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芭樂媽媽

自然的懲罰

2009年07月22日
挺受用的文章,我想未來應該用的到,因為瑄實在太"散形"了,
為了不能自己找氣受,也讓瑄有所成長,這文章的內文應該很有幫助

------------------------------------------------------------
這週一開始覺悟 不再打駡了 用好好講的 看她是有較快樂 每天有找她作好的事 讚美鼓勵一下 但仍幾乎天天有錯 文具弄丟了 作業没交 連絡簿未帶回家
今早檢查她的作業又發現 週三的數習未交紅字
作業考卷 二張都有空著没寫完的 也不主動問家長 就等我簽明發現 口氣不佳的唸她 她就眼睛紅紅要哭樣

接下來慢呑吞早餐愛吃不吃 看著她就瞪我吔 拿個湯匙不好好拿 弄掉了其他餐具 我看了火死了
手中一個輕輕的鍋蓋住地上丟去 她更大小姐脾氣 不吃早餐 準備拿襪子穿穿要走了 當然我更加生氣啊

---------------------------------------------------------

 如果父母的眼光總擺在孩子做不好的地方上,孩子將會變成越來越糟糕的人,也會漸漸一無事處了起來!

  成人都有可能忘東忘西,很多事情做不好了,更何況是孩子呢?但是,殘酷的是,對於成人的這些缺點,我們常常仗著自己是大人,缺乏被人教訓的機會,或藉口自己年紀比較大,孩子可不一樣,企圖隱藏自己的缺點、放大他人的優點。

  即使媽媽您是非常十全十美的人,或者您的缺點不至於對生活產生困擾和麻煩,也請耐心協助孩子成為像您一樣優秀的人。

  如何做?請不要忍氣吞聲,請讓孩子多多受到「自然的懲罰」,如此他將會學到教訓,可能取得慘痛的經驗,也更容易突然覺醒和更懂事,這就是「真實人生教養法」,我們能夠做的,就是鼓勵孩子站起來,勇敢的面對每一個因為處事不周全引來的挫折日子,如此孩子將會快速的擁有抗壓性之外,親子關係也將越來越親密了!

※上面提到的「自然懲罰法」如何使用?這裡針對媽媽您提出來的問題加以解答,以下是舉例,爸爸媽媽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意,讓事情更圓滿解決喔~

一、文具弄丟:請媽媽去收集一些比較破、比較舊,但還能使用的文具,如果孩子將某文具弄丟,他將只剩下這些文具可以使用。

  有些孩子將文具弄丟的原因,是為了「可以買新的」,甚至還有些孩子是大方送給同學,卻謊稱遺失,用剛剛我提供的方式,可以避免這兩種情況不斷發生,並且也能替父母省下購買文具的金錢。

二、作業沒交:這點交由老師來處理吧!難道我們能幫孩子寫嗎?就是因為不能,如果孩子自己不動手寫作業,只有出作業的老師有辦法糾正呢!

三、聯絡簿沒帶回家:這點延伸出來的問題很多,像是不能簽名、作業會漏寫、看不到老師和家長的聯絡事項...等等,就由孩子自己想辦法善後,千萬別再落井下石,畢竟是孩子的事情,我們閉上眼睛別去想,日子照樣過得好好的。

  我的意思說白一點:如果當事者都不著急,我們又急又罵的有什麼用呢?對孩子表達出我們的關心和擔心之後(不用憤怒表示,而用一種推心置腹的態度),對孩子說:「我也沒辦法了,但是如果你有好辦法就試試看。」

  這個方法如同《教養可以這麼輕鬆》裡面「勇敢的面對現實」文章中,一樣的道理,讓孩子在失敗或做不好後,自己嘗試補救,如果未能補救成功,下次將會更小心面對相同的事情,也會更不讓同樣的錯誤一再發生。

四、作業考卷 二張都有空著没寫完的 也不主動問家長 就等我簽明發現:媽媽只需要在簽名處附註「有一些題目未作答,這些空白請老師加以督導,感激不盡」。

  我們總要假設自己是最愚笨的父母親,就會有天才般的孩子,以及認真負責任的老師,能夠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喔!

五、拿個湯匙不好好拿 弄掉了其他餐具:請孩子將餐具撿起來清洗乾淨,弄丟幾次就清洗幾次,凡做過才會留下深刻記憶。

  我輔導過98%以上的人,無論大人或小孩,被懲罰是一回事、自己做了什麼又是一回事,孩子無法理解父母生氣的原因有一個「感覺糟糕的心路歷程」,即使大人總是說了又說、唸了又唸,甚至有些家庭不惜一再處罰,卻未見孩子改變的原因何在?

  這都表示孩子仍然沒有像大人一樣,曾經上演過那糟糕的實際情況:要清洗、沒在時間內吃完要餓肚子、會把餐具弄破、會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困擾。

  明顯得孩子會丟三落四是由於缺乏反省能力,如果孩子可以多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對生活或別人產生了很多困擾,孩子一定可以要求自己改正。

  缺乏反省能力的原因何在?其實來自於父母親常見的一個迷思:我不要孩子吃苦,我希望他做任何事情都沒有那麼多失敗的經驗。

  這儼然已是過度保護的做法,當然不見得每位孩子都需要經過風霜坎坷才學會成長,但像這樣不懂事、無法自我反省、總是帶給他人困擾的孩子,打罵一點也沒有用處,反而「建議後就讓孩子自己去嘗試」,才是讓孩子重新步入正軌最快速的方法。

  放手不等於放棄,也不等於放縱,我們能做到的就是鼓勵孩子再接再厲,若孩子無法達到我們的建議,也不要感覺灰心氣餒,就當做那是別人家的孩子,你將會怎麼引導孩子進步呢? 這也是「擁有育兒好心情」文章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