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Emily

女兒節的說明

2013年03月03日
女兒節又稱雛祭、桃花節、偶人節,家中有女兒的家庭會在每年的三月三日替女孩穿上鮮豔的和服,擺飾偶人娃娃雛人形,並為雛偶人供上紅、白、黑三色的菱形粘糕和桃花,主要目的是要祈求擺脫惡運、災難,保佑這個女孩子的平安幸福及健康的成長。

由來:
日本的雛祭是從中國傳去的:3月上巳之時到水邊清洗身上不潔之物,借水的靈力驅除邪惡和不祥之氣,因為在那時一般人都認為上巳這天是災禍的日子,為了消除附在身上的厄運及污穢之物以確保平安。這種活動稱「褉」。後來才把三月三日作為上巳節固定下來,這大約起源於周代,在中國宋代以前是個很受重視的節日,魏以前稱為上巳。宋代之後,上巳節已近消失在中國;但在日本就不一樣了,三月三日是日本五大傳統節日之一(農曆一月八日、三月三日上巳、五月五日端午、七月七日七夕、九月九日重陽),節日風俗延續至今,與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三月三日在明治維新以前指陰曆,後多改指陽曆。從名稱上看,日本也稱三月三或三月上巳,同時也稱女兒節、雛祭,反映出日本的節日文化特點。

在日本,關於三月三節日習俗的記載,最初是曲水流觴的活動,並被公認是由中國傳入延續下來,逐漸演變為日本的女兒節。關於曲水宴風俗,最早能看到這一記載的日本文獻是西元720年編成的《日本書記》,顯宗天皇元年(485)三月條載:“三月上巳,行幸後苑,另設曲水宴。”在《荊楚歲時記》則是這樣描寫三月三日的“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晉代文人雅士曲的水流觴活動完全有可能在五世紀前為日本統治階級所仿效,傳到日本之後,主要是天皇及貴族所從事的活動,大約一直興盛到日本平安時代前期,此一時期,日本民間是否存在三月三節俗,卻不見記載。而“褉’’也在奈良時代末期(792)傳到日本,據《類聚國史》載,桓武天皇延歷十一年(792)三月丁巳,“行幸南園袚褉,命群臣賦詩。”可見曲水宴已經加入袚褉的內容。

袚褉後來又與日本民族固有的習慣、神道教中的習俗相結合。平安時代(794~1192)初期,用來袚褉的祭物是撫物或贖物,即天皇用供奉在陰陽寮的偶人觸撫身體,然後吹上一口氣,再同身上脫下的外衣由侍臣拿到河邊順水漂走。貴族間則自製樸素的紙偶人來裝飾,節慶過後便把它放入河中或海裡隨波而去,象徵偶人代替自己與病痛災難一起遠遠的漂走,這也是偶人娃娃的起源。而平安時代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中的《須磨卷》對三月三袚褉的情形也有所描寫:三月朔日恰逢巳日,源氏公子尊勸去海邊修褉,請路過的陰陽師舉行袚褉。“將人形’’置於小船上,放到海裡飄流。

雛祭的主要意義為袚褉,即是用雛具偶人帶走身上的災難和不祥。做為祭具的偶人一般稱為雛人形,經歷了土偶、木偶、草雛、紙雛、布雛等所用材料的變遷,在形式上則歷經了“流雛’’的習俗,即用紙扎成偶人,將病痛、災難等惡魂與擺放家中的“飾雛’’之變遷和並存現象。通常都會在三月三日的傍晚舉行,把各式各樣的偶人娃娃隨著供品漂流到河裡去,祈求更健康平安,後來因為技術的發達,自製的紙偶人也就成為平安時代上流階級女孩子拿在手上玩的玩具了。至今在日本的岐阜、鳥取、廣島、奈良、歌山、美濃等地仍保有放水偶人習俗。

時至室町時代,外來的三月三日節日開始以雛祭為名在日本固定下來,而且逐漸普及到日本各地,宮廷和武家興起在三月三日把人形作為贈品以後,製作精美人形的風氣有盛無衰。到了江戶時代(1603~1867),不僅有站立的人形,還有端坐的人形,且確定這天是屬於女孩子的節日(女兒節),與確定為男孩節(5月5日)相對應,並有偶人娃娃的擺飾,但這都只限於宮廷及幕府將軍後宮中女性間的玩意兒,而真正女兒節的活動慢慢普遍於各個家庭中是到了明治時(1868~1912)末期才開始的。。
直到現在,每逢三月三日這天,普通人家也裝飾佈置人形的壇台,還有為女孩子祈求健康幸福的風俗,所以這一天被稱為女兒節。日本人將{雛}尊稱為御雛,認為壇台上的人形,不光令女孩子可親可愛,而且還作為健康幸福的象徵具有神性。

現在也有不少人將女兒節稱做是「桃日」,那也是起源於中國自古視桃花為長壽的象徵,而且將桃花枝懸掛於門柱也有驅邪避凶的效果,而日本文化也受其影響,所以才會將桃花當作是雛祭的主題花,不過有另一個說法:舊曆年的三月三日也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所以用桃花象徵雛祭,至今愛知縣青田神社每年皆會舉行桃花祭,屆時要將桃花枝同供品一起獻給神。

人偶娃娃的擺飾方法:
偶人娃娃的擺法大致上都相同,只是依関東、関西及地方上的風俗習慣而有些不一樣,一般來說,面對著偶人最上層金色屏風前的兩尊分別是左為穿著衣冠束帶的天皇「男雛(れシアヂス)」及右為穿著十二單衣的皇后左男右女的擺法是因為當時的武士和女孩子走在一起的時候,冷不防有敵人殺過來的話通常都用左手保護女孩子,而用強而有力的右手來拿刀作戰,所以方向一旦錯誤,女孩子會很危險,但這在明治時代以後,由於穿洋裝的習慣傳入之後,也有不少地方已經不這麼擺了,這種左為天皇右為皇后的擺法是屬関東流,而在京都、大阪等關西地方都恰好擺相反,右男左女是屬関西流。

以七層擺飾架為例,介紹一般較為普遍的擺飾方法。最上層是一對天皇及皇后稱為宮廷偶人,他倆中間放置著一對乾淨白底插著花的瓶子,第二層是三名宮女,面對偶人,由右而左分別手持長把酒、酒杯、及酒壺,在三名宮女的中間又擺有兩個高腳盤,放著的是日式糕點,第三層是演奏音樂的五人樂隊,面對偶人,由右而左拿的樂器分別是蕭、笛子、小鼓、大鼓、及太鼓。第四層是隨從,面對偶人,右為左大臣,左為右大臣,左大臣通常是老公公造型,右大臣則是年輕人造型,隔在他們倆個中間放有菱形粘糕餅、彩色爆米花、和白酒。第五層是三名僕人,它會因偶人的種類及所持的東西而有不一樣的作用,而在三名並排的僕人兩側,面對偶人,右放櫻花盆栽,左置柑桔盆栽。第六層通常擺些小型的梳妝台、衣櫃、鏡台、茶道具、剪刀箱之類的嫁妝用家具。第七層則是牛車、籠子和轎子等。
一般七層的台子,如上所述,至少需要15個偶人,再加上其他飾品像屏風之類的東西的話,那可是要花一筆不少的錢。因為並沒有硬性規定一定要裝飾七層台子,所以有很多家庭礙於家裡空間不夠大,而選擇層數較少的台子。日本視奇數為吉數的關係,台子數的選擇上也都以奇數為主。
一套偶人娃娃約台幣4~12萬,這還是較普通的售價,如果出自名師之手,或是鍍金的高級品,價格都高達50~100萬元左右,並非一般家庭負擔得起。所以近年來有不少人購買只有天皇及皇后的一層台子,或是一套放在玻璃裡的小型偶人,這大約台幣2萬以下,不用擔心沒有地方擺,價格也不太貴,相當實用。偶人在擺飾上並無一定的形式,也有人先買材質較好的内裏雛,然後再逐年添購三人官女、五人樂隊等。材質上,木製的偶人一定比塑膠的格調還要來得高,價格上當然也有差別。
由於偶人娃娃它是可以代代相傳,當嫁女兒的時候,把偶人和新添購的家具作為嫁妝讓女兒帶走,所以由外婆傳給媽媽,媽媽可再傳給女兒,這樣一來,也無需再花錢買新的偶人了。有些名門世家的偶人娃娃歷代相傳的結果,累積到幾十幾百個,每年襬出來場面都相當壯觀,其中有的是從江戶時代就傳下來,有數百年歷史,都被列為國家指定的特別文物,其價值難以估計。

人偶娃娃的擺飾時間:
開始擺飾的時間沒有一定,通常都在三月三日之前一~二個星期裡的吉日開始做準備,只是注意不要一次就把它佈置完或是留到前一天再佈置。最重要的是,三月三日一過就要趕緊把偶人收起來,最遲也不要超過兩天,因為聽說這會影響到女孩子的婚期,收得慢的話婚期就會晚。其實這只是個沒有根據的傳說,但女兒節的意義原本就是要消災解厄的,偶人娃娃做我們的替身把惡運帶走,如果一直放著不收的話也是種不吉利的做法。

人偶娃娃的應景料理:
在偶人娃娃的擺飾上,第四層裡兩名隨從中間放置著菱形粘糕餅、彩色爆米花、和白酒等,這些都是女兒節的應景物,以下逐一介紹:
菱形粘糕餅有紅、白、黃、綠四種顏色,原本只有紅白兩色,但因為中國自古將綠色的艾草視為避邪的草藥,所以才會在女兒節的粘糕餅裡添加綠色。紅色代表桃花,白色代表雪,黃色代表楓葉,而綠色表示新芽,將一年四季全都表現出來。造型上聽說是模仿人的心臟做的,也有說法是仿桃子的葉子做成的,不管說法為何,色彩繽紛的它總將女兒節的溫柔氣息表現得淋漓盡致。
彩色爆米花是先將飯弄乾燥,再將砂糖放入炒熟,做成小方塊的形狀,有點類似我們台灣吃的"碰米香"。它是有加糖進去的時節料理,所以很受小朋友的喜愛。
白酒桃花酒,是種白色香甜的日本混合酒。目前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酒就是清酒了,顏色透明,它是在江戶時代被研發製造出來的,在那之前,日本人喝的酒就稱為白酒,顏色較白,而且那時候的人只有在一些祭典、婚禮上,或是些重要的年節裡才會小酌一下,其他普通的日子是不喝酒的。
蛤蜊也是在女兒節最常吃到的東西,因為蛤蜊都是兩片兩片相結合在一起,如果把不一樣的殼放在一起的話,一定無法密合,所以就藉此來象徵女性堅貞不二的情操。另外一種說法是,那時正是蛤蜊的盛產期,所以就這麼把它當作時節料理了。
另外還有些料理,譬如清湯,它就像沒有加味噌的味噌湯,有的還會加些蛤蜊進去,讓湯有點海鮮的味道。另外還有花壽司、菱形狀的三明治,為的是引起小朋友的興趣及食慾,另外還會準備艾草餅。
女兒節當天雖然不是國定假日,但家中的成員大都會盡量聚在一起祝福女孩子健康平安的長大成人,甚至有的父母還會特別請假,帶小朋友去海邊或是郊外走走,渡過一個吃吃喝喝的女兒節。

第一次過的女兒節:
如果新生兒是在二月三日前出生,就是距離女兒節時間上還有一個多月左右的話,那還來得及慶祝女兒節,但如果是在二月三日~三月三日間出生的話,就得順延至明年再慶祝了。因為一些事前的張羅工作,包括像外公、外婆要替自己的孫女選購偶人娃娃啦,自己家裡為招待客人要準備的節慶料理材料等,另外還需要通知親戚朋友一同過來慶祝呢,所以時間上如果太趕的話,不僅沒有時間好好準備,對要來慶祝的客人也略顯匆忙草率,所以才會有這樣不成文的規定的。
小女孩第一次過的女兒節,偶人娃娃都是由母親那邊,也就是娘家方面贊助提供,通常外公外婆會事先詢問小孫女父母的意見之後再決定是要買幾層的擺飾架,或是娃娃及相關產品的數量等,也因為小朋友還小,所以一般都不會買太昂貴的好幾層娃娃,反而都是逐年再添購補充。當然,如果外婆及媽媽自己本身的偶人娃娃收藏狀況良好的話,能再傳給自己的女兒或孫女,那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對於受到邀請的客人來說,送禮時可以送些像桃花,一些和女兒節有關的玩具,或是帶艾草餅之類的小點心去慶祝。通常都在三月三日前一個月到三週開始送禮,一般會選在奇數日登門送禮,服裝也都盡量穿著顏色鮮豔的衣服,以配合整體氣氛。

對慶祝女兒節的家庭來講,以前,都將五目壽司 (以魚、菠菜、豆芽菜、蝦子、蛋五種東西為材料,和剛炊好的白飯相拌,再撒上碎海苔及芝麻的料理)及自製的彩色爆米花當作回禮送給來訪的客人帶回去。但如果當天沒有準備這兩種東西回給客人,或是想要回給送禮物來而未能出席的客人的話,回禮通常在節慶完後一個禮拜之內寄出,送的是節慶用的鰹節及紅白色方塊糖的組合禮。現在也有很多父母在回禮時,會附上一張女兒節當天小朋友和偶人娃娃合照的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