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小皮蛋寶貝

打罵我的人,怎麼可能愛我!?

2013年10月09日
媽咪把裝好在水壺裡的茶葉打翻
茶葉散了一地


本來在賴床的兩個小孩
不約而同
衝過來看
發生什麼事情?


第一個抵達的妹妹問:「怎麼了?」
媽咪低著頭:「我打翻了!」
妹妹:「喔!」就蹲在媽咪的旁邊
幫忙撿茶葉
媽咪心虛地問妹妹:「妳會罵我嗎?」
妹妹低頭認真地撿:「不會啊!」


隨後趕到的哥哥
帶著一條抹布過來(原來哥哥先到廚房找抹布)
跟媽咪說:「沒關係,擦一擦就好了!」
媽咪說:「可是,我覺得倒出來的茶葉好可惜,我想再拿來泡茶。」
哥哥聽了
也加入撿茶葉的行列


細動作不夠靈巧的妹妹
幫媽咪和哥哥拿著水壺
接過我們撿起來的茶葉
全部茶葉撿完後
妹妹問媽咪:「要裝水嗎?」
媽咪回答去公司再裝水
妹妹就細心地幫媽咪把水壺蓋子轉緊


哥哥看到爸爸要從浴室出來了
衝到爸爸面前擋住爸爸
不要讓爸爸看到
正在做最後善後「擦地」的媽咪
跟爸爸說:「先不要過去好嗎?媽咪會怕你生氣!」
(兒子,謝謝你,連這個都想得到!)


哥哥接著接手媽咪剛才未完成的工作
詢問著:一一要裝入兩個書包的所有物品,是否已放入?
將書包的拉鏈拉好
把書包先放到門口去
也把裝好茶葉的水壺
放入媽咪的包包並也拉上拉鏈


看著兩個孩子的舉動
冷靜
沒有任何的脾氣
協助善後工作
情緒和事件都妥善的處理完

如果今天是孩子打翻東西
大人能處理的這麼好嗎?


=============================

剛好早上看到這篇文章
也是跟大人打罵的情緒有關
也因此有很深的感觸

文章轉載自 http://www.opengift.com.tw/7/post/2013/10/2.html?fb_action_ids=10201602347174658&fb_action_types=og.likes&fb_source=other_multiline&action_object_map=%7B%2210201602347174658%22%3A558667704203768%7D&action_type_map=%7B%2210201602347174658%22%3A%22og.likes%22%7D&action_ref_map=%5B%5D

============================

打罵我的人,怎麼可能愛我!?

文:趙介亭(綠豆粉圓爸)

「不要打罵孩子」這句話,就和「寵愛孩子」一樣,會立刻吸引所有爸爸媽媽的注意力⋯⋯和擔心。

「不打罵,是要怎麼教孩子?」
「對孩子那麼好,將來孩子就騎到你頭上了!」
「我們從小也是被打罵長大的,現在還不是活得好好的,也沒有變壞呀!」

這些話語,我們聽很多人講過;而三年前的我,也是這麼認為的。

尤其當孩子2歲之後,原本乖巧聽話的小天使,不知道是怎麼了,開始不想吃飯、不想睡覺、不想洗澡⋯⋯,這也不要、那也不要,彷彿處處都要跟大人唱反調。

這時候要爸爸媽媽冷靜以對,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像我們整天面對孩子的全職爸媽,一股無名火就在心頭竄燒,隨時都會引爆。

一開始,爸媽大聲且嚴厲地數一、二、三,孩子就會收手;漸漸地數到三也沒用了,必須加上責罵和處罰;沒想到,孩子好像愈來愈痞、愈來愈無所謂,「逼」得大人必須動手打孩子的屁股或手心⋯⋯

「愛的小手」始終都是賣場的暢銷商品呀!

還有一些教養的書籍,為了因應爸媽們的困境,提出責罵和處罰的原則,例如:責罵要對事不對人、處罰要即時之類的;或是打孩子要用自己的手,才會知道力道的大小⋯⋯

這些歷程,我們和週遭許多的爸媽都經歷過;而三年前的我,也是這麼做的。

我們互動的對象,孩子年齡相仿,爸媽聚在一起互吐苦水時,聽到別人和我的困境一樣、做法一致,也就更讓我認定這樣的教養方式沒有錯。

直到有一次⋯⋯

一位心急的媽媽找楊文貴老師求助,她小五的孩子,有天忽然對媽媽說:「媽媽,我從來不覺得妳愛過我」。

媽媽當下嚇壞了,整顆心像被揪成了一團,只能用微弱的聲音回說:「可是我真的好愛你啊!」

孩子回答:「每次妳都罵我,卻又說愛我,這算什麼愛?」

然後又有一次⋯⋯

一位國一的孩子,和我分享他與爸爸的關係,他酷酷的說:「我爸總是說他愛我,但是我才不相信呢!」

「為什麼呢?」我想願意說「愛」的爸爸並不多,孩子應該很幸福才是。

「我爸每次生氣起來就會打我,你說,打我的人,怎麼可能是愛我的!」孩子堅定的說著。

回到家,我看著當時四歲的孩子,想像著再過五年、再過十年,他會怎麼看待我們的親子關係?

他會知道我愛他嗎?他會瞭解我打罵是為了他好嗎?他會懂得打在兒心、痛在爹心的道理嗎?⋯⋯

還是他也會說:「我爸才不愛我呢!打罵我的人,怎麼可能愛我!?」

我不能預料未來的發展、人生也沒辦法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但從別的孩子身上的「他山之石」,讓我決定不要再打罵孩子。

只是真實的生活並不是童話故事,不會在我決定不打罵孩子的隔天,就讓我變成溫柔的爸爸;而孩子更是會經歷一段我們俗稱「排毒」的過程:當我們不用打罵的方式後,孩子反而會做出更多欠打討罵的行為⋯⋯

於是我們藉由擔任楊文貴老師優幼方案的助教,一方面熟悉楊老師談的「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自然或合理的結果」、一方面研究兒童發展歷程、一方面「修練」自己的性格與情緒(真的是一段修練的漫長道路呀!)

我從每天三大罵(吃飯、洗澡、睡覺這三件事就很好罵了)、到三天一小罵、再到三個月都不用打罵。然後和自己對話,找出自己的教養價值觀、回溯許多關鍵困擾的起因,再和楊老師、和優幼團體討論(有一個理念相符的支持團體真的很重要)。三年後的現在,我真的不需要打罵孩子了,而孩子並沒有因為我不打罵而變壞,因為我們彼此尊重、互相在乎,最重要的是,孩子很清楚地知道:我愛他!

只是當孩子開玩笑地舉出三年前在哪一個地點、哪一個事件被我打過罵過,讓我在驚訝他們記憶力的同時,也很慶幸當初做了「不打不罵」的決定。

楊老師說:「當孩子還小,他很在乎大人的眼光,喜歡贏得眾人的讚賞。為了得到大人的關注,讓自己有存在的感覺,即使不那麼甘心樂意,也會為了迎合大人而調整行為,扮演父母眼中的『聽話的乖孩子』。

這樣的孩子,當他進入青春狂飆期,幾乎毫無例外,每一個都叛逆、都我行我素。面對青春叛逆的孩子,父母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只會用高壓政策,或送到更嚴格的學校「接受管教」,那條維繫親子感情的線,因為太脆弱又太緊繃,總是啪一下,應聲斷裂。

孩子的問題行為都是日復一日累積的,當他說出「你從來沒有愛過我」的那一刻,那絕不是當下的感受,一時的衝動,而是一年、兩年、三年或更久的累積。問題累積的越深,不做處理,父母越難以挽回他們,越是漸行漸遠,只能看著他的背影。

到最後,當這些孩子長大成人,性格穩定後,他們只能有一種認知,就是用力把創傷壓縮到最小,藏在心裡的一個角落,好像體內長了一顆瘤,不致命,但是會痛,千迴百轉的痛。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學習與痛相處。

有些人則會重新回頭看待自己的父母和成長,但已經錯過的親密關係,就永遠錯過了。」

過去我曾經說:「我們從小也是被打罵長大的,現在還不是活得好好的,也沒有變壞呀!」

現在我知道,雖然我沒有變壞,但心底的深處是有傷痕的、是有遺憾的;而我的孩子,不用再經歷這樣的受傷與療癒過程。

我們還是需要教養孩子,只是用了別的方式而已,而且效能更好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