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草莓璇ㄉ媽

《管教孩子的技巧》

2005年01月17日
盡量帶孩子參加親友的葬禮★多湖輝親子館

大多數孩子對死亡缺乏正確的觀念。有一次,聽到好友的女兒說:「我死後要住在墳墓裡」,引起在場的人大笑。孩子總以為死亡是人生的延長,因此從不會想到父母會離開人間,認定一生都能依賴父母。

有位知名作家就不忌諱談死亡。例如她將出國旅行前,一定不忘告訴孩子:「萬一發生空難我死了,你們必須相依為命」,很明白的指示孩子。話中是指出父母終有和孩子死別的一天。

這位女作家的母親在她二十六歲那年去世,因她根本不曾想過父母死亡的事,母親死時令她非常傷心。於是她儘可能不讓孩子嚐到這種痛苦。

讓孩子早點面臨死亡的事實,是幫助孩子獨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不妨找機會帶孩子參觀親友的葬禮。如不久前還疼愛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或外婆,而今卻與世長辭,讓孩子目睹他們永遠安眠地下的情形,孩子就不會視死亡為抽象物,而可具體感覺,父母終有一天也會去世,而自己仍需生活下去。趁早做好這種心理準備,有助於孩子克服困境。

猶太人孩子問「死後將到哪裡」,通常會回答孩子「死後一切都結束了」。猶太教不相信有來生,也是在暗示孩子目前活著的重要,使孩子了解生命只有一次。

帶領孩子參加葬禮,目的在使孩子親睹人生的軌跡,體會生命的可貴。

另一位知名作家,幼小時曾和父親一起去參加葬禮。死者是他父親的同事,一位為救人而溺死的水手。

當他看到慘白的屍體時,父親一面告訴他死者的英勇事蹟。以後他父親突然去世,令他想起那位水手死去的樣子。他說:「父親和我的關係絕不因死而斷絕,父親的精神將長留在我心中。」

使孩子面對死亡,可激發孩子思考人的起源。

由此可產生生存的耐力與責任感。對現代被過度保護而成長,或者遭遇挫折即想自殺的孩子,應多找機會教育死亡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