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Mind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妊娠 第 3 個月(9∼12週)

2006年01月25日
公開
29

胎兒成長 胎兒身長:約8公分 胎兒體重: 約20公克 約2個小蕃茄的重量 母體正常變化 子宮底高度: 約12公分 羊水量: 約50CC 第9∼10週: 1.子宮持續膨大但未凸出骨盆腔,此時體積約一個橘子大。 2. 下腹有壓迫感,頻尿、便祕現象更明顯。 3. 腸胃壓迫仍未明顯,只是有些微腹脹。 第11∼12週: 1.從腹部可摸到子宮。 2. 害喜症狀減輕,食慾逐漸恢復。 3. 因身體變化使睡眠較不安穩。 4. 出現妊娠癢疹,冒出青春痘。 5. 末端血管易擴張,「火氣大」的人易流鼻血,長痔瘡。 6. 陰道分泌物(白帶)仍比平常多。 7. 陰道及外陰部易受黴菌感染,會癢。 第9週 進入胎兒期 1 能區分頭與身體,可以分辨出人形,從此階段起,正式稱之為胎兒。 2.頭部佔身體的二分之一,眼珠、耳朵構造大致完成,鼻子也隱約可見。 3.手腳發育成形,可從超音波看出其伸展的動作。 4.橫膈膜生成,胸腔、腹腔各成一獨立結構。 5.妊娠7∼9週可藉由超音波量出頭圍,並以頭圍的大小預估生產日期。 第10週 肺臟、胃腸構造形成 1.胎兒成長快速,胸部內有肺臟構造,腹部內有胃腸構造。 2.從超音波可看見眼、耳、鼻、口的外觀。 第11週 聽到胎心 1 四肢指端清晰可見。 2 內臟各器官構造發育完成,但功能尚在發展中。 3.心臟血管系統發展成熟,與胎盤間的血液循環開始建立。 4.可由胎音器聽到胎兒心跳的聲音。 5.泌尿系統開始發育並分泌尿液。 6.生殖系統開始發育。 第12週 胎盤形成 1.身體各部分體積逐漸加大、成長。 2.眼、耳、鼻、口、四肢等外觀發育完成,儼然為一個成形的「小人」。 3.頭、頸、軀幹、四肢關節活動更加明顯,表示神經肌肉協調系統已經建立。 4.外生殖器官形成,可分辨性別。 5.胎盤開始形成,一邊以絨毛與母體接連,一邊以臍帶與胎兒相連,提供胎兒必要的營養及運送胎兒代謝的廢物。

小心感冒藥的陷阱

2006年01月20日
公開
14

常吃感冒藥嗎?小心吃錯藥會侵蝕你的健康。 一個小男孩走進新店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鄭敬楓的診間,他全身長毛而且身材矮小,「一看就知道長期服用類固醇,」鄭敬楓談到病人覺得不忍心。 因為類固醇可以在短時間內降低發炎的反應(例如發燒、喉嚨痛),很快地就讓病患感覺很舒服,是許多診所醫生贏得「醫術好」的秘密武器。 但是長期使用的結果,會產生許多的副作用,例如:抑制發育、多毛症、滿月臉、水牛肩、骨質疏鬆、高血壓、白內障、局部皮膚萎縮、血管擴張、黴菌感染等,反而得不償失。 除了類固醇,強效的止咳藥可待因(codeine)及抗生素(antibioitics),也是必須注意的陷阱。 可待因的止咳效果很強,但是長期大量使用可能會成癮,而且有痰的時候服用可待因,會讓痰咳不出來,可能造成肺炎。就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黃啟哲所知,「在醫學中心除了複方咳嗽藥水外,很少耳鼻喉科醫師單獨開出codeine這個藥方。」 診所醫師也都明白可待因強力鎮咳的後遺症,但為了迅速止咳,又要避免肺炎的發生,有些會同時加開抗生素做為預防。 但是長期使用抗生素的結果,會產生抗藥性,嚴重者可能造成「細菌無藥可治的情形,」德音診所院長鄭文生警告。 黃啟哲的臨床觀察發現,「70∼90%的第一線抗生素,對於台灣民眾的鼻竇炎已經都無效了,」他感慨地表示「細菌被愈養愈毒。」 小孩感冒沒人敢用阿斯匹靈 另外,大家所熟悉的阿斯匹靈(Aspirin),「幾乎沒人用在感冒了,」黃啟哲表示,尤其是小孩子。因為它很容易引起一些用藥後的過敏現象,而且一發生就很嚴重。另外,若是病人感染的是水痘或呼吸融合病毒,一開始很難與一般感冒區分,若服用阿斯匹靈會產生「雷氏症候群」(Reye's syndrome )會造成中樞神經的後遺症,影響學習能力及智商,所以18歲以下的孩子感冒,不要服用阿斯匹靈。 鄭文生以多年來的執業經驗提醒民眾,小心你及家人的感冒藥,不要出現下列的成分: ●類固醇:當見的藥名有steroid、betamethasone、prednisolone、decadron等。 ●抗生素:常見的標示有盤尼西林、紅黴素、頭孢子素……,鄭文生提醒「只要是『XX西林』、『X黴素』、『XX素』、英文字尾是『mycine』、『cillin』的都要小心。」 ●阿斯匹靈:大部份的醫生及藥師都知道阿斯匹靈用在感冒的嚴重性,所以不會亂開。但是民眾自行買藥,要特別注意。  身為開業醫的鄭文生表示,「民眾求快好」和「醫生下猛藥」其實是一種惡性循環。他呼籲民眾: 1.了解感冒的病程,不要求快:在民眾「愈快好,愈厲害」的認知下,開業醫生為了在市場上生存,只好「下猛藥」鞏固招牌。但是感冒的病程差不多是一個星期,用強效藥把症狀壓制,並不代表病好了。 2.感冒不一定要打針:尤其是小孩子,「因為對藥物的反應較激烈,而且無法追蹤過敏史,」鄭文生表示,除非是無法吃藥的情況(例如嘔吐、疹性咽喉炎),「大人也是要看症狀,不要動不動就要求打針。」 3.不要一個醫生看了沒效,又看第二個、第三個:在固定診所建立完整的病史,較容易診斷出慢性的疾病(例如過敏性鼻炎),不會被當成感冒治療,而且醫生也較能追蹤長期服藥的劑量,避免嚴重的副作用。 4.拒絕不明成分的藥品:例如許多在廟前、開著車來叫賣的黑藥丸,其實主要成分是類固醇,只是做成中藥的型式,讓民眾誤以為「藥效較溫和」。 辨識藥品對於一般民眾是一件困難的事,鄭敬楓說,一個簡單的方法是,「看這家才有效,別家都沒效,可能就要小心這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