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Angel 妤&搞怪威の媽咪

妙手媽咪 V.S. 0歲寶寶

2005年09月05日
妙手媽咪 V.S. 0歲寶寶
─ 原著森上史朗 主編向秋
─ 華文網•廣讀書城

掌握語言的理論
小孩怎樣才能學會與大人一樣說話呢?這個複雜的問題已有很多研究學者提出了各式各樣的理論,但沒有一種可以說是絕對正確的。
有人認為嬰兒一生下來就能聽見大人講話,或大人對自己說的話,因此,在反覆聽大人講話的過程中,逐漸注意到某種場面或事物與語言的相關性,經由模仿的過程就逐漸會說話了。
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有些事實卻難以用這種理論來說明。例如,大人問:「想不想喝奶奶」,小孩經常將「想」說成「我要」,而大人絕不會做這種錯誤示範。因此,小孩不光是從模仿中學習語言。大人雖不會對小孩做錯誤示範,但對小孩說的話卻經常是沒有嚴格地遵循語法,常常會出現很多省略且缺乏條理的情況。
如此又衍生了另外一種理論,即:即使大人的話多少有些不合語法,但孩子天生就具備從大人的話中抽出正確的部分,使自己學會說話的能力。不過這種理論也存在問題,例如,嬰兒無論聽了多少話,但如果只讓他看電視,沒人與嬰兒對答及教導,如此,要嬰兒正確學習語法,效果不彰。
在認可嬰兒天生具有獲得語言能力的理論中,有一種認為幼兒對語言有自己獨特的假設能力,另一種則認為擁有積極與母親進行廣義上交流的能力,也就是強調與身邊的人進行交流。
另一個理由是,語言的中心功能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人與人對話,是在交流語言。從廣義上來看「語言」,與零歲兒也是在交流著語言。然而在嬰兒會說話(初語)之前,沒有幾個母親會認為是「在和嬰兒對話」或「在回答嬰兒的話」。獲得語言的理論,即:答案有很多,但最近有一種比較有利的說法;嬰兒從一出生(或者從胎兒階段開始),就試圖與以母親為代表的養育者進行廣義上的語言交流,與其想著「這孩子什麼時候才能學會說話呢?」不如預先認同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甚至還可能在出生之前),就想與母親說話。以這種態度來接觸嬰兒,才能與嬰兒掌握語言的過程相宜。
那麼,零碎兒是怎樣說話的呢?以下我們就來具體看一看零歲兒的語言。
嬰兒的語言
嬰兒在出生滿一個月後,如果精神狀態較好的話,便能發出各種富於變化的聲音。這種聲音與哭聲不一樣,有一定的調子和節奏。到了五、六個月,這些聲音會連續起來,進而具有一定的特色,這就是嬰兒的語言,即所謂的「兒語」。兒語一般會持續六∼八個月之久。當然每個嬰兒之間也有一定的差異,不過,兒語也只有在嬰兒精神狀態(心理狀態)較好時才會出現,這是每個嬰兒的共同點。
開始時嬰兒只能發出諸如:「ㄚ-ㄚ-,ㄚ-ㄨ-」之類的原音。但到了後來,她就能發出諸如:「ㄅㄚ-ㄅㄚ-,ㄆㄚ-ㄆㄨ-」這種含有輔音的聲音。嬰兒發出的聲音增多時,甚至能發出母語(即嬰兒的養育者所說的話)中沒有的聲音。也許他並不知道自己的母親究竟說的是什麼語言,為了能與母親說話而不斷地嘗試各種發音。
但是在兒語階段即將結束,到達初語階段,嬰兒就只能發出母親說話時能發出的聲音了,連語調也非常接近母親的語調。嬰兒在各種不同的聲音中,會一步一步接近母親的聲音。可見,嬰兒並不是因為聽到母親的聲音才模仿的,所以儘量多給嬰兒聽到他們喜歡的各種聲音,而且要在嬰兒精神狀態較好、情緒穩定的時候讓他們聽,因為兒語指出現在嬰兒精神狀態較好的時候。


跟嬰兒說話
嬰兒非常喜歡聽人的聲音,在精神狀態較好時還會發出各種聲音,這兩種情況表明嬰兒非常希望把語言變成自己的東西,進而掌握語言,只是這樣仍然不能讓嬰兒學會說話。
比如,有報告顯示,如果只讓嬰兒看電視而不直接與嬰兒說話、不逗他,其語言發展以會比較緩慢。電視中有很多人會出現在畫面中說話,嬰兒聽到語言的機會非常多,在這樣的情況下當然能夠發出各種聲音,理論上來說,學習應該會事半功倍才對,但是為什麼嬰兒在這樣的情況下語言發育反而很遲緩?原因在於缺乏與人交流的機會。零歲幼兒既然不會大人的語言,甚至連初語都不怎麼會說,究竟要怎樣與他們交談呢?
交流的節奏
既然是語言的交流,當然不可能只由一個人來進行,必須兩個以上的人來進行,或是一個人說另一個人聽,或是一個人說另一個人隨聲附和,這樣的對話才能達到交流的目的,這也是交流的一大特徵。而剛出生的嬰兒就已具有如此的行為特徵。
根據岡本夏木先生的觀點,剛出生的嬰兒基本上是按照「激發-停止、激發-停止…」的循環進行的,比如說,嬰兒抬起手臂兩三次之後會突然停下來。在其他情況下也是一樣,激烈地運動一下就會停下來,如此反覆地進行。為了適應嬰兒這種有節奏性的行為,當嬰兒在運動時母親應靜靜地看著他停止運動,而當嬰兒停止運動後,母親應該對他親切地微笑,或與他說話促使其再次運動。
雖然嬰兒的基本行為特徵是不停地「激發-停止…」,但如果我們不對這種規律加以利用也是沒有意義的。當母親按照嬰兒的節奏與嬰兒進行交流時,他的語言交流能力才可能得到提升。既然嬰兒天生就具有這樣的行為特徵,盡可能利用這種規律自然地與嬰兒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嬰兒就能夠體會交流的節奏感和交流所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