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WUWOW線上英文】好評回文活動將延後於4/24開跑,為感謝配合,BBH將提供神秘加碼好禮唷,敬請期待!

我愛三寶,三寶愛我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乖〝小兒腹痛

2013年07月16日
公開
88

小朋友捧著肚子說“肚肚痛痛”,父母通常都會緊張萬分。由於小朋友表達能力不佳,有時小朋友是以肚子痛為理由不想上學或吃飯;但有時甚至可能是急性盲腸炎或腸套疊,醫師指出,父母可以用簡單的按壓法,猜測小朋友腹痛的原因,及時就醫。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丁綺文說,夏天是兒童腹痛的高峰期,有時喝了冰水、或長時間待在冷氣房裡,時間一久便容易引發腸痙攣而產生腹痛。他指出,腹痛可分慢性、急性,急性的疼痛有極大比率是急性闌尾炎,由於小朋友腸壁薄,只要十八個小時盲腸就會破裂,因此如果沒有提早發現,很容易因為破裂引起腹膜炎。       丁綺文說,急性闌尾炎的小朋友腹部悶痛且集中在右下腹、食慾不佳、嘔吐、發燒等現象,有時小朋友痛到走路彎腰,很有可能是闌尾炎。這時家長千萬不可以讓小朋友吃止痛藥,不但會延誤病情,還可能影響醫師的診斷。     丁綺文指出,小朋友慢性的腹痛則以嬰兒腹絞痛最常見,有三分之一的嬰兒會有這種症狀,好發於滿月到四個月的小寶寶,發作時間多為傍晚和半夜,所以常常半夜哭聲淒厲、躁動不安、雙腿亂踢,不但吵的父母無法休息,甚至連鄰居都受不了。     他說,嬰兒腹絞痛主要是腸蠕動不協調、糾結引起,可以改用酸化嬰兒配方奶粉改善,而嬰兒疼痛時,可以熱敷按摩或塗擦薄荷油舒緩。     大一點的小朋友的慢性反覆型腹痛則多為激躁大腸症候群、乳糖耐受不良或便秘引起,可以避免冰冷及刺激性食物,多攝取水果、水分及纖維食物解決,這種反覆的腹痛都可以藥物治療。     丁綺文說,家長可練習幾招判斷小兒腹痛的方法。     第一招是邊按邊談,在小朋友肚子上移動按壓、一邊和孩子說話,不要問痛不痛,如果孩子突然停止說話或表情改變,那個位置就是痛點。     第二招是下壓式,手移開痛處後,再回到痛處深深下壓,如果孩子腹肌用力、肚皮變硬表示可能有器官發炎或腸阻塞。     第三招是反彈時,腹部任何部位輕輕壓下,突然放開,肚皮反彈時更痛,則可能有腹膜炎。     丁綺文強調,這三招是給父母一個參考,通常定點疼痛多是急性的疾病,須趕緊就醫,但如果是大範圍的疼痛則可能是良性的疾病,但如果沒有把握確定,還是要盡快就醫。

可樂變成冰(思樂冰)

2013年07月06日
公開
42

http://case.ntu.edu.tw/hs/wordpress/?p=7191 化學示範實驗:可口可樂神奇凝冰—過冷(Supercooling)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學生高連陽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楊水平副教授責任編輯 前言 市面上的“可口可樂神奇凝冰販賣機”搖一搖可樂瓶就會瞬間結冰,為什麼呢?可樂到底是如何變成可樂冰呢?現在就讓老師演示“可口可樂神奇凝冰”給大家觀賞吧!同學們,妳們也可以自製可樂冰喔! 示範實驗影片 請按此連結:可口可樂神奇凝冰—過冷現象(Supercooling),YouTube。 示範步驟 一、 示範前準備 1. 準備瓶裝可口可樂、冰塊、食鹽和塑膠盆等器材,如圖一所示。 圖一 準備示範所需的器材 2. 取冰塊與食鹽約以3:1的比例置入塑膠盆中約半滿,當作冷劑。 3. 放置一瓶瓶裝的可口可樂在半滿冷劑的塑膠盆中,再覆蓋約半滿的冷劑於此瓶上。用溫度計測量溫度,如圖二所示。 圖二 冰塊與食鹽混合可降到0℃以下 4. 靜置此瓶可口可樂約1小時,如圖三所示。 圖三 靜置可樂瓶 二、 示範“可口可樂神奇凝冰” 1. 在靜置此瓶可口可樂1小時後,整個塑膠盆帶到上課的教室。 2. 先小心地移走上層的冷劑,然後慢慢地取出此瓶可口可樂,不要搖晃瓶內的可樂。 3. 在示範前,慢慢地打開瓶蓋釋放出二氧化碳,先倒一小杯自己喝一口,再關緊瓶蓋。 4. 然後用力搖晃數次,可樂就會瞬間結冰,如圖四所示。 圖四 可口可樂神奇凝冰(注意液面附近的顏色) 5. 先倒出一些結冰的可樂冰到另一個杯子給一位學生喝,然後傳此可樂瓶給學生觀看。 溶液和器材 1. 瓶裝可口可樂 1瓶 2. 冰塊 約600 g 3. 食鹽 約200 g 4. 塑膠盆 2個 5. 溫度計 1支 6. 飲用杯子 2個 原理和概念 ● 水凝結成冰其實是一種結晶的過程,如果原本已有冰晶或其他物質存在時,就會提供凝結核讓其他水分子有附著之處可以結晶。 ● 若水質純淨無雜質而且容器光滑,冰晶無處可以附著就無法形成,所以即使溫度低於水的凝固點也無法結冰。此時只要搖晃此瓶“超冷凍水”,使水分子之間劇烈碰撞而形成冰晶,其他水分子就會立即附著其上開始結晶,於是整瓶“超冷凍水”就瞬間結冰,此現象稱為過冷(Supercooling)。 ● 過冷現象即降低液體或氣體的溫度,但不使其凝固的過程。除了上述缺少凝結核而導致的過冷現象外,利用壓力改變凝固點也可以產生過冷現象,“可口可樂神奇凝冰”即是利用此原理製作。當靜置冷凍後的可口可樂,由於打開瓶蓋後釋放出二氧化碳,會降低壓力,因此凝固點會上升。 圖五 水的三相圖(此為示意圖,非實際圖) ● 在大自然中也有不少過冷現象發生,像是凍雨。凍雨就是過冷的液態雨滴落於地面或暴露在物體上時,迅速凝結為冰的天氣現象,通常發生於地面溫度0℃以下的天氣。凍雨的形成機制如下,一開始時是以雪的形式從高空雲層落下,在下降過程中遇到溫度高於冰點溫度的暖氣流層而完全融化為雨滴,而後在更低的高度又遇到溫度低於攝氏零度的冷氣流層,此時雨滴不再凝結,而是形成過冷的液態雨滴。過冷雨滴一旦遇到低於攝氏零度的物體的表面(提供凝結核)就會立刻凝結,形成細長條狀的冰棱,故稱之為凍雨。凍雨可以在物體表面形成一層透明的冰覆蓋層,這種冰覆蓋層被稱作「雨凇」,又稱「冰掛」。掛於各種植物上的雨凇或冰掛形成了冬季獨特的景色。 圖六 蘋果樹上的雨凇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凍雨 教學提示 1. 此示範實驗並非所有瓶裝飲料都能達到如同“可口可樂神奇凝冰”的效果,因此教師必須事先試做。 2. 示範時必須注意背景,若背景太雜亂或對比不夠強烈,則觀察者不易看到結冰的瞬間。 3. 若教學時間為一節課,建議教師先準備數瓶已過冷的可口可樂帶到教室,在開始上課時,用一瓶示範給學生觀看,其他瓶分組給學生親自操作,然後以互動討論方式讓學生瞭解凝冰現象的科學原理,剩餘的時間教師再為學生補充講解。 4. 若教學時間為兩節課,建議教師先準備一至二瓶已過冷的可口可樂帶到教室,在開始上課時,立即示範給學生觀看。接下來的時間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並於等待降溫的過程中,以互動討論方式讓學生瞭解變化現象背後的科學原理,並且教師補充相關內容知識。 5. 提醒示範者:現場演示示範實驗所展現的變化現象的臨場感,以及激發互動討論的教學效果,比單純的播放影片好很多。 問題和參考答案 1. 我們知道水的凝固點為0℃,若水冷卻至0℃,則一定會結冰嗎? 答:不一定。若水質純淨無雜質且容器光滑就可能會產生過冷現象,溫度降到0℃以下還是有可能不會結冰。 2. 為何冰塊加鹽可降溫至0℃以下? 答:當水要結冰的時候,水分子之間會產生氫鍵,而形成規律的晶體,所以如果水中溶解有其他的物質的話,會妨礙晶體的形成,於是使水的凝固點下降。冰塊表面有一層薄薄的水,如果灑上食鹽,食鹽便可以溶解在水中,此溶解會吸收其它水的熱量使溫度下降,於是混合後的鹽水凝固點會下降。 3. 為何要將瓶蓋打開再關上後用力搖晃? 答:由於可口可樂這類的碳酸飲料因瓶內灌入二氧化碳,壓力較大,因此冰點降低。在打開瓶蓋後後,瓶內二氧化碳逸失,壓力降低,使得冰點溫度上升。再者,二氧化碳逸失時會吸收部分熱量,所以飲料就產生快速結冰的現象。 安全 ● 示範這個實驗必須戴可丟棄的手套,以免凍傷。 ● 示範這個實驗實行適當的風險評估是老師的責任。 參考資料(擷取日期:2010年7月) 1. 可口可樂神奇凝冰,http://iamanson.spaces.live.com/ … 4189790!10413.entry。 2. 初中科學趣味實驗-水-凝固點-超冷凍Supercooling,http://www.youtube.com/watch?v=K6HuYIOakQc。 3. Supercooling,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Supercooling。 4. 凍雨,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凍雨。 5. 消暑大絕招:輕鬆讓你的飲料瞬間結冰!流言追追追-【實驗精華片段】,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

小雞雞感染發炎

2013年07月05日
公開
49

可憐的翰寶雞痛痛紅腫啊, 眼看剩十分鐘診所就要打佯了, 和蝦米立馬飛奔過去文化小兒科, 來不及等拔拔出門,油門踩了直接出發 嘿嘿!! 老木我技術不錯,趕在十點前掛號完成! 貼了尿袋、領了抗生素備用,等了一個半小時,一滴尿也沒有@@" 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3.php?catid=1&subid=&cid=1894 以下網路媽咪分享 書田診所給泌尿科的副院長看 副院長只給我們一條藥膏 每次幫他洗澡時,一定翻開洗 不需刻意用肥皂清洗 一般水沖淨就好 然後用面紙吸乾那裡的水份 再用吹風機冷風吹乾 再上藥! 藥就塗抹在頭頭周圍 我每天幫兒子擦藥 約一星期後,他上廁所不反抗了 差不多一個月後,就完全好了喔 我家兄弟倆都發炎過, 看的是不同家的醫師,可是都是給一條"眼藥膏"而已,沒有吃藥. 直接把眼藥膏塗在發炎的地方, 大約隔天就尿尿不痛,2~3天就完全好了. 其實我一直覺得很神奇,就是很普通的眼藥膏,一般藥房都買得到, 為什麼擦個幾次就可以治好小雞雞發炎?! 還有在包尿布這段時間盡量不要包 免得都悶著 還有不要泡澡保持乾燥 多喝水.... 後來我兒子又一次這樣我沒帶去看醫生就直接買優典擦很快就好囉 試試羊脂膏 外傷或是尿垢清理皆可用, 原理是,我們洗臉卸妝是用油性來清潔,羊脂高是油可以將髒東西一起帶走! 羊脂膏又可護理傷口,天然人體又可吸收! 真不錯!

頭三年影響寶寶一生。非常受用

2013年07月04日
公開
55

分享] 寶寶頭三年影響一生 以下是複製了一個早教工作者分享的關於現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和多數父母的誤區,其中有一部分的錯誤我也在犯,慶倖的是自己及早的發現了這篇文章,正如作者問自己的,作為初為人母的我也更關心的是: 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頭三年,我做對了嗎? 在我的引導下,她能保持強烈的探索欲望嗎,她的專注力有沒有被破壞?她的學習能力強嗎? 遇到困難她是退縮不前還是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她能始終保持自信、健康的心靈嗎? 我也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具有堅強的意志、具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信大方、善良勇敢、內心快樂,有愛心的人。 事實上在孩子人生的頭三年對他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在免疫系統的發展完善方面、還是在人格的健全發展、智商和情商的全面發展方面,毫不誇張的說每一天對於寶寶來說都是很重要。 文章有點長,有寶寶的爸爸媽媽可要耐心看文。 一、不知道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違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隱患。 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反復操作某一動作或反復學習某一項能力,並且學習能力特別強的時期。 有依戀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腳等動作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細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膚觸摸的敏感期、執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數學敏感期、繪畫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續到一歲多一點,是口腔敏感期。無論成人怎麼阻止,孩子總把手放進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萬不要認為不乾淨而去阻止孩子,否則會留下心理隱患。 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證入口的東西相對乾淨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東西讓孩子用口腔去探索! 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這個世界的,如果順利渡過,以後再也不會用嘴啃食物之外的東西。 有些孩子進入幼稚園、小學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習慣,甚至延伸成別的不良行為,例如:愛吃零食、吐口水、罵髒話!都在一定程度與口腔敏感期沒過好有關。 和口腔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時愛用手扔東西、用手指摳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只是在進行手臂肌肉運動的練習)。與手的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時候常常兩三個敏感期同時交叉出現。 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 親愛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非要想辦法把他這毛病改掉不可。其實這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係。國外的教育專家常說兩歲孩子的哲學是“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我們也應該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亂貼標籤。 順利渡過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現特別明顯時不要和他較真順著他即可。 這個時間差不多要三四個月(視孩子情況不同而定)。之後尋找到適當的機會,即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時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給你玩,你高興嗎?”,當他點頭時再告訴他“你把玩具分給別人玩,他們也很高興”。 就此可以打住,別馬上強迫孩子。如此反復幾次之後,讓他嘗試把玩具分給別的孩子,通過練習他知道玩具是屬於他的,分給別人玩之後還是會要得回來,和別人分享大家都快樂,這樣他就慢慢願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歲前後進入分享階段。 注意1:處在強烈的物權意識確認期的孩子,大人千萬不要去逗引孩子,強搶孩子手中的東西,讓他哇哇大哭,然後羞他“你真小氣!”這是絕對不可以的行為! 注意2:當孩子能分享的時候,把東西分給我們吃,我們一定要接受,不要說“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這樣就是拒絕孩子的分享,將給孩子帶來的感覺是失望,孩子就會把分享和失望聯繫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樂,慢慢就不願意分享了。 三四歲的孩子進入秩序、完美、執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塊餅掰掉一點給孩子,孩子會哭鬧不止拒絕接受,成人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們破壞了孩子對圓的感覺。 其他各個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現,比如五六歲時有一個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讓孩子順利自然地渡過,才會保持健康的心態。這些內容家長可參考孫瑞雪老師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書中有詳細的論述,此書家庭必備家長必讀。 二、錯把知識灌輸當早教,總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 人們常說三歲以前是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不是讓孩子學會多少知識,而是心理成長最重要的時期。 心理成長才是早教的重要內容,健康的心靈是一生幸福的源泉。這個時期溺愛孩子,以孩子為中心,讓他吃獨食,為他包辦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輕易地提前地滿足他物質的需要,而忽略他內心的感受等等,這種重物質滿足輕精神滋養的方式,只能培養出一個不健康不獨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範。對於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認為我在瞎說,這個說法在我剛剛接觸之初也不理解,我經歷了整整兩年,通過大量的觀察和實踐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來的。 舉個例子:當客人和小寶寶打招呼時,孩子沒有回應,成人通常出於禮貌和面子,都會督促說“叫啊,怎麼不叫阿姨,怎麼不回答,你應該叫阿姨呀,你這孩子就是這樣”等等,這樣做就是教,教就會給孩子壓力。 如果一邊教還一邊指責,那更是折磨孩子。我們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氣回應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見!”“謝謝奶奶,我吃過了。”等等。這就是示範,而不是教。 手指靈活的孩子大約18個月就可以開始練習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長都會說:“錯了錯了,左右錯了。” 左右錯了?以小寶寶的能力來說,是沒有對錯的,告訴他錯了會給他壓力,我們說話的口氣會讓她緊張:什麼事,媽媽幹嗎口氣這麼不好? 只要平靜地告訴孩子:“兩隻鞋交換一下”。 這是把正確的做法告訴他,這樣就行了,不要去“教:這是左邊,那是右邊(孩子大腦很簡單,接受正確的指令就行了,太複雜他接受不了。)” 據我的經驗,一兩個月的提示之後,孩子就會穿鞋,而且左右不會錯。 操作玩具時,也只要示範,“寶寶,看媽媽做”,媽媽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後,給孩子時間和機會,讓他自己反復調整反復操作,不要打擾他,不要在他發生一點點錯誤的時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錯了錯了,不是這樣做”。 這樣孩子就失去了外部資訊內化的機會。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沒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就是在我們的教當中失去的。孩子們的專注力就是這樣被我們破壞掉!我們應該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調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評。足夠的愛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千萬不要用學步車!一定要讓孩子爬行! 學步車對寶寶的健康有百害而無一益。學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掌握技巧保持身體平衡,學步車不需要這麼“麻煩”,輕輕鬆松稍一觸碰即可溜出很遠,這使得孩子難以克服心理障礙適應自已學走路這個辛苦的過程。所以用了學步車的孩子更慢學會走路就是這個道理。 另一種情況是:用了學步車的孩子腳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費很長時間讓寶寶學習整個腳掌著地。用了學步車,孩子爬行的機會大大減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孫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們不知道,人類一定要經過爬行發育才健康。沒有爬行的孩子,身體協調性不好,影響生活和運動。前庭神經發育不良,影響未來的閱讀、寫作,也會阻礙語言的發展。 四、正確處理孩子的哭鬧情緒,是建立良好性格的開始。 喜、怒、哀、樂、恐懼等都是老天賦于人類的正常的情緒表現。我們成年人總是喜歡高興的事,對於啼哭常常覺得很煩。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們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對孩子說 “不要哭,不要哭”,這是非常大的錯誤。 哭是他內心矛盾和衝突的釋放,不是壞事,成人只要輕輕地擁抱他,撫摸著他的後背,第一句話說“哦,寶貝,媽媽知道......(剛才發生的什麼事),你非常難過,媽媽理解你”“哦,寶貝,媽媽知道你摔疼了,還有一點點嚇到了是嗎”,這是共情,表示我們理解他,接受他的悲傷是調整他的情緒的開始。 第二句話一定要說“媽媽知道你不開心(這很重要)”,這樣一說他會很快開心起來的。 第三句話是“媽媽愛你,媽媽理解你”。 最後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讓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覺呼出去效果更好。如果您學會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淚還掛在臉上就跑開找小夥伴去了。(這個方法我屢試不爽,非常見效,別人常笑我,畢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讓你一哄就好。其實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產生的效果。) 我們在養育小男孩時最經常說“男孩子,哭什麼!”“羞羞,男孩子還哭!”男孩子在兒童時期釋放他的悲傷情緒時,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長大後,他有悲傷也不知道如何釋放,喜愛也不懂表達,所以讓丈夫說聲愛你有多難,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也就是說這樣的男孩成年進入婚姻之後,他一定無法與妻子進行良好地溝通,將影響婚姻品質。 請各位爸爸媽媽想想,如果您的兒子未來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還會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嗎?請無條件地接受他的悲傷!男孩哭泣不是丟面子的事! 幾個月的嬰兒一旦啼哭我們常常口中應叨著“來啦來啦”就十萬火急地沖過去,這樣不好,孩子會養成控制大人的心理。應該用輕鬆而平緩的語調說:“餓了是嗎?媽媽來了”;一旦孩子掙扎哭鬧拒絕某件事就用妥協的聲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實應該用平緩的口氣說:“好,現在不要,我們等會兒再......(做某件事)”。 不要讓孩子覺得他可以用哭鬧控制大人,可以隨心所欲。許多時候教育方法的實施要善於觀察總結,而不是一以概之。 五、為什麼兩至三歲的孩子越制止他越愛打人,因為攻擊行為是大部分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 兩歲多至三周歲時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現打人的現象,成人千萬不要說“不要打人”“你怎麼又打人了?”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這使得孩子認為這個動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發反復出現打人動作。 大多時候是因為孩子處於口、手和腳的敏感期,他熱衷於用口、手、腳探索世界,認識事物,探索的範圍當然會包括他人的身體,於是出現了“咬人”、 “打人”、“踢人”等攻擊行為。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還沒有掌握人際互動的方法。當他的語言還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現用有衝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達“你讓開別擋著我”“你不要弄我的東西”,但是話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搶奪過來了。 有的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通過攻擊別人發洩不良情緒,或者想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給他貼上標籤“你是個壞孩子會打人”,只要不強化,在他打人時,向對方家長和孩子致歉,及時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讓他繼續出現攻擊行為,平靜地離開。同時,及時調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給予他充分的安慰。這個階段的孩子講道理是百分之百沒有用的。 同時被衝擊到的孩子的家長一定要冷靜,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負了,很多孩子是通過肢體衝撞來交往的,要理解對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問題。 如果認為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會使得孩子養成受氣包的性格,會一輩子都受人欺負。回家也別向家裡人訴說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麼的,這些都使得孩子覺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會覺得自己有什麼地方不好讓別人不喜歡,這樣會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正確的做法是,接受對方家長的道歉,對這個孩子說“你是個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們家寶寶玩(可以根據情況換個字眼),你們倆握握手吧。” 三周歲以後,孩子慢慢懂事些時,如果還打人,就要深層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時在他每一次攻擊別人時,告訴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負面的資訊加進去。只要孩子出現負面的行為,第一原則,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強化! 孩子天生愛嘗試並重複那些能產生有趣、刺激後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為。正確的做法就是讓行為後果變得毫無意義,他自然就放棄了。 六、我們何以把孩子當成馬戲團演員?成人所不欲,勿施於童。 許多家庭家裡來客人時,就招呼孩子:來來來,唱首歌,跳個舞。這是極不尊重孩子的行為。不要讓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節目,這會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所有的注意力用於取悅別人,成年後,一旦別人不認可他,就會使他遭遇巨大打擊,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應有的內在的能力。 “你叫什麼名字”如果孩子有機會選出最令他們討厭的一句問話,這句一定排名榜首。請成年人想想看,如果一個身高是你兩三倍,體重是你幾倍的“外星人”動不動就俯看著你用毫不客氣的口氣來問你,你樂意回答嗎?早就白了那個不禮貌的“外星人”一眼了,是嗎?那麼孩子不喜歡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怎麼可以責備他沒有禮貌呢? 我們應該:蹲下身子,目光與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紹之後問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師(阿姨),非常高興認識你,可以告訴我你的名字嗎?” 而且記住第一次見面千萬不要隨意觸碰孩子,這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修養!如果有人這樣對你的孩子,千萬不要因為面子,甚至幫著別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對,他就是不愛說話!”“怎麼這麼沒有禮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這樣膽小”等等。 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被父母置於這樣不開心的境地,你要讓他外向活潑是很難的。所以經常有家長反應說,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孩子受到足夠的尊重,他的表現才會內外如一。 爸爸媽媽您願意別人嘲笑你嗎?不願意對吧?所以當我們的孩子說出讓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時,千萬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個孩子說:“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後又故意問這孩子“你是穿著衣服洗澡?”這不明擺著搞亂孩子的思維嗎? 許多家庭常常對孩子開這種玩笑。不要隨便戲弄孩子,面對別人對我的孩子的戲弄,我常常毫不客氣地予以拒絕:對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歡開這種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間,我們理應選擇孩子。 七、我們常常不知不覺間傳遞了許多負面的、消極的資訊給孩子!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向別人訴說孩子的種種“劣跡”。比如很多媽媽常常在客人面前說,“他就是這樣膽小!”“他就是不愛吃飯!”這樣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為這樣的人。他會朝著你期望的方向達成結果:他一定越來越膽小,越來越不愛吃飯。 語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裝作偷偷說給別人聽,但又讓孩子聽到:“你知道嗎,我們寶寶今天玩秋千時表現特別勇敢!”“你知道嗎,我家寶寶今天自己吃了滿滿一碗飯。”這樣會在孩子心裡傳遞一個資訊:“啊?媽媽說我勇敢?是嗎?嗯,我明天還會更勇敢的!”“啊,媽媽這麼高興,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這就是積極的暗示,能直達孩子的潛意識,影響巨大。 不要威脅孩子“再吵鬧,媽媽不要你了。”這是最大的威脅,最深的恐懼。因為幼小的孩子離開家庭,他是無法生存的。媽媽對孩子的語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開始。正確的說法是:“請安靜,媽媽愛你!”其它讓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會傷害他的話都不能說。 特別強調:堅決杜絕說以下的這些話:“不要吵,再吵員警來了。”“再鬧,醫生來打針了。”“快睡,大灰狼來了。”如果你不這樣威脅你的孩子,他外出時就會落落大方、活潑開朗、健康自信。 注意:千萬不要和孩子開惡意的玩笑“你媽媽不要你了,她不來接你了”。對孩子說這樣話的人,你一定要讓孩子遠離他,這種玩笑話十分惡劣,對孩子的安全感的構建極為不利。 八、一個奶話連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語言教育不當的結果。 不說奶話,例如“腳腳”“鞋鞋”“吃飯飯”,甚至自編些別人聽不懂的嗲語。自出生起,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應該是語法正確,發音標準的母語。主要撫養者與嬰兒對話時要用誇張的口形、清晰的聲音、緩慢的速度,例如:“寶-寶-睡-醒-了”。切忌說奶話,否則到了四五歲時仍然口齒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學好標準的發音,為什麼要讓他多學一次奶話?浪費時間、精力、神經資訊儲存區。 許多孩子到了兩歲多還分不清你我他,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結果。為了讓孩子儘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稱代詞,一周歲之後媽媽和寶寶交流時就應該採用人稱代詞,以便孩子模仿。 應該多說:“我倒水給你喝,”而少說“媽媽倒水給寶寶喝。”孩子說:“寶寶的”成人應該跟著說“是的,是你的” 。 當孩子說錯時,千萬不要哄堂大笑,那當下孩子會被笑懵的,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九、不要對孩子說“聽話”,讓孩子愉快地遵守規則,將規則內化到心中,成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中國的家庭教育、社會秩序中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行為規範,但遵守者廖廖無幾,這是為什麼?是中國人天生不守規矩嗎?是我們教育過程中不談規則嗎?肯定不是。隨著這幾年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睜眼一看,我們和世界文明原來有這麼大的距離。只要沒人監督,我們就犯規,還心存僥倖“應該沒有人看到吧?”這到底是為什麼? 在西方發達國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於他們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對不起良心的事,上帝會看見的。所以德國的地鐵站口是沒有檢票員的,國外許多超市是自行過磅計價的,國際上無條件退貨是通行做法。而我們從小被別人監督著長大,小時候在家聽爸爸媽媽的,時時被提醒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上了學,聽老師的,遵守這個遵守那個,孩子從來就沒有機會自行判斷,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應自發地遵守的規則。 衝擊規則是孩子在試探我們的底線,其實就是遵守規則的開始,我們要寬容地對待,提醒他“你忘了什麼?”,而不是批評他,給他壓力。(“你怎麼忘了”也不能說,“怎麼”這兩個字會對孩子形成壓力,有責備的意思。) 同時,我們應當充分地尊重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當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得到我們的尊重時,他就會開始遵守我們給他設定的規矩,也就是說他將學會有智慧地順從他人,這時候紀律的曙光就出現了,規則就內化了。內化的規則將伴隨孩子終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這個內化的規則。 十、如何處理孩子在交往過程中搶奪玩具的問題。 從小寶寶們一開始交往,就應該確立一個原則,誰的玩具誰就有決定權,成人不能強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給別的寶寶,也不能誘勸他讓給別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遊戲器械,誰先拿到或是誰先開始玩,他就有權決定繼續玩還是離開,其他寶寶必須等待。 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會哭鬧,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氣說:“我們要學會等待!” 也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暫時離開。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成人千萬不要說他“你就是小氣”、“小氣包”等等。不斷地給孩子貼這樣的標籤他永遠學不會分享。 孩子清楚他對自己的物品擁有自主權,之後才談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於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強行給別的孩子,那麼就意味著你告訴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搶別人的玩具,所以無論何種情況,規則必須是統一的。正常在三歲之後,孩子瞭解到玩具分給別人玩,自己還是可以把它要回來的,這樣他就樂於分享了。 三歲之前千萬不要急著培養孩子的大公無私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