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ophia

家庭教育在期望保護和溺愛中的衝突

2009年10月28日
文�嬈嬈

當今家庭教育的五大衝突:

01、過高的期望,帶來孩子的無望;
02、過度的保護,帶來孩子的無能;
03、過分的溺愛,帶來孩子的無情;
04、過多的干涉,帶來孩子的無奈;
05、過多的指責,帶來孩子的無措。

這是從書中摘錄的一段話,被列為當今家庭教育的五大衝突,顯而易見的道理,但從字面看上去,就已經很能夠明確其中的主題思想,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的是屬於他們自己的空間,需要用他們自己的思維去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消失在所謂的盡頭,到那個時候當我們做家長的才有所感悟的時候,一切似乎已經晚了,不可彌補了,所以教育不是老母雞的佑護,而是給孩子自己歷練的機會,而是放開翅膀,讓他們自己學會應對,當孩子學會了怎樣去應對的時候,才算是真正的有了成長,他們自己的人生需要他們自己去創造,誰也無法跟這他們一輩子。

過高的期望,帶來孩子的無望,很多家長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好學校,在選擇小學的時候,就會很慎重,之後就是重點初中,重點高中,以至於很有名氣的大學,不管孩子是不是學習很好,寧可花錢也要讓孩子去上,最終怎樣,孩子跟不上,敗下陣來,傷害的不只是心靈,還有那份自信,曾經聽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北京男孩,從小學習就很好,但是他自己卻不願意走進北京四中的大門,問及原因的時候,他的家長的回答是:“他一直在學校裡是好學生,但是四中都是各校的頂尖學生,所以我不想他有那麼大的壓力,選擇底一級別的學校,可以讓他輕鬆的完成他的學業。”如此之說,代表了家長的對孩子心態的關注,也是對孩子最大的疼愛吧,因為帶給孩子的是期望,是自信。
  
過度的保護,帶來孩子的無能,記得不只一家報刊雜誌上寫過類似的例子,就是那個孩子感覺外面的雞蛋和家裡的雞蛋不一樣的故事,過度的保護,過度的照顧孩子,給孩子一種太過優越的環境,甚至如同生長在溫室裡的小寵物,這樣對孩子的以後,是一種極度的傷害,帶到她真的長大了,接觸外界接觸的多了的時候,她回饋家長的並非是感激,而是憎恨,因為這樣的家長已經剝奪了她應對社會的那份能力,剝奪了她去探索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是她面對未來的一種必不可少的能力,就如同一個家長幫孩子整理資料一樣,每一次都很認真,每一次都很完整,可是當這個孩子走進大學校門的時候,本應該自己能夠完成的都完成不了,給他的心靈的傷害不止一點點。

過度的溺愛,帶來孩子的無情,在如今四二一的大眾家庭模式中,哪個一的小不點已經成為了家庭集體寵愛的對象,缺乏教育,一心的寵愛,已經溺愛到了極點,使得很多孩子在上托兒所開始,就有著任性霸道的性格,這似乎成為了受關注的普遍問題,人總是要面對社會的,不只是生活在家長的保護圈子裡,當這些過分的溺愛已經逐漸的影響了孩子的性格趨向和人格趨向的時候,很多的問題都會滋生,很多的隱患都會埋下,而在不驚異中爆發,所以書中常說:“帶孩子最佳的選擇是保姆,其次是孩子的父母,最後才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這似乎已經是經過多少科學驗證的道理吧,也許如今的老人還不能夠明白這樣的道理,但是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擔當起一種責任,一種作為父母的責任,也是對孩子最大的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