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露比~媽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9年11月27日
公開
17

小阿姨來過夜

小阿姨來過夜

2009年11月23日
公開
17

書名:愛孩子就請多鼓勵他

文章分享:不怕生的小孩是危險小孩 寶寶是否與母親或父親之間產生情緒感應,可以在出生六個月後至九個月間,根據是否出現〔怕生〕現象來判斷。〔怕生〕就是害怕不熟悉的人,而緊挨著熟悉的母親不放,十分信賴母親。如果父親很少親近寶寶,寶寶也會對爸爸產生〔怕生〕現象。 〔怕生〕是出現在寶寶出生六個月後,很容易發現。出現〔怕生〕,表示母子之間己經開始產生情緒感應了。如果沒有〔怕生〕現象,又該如何解釋呢?那正是親子之間,尤其是母子之間缺乏情緒感應的證據。換言之,寶寶不會戀棧母親,對母親缺乏信賴感。只要有人願意抱他,他就願意讓人家抱,儘管不熟悉的人對他伸手,他就肯把身體靠過去。這種狀態表示在此之前的母子關係非常淡薄,意味著母親很少哄孩子、抱孩子。認為不怕生的孩子具有獨立心與社交性,其實是個大錯誤,長大後,很可能會產生情緒缺陷的狀態。    如果看到不怕生的寶寶,我會拜託寶寶的母親,應該多哄孩子、抱孩子。理解我話中之意的母親,在哄孩子、抱孩子的過程中,寶寶感受到母親的疼愛,就會開始用身體撒嬌,伴隨而來的就是怕生現象會愈來愈強烈。怕生會一直持續到三歲左右。怕生的孩子是〔好孩子〕,不怕生的孩子是危險的孩子。 為什麼危險? 在述之前,各位要知道,對母子關係而言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時期,就是一歲到三歲,尤其是一歲半至二歲半之間,我認為這是母子關係最緊密的時期。 ※母親是『心靈的基地』 孩子強烈渴求與母親之間的情緒感應的這個時期,希望能夠賴在母親的膝上,或是讓母親抱抱,讓母親揹。累的時侯、想睡的時侯、肚子餓的時侯、身體不舒服的時侯,必會渴望親膚關係。有的孩子還會三更半夜鑽進母親的被窩裡,可能是做了什麼可怕的惡夢吧?希望母親能睡在身邊,才能安心的入睡。這是因為用身體對父母撒嬌,有助穩定情緒。有的父母擔心:如果讓他肆無忌憚的撒嬌下去,恐怕會變成一個愛撒嬌的小孩。 我的回答是:如果另一方面的自發性發展順利,這種擔心就不必要了。因為情緒安定的孩子,自發性發展起來比較容易。有人提出疑問:聽說美國人從小就讓孩子一個人睡,藉此培養他的獨立心。針對這點,我必需說美國人母子之間有一種擁抱親吻的習慣,是日本所沒有的,他們可以實現親膚關係,不過是以夫妻優先,親子關係受到淡化,所以一到青春期就想追求異性,造成了女孩子珠胎暗結的「十三歲危機」問題。因此,無論美式育兒法或日式育兒法,都應該自己考量狀況。因為歷史文化、社會背景、人際關係不同,生活型態也互異。至於日本,必須考慮住宅狀況、火災、地震等天災,特別是未滿三歲的孩子,和雙親同床共寢,或是三更半夜要求母親陪著睡覺,對日本孩子的情緒穩定與否非常重要。而且這樣的行為可以加深母子間的情緒感應。對於這種關係,不良行為研究者認為等於是在孩子的心靈築起基地。我認為是母親溫暖的形象深深刻在孩子心靈的一種表現。換言之,只要孩子的心靈深深刻劃著母親溫暖的形象,孩子的心靈基地紮實穩固,青春期以後,絕對不會離家出走或是變成不良少年、少女。變成不良少年不良少女的孩子,都因為種種理由而無法在未滿三歲時築好心靈基地。理由大多是母親生病,母親忙著照顧家中的病人,或是母親有不得己的苦衷必須讓孩子獨立,無法常常摟抱或逗哄孩子。也有的母親不喜歡小孩,討厭小孩黏著她不放。當我提出「常抱孩子」的要求,甚至有些母親會滿臉嫌惡,還會拒絕我說「讓爸爸抱不行嗎?」這種母親所照顧的孩子,在二歲多的時侯,有的人明顯的缺乏表情,沈默寡言,只要有人抱就好,甚至有的小孩就這樣被偷抱走了。情緒發展遲緩的現象,看在我眼裡清清楚楚,但有的母親沒有注意,甚至認為他是個不必費心照料的「好孩子」。有的孩子會呈現情緒不穩定,無法靜下心來,或是出現打小朋友、咬小朋友等攻擊行為。而對這樣的孩子,必須瞭解原因何在,母親以親膚關係為主,成為孩子夥伴,展開母子快樂的生活,如此一來,攻擊行為就會逐漸消失,表情也會顯得開朗快活很愛說話,變成一個能夠與朋友好好玩耍的孩子。情緒不穩定與情緒發展遲緩而日漸長大的孩子,一般而言,很難交到朋友,社會性的發展也會受到延誤。 ※三子百魂 事實上根據研究,發現青春期孩子的各種問題行為,與幼年時的母子關係有著密切的聯繫。在研究推展之中,我的腦中強烈的浮現出一句古諺:「三子百魂」。魂就是人格,而人格必須具備二支柱: 一是伴隨自發性發展的激昂熱情,一是體諒,就是我們所說的同感性。體諒的心若是發達,個性就會變得十分熱情。孩子的「體諒」之心曾因接受父母的「體諒」而發達,身為父母的您,是否懂得「體諒」?與此事非常有關。然而遺憾的是,懂不懂得「體諒」、或是「體諒」能夠做到何種地步,都是無法衡量的。衡量的方法尚未發現,因此,當你被問及是否懂得「體諒」時,往往不知如何作答。 不過以夫妻為例,二個人若懷有「體諒」之心,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體會對方的心情,自然就能表現出憐恤的行為,所以二個人不會吵架。二個人如果具有幽默感,便能營造出笑聲不斷、開朗活潑的家庭氣氛,孩子的情緒也能穩定,並能發展順利。而且懂得「體諒」的父母,會站在孩子的立場,體會孩子的心情,反以不易對孩子叱責。就算很想出言責備,也會審視自己的內心,是否對孩子提出自我本位的要求?愈是自我木位強烈的父母,愈常責罵孩子,因為自我本位強烈的父母,常有責罵孩子的衝動。孩子也不明白為什麼會被罵,所以情緒容易不穩定。自我本位強烈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非常性急,往往自私的在腦中描繪出「好孩子」的模型,再把孩子塞進去,然後對無法適應的孩子又打又罵。說什麼...自己好好想一想為什麼會被罵!這種要求孩子表現優秀的父母,有不少是為了博取旁人的讚美。 【父母的自我本位會造成家庭暴力】 完美主義的母親、造成孩子心理偏差的嚴格教育都是阻礙自發性的發展,孩子也只會為所欲為,用外在的「好孩子」形象來偽裝自己。能夠坦然的正視自己的內心,行為自然誠實的父母,不但胸襟開闊,而且具有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就是指懷有童心,能夠完全明白孩子心情的意思,所以可以寬容孩子的行為。 能夠以溫暖的眼神,看待孩子的「淘氣」、「反抗」、「打架」、「搞怪」、「開玩笑」,孩子也能順應自己的真心,坦然的行動,在體驗雙親的包容之際,也學會包容雙親與別人,也就是培養出一顆「體諒」的心。但是,「體諒」是連大人也很難做到的行為,所以不能性急的要求孩子。人類終其一生,努力製造的心靈雞湯就是「體諒」。 【父母以身教表現的「體諒」】 好文章歡迎打包 要標出處喔!! 書名:愛孩子就請多鼓勵他 出自: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1177182&bid=6&r=65

2009年11月19日
公開
57

滿六個月

# 身高= 67cm (介於 50 ~ 75 之間) 體重= 8.6kg (介於 85 ~ 95 之間) 衛生所的體重機很善良 頭圍= 43.5cm (介於 85 之間) (11/23更新) # 一天五餐,白天約喝170cc,睡前那餐約喝到180cc,另外中午時喝現搾蘋果汁或葡萄汁100cc,下午四點會吃點米精練習吞嚥 # 在家會坐在費雪小餐椅上吃米精 # 晚上九點多入睡,聽到早上六點的鬧鐘響,會醒來準備喝ㄋㄟㄋㄟ,然後再繼續睡到早上八九點,起床時會給媽咪一個微笑 # 很喜歡吃手指頭,右左手大姆指加上食指都,奶嘴、貝親黃色小花和家裡的綠色固齒器都很愛,其他的東西也都會塞進嘴巴 # 頭髮已經長到立不起來,後腦"姑路"上有一些短短的頭髮了 # 尿片用妙而舒M號 # 可以很快從仰躺翻為趴著,很少從趴翻為仰躺,疑似在保姆家的木頭地板上撞到頭之後就不敢太用力翻身 # 會後退嚕,速度越來越快,一下子就退到地墊外頭,會利用左右移動法稍微前進一點點 # 趴著時會試著把肚子抬起來,用膝蓋撐地,但還無法用膝蓋移動 # 喜歡坐著看東西,可以自己坐5秒左右,但重心還是不穩,需要人家扶著 # 聽到有人叫她的名字Ruby,會循著聲音去找人 # 很開心時會笑出聲音來,很愛講話 # 還是很喜歡"棕色的熊"和黑白卡,會用手抓書,喜歡紙響的聲音 # 這個月被蚊子叮到滿臉包,所以第一次去看皮膚科 # 開始會認人,怕生,所以看到陌生人一直看她或要和她玩,就開始大哭 # 第一次去遠百,第一次和爸比媽咪去餐廰吃飯 # 第一次去姑姑家,第一次見到阿祖,姑婆和其他親戚,第一次喝喜酒

2009年11月18日
公開
56

團購CSB-76

1505元

2009年11月13日
公開
18

團購PP褲

PP褲x4 小鞋x2 襪套x2 690元

2009年11月06日
公開
63

幼兒分離焦慮症

如何面對「幼兒分離焦慮症」 文�施名玥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 你的寶寶黏著你不放嗎?當你去洗澡或是上個廁所,他就開始放聲大哭,哭得你手忙腳亂,趕緊加快手邊的工作,回到他的身邊,你知道寶寶為什麼離不開你嗎? 寶寶的成長是令人驚喜的過程,他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發展,五、六個月大的寶寶,逐漸與母親建立起依附關係,只要媽媽一離開他的身邊,就會感到焦慮和恐懼,這是寶寶「分離焦慮症」的表現,能不能順利地度過危機呢?關鍵就在於媽媽如何處理! 為什麼有分離焦慮症 三、四個月大的寶寶,已經能夠區別熟人與陌生人的不同,進而對陌生人產生懼怕及逃避的反應,等到寶寶長到五、六個月大時,會認定一個特定的對象,與他產生密切的依附關係,這個對象通常是與寶寶最親密的媽媽,他的眼睛會一再地搜尋媽媽,看到時,就會高興得手足舞蹈,但只要媽媽一離開,寶寶就會出現害怕和哭泣的行為。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表示,這是分離焦慮症的表現,主要是與寶寶的認知能力有關,一般成人具有物體恆存的概念,但是寶寶卻還沒有發展出來,在他的認知裡,物體離開就等於完全消失,他必須感覺到物體或是人的存在,才能安心。 症狀會逐漸減輕 根據學者研究,三個月大的嬰兒,能夠辨識養育者與其他人的不同,之後七個月,逐漸發展出依戀養育者之愛,建立親密的關係,這是嬰幼兒安全感的來源,也會影響他日後情緒與人格的發展。在這個時期,父母要盡量支持寶寶,讓他感受到爸媽的愛,滿足他對安全感的需求,等到大概兩歲以後,寶寶的分離焦慮就會逐漸地減輕,轉為自主性的萌芽,藉著摸索環境的方式,發展自我獨立的能力,直到寶寶三歲時,開始和其他人互動,分離焦慮症的情形也就逐漸地消失了。但是孩子進入可以上學的階段,離開家庭到學校去的環境改變,可能又將引發他另一波的分離焦慮症。 可能影響日後行為發展 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快速地發展情緒與社會行為,三個月大的嬰兒,只能夠表現愉快,興奮與苦惱三種情緒,但六個月大的嬰兒,更多了懼怕、憤怒、厭惡、苦惱及愉快等情緒,幼兒開始害怕陌生的人、事、物,出現與父母分離的焦慮症,但是要判讀三歲以前的幼兒,分離焦慮症的嚴重程度,是否足以影響日後行為的異常,並不容易,例如:害怕陌生人、不喜歡跟同齡孩子玩,或是對某些物體特別害怕等症狀,很容易和正常的表現融合在一起,而且大都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克服過去。不過父母親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在這段過渡期裡,如果沒有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懷與支持,就會造成負面的情緒發展,潛藏在孩子的個性中,也許會變得沒有自信,或是沒有勇氣面對新的事物等。根據統計研究發現,某些問題青少年的焦慮症,甚至可以追溯到嬰兒的首次焦慮,因此,了解寶寶的情緒,讓他感受到父母親的愛,寶寶的成長才會快樂又健康。 醫學治療焦慮症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親不必過分擔心焦慮症會毀了孩子一輩子,或是他長大後變成焦慮的成年人,目前,他們發展了一些有效的治療方法:一、製造模仿情境,讓幼兒觀察他人如何成功地面對焦慮的情境。二、敏感遞減法:訓練個案放鬆→鼓勵個案描述會產生焦慮的情境→鼓勵個案想像過去認定會產生焦慮的情境,由情節較輕的情境開始想像。當個案無法同時感覺放鬆和焦慮,就會降低對焦慮的敏感程度及不良反應。 孩子哭了要離開嗎? 面對寶寶因為分離而害怕的哭泣,媽媽們不自禁地心生憐惜,甚至產生罪惡感,因而放棄離開的念頭,轉身回到寶寶身邊,但卻會無形中讓孩子學習到,用哭鬧哀憐的方式,是可以讓父母親屈服的,因此這個時候媽媽要下定決心,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寶寶,媽媽現在要離開,並向他保證何時會回來,幫寶寶建立起「媽媽並沒有消失」的概念,漸漸地讓他跨越這道認知的鴻溝,走出分離焦慮的恐懼。 幫助寶寶度過焦慮 不只是寶寶會因為分離而感到焦慮,媽媽也一樣有這種情緒,分分秒秒為寶寶掛心、無法放手讓寶寶獨立、擔心寶寶生病而過度保護等,但如果因此造成孩子過度的依賴,反而愈加重分離焦慮的症狀,因此,爸爸媽媽先調適好心態,才能協助寶寶共同度過心理危機。 一、適當的協助:對孩子會害怕的某些人、事、物,或是情境,做知識性的教育,並用漸進式的引導,協助他們認識了解陌生的事物,引起寶寶的好奇心,進而敢去接近或做嚐試。 二、給寶寶立即性的回應及安全感: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隨時做出回應,讓寶寶知道媽媽一直存在,沒有消失;當你在浴室洗澡,或是上廁所時,你可以將寶寶放在門口,他會先看你是不是在那邊,然後再去玩自己的遊戲,就這樣來來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不見,直到他確認媽媽一直都在的事實之後,你就可以關上門,但記得要保持跟寶寶的溝通哦! 三、在必要時堅定地離開; 四、媽媽自己也要放鬆心情。 避免錯誤的處理方式 一、避免將幼兒關在黑暗的場所,或施以恫嚇的手段,例如:寶寶不聽話時,威脅他說會被魔鬼抓走,這類的話語會讓幼兒的潛意識產生幻想,加深他內心的恐懼。 二、避免強迫分離的情形發生, 三、避免以賄賂的方式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四、避免趁寶寶睡著時溜走, 重質不重量的親密關係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建議,對於0-3歲的幼兒來說,社會心理方面的發展是不可忽略的,尤其是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對將來的人格發展,有重要深遠的影響,懂得寶寶的需求,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即使親子相處的時間不多,也能讓寶寶發展出健康穩定的人格。 媽媽寶寶雜誌 2005.06.02