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芭樂媽媽

防災,台灣最該向日本學的10件事**

2011年03月18日

Subject: 防災,台灣最該向日本學的10件事**



**防災,台灣最該向日本學的10件事**
昨天日本上修地震規模,從8.8變成9,成為有史以來世界第4強震,同時也造成該國在二戰以來,空前未有的國家危機。縱使如此,日本人目前面對強震的態度與準備,也讓許多人敬佩不已。從日常防災到當下面對災難,日本有什麼值得台灣學習地方?且看《Yahoo!話題》為你一一道來:

【開學典禮】
日本防震有1個基本原則,就是「學校是第一避難所」。在開學典禮第一天,防震演習疏散,是每個學校的必備行程,日本人十分注重從小培養抗震防災意識,像在東京的小學,幾乎每個月都會舉行這類演習。
反觀去年4月,台北市議員對台北市國小學童做的防震教育調查中發現,大家對於地震逃生避難與相關知識仍舊不足,甚至逃生的路線都不太清楚。
【有效期限:25年】
防震意識已經滲透到日本人生活的每個方面,每個家庭都備有逃難背包,裡面有避難食品、壓縮餅乾、壓縮內衣、無水洗滌劑、緊急救護包、可長達6小時的手電筒、手動充電收音機等,有的避難食品甚至可以保存25年以上!
【安全帽】
地震發生後,日本主播戴著安全帽播報新聞,這的確是對了解災難,面對災難的最好典範。因為沒人知道下一秒會不會又是一個地震,所以要懂得自保。
一位在日本的台灣留學生提到,地震發生時她立即衝出到戶外避難,卻發現除了她,每個人頭上都戴著安全帽。相較之下,台灣人有時連騎乘摩托車時都不想戴安全帽,還要出動警察伯伯取締,可見對台灣人對保護生命的意識有多麼薄弱!
【7級】
日本《建築基準法》規定,所有建築必須能夠抵禦芮氏7級以上的地震,而且日本建築物在獲得開工許可之前,都必須先提交一份建築抗震報告書。在東京,不少大樓地基裝有滾珠軸承避震,地下室還備有救生閥和在急難時能把能源轉換成熱能的保命裝置。
台灣呢?目前建築能承受地震強度僅5到6級。值得擔心的是,去年初立委田秋堇引用世界銀行報告,台灣超過70%以上土地面對地震、土石流、地層下陷等3種以上天然災害,但規範土地開發、防震係數的地質法,卻在立法院躺了11年。
最荒謬的是,房價持續上漲,迫使台灣老百姓窮畢生積蓄,去換一棟可能不太安全的房子。這算什麼呢?
【30秒】
從2007年起,日本是全球第1個啟用全國地震警報系統的國家,由氣象廳負責偵測、發布地震警報,透過廣播、電視和衛星資料傳輸系統,特殊訂戶則可透過手機和電子郵件服務接收,讓民眾有30秒應變。
許多日人繳費加入該系統,搶在地震來臨前數秒避難,避難警告出現時,還會伴隨著警報聲。不過台灣地震預告系統,還要等到5年後才有!
【超強電腦】
2003年,日本在全國建立起一套電腦化的地震報警系統,能在大地震發生幾秒鐘內切斷煤氣、水、電等公共設施的供應。就是這短短的幾秒鐘內,核電站可以自動停機、新幹線可以自動斷電,瓦斯也可以自動切斷,大大減少了除了地震再次造成的災害發生。
【我是尾巴】
蘋果日報兩位記者赴日採訪大震新聞時發現,在地震發生後的日本道路上的交通十分壅塞,所有的車輛都動彈不得,但是沒有一聲喇叭聲傳出,非常安靜。
而公車站即使排滿了很多人,但在隊伍的最後會有一個人手拿著「我是尾巴」的牌子。這個牌子很明顯地是隊伍裡的人們,自發性用手寫的,下一個人再排進隊伍,牌子就換他拿,日本人民透過自制力量,不讓重創後的社會氣氛更混亂。
【排隊】
這次大地震,日本人面對災難仍然保持秩序的態度,為世界稱許。儘管道路堵塞,但人們避難時都會井然有序地站在道路兩側,儘量不阻礙交通。
由於地震發生後全東京的手機都打不通,因此大家都到公共電話亭急著打電話報平安,卻仍維持著好秩序排隊等候,而大家也都發揮公德心不會占用電話亭。就連排隊等水,即便天氣很冷,日本受災民眾在戶外等了三小時也不吵不鬧。
【黑社會】
像美國卡崔娜風災和海地大震過後,都有趁火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