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阿寶的媽@

孩子愛唱反調

2009年07月22日
文/蔡振州 專家諮詢/陳若琳|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你家的孩子是不是也常把『不要』掛在嘴邊呢?或者老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請先別著急,這些唱反謂的行為,雖然讓父母苦惱,但這些行為其實意昧著孩子的成長又邁入了另一個嶄新的階段。

媽媽叫瑩瑩不要在沙發上跳來跳去,她就偏偏要跳,而且還愈跳愈起勁;或者叫她在椅子上坐好、準備吃晚餐,她就故意跑得遠遠的,還說要去餵芭比娃娃吃飯。這些顧左右而言他的「唱反調」舉止背後,其實就是在間接地告訴爸媽「我已經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囉」!

丹麥的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 ,E.)認為,孩子大約在1歲半到3歲之間,進入「自主、羞怯、懷疑」的發展階段,孩子開始會用說話、走路、吃東西、穿衣服等行為來展現「我能、我想」的自主性。因為認知及自我意識的發展,孩子將會有越來越多自己的主張,如果孩子在這個時期不能順利的發展自主,可能會轉而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或退怯,影響到日後的自我發展。

說話和學步啟發了孩子的自我

當父母要求孩子往東而孩子卻往西時,其實透露著「我能從爸媽身邊自由離開、也會隨時走回爸媽身邊」的訊息;也是有別於以前只能完全仰賴照顧者﹒從依附關係中逐漸分化出來,並且開始踏出「獨立」的第一步。

另有研究發現,孩子的口語能力從2歲開始突飛猛進,未來的1年內, 詞彙跟溝通能力將可進步到2歲時的3倍左右。所以只要一有機會,孩子就會展現「我會用語言來表達」的能力,甚至藉由說「不要」或提出自己的主張來挑戰大人們的權威,測試爸媽規範的底限在哪?以及自己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唱反調是孩子凸顯自我的表現

孩子1歲半時,未必真正瞭解「不」的意思,因為他還沒完全脫離自我中心的傾向,很難跟他說道理,某些「唱反調」的行為,只是一種表現自己的自然反應罷了。但此時的孩子並不會故意唱反調,有時候是他並不理解爸媽的要求,有時候雖然他知道爸媽的意思,但其實他更想去做別的事情。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任何事情,所以唱反調是再自然不過的現象。

當孩子操控大小肌肉的能力愈來愈精熟時,那種「自己可以隨意支配身體各部位」的意識,就會更加在運多行為上凸顯孩子的自我概念;所以孩子到了2歲半,「唱反調」的頻率會愈來愈高,也會有更多「足以宣稱我已經長大了」的行動,來區隔「嬰兒時期跟爸媽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藉由說出「不要」和「我偏要」的話,或是做出一些反抗的行為,企圖跳脫照顧者約束,強調我已經不再是小嬰兒了。

當孩子唱反調時的應對建議

l 覺察孩子的身心狀況

當孩子肚子餓、疲倦、生病不舒服,或者因身處在一個陌生環境而感到缺乏安全感時,孩子可能會有反抗的行為,所以有時候孩子的反抗只是在反應他的不適與不安,此時不妨先釐清孩子的需求。

l 忽視孩子刻意引起注意的行為

如果孩子只是想藉由鬧彆扭、說「不要」,或是表現出與要求相反的行為,來吸引爸媽的注意時,爸媽可以先表現出不為所動的模樣,只要孩子得不到回應,就會因此覺得無趣而顧意配合,父母可於事後跟孩子討論並教導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

l 同理孩子的行為,用輕鬆的態度因應

2 、3歲的孩子雖然老愛用反抗的手段來表現自己的主張,但他們的心腸可是相當柔軟的,所以當孩子故意唱反調時,爸媽可以先站在孩子的角度,試著用孩子的語言,來緩和親子間不愉快的情境,例如:當孩子不想吃飯時,照顧者站在孩子的立場,同理他不吃飯的原因,然後找出能增進孩子進食意願的方式,像是加入孩子喜歡的食材,或是改變用餐方式等,鼓勵孩子用餐。透過柔性的溝通,孩子也會欣然地接受。

l 多用肯定描述,代替否定命令句

孩子所接觸到的「不」,最早絕對都來自於大人們的口中,所以當孩子這也不要那也不要時,請先想想你是不是也常對孩子說-「不……」,請盡量用「我喜歡你……」來取代「你不可以…… 」.的句型,著墨在孩子應該如何、而非不應該做的事情上,譬如說「慢慢走」,取代「你不要跑」這些命令式的語句。

l 給孩子有限的選擇

小小孩有時只是為了好玩而反抗,其實他要的不過是一種「決定權在我」的形式上的尊重,所以當孩子嚷著要繼續玩玩具而不願去洗澡時,請溫柔但堅定地問他「你要現在洗澡?還是5分鐘後再洗?」給他收心的時間,同時也把決定權交給了他。不過3歲以下的小小孩理解有限,最好不要給他超過2個選項。

l 溫和而堅定的態度

遇到不容妥協的事情時,父母應該堅定自己的原則,溫和的告訴孩子他的唱反調行為是不合理的,並與孩子一起討論行為的對錯以及處理方式,對的行為值得鼓勵,錯的行為則需改進。若是父母的立場不夠堅定,讓孩子達到他無理的要求,孩子將無法分辨行為的對與錯,就會習慣跟爸媽討價還價了。像是孩子搶別人的玩真時,爸媽就應該用堅定的口吻告訴他「小傑的玩具被搶走了好難過,請你還給他」,或者說「我們應該先問問小傑可不可以借你這部小汽車?」讓孩子知道搶別人玩具是不對的行為,以及尊重別人的重要。

請適當接納孩子的唱反調

我們都知道青少年會經歷叛逆期,但其實人生第一個最早的「叛逆期」,其實就是在1歲半~3歲之間,此時是孩子邁向獨立個體的必經之途。當孩子搶著自己做選擇、下決定時,就是奠定責任感的重要關鍵;因為他必須試著體會自己所下的決定將帶來什麼後果,然後從錯誤裡學會修正它、在成功的案例中舉一反三。所以面對孩子漸漸發展自我概念時,爸媽不妨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允許孩子四處探索;並讓孩子在滿足「追求獨立」的心理需求後,還能回到爸媽的懷裡撒嬌。只要正向看待並妥善回應幼兒期這小小的叛逆,相信孩子一定能健康成長!



本文摘自2009.6學前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