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Emily

停、收、等、慢

2008年10月28日
停、收、等、慢」對老公也適用

分類:轉載文章2008/03/15 01:25◎李飛彤

前幾天到一家連鎖麵店用餐,這家店平日並不會因人潮影響點餐的進度,

當天卻讓我等了近二十分鐘,不是因為店員的動作怠慢,

而是一對夫妻和他們的寶貝女兒。

他們站在櫃檯前打量各式套餐圖片,接著再與那頑劣的女兒商量;

與其說是商量,倒不如說是請求:

「好啦!乖嘛!就吃這個囉!後面好多人在排隊耶!」

看來應該是小學二年級的頑劣女童竟然如是回答:

「本來就要排隊啊!我先到我先點,點完再換他們啊!我愛點多久,就點多久!」

最後還是店員提醒了一句:「很抱歉,大家都在等喔!」才讓這對夫妻痛下決定!

所謂痛下決定的「痛」,是由父親承擔。

當進入店內,小劣女很不開心自己超長的點餐被中斷,將怒氣發在他爹的身上,

近似被鬼附身的表情,加上極端尖銳刺耳的叫聲,一剎那間雙管齊下!

這小烈女更用自己的小手,猛力的連續重擊父親的腹腰間,外人無不側目,

而這對夫妻,卻非常平靜的坐下,任由她撒野,

只是母親簡單的安慰了一句:「爸爸沒有錯!」 |

真的沒錯嗎?那整件事有沒有人犯錯?

誰該為這樣的事情做一些反省或認錯?

教育下一代很花功夫,太過與不及都會影響下一代的人格發展,

更會深深的鬆動國家未來競爭力。

前述例子,那位母親並沒有告訴這孩子在公眾場合應有的禮節規範與自律,是她錯!

那位父親不主動適時地阻止孩子撒野,是他錯!

在他們心中,孩子也許根本沒錯,還小嘛!寶貝嘛!寵著點吧!

長大後,甚至不必等到長大,這孩子就要承受因沒有適度教養,而必須承受的惡果。

這又是誰的錯?

我家兒子的安親班,就有一位學生,走在路上可以口無遮攔的指著路人品頭論足,

在安親班內不論男生或女生,都跟老師私下反映,不論分組或座位,

盡量不要跟他放一起。

因此,他不得人緣、被孤立,這是誰的錯?

兒子班上有位鋼琴高手,聽說彈琴一把罩,但朋友卻少;

原因很簡單,就是任性!這也不打緊,他還愛哭,一遇上不如意的事情,就是哭;

連班上女生都避之唯恐不及,更不用說男生,才不想沾上這個愛哭鬼!|

這樣的結局,誰的錯?

都說一個孩子要多寵、多哄、多順著?A是這樣嗎?

孩子是人,給他正確客觀的教育是很關鍵必要的,現在很多父母偏離了正道,

歪七扭八地將孩子教育成「天山霸主,唯我獨尊」的「非人」模樣。

倘若真有此霸主能耐也就萬幸,偏偏現在教育出的孩子,

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腰不能彎,這算什麼?

競爭力與抗壓力何在?團體相處的圓融度又何在?謙卑受教的個性又何在?> |

子有錯,一定要讓他知道,教他改過;

父母有錯,也一定要向孩子道歉,教他懂得認錯!

教孩子做人比起教孩子做功課要難的多,功課是一時的,分數是一學期的,

而正確健康的人生態度,是一輩子的!

這麼說吧!在家寵他一輩子,不如出外被人寵一輩子,這才有遠見啊!

父母給愛的方式「停收等慢」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77 期 作者:李盈穎 )

父母給愛的方式必須設限,忍一時,能給孩子更強壯的心靈、更卓越的競爭力,

停止溺愛,永遠不嫌遲!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 入於刑闢,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

《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在《溫公家範》這麼說。

對溺愛世代的父母,這句話無疑是當頭棒喝。

這群父母往往給了太多的愛,卻不知道「該給什麼」、「該給多少」?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表示,現代孩子最需要具備的十一種大能力(編按:十一種能力包括:

同理力、自信力、勇敢力、接納別人的能力、適度的表達力、決定的能力、等待力、親和力、尊重力、合作力、智慧力),

經過核對後發現:被寵溺的孩子幾乎樣樣缺乏。

尤其,父母溺愛孩子的「首要傷害」,會造成孩子缺乏同理心。

因為孩子從未被父母喝叱「不行!」,他就無法體會別人的情緒、需要、想法。

被溺愛的孩子也容易沒有自信,因為父母為他做了一切,他還能做什麼?

而總是伸出一隻手要幫孩子的父母,也要小心孩子表達力會有問題,

因為在他還沒表達前,父母就已為之代勞了。

所以,不論你的溺愛是放任型,或是過度保護型,父母都要謹記四口訣:

「停、收、等、慢」,收回一隻手,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

首先,要停下來。

停:給愛前,先問這?O誰的需要?

溺愛的父母在行事前要停下來問問自己:

「我現在要替他做的,是我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

第十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類佳作,樊雪春寫的〈我看見我的女兒〉一文,

內容就描述她母親給她的是一份「專斷的愛」:

成長的歲月中,她嫌我洗澡洗不乾淨,帶著菜瓜布好心的把我拎進浴室,

做一場脫皮之旅,她洗得很高興,我則是低著頭像一隻代宰的羔羊,

就這樣一直幫我洗到十八歲。

她嫌我的頭髮太長,蓋住了眼睛,把我拎到理髮店,剪一個西瓜皮。

理髮師一面剪,我一面掉著眼淚……如果我拒絕吃下當歸雞,

她會滿懷憤怒的把雞吃光光……

「沒人要的雞我自己吃。」她恨恨的說。

「母親的背影,是我最熟悉的姿勢。」樊雪春這段話隱喻著,

母親的好意和子女的需要經常背道而馳。

因此,父母在給愛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這是誰的需要?

收:孩子的問題,留給他們解決

第二,有些事要收手,好父母最好是少一隻手。

父母應該問:「現在發生的問題,問題所有權人是誰?」

讓孩子處理屬於他自己的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①C

政大心理系教授鍾思嘉指出,父母這樣做並不意謂停止對孩子的愛,

而是肯定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

「這個管教態度對子女而言,就像送給子女一份『信任他』的禮物,

不用花錢,卻是一份無價禮品。」

如何劃分問題所有權?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

「這事有沒有干擾或妨礙到我的生活?」、

「這事對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傷害,甚至危害生命安全?」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就不關父母的事,父母要收手,

不要剝奪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父母只要從旁鼓勵和注意就夠了。

等:不立即服務,讓他為自己負責

第三,父母要學會等。

等一等,不要立即反應,讓孩子經歷自然與合理的行為結果。

父母一直為孩子做太多不必要的服務,叮嚀嘮叨,

結果讓孩子養成不在乎的習慣,父母就得一直扮演「為孩子負責」的角色。

張老師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總幹事涂喜敏舉例,

很多父母一早就耳提面命要孩子帶外套、到學校後要記得隨溫度變化穿脫,

出門前又親自將衣服穿上。

如果這時父母能夠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嘗到沒帶外套的自然結果,

父母往後就不需?A吃力不討好的提醒了。

鍾思嘉也輔導過一個個案:

田先生有四個女兒,在一次家庭會議後,他們同意在晚餐後負責收桌面、洗碗筷,

但幾天後,他們忘了該盡的責任。隔天,田太太也停止做早、晚餐,孩子不解。

只見田太太說:「很對不起,我實在沒法在又髒又亂的廚房裡做飯。」

接著,田先生夫提議出去吃飯,孩子歡呼的問要去哪一家。

想不到田先生說:「我沒有說要帶你們一起去啊!你們得照顧自己,自己想辦法了。」

結果,等到他們回來,孩子都吃過了,而且也把廚房整理乾淨。

第四,要慢。因為延後孩子享樂,是他以後競爭力的來源。

慢:延後享樂,競爭力更強

這是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針對史丹佛大學附近社區的四歲小朋友們,

進行一系列為期十多年的追蹤研究。

當時,他手上拿著兩種零食,讓每個小孩區分出最喜歡和次喜歡的。

然後他告訴小朋友說,他會出去這個教室,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

不想等的小朋友會拿到次喜歡的食物;如果可以等,但不知會等到何時的小朋友,會拿到最喜歡的食物。

十多年後,米歇爾發現:「等待越久的小孩,長大後處理挫折的能力越好,
比較專心,表達力、邏輯力、計畫力等也越好,且其日後SAT(美國大學入學的學力測驗)的分數越高。」

這就是被稱為「延後享樂」(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經典研究。

改變給愛的方式:先降低頻v,再找出孩子真正的需求

要父母突然改變與孩子長期相處的模式,並非一蹴可幾。

初期,父母可先將溺愛的頻率降低,然後再將「給愛」的方式移轉成孩子真正需要的。

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舉例:「很多高中生的父母,花一千小時為他們補習上學接接送送,但大學基測出來,卻只能以分數落點去找志願科系。其實父母應該做的,可能是花五十個小時陪孩子去瞭解適合的科系,這五十小時的影響遠比一千小時的接送要重要。」

「停、收、等、慢」,將你的愛昇華,才能真正對孩子有幫助。

愚蒙迷住孩子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遠遠趕除. (聖經箴言)…願你我都能成為那智慧的父母

嚴格 ,也算是一種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