所取身體的穴位主要是背部如大椎、肺俞、風門、定喘、腎俞、膏盲、膈俞、厥陰俞等均可取穴。如果小兒脾胃虛弱者尚可加上脾俞、胃俞。其貼法最好是每年三次,每次間隔7-10天,每次約貼三至四小時,連續三年為宜。

三服貼適合罹患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慢性支氣管炎緩解期、或老人哮喘、肺氣腫、上呼吸道易感染者,可收到緩解發病頻率並減輕過敏嚴重度。但仍可能引起若干皮膚紅腫或刺痛、灼熱感、搔癢等局部症狀,少數人會感到噁心想吐、頭暈眩、盜汗、心悸等全身症狀,此時須立即取下,若敷貼處已出現水泡,則須請醫師做傷口處理。此外若處於急性發病期如發燒、傷口感染、炎症反應、或者懷孕婦女、皮膚容易過敏起水泡者均需禁用

此外尚可依個人體質另開口服藥搭配調理,內外兼治。小兒體質是「心、肝常有餘,肺脾腎不足」,因此可從補養肺、脾、腎著手。敷貼期間飲食起居注意事項: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生冷燥熱、辛辣刺激或太甜、太油膩的食物,小孩尤其避免吃一些薯條、炸雞及可樂等速食。此外,須注意不要洗冷水澡,運動也不可過於劇烈,而且切勿隨意進補,並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

三伏貼的好時機湊巧在小朋友們放暑假期間,外貼法不僅可免除小兒對吃藥打針的恐懼,又可減低口服藥對腸胃道的刺激。而且根據研究顯示,過敏兒經由連續三年的三伏貼治療,過敏發作的次數與症狀都有明顯的改善,大大減低秋冬來臨時感冒的機率,因此「三伏貼」真的提供了廣大過敏兒在治療惱人過敏症的另一聰明的選擇喔!

>
>
>
>
>
>
mimi第一次貼了一個小時(沒有紅腫,也沒有起水泡)

第二次貼了1個半小時(沒有紅腫,也沒有起水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